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0228 猫哥讲砣具的真相
2023-08-11 | 阅:  转:  |  分享 
  
砣痕的真相!内容开始之前呢,先和大家聊几个关于最近群里的小话题。群里最近一段时间比较沉寂了,客观说有很多朋友觉得高古玉上靠之前的知识已经学到
了头,没有在发展进步的空间了。有这个感觉的朋友可以发个表情确认一下?其实群里一大群朋友都在实践和自己摸索中不断进步,其实都有了一些
迭代的鉴定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本来是群里各位朋友不断实践研究总结总结的技术精华,可以说是这几年来就是靠百家之长严格防守了金玉满堂的
最后一道防线,但是我们作为爱好者群体只有不断进步才可能在收藏的大海中抱团求生,而不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里找一块礁石趴着不再动弹。所以之
后都会把这些比较进阶的内容拿出来和大家探讨,当然,群里的老人自然很容易上手,但是我们也有新朋友,所以内容上还是会贯穿一些前因后果。
另外我们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也要把我们其他的知识一起结合,新内容是不断把台阶往上加,可千万别抱着学绝招的心态自毁长城把基础自己拆了
。那么咋们就讲今天的话题,砣痕的真相!那么咱们说今天的第一个话题,考据内容相对多一些,那就是:一直被误解一直被神化,先说砣的起源论
。我国砣用以治玉按照现在主流的理论,由几种起源说法:第一是红山时期论,这个理论认为红山文化时期就是掌握了砣的技术,用来切割、雕琢玉
器,论据是红山文化玉器上的梭形凹痕;玩这一类的朋友,应该确实见过当时的一些研磨轮,钻头之类,但是要用这些工具做出比较来做玉器上的线
条可能还是有一些问题。第二是商代论,这个来由我找了很久,其实最靠谱的说法是妇好墓发现后,出土了大量玉器,70年代专家请北京玉器厂的
高级技工进行复刻并分析工艺,高级技师称商代已经灵活运用砣具,至于更具体的复刻试验情况没有记载,这个桥段被还被改编写进《穆斯林的葬礼
》小说里;也就是韩子奇复刻商龙玦那一段。不少学术界的论文中也引用这个说法,但是并没有痕迹学上论据。第三是西周春秋论,这个就是陈启贤
的主要论点,大家应该复读得非常熟悉,就不再重复。这三种理论其实咱们通过思考,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砣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其实是
个难题,其实最客观公正的来说,高古玉里的砣具体是什么样子我们目前判断不了。可能这个说法一出,很多人就坐不住了,怎么可能?砣不就是一
个片状的轮状工具么?但是大家要想一个问题,古代的铜,铁甚至淬火的钢材,都不能直接加工玉料,砣无论是什么状态,起作用的是都是解玉砂。
可能有的朋友已经发现了问题不简单,砂是无数小颗粒,游离状态下并没有固定的形态,而砣具本身是一个传动工具,并非直接的雕刻工具,工具是
什么形状,产生的痕迹就是什么形状,大家先记住这个点!我们先带着问题进入第二个话题:鉴定与时俱进,升级知识理念鉴定结果只有两种,真或
伪!这就说明鉴定的知识不能带有可能性、随机性的不确定属性。反观目前的各种实验和论文,就我近期在知网查找的请来看,真正把高古玉砣痕的
鉴定点锁定的的实质性学术内容是一片空白。基本就是靠《天工开物》里面的记载一直祖传下来,这是明崇祯年间的书籍,基本都到清朝了。这说明
在对砣的研究上,咱们还和古代朝鲜一样,把崇祯年号一直过下去~而之前被捧得很高的陈启贤鉴定法,完全在鉴定领域的内容只有一篇,其他是研
究馆藏真品推测工艺。这篇鉴定其实也没有多少养料本质上是和咱们一样,从仿品上的现代痕迹来进行排除。在砣痕的鉴定点上,就像被三体人的智
子干扰了一样,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点,能锁定的点。目前我们的砣痕鉴定法是通过馆藏对比的一种经验,本质上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说这些的
意义在于,鉴定和做伪本来就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关系,对比经验法在对付中低端仿品还是鉴定的绝学。但是随着仿品技术的迭代和高端仿品因为
