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 一、单选题1.下列发现中,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的是(?)A.遗传因子控制性状B.基因在染色体上C.DNA是遗传物质D. DNA半保留复制2.如图为某生物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B.图中细胞含有2对 同源染色体,2个四分体C.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D.该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了片段3.玉米是雌雄同株 异花植物,其宽叶(A)与窄叶(a)是一对相对性状,黄粒(B)与白粒(b)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一株宽叶白粒玉米和一株窄叶黄粒玉米作亲 本杂交得 F1,F1自交得 F2,F2中宽叶黄粒∶窄叶黄粒∶宽叶白粒∶窄叶白粒=9∶15∶3∶5。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豌豆相比,利用玉米进行杂交实验的优势是无须去雄B.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亲木的基因型为 Aabb和 aaBB D.理论上 F1自由传粉产生窄叶白粒植株所占比例为 5/164.如图为来自某二倍体生物的染色体模式图,字母表示基因,下列有关判断错 误的是(?)A.染色体1、2、3、4中可能有同源染色体B.染色体4、5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C.染色体1、2、3、4不可能在一个 细胞中同时出现D.染色体2、4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联会5.某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雄性植株,其突变性状是其一条染色体上的某 个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状性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 杂交实验,让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结果和结论的 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Q和P值分别为1、0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 为0、1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Q和P值分别为1/2,1/2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 Q和P值分别为1、16.已知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某野生型果蝇种群全部为截毛。研究人员用一定剂量的X射线对纯合野生型截毛果蝇 进行诱变处理,得到一只雄性刚毛突变果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突变性状是由某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引起,为了确定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 及在染色体的位置(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研究人员让该突变个体与野生型截毛果蝇交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子代雌果蝇全部 为刚毛,雄果蝇全部为截毛,则可确定突变基因为显性基因,且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B.若子代雌果蝇全部为截毛,雄果蝇全部为刚毛,则突变基因 为显性基因,且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C.若子代果蝇雌、雄个体全部为刚毛,则突变基因为隐性基因,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D.若子代雌 、雄个体全部为刚毛截毛=1:1,则突变基因为隐性基因,且基因位于常染色体7.某研究小组用如图所示的6种卡片、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 接物、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若干,搭建了一个含有10个碱基对的DNA双链模型,其中含有3个A,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各有20个B.代表氢键的连接物27个C.理论上能搭建出410 种不同的DNA分子模型D.构建的DNA模型中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8.海蜗牛在接触几次电击后,能学会利用长时间卷缩的方式保护自己;没有 经过电击刺激的海蜗牛则没有类似的防御行为。研究者提取前者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 防御,而对照组则没有此现象。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实验说明记忆可以通过特定的RNA向海蜗牛的其他个体传递B.研 究者提取的受电击海蜗牛神经元中发挥作用的物质主要是mRNAC.本实验的对照组需注射从未经电击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提取的RNAD.该实 验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9.新冠病毒为单链病毒,其与真核生物的信使非常相似,可直接作为翻译的模板,表达出复制酶等物质 。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A.新冠病毒的增殖过程不需复制酶等酶的催化作用B.新冠病毒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C.新 冠病毒能与其自身核糖体结合表达复制酶D.新冠病毒的增殖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与真核细胞增殖过程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10.生物个体的 性状取决于基因的表达及其调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性状可以受多个基因的影响B.甲基化等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 型产生影响C.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表达产物、基因与环境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D.一个基因只可以影响一个性状11.位于果蝇某常染色体上 的基因S上插入了一个碱基对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S突变后,其在染色体上的 位置不变B.基因S突变后,其所含的氢键数量不变C.该变异可为果蝇种群的进化提供原材料D.基因S突变后,其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不变12. 某些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可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观察来识别,a、b、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 时期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依次属于(?)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重复、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染色体片段缺失B.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染 色体片段重复、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C.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染色体片段重复D.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染色体数 目个别增加、三倍体、染色体片段重复13.我国的淡水养殖鱼,银鲫采用雌核生殖的方式繁育后代(如下图)。雌核生殖是需要有性亲缘种的精子 的刺激而促使卵子活化导致卵子发育的一种生殖方式,当有性亲缘种的精子进入卵子后,仅起激活作用,而不与卵子融合,所产生的后代与母本相似 ,不具有父本的遗传因子,因而形成单性的雌性群体。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具有3条染色体, 6个核DNA分子B.杂合二倍体雌核发育个体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重组C.单倍体个体的形成说明一个染色体组具有全套的遗传信息D. 从染色体的角度分析,纯合二倍体雌核发育个体有1种类型14.