配色: 字号:
从曹靖陶手札再认识疑庵诗友:李佩秋
2023-08-04 | 阅:  转:  |  分享 
  
从曹靖陶手札再认识疑庵诗友:李佩秋 郑文锋收藏曹靖陶手札(之一) 近日与徽州藏家郑文锋先生谈及曹靖陶,我深为资料缺乏所苦,试问其有否,他说
有,并承蒙厚爱,立马拍照,发我多张曹靖陶手札,让我惊叹不已,也深感珍贵。我们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兴奋之余,现仅就李佩秋与徽人的交往这
个小题目,略述如次,其余容我慢慢消化。致谢文锋,因他而有此文。先来看一下李佩秋的简介:李洣(1884—1953),原名萃兰,字佩秋
,号小山,斋名红缥馆,湖南衡阳人,李登云之子。民国间,历任浙江南田、分水、象山等县知事,主持 编纂《象山县志》,倡建分阳诗人祠堂,
并编辑《 分阳丛书》,著有《书林清话校补》等。与夏承焘、黄葆戊、梁鸿志、陈寥士等诗词名家多有往来。建国后,上海文管会聘为特约顾问。
从曹靖陶手札及许承尧《疑庵诗》,我们可以看出李佩秋是先与曹靖陶交往的。曹靖陶著《看云楼诗》集中,写给李佩秋的第一首诗是《游目简佩秋
》,时间为1934年秋天。《游目简佩秋》“淡白溶溶宿霭流,弄晴倍觉鸟声柔。山痕浓带云梢湿,水气滃如树外浮。游目浑忘千里客,怀人又是
一年秋。孤情牢落谁相喻,自写吴笺讯李侯。”时间到了1937年,日本侵华向南进发,上海、杭州等华东地区吃紧,李佩秋一家避难,来到了歙
县雄村,才与许承尧有了交接。我们不难推测,李佩秋或许因与曹靖陶的关系,他们才会来到曹靖陶的老家雄村,也正是因了曹靖陶的关系,他才与
家住唐模的许承尧有了交接,这我们将在下面他们的诗作中做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先来看一下曹靖陶此时写下的一首诗:《深秋即景赋呈丹甫、疑庵
二丈兼视佩秋、穆庵、末辛、鹤皋、篙渔》造化何曾点缀穷,深秋丽景抵春工。桕如檐匐凝千白,枫似林禽拥万红。未必地偏成乐土,却欣俗俭笃淳
风。太平鸡黍围佳句,预与高人酒一中。日本进犯华东,原在上海、杭州等地的徽州人纷纷回乡避乱,同时也有大量的沿海人来到被大山阻挡、日本
一时还难以进犯的徽州避难,连上海、杭州的大中学校也有搬迁到了徽州的。在曹靖陶写此诗的前不久,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亦曾与曹靖陶联系,初
拟把浙大迁到徽州,后担心徽州太近,而迁到了更远的江西。从曹靖陶这首诗的题目,我们不难看出,他这首诗呈给的人很多,有家住徽州的许承尧
、徐丹甫二位长辈,更有来避难的外地人李佩秋及其同乡程穆庵等人,也是第一次见到许承尧与李佩秋的名字并题于一首诗之中。诗歌的内容是写家
乡雄村的风景,目的在劝慰逃难中的人们,让大家安心,诗歌隐约中也在诉说此地虽偏,暂时没有烽火,但也难保就能成为乐土的深深担忧。许承尧
《疑庵诗》中写给李佩秋的诗一共三首,几乎都是写在李佩秋避难于雄村的时间内。《为李佩秋题其先德孝笙先生万峰草堂图》天南岳色极雄峻,舒
卷灵奇不可扪。一士嵯峨寄高迹,万重苍翠护清门。并时耆旧微言契,住世光芒宝墨存。能抱楹书发潜德,令名乔梓叹同尊。(《疑庵诗》第271
页)这首诗有注:“李佩秋名洣,号小山。湖南人。治目录版本之学,与同乡程穆庵避兵至歙县雄村。”从诗题看,为李佩秋之父《万峰草堂图》题
词。检索其父李登云,得息:李登云曾撰有《万山草堂诗集 ·六卷》,有清光绪精刻本,现有1-4卷存世。 李登云撰 《万山草堂诗集》书
影 《寄佩秋、程穆庵雄村》乱离中友生,情更热如沸。既近仍阻艰,引领各长欷。惟凭一秃管,作字为君媚。念君适来路,山水绝深蔚。入歙尤斗
逼,危峰岌愁坠。扁舟滞洄沿,客子心欲碎。旧时岩壑美,遮眼但增畏。喜赁竹溪庐,吟声返苍翠。洒扫山中天,咀嚼清旷味。三数癯白叟,持君强