利润丰厚的技术成本不断码高,这个办法实践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目前我们需要从科学严谨的角度来看待鉴定,而不是固步自封成为一种新的
形而上学模式。前面铺垫确实有点多 但是不讲似乎这事又很难彻底说明白,那么咋们现在就进入最核心的内容:砣痕的真相!我们一般要鉴别一个
工具的痕迹,首先会理解什么样的工具制造出什么样的痕迹。就用现代工具来说,一般的金刚砂砣具,尖口的就是切出尖口的痕迹,平口的就是切出
平口的痕迹,简单的仿品中,大家都能屏蔽掉“V”形、“凵”形的砣痕。什么工具必然造成什么形状,这个很好理解。古代的砣是靠砂来研磨玉器
,砣本质是个带动工具,带动砂在玉器上研磨出沟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砣痕阴线。我们前面说过,这个状态下砣痕本质上是砂研磨的痕迹,和工具
没有关系,因为当时工具不能直接加工玉器。原因很简单,玉器硬度大于工具,加工不动。所以陈启贤的所谓“U”形砣痕鉴定法则还有推测古代砣
具形状还有直径方面其实上就是有一些根据但又不完全有根据。反过来说,现代技术要造一个能制造“U”形痕迹的砣具很难吗?又有人一定要说,
现代砣具有拉丝痕迹。这只能说明说这个话的人还是停留在对现代玉雕片面的认识上,现在的砣具有几百到几千目的精细划分,而且玉雕线条也不是
一次成型,能看到粗劣痕迹的那是非常低级的仿品。还有人说,砣具靠砂研磨,这现在没法仿。这个话题也是太小看了仿古玉器的水平,实际中,用
无砂的砣具、擦搓工具、竹片竹棍加砂加工玉器史玉雕的基本功,现代玉雕都还在用,就单一这个认知能屏蔽瞎活么?这些我们所谓的古代技法工器
具现在也都还在用,那么砣痕鉴定的真相是什么?那天群主已经提了个头,说明了其中一个点,就是微观的砣痕从横截面来看是一个底部细微大于上
部的缓和口袋状态。用更直白的话说,就是砣痕微观上有个腔体结构存在。另外,还有两个,第二是古代砣具阴险宽度和深度一定呈现正比例关系;
第三是一件玉器上的砣具痕迹一定有不规则的随机变化状态。下面咱来具体说一说,先说原理咱们看一下这个图,应该很好理解。砣具带动砂来研磨
玉器,这里可以想见,砣其实并不是死死往下顶,这样反而把砂挤走,成了砣直接磨玉,而这是磨不动的无用功,这种状态下,砣,砂,玉都是在一
个类似滚珠轴承的状态下,若即若离,形成带动研磨的状态。这里还有小点:玉被磨的同时,砣一样在损耗,所以讨论砣是平口还是圆口是什么形状
,其实没有意义。再进一步,砣已经加工出了初步的阴线,这个时候砂的受力状态就有了变化,阴线里的砂收到挤压,并不只作用于底部,同时存在
往两边的撑力,和外溢的状态。这个也容易理解,就像咱们一脚踩到沙堆里面,肯定不是砸个坑,砂会往有空隙的地方游离,古代玉雕节奏慢就是因
为要不断把砂拢到砣周围,砣加工时把砂甩开挤开,在拢回去。在看阴线基本形成的情况,这个就是很关键的点!砣在一定深度继续带动砂研磨阴线
,阴线的横切面如图,砂往外的撑力因为阴线的深入变得更大,实际就是在底部逐渐形成了腔体状态,而外溢也研磨阴线的沟边,当然这种状态非常
微观。这里折回前面说的三个点,第一,腔体状态是不是就是因为砂的特性产生的?要更深的阴线,反复研磨,产生深度的同时因为沟壁和沟边也被
是不是就正比例把宽度拓宽了?第三,这种状态结合玉料的不均匀天然矿物特性,是不是会有随机的状态,也就是,细节上深深浅浅宽宽窄窄?这些
因素就是物理性质古代工具方式决定的,就是能被锁定的鉴定点!我们下面具体看图来说(东家穿插:现在很多藏友在刻板教条的理论基础下, 喜
欢寻找的是高度一致性, 就是所谓那种不变的东西, 但是, 在确定中寻找合理的不确定恰恰就是通往高阶鉴定的通路!你了解的确定性和干活
的人了解的是一样的, 而且, 他比你知道的更多。)引用的都是群友的藏品,大家也能自己上手或者交流的时候看看,我们在这个图上锁定一个
不变和两个变量,腔体状态不变,而深浅宽窄的变化并不均衡。有的朋友说这类上有修磨,但是实践中没有多大影响,依然能看见这些规律的存在。
看这个图,线条的变化状态是不是多样的?几个反复砣的地方就产生了腔体状态,让阴线显得特别深峻,边缘呈现往里扣的状态。(小徐猜想2图)
转弯的地方就是砣做功最多的地方,这些状态就是就会更加明显。精工的春秋,虽然尽力修正了阴线的一致性,但是依然存在变化,也让腔体状态更