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之间发生的片段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X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引起染色体变异C.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D.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 的,一定是生下来就有的疾病15.生物的进化在当今生物体上留下了许多印迹,这些印迹可以作为进化的佐证。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 和发育过程的学科。下图表示的是不同动物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下列关于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化石证据是比胚胎学证据更加直接和重要 的证据B.图中生物各自的适应性特征体现了适应的普遍性C.地理隔离是图中不同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据上图中的生物推测,人和鱼细胞色素 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16.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5:3:1,可能是含 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造成的B.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2:4:1,可能是隐性个体有50%死亡造成的C.若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 是2:3:1,可能是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死亡造成的D.若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1:2:1,可能是花粉有50%死亡造成的二、多选 题17.某种昆虫的黑体(A)对灰体(a)为显性,正常翅(B)对斑翅(b)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雌性个体无论翅形基因如何 ,均为斑翅,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型为Bb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正常翅与斑翅的比例为3:1B.若想依据 子代表型判断出性别,能满足要求的亲代组合有两种C.若AABB与aaBB杂交,子一代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子二代表型比为3:1:3:1D .一对纯合斑翅昆虫杂交,若后代出现正常翅个体,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18.选对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科学家或实验名称与相关实验 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A.摩尔根选择果蝇为实验材料发现了伴性遗传,他若选择豌豆为材料也可能得到一样的规律B.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 验材料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若选择果蝇为材料也可能得到一样的规律C.洋葱根尖易培养、数量多、染色体数量少,是观察减数分裂 等实验的理想材料D.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如果用含有15NH4CI的培养液培养噬菌体,则得不到被15N标记的DNA19.DN A复制时,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链从5‵端向3‵增延长。科学家用含有3H的脱氧胸苷掺入到被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中,然后分离标记 的DNA产物,发现短时间内首先合成的是“较小的DNA片段”,接着出现较大的DNA分子。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 复制时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与解旋方向均相同B.DNA聚合酶将“较小的DNA片段”连接成较大的DNA分子C.大肠杆菌的DNA复制发生在 有丝分裂间期D.噬菌体DNA复制3次后,含有放射性的DNA所占的比例为100%20.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 Y,其中A、B在一条常染色体上,R、r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甲和乙来自一 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已知甲的基因型是AbRXTY,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甲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B.乙的基因型可能是ABRXTYC.丙含有3条染色体D.丁的基因型不可能是aBr三、综合题21.如图 1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某高等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该动物形 成生殖细胞的过程图解,图4表示某细胞中染色体与基因的位置关系,上述图中仅显示部分常染色体。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 属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有________,存在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_______。(2)若仅考虑图中显示的染色体数,则图1中细胞B 和细胞E含有的DNA数依次是______个、______个,细胞E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阶段。(3)在细 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暂时加倍处在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阶段。该个体的某个细胞正处于图2中⑥阶段时,该细胞的基因型为 ______。(4)图3中的细胞Ⅱ的名称为____________,在细胞Ⅱ到细胞Ⅳ进行的分裂过程中,每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有____ __条。(5)图4对应于图3中的_____(选填“①”“②”或“③”),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_____。22.图甲表示果蝇细胞某些过 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果蝇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乙所示果蝇精原细胞完成完整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可用图甲_______________(填字母)时期表示,与分裂前比较,分裂之后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_ _________;过程c最可能发生了__________作用,使之后的染色体数目加倍。(2)图乙中细胞Ⅱ的名称是________ ____________,细胞Ⅲ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 对基因位于X染色上,是一对____________基因,细胞分裂过程中,W和w基因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期。23.下 图中,图1、2、3所代表的生理过程均与遗传信息的表达有关。请据图分析回答:(1)图1为________生物基因表达的过程。(2)图 2所示过程称为________,即以________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中,能与密码子特异性结合的分 子是______。(3)图2中决定丙氨酸的密码子是________,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相对模板向__________(选填“左 ”或“右”)。(4)图3表示__________的流动方向,图2所示过程对应图3中的__________,大肠杆菌T2噬菌体在宿主 细胞内可发生的过程有_________。24.下列均是某基因组成为AaBbdd的高等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相关示意图(●和〇表示着丝点 ,1表示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请据图回答:(1)图1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在图2曲线中对应的时期_____(填序号),在 图3中对应的是_____(填字母)。(2)若图1表示的是图3中的某个细胞,则在图3形成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3) 若在图1中的5号染色体上为b基因,则其原因是_____。