相慰。苦笑颜未展,危涕纷挂鼻。少年胆气王,或尚酒食议。狂澜卷一叶,少休庆浮寄。我辈生此时,搥膺向谁怼?前知慕三陈(谓弢庵、散原、石
遗),一阖快浓睡。(《疑庵诗》第283页) 第二首诗,诗题直接说明是写给避难于雄村的李佩秋与程穆庵。从诗的开头两句“乱离中友生,情
更热如沸”,我们理会到:是因为战乱,才让他们有了交接的机会,因避乱而成友,可谓患难之友,患难见真情。接下来诗何以说“ 既近仍阻艰”
的呢?特殊的年代有特殊的情况,且看《疑庵诗》的一条注:“一九三七年秋,侵华日军曾向皖南广德进攻,妄图打通旌德、绩溪至屯溪一线。有传
说拟劫持先生出山,主皖省政务。先生北避上丰村之蕃村。后日寇以山地战事失败中止。”原来许承尧因为有其的特殊身份,家住唐模,虽为深山,
但还是不能安居,还要逃到更深的山中去避乱,不便出来与朋友见面,所以才不得已,只能“引领各长欷,惟凭一秃管”。《岑山篇再寄佩秋、穆庵
》岑山周流寺,如窄如金焦。岩端冠佳木,葱郁冬不彫。修澜展天末,漾碧浮明绡。开窗睇石耳,落几青迢迢。元时有郑玉,于斯结团蕉。易名自清
代,星岩耸高标。愚山避暑来,江子相遮邀(江允凝)。鱼门亦家此,故宅今飘摇。画师大涤子,扫笔浓濡描。题图曰琴溪,树杪藏僧寮。下游即非
园,松桂缘山椒。堤岸满桃花,霜霰方封条。此乡盛文学,时平娱野谣。登高各能赋,摛藻怜丰饶。相公红豆村,余艳犹娇娆。石笋旧馆旁,赤藓扪
前朝。眷此云水窟,沙渚纡清漻。略似西子湖,静无簘鼓嚣。亦肖严陵濑,不通江上潮。沿溪适小步,幽径环林桥。理楫爱溯洄,随意呼轻舠。相依
但农圃,间或逢渔樵。水鸟最亲人,涧风自调刁。村酒价奇贱,竹炉寒可烧。客居亦云乐,得朋忘寂寥。何妨小料理,茶灶兼诗瓢!空谷维白驹,黄
岳久见招。檀干州里近,聊可遨夕朝。且待残腊尽,耳不闻惊鐎。我当伴客去,湖海游逍遥。(《疑庵诗》第285页)许翁在写了第二首诗之后,
两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应酬,而是有了同气相求的认同感,所以又作了补写,写了一首长诗给李佩秋。诗的内容虽然还是对李佩
秋避难所住之地雄村的风景描写,但更为详细和全面,既是雄村自然与人文之美的真实描绘,也反映出许翁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与深情。诗中:“檀干
州里近,聊可遨夕朝。”这是对朋友的认可,并发出了可以早晚来游的邀请;诗的结尾写道“且待残腊尽,耳不闻惊鐎。我当伴客去,湖海游逍遥。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期待战乱早日结束,也是对朋友的安慰,将来你们可以回家,我也可以随你们同到上海或杭州去旅游。我们稍作留意,不难
感觉他们的交往感情是由远及近,变化蕴含其中。我们还要顺便说一句,许翁这两首描写雄村风景的诗,无意中成了经典,为雄村所宝贵,亦为游雄
村的游客所钟爱。读《疑庵诗》及其注释,关于李佩秋我们只能获得如此的信息,现幸有郑文锋先生收藏了曹靖陶的手札,给我们打开了眼界。
郑文锋收藏曹靖陶手札(之二)此札写于已卯(1939年)重阳节,爰居阁主人梁鸿志在南京组织了一次重阳节西园雅集,集会文人分韵作诗,曹
靖陶亦在其中,此札即为曹靖陶重阳集会所作的诗作之录,落款为“翠微呈稿”其后有“靖陶吟草”之印,从笔迹和印章,此札是曹靖陶手札无疑,
问题是,手札呈给“千蕤阁主人”,却不知为谁,请教郑文锋先生,告我:千蕤阁主人即李洣李佩秋,并发来了证据。 郑文锋收藏李佩秋书页照
片李佩秋于庚辰(1940年)于自己所作诗后落款,人名印章,一一具在。经查对“千蕤阁”为李佩秋无疑。曹靖陶《看云楼诗》集中还有两首诗
写到了李佩秋。《佩秋自衡山来沪赋此讯之》新居幽静远车尘,长日宜无败兴宾。梦里几忘身是客,枕边时听鸟鸣春。潜期海内销锋镝,重入山中作