加明显。这件很有意思,玉料的特点就放大了阴线的变化,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各处阴线并不那么一致?但是图上看,我们能从中锁死什么?确定
什么确定什么不确定?这里更有意思,个别阴线甚至是扭的,能找到所谓特别明显的香肠状态吗?能找到的规律一定基于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远处看
,所谓阴线挺拔,就是阴线往里扣的视觉状态。宽深浅窄的例子。虽然线条有修磨,但是腔体状态仍然可见。看这一处的变化,砂没有具体形状,砣
不能直接加工玉器,这些随机变量的变化,我们必须能搞懂!秦式是这个规律的范本,看似简单但是其实很复杂。这里加个小故事,其实最早陈启贤
的讲秦式那本书我很早就有,但是也就是那些内容一度让自己走进了死胡同,照着所谓规律,固定砂,砣的宽度厚度,按图索骥,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这里有个反面的例子,鸭哥就是不断认真学习,把规律性当做了铁律。这时候,就会影响自己判断,我们掌握了新的知识以后,这种翻沟的状态,
一致的状态,阴线软趴的状态就自动屏蔽了。在看谷纹的时候也是一样,特别这个图,砣痕呈现了多种状态,不找到锁定的点,就会产生各种迷惑,
而从新视野看问题,就能一眼识别这些现象,找到本质。这里同时也补充一个点,汉代是个神奇的时代,包括各种齿轮的出土,可能可能颠覆了我们
的想象,所以鉴别汉代特别的东汉的玉器阴线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打磨,工具进步这些因素。展开话题很大,我找找素材,这个我们有时间在单独展
开,然后给大家看一个有趣的事情。这是馆藏的唐玉,清晰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下,其实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腔体状态,宽深,随机深浅。这是
老蛙提供的偏中古的线条微距,是不是很神奇?居然也通用!这是明清的线条,这里就说明了我们这个研究的方法,只要是使用解玉砂来加工玉器,
用砣具来带动解玉砂,这就是能够通行的一个鉴定方法。当然,至于制作工程为什么会这样,还有什么细节,胖子和我还有其他几个朋友也讨论了八
九不离十,这些是能够经得起论证和实践的。这里想说的是,胖子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咱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研究出来的最前沿最有效
的成果绝不独享,也不引经据典非要找个根据。仿品解读:仿古的也用解玉砂,仿古要用也可以,那必须是天然砂,现代金刚砂就不产生这个状态,
知道为什么吗?两点,第一,金刚砂消磨力太强!实际腔体状态就会被极大削弱。他是手工砣具吗?就算那种湖州邳州缝纫机改的,高度模仿了砣的
运转方式,其实也是稳定性太强,随机的状态就会减少,这里阴线的沟边个腔体状态就会截然不同。另外,还有个更核心的东西砣带动砂有那么简单
么?这些点里面有无数的细节,喜欢琢磨的人能透过这个小窟窿看见更大的世界。这件玉器中,你基本看不到砣的接续,甚至线的宽度也发生了变化
,阴线之外还有磋磨, 还有打磨, 还有封边, 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全局。咱们折回刚才说的三个点第一,腔体状态电动工具开线手工抛磨能产生
吗?其实不能。一个线条有了现代工具开槽的引导,其实是越顺越平滑,而不是咱们研究高古的砣的状态。第二,仿品如果完全按照古代方法,是能得出一样的结果。但是,玉雕作为古代一门手艺,估计也不是今人能在段时间吃透的。同时,高古玉是个复合工艺,砣痕只是其中一个点。就像这个图,核心既有锁定的点,核心既有锁定的点,更有手工的变化和规律。就像咱们之前说的香肠状态,下刀深收刀浅,真都是自我麻醉的套用。而且,线条修磨是存在砣推行研磨状态的。这个状态下,很多问题按照陈启贤砣,磋磨的原理就无法解释,就没有朋友在日常中想过吗?可能这个话不见得合适说,但是,当我们接受到新东西其实很难,这里知识点其实反复论证了很久。
献花(0)
+1
(本文系玉路小白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