(4)如果将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卵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1 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中,含有标记15N的子细胞所占的比例为_____。25.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 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05-2008年,该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抗生素的耐 药率变化。请回答:年份2005200620072008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某种细菌 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66.1110.925.5(1)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______(填“是”或“否” )存在关联,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2)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细菌产生的变异是___ _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______ ________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细菌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3)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减缓耐药率的升高?___________ _(答出一条即可)。参考答案1.D【分析】1、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2、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 粒体和叶绿体。3、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 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4、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 间期。【详解】A、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总结出了分离定律,并未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 ,A不符合题意;B、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推论,并未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 ,B不符合题意;C、艾弗里、赫尔希和蔡斯等科学家,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研究它们的作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 未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C不符合题意;D、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 说, DNA半保留复制,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为理论基础,D符合题意。故选D。2.A【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 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详解】A、图示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该细胞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 ,A正确;B、图中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但同源染色体已经分离,因此不含四分体,B错误;C、该细胞分裂后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 极体,C错误;D、该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了片段,D错误。故选A。3.D【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黄粒:白粒=(9+ 15):(3+5)=3:1,则F1为Bb;宽叶:窄叶=(9+3):(15+5)=3:5,则F1为Aa和aa;F2中宽叶黄粒∶窄叶黄 粒∶宽叶白粒∶窄叶白粒=9∶15∶3∶5,说明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详解】A、由于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因此母本的花省去了 去雄的环节,A正确;B、F2=(3:5)×(3:1),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F2中宽叶:窄叶=3:5,黄粒 :白粒=3: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C正确;D、由亲本基因型可知,F1产生的配子 类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3:3,自由传粉产生的aabb(窄叶白粒)植株所占比例为(3/8)×(3/8)=9/6 4,D错误。故选D。4.C【分析】该题考查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变异、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分析图示,可以判断其中1、2为分开的姐妹染色 单体,3、4也是分开的姐妹染色单体,在染色单体分开前应为同源染色体,5为非同源染色体。染色体4含有的基因是FGHK,对比染色体1、 2、3、5,基因K可能来自5,5含有的基因是JmnO,J基因可能来自4,染色体4和5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详解】A、染色体1 、2、3、4形态相似,含有相同的基因或具有显隐性关系的基因,它们中有同源染色体,A正确;B、染色体4含有的基因是FGHK,对比染色 体1、2、3、5,基因K可能来自5,5含有的基因是JmnO,J基因可能来自4,染色体4和5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即在4和5之间 发生了易位,B正确;C、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1、2、3、4可同时出现在一个细胞中,C错误;D、染色体2、4可能为同源染色体,在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可能会发生联会,D正确。故选C。5.D【分析】本题考查遗传方式、个体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 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详解】如果突变基因 位于Y染色体上,则雄性植株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Q和P值分别为1、0,A正确。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 型为XAY,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型为XaXa,则子代中雌性全部表现为突变性状,雄性全部表现为野生性状,Q和P值分别为0、1,B正确。 如果突交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组成为Aa,野生纯合雌株的基因组成为aa,子代中雌雄个体显隐性性状的比例都为 1:1,即Q和P值都为l/2,C正确。若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突变雄株的基因型为XAYa或XaYA,野生纯合雌 株的基因型为XaXa,Q和P值分别为0、1或1、0,D错误。【点睛】根据假设,以基因的遗传方式为前提分析子代的基因型,继而分析表现 型和比例。6.B【分析】假设控制刚毛和截毛的基因用A/a表示,则该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分析题意: 该突变性状是由某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引起,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刚毛性状属于显性突变。【详解】A、根 据题干信息可知,若突变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则刚毛性状可能属于显性突变,也可能属于隐性突变,即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为XAY,也可能 为XaY,相应的截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和XAXA。