幸民。别后故人无限感,此回相见若为亲。此诗写于1939年,想必李俩秋自在歙县雄村避难之后,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南衡阳,战事稍稳定,
李佩秋又回到上海,此诗是曹靖陶关心李佩秋回沪后的情况,而写的探寻之诗。集中另一首诗是写于1942年秋,题目为《李蔬翁(畦)招……李
佩秋……饮寓斋即席赋赠》,可见曹靖陶与李佩秋还保持着往日的交往,相聚唱饮。 郑文锋收藏曹靖陶手札(之三)这是曹靖陶1939年写给“
千蕤阁主人”李佩秋的一封书信,?信上谈到了吴承仕病故前后的情况:“检斋被逮,绝无其事。检斋妇悍而量窄,检纳一妾,家庭间时有争执,检
被逼避于津,其经济权操妇手,检乃大窘。及津被水,遂抑郁成病,屡欲返平,妇皆不许,病亦重,终至不救,然殁后其妇亦颇以为悔也。”现在介
绍吴承仕之死的通行文字是:“1939年8月天津水灾,染患伤寒而不自知,仅以一般感冒治之。后来病情严重,天津无法医治,只好秘密潜回北
平。不敢直接回家,悄悄住在一个亲戚家中。9月11日身体不支,经友人帮助入协和医院治疗。由于在天津延误时日过久,又并发支气管炎。19
39年9月21日,吴承仕因终以肠穿孔抢救无效在北平逝世,终年56岁。”曹靖陶信札似乎为“不敢直接回家”之语做了注解。事皆过往,善待
烟云。曹靖陶与吴承仕家关系很近,曹靖陶《看云楼诗》中写吴承仕诗有两首,因不常见,在此录出,足见靖陶对承仕的情感。 曹靖陶《旧都逢吴
检斋承仕》“十载思君子,相逢意义真。交因乡更切,诗藉酒偏新。苦念檀干叟(谓许疑庵丈),应归渐水滨。南枝争向暖,天地欲回春。”曹靖陶
《悼吴检斋》吾徽朴学重前朝,江戴诸贤世莫祧。最是焚坑及今日,好留绵蕝式讹浇。余杭门籍盛黄(季刚)钱(玄同),墨守膏肓信两贤。名教性
天真乐地,那教丝管溷彭宣。话回主题,从上信我们也可以看出,李佩秋也是与吴承仕相当熟悉的,不然,曹靖陶就不至于在信中与李佩秋谈吴承仕
的病与死,甚或都是在为吴承仕之死感到惋惜与怀念。此文写就,呈给郑文锋先生审阅,他又发来了李佩秋的手稿一张,真是好缘。再读手稿,自述
“丁酉仲冬避兵雄溪”,确证了他家于1937年仲冬避兵到雄村的事实。并获知,李佩秋还与曹靖陶的舅舅汪允中已文也是相熟的,可见李佩秋的
徽州人缘不浅的啊。 郑文锋收藏李佩秋手稿行文至此,似当结束。但李佩秋留存资料甚稀,其生平中,还有两件佚事,不当遗漏,特附于此。
附录一:《夫人邬梦兰之死》1950年春在沪,夫人为李买豆浆被骑脚踏车撞跌,震伤脑系,急救无效,年五十五而亡。李佩秋作《亡室邬?之状
》及《 虹桥断梦图记》,一时传为佳话。 李佩秋作《亡室邬?之状》 李佩秋作《 虹桥断梦图记》附录二:《李佩秋之死》“壬辰之夏,衡
阳李洣佩秋以邮片示予,谓寝瘵已久,瓶罍屡空,拟将架上之书以易薪米,而属旦夕之命,属为作缘,辞极辛切,乃拨冗往视。尚能坐谈,检视架藏
,犹盈三十余箧,中惟诗文集居多,而明刊初印本《文苑英华》及《筹海图编》二书为白眉,医部则多经见者,因稍检点若干种,以介友人。其后往
返数四,尽为此事。间从秘笈中出示吾邑胡超《耻庵集》,谓此乃人间孤本,历劫幸存。今老病待尽,以予与胡氏同邑人,又宿嗜缣素,故珍重付托。情义綦至,甚可念也。洣于民国初年曾长吾邑,并倡修邑志,有洣序可考。……而数百年来,青阳之艺文零落殆尽,不可复求。此书亦几成断种,赖洣左右葆爱,仅存于世。复珍重付予,予何敢重踏胡氏后人覆辙,以私于一家一姓,随年运而销尽哉?因举以赠上海市立合众图书馆。……今洣殁已年余,予始叙此书流传颠末于此,并检洣与予邮片三纸间于册,以助来者之稽证焉。” (范行准《耻庵集》跋文) 陈亦书 2023年8月4日
献花(0)
+1
(本文系击壤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