若为第一种情况,则二者杂交子代雌果蝇全部为刚毛性状,雄果蝇全部为截毛性状; 若为第二种情况,则二者杂交子代雌、雄果蝇均全为截毛性状;若突变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可确定突变基因为显性基因,刚毛雄果蝇 的基因型可能为XAYa或XaYA,截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二者杂交的子代为雌果蝇全部为刚毛、雄果蝇全部为截毛或雌果蝇全部为截 毛、雄果蝇全部为刚毛。因此,若二者杂交的子代中雌果蝇全部为刚毛,雄果蝇全部为截毛,则说明突变基因为显性基因,但不能确定基因位于X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A错误;B、若子代雌果蝇全部为截毛,雄果蝇全部为刚毛,则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根据A选项分析可知 ,则突变基因为显性基因,且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B正确;CD、根据题干信息可确定,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则刚毛性状属于显性突 变,刚毛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截毛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二者杂交的子代雌、雄个体全部为刚毛:截毛=1:1,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子代果 蝇不会出现雌、雄个体全部为刚毛的情况,CD错误。故选B。7.B【分析】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 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 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腺嘌呤一定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一定与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2、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而C和G之间形成三个氢键,所以C和G的含量越多,DNA分子结构越稳定。3、在双链DNA中,碱 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则A与T有3个,C与G有7个。设能搭建的DNA分子含有n个碱基对,则每条链需要 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1,共需(2n-1)×2个。【详解】A、每条链需要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的数目为2n- 1,共需(2n-1)×2个,故脱氧核糖和磷酸之间的连接物由(2×10-1)×2=38,脱氧核糖和碱基之间的连接物有2×10=20个 ,A错误;B、该双链DNA中,A与T有3个,C与G有7个,代表氢键的连接物有3×2+7×3=27个,B正确;C、该双链DNA中,A 、T、C、G的个数是固定的,理论上DNA分子模型少于410种,C错误;D、构建的DNA模型中共有2个游离的磷酸,D错误。故选B。8 .D【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 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2、自变量是可以人为直接改变或施加的变量,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 量,只能观察或测量获得。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详解】A、根据题意“研究者提取前者 腹部神经元的RNA注射到后者颈部,发现原本没有受过电击的海蜗牛也“学会”了防御”,说明记忆可以通过特定的RNA向海蜗牛的其他个体传 递,A正确;B、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是mRNA,所以研究者提取的受电击海 蜗牛神经元中发挥作用的物质主要是mRNA,B正确;C、根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对照组需注射从未经电击的海蜗牛腹部神经元提取 的RNA,C正确;D、特定的RNA可以使海蜗牛“获得记忆”,但不能说明RNA直接决定了动物记忆的形成,D错误。故选D。9.D【分析 】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 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详解】A、新冠病毒的增殖过程会发生R NA的复制,因此需RNA复制酶等酶的催化作用,A错误;B、新冠病毒不是逆转录病毒,因此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不需要逆转录酶的参与,B 错误;C、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C错误;D、新冠病毒的增殖过程(RNA复制、翻译)中碱基配对方式与真核细胞增殖过程(D NA复制、转录和翻译)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前者的配对方式为A-U、C-G,后者的配对方式有A-T、C-G、A-U,D正确。故 选D。10.D【分析】1、一般一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也有可能是多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也可能一对基因控制多对性状。2、表观遗 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 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详解】A、基 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性状可以受多个基因的影响,A正确;B、若某基因发生了甲基化等修饰,则无法进行转录,最终无法 合成相应蛋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B正确;C、表现型和基因型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表达产物、 基因与环境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D、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基因也可能影响多个性状,D错误。故选D。11. B【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即所有的生物都能发生基因突 变;随机性,即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一个DNA分子中,DNA分子任何部位;不定向性,即基因可以向任意方向突变; 低频性等。【详解】A、基因S突变是插入一个碱基对导致的,基因突变不改变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A正确;B、碱基对之间靠氢键连接,基因S 突变是插入一个碱基对导致的,其所含的氢键数量增多,B错误;C、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进而产生新性状,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C正确;D、双链DNA(片段)中,嘌呤碱基所占比例等于1/2,因此基因S突变后,其嘌呤碱基所占比例保持不变,D正确。故选B。12 .B【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加、倒位或易位;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个别染色体的 增加或者减少、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者减少。【详解】细胞a中某一染色体多出了一条,形成三体,为染色体数目个别增加;细胞b中一条 染色体上4号片段重复出现,属于染色体片段增加;细胞c中每种染色体都是三条,含有3个染色体组,属于三倍体;细胞d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缺失 了3和4两个片段,属于染色体片段缺失。故选B。13.B【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 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 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 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据 图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卵母细胞中有3条染色体(有3个着丝粒),此时每个染色体上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故含有6条姐妹染色单体,6 个核DNA分子,A正确;B、杂合二倍体雌核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经冷休克后,抑制第二极体的形成和排出而形成的,由于复制后的基因 组成相同,则经该过程本应形成纯合子,杂合子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等位基因出现,而形成杂合子,B错误;C、染色体组是指细胞 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图示淡水鱼的单倍体只有一个 染色体组,单倍体个体的形成说明一个染色体组具有全套的遗传信息,C正确;D、据图可知,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精核退化,此后的相当于卵细 胞激活后进行减数分裂,此后经冷休克抑制第一次卵裂,能得到只有卵细胞染色体的纯合二倍体,其个体类型只有1种,D正确。故选B。14.B 【分析】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详解】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 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B、X射线可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 体变异,属于引起变异的物理因素,B正确;C、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C错误;D、人类遗传病 是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但是并不一定生下来就有的疾病,D错误。故选B。15.C【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 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 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 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 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B、生物的适应 具有普遍性,B正确;C、生殖隔离是图中不同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D、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差异越小,因此比较真 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据上图中的生物推测,人和鱼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 ,D正确。故选C。16.A【分析】一豌豆杂合子(Aa)植株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都是A:a=1:1,因此理论上,后代 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详解】A、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 a=2:1,Aa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a=2:1,故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AA:Aa:aa=4:4:1,A错误;B、Aa植 株自交,正确情况下,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若隐性个体(aa)有50%的死亡,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是AA:Aa:aa=2:4:1,B正确;C、若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50%死亡,则Aa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a=1:1,Aa 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a=2:1,故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AA:Aa:aa=2:3:1,C正确;D、若花粉有50%的死亡, 则Aa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仍然是A:a=1:1,Aa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是A:a=1:1,故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是AA: Aa:aa=1:2:1,D正确。故选A。17.ABD【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实质:(1)位于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3、适用条件:(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详解】A、基因型为Bb的雌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bb=1:2:1,由于雌性个体无论翅形基因如何 ,均为斑翅,因此子代正常翅与斑翅的比例为3:5,A错误;B、若想依据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能满足要求的亲代组合有BB×BB、BB× Bb、BB×bb,雌性全为斑翅,雄性全为正常翅,B错误;C、若AABB与aaBB杂交,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则子二代表现型比为( 3:1)(1:1)=3:1:3:1,C正确;D、一对纯合斑翅昆虫杂交,若后代出现正常翅(B_)个体,说明纯合斑翅亲本中雌性基因型为 BB,并没有发生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ABD。18.BD【分析】1、减数分裂是原始生殖细胞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的分裂方式,发生在有性 生殖的生物的生殖器官中。2、果蝇和豌豆都是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都是遗传学中理想的实验材料,遗传过程中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定律。3、噬菌体属于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不能直接利用培养液培养中的物质。【详解】A、豌豆属于雌雄同株植物,没有性染色体 ,不能作为研究伴性遗传的实验材料,A错误;B、果蝇和豌豆都是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都是遗传学中理想的实验材料。孟德尔选择豌豆为实验材 料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若选择果蝇为材料也可能得到一样的规律,B正确;C、洋葱根尖是体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进行减数 分裂,所以不能用来观察减数分裂,C错误;D、噬菌体属于病毒,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不能直接利用培养液中的15NH4CI。如果用含 有15NH4CI的培养液培养噬菌体,则得不到被15N标记的DNA,D正确。故选BD。19.ABC【分析】DNA分子复制的场所、过程 和时间(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 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3)DNA分子 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详解】A、DNA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解旋,需要用解旋酶破坏DNA双链之间的氢 键,使两条链解开,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且生成的两条子链的方向相反,A错误;B、DNA连接酶能连接两个DNA片段 ,形成磷酸二酯键,能将“较小的DNA片段”连接成较大的DNA分子,B错误;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以二分裂的方式增殖,而有丝分裂 是真核生物细胞的增殖方式,C错误;D、噬菌体DNA复制3次后,每个DNA分子均含有放射性的3H的脱氧胸苷,含有放射性的比例为100 %,D正确。故选ABC。20.CD【分析】A、B位于一条常染色体上,R、r在另一对常染色体上,则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产生的 子细胞应该是ABR、abr或ABr、abR,甲的基因型为AbRXTY,配子中同时含有X、Y染色体,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XY同源染色 体未分离,出现了染色体数目变异。【详解】A、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减数分裂过程应不分开,现在产生基因型未Ab的配子,不考虑基因突变 和染色体变异,则发生了基因重组,A/a或B/b片段出现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B、甲和乙来自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若发生的 是B/b交叉互换,乙的基因型可能是ABRXTY,B正确;C、甲和丙来自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甲细胞同时含有X和Y染色体,则在减数第一 次分裂后期XY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两极,导致丙所在次级精母细胞没有性染色体,只有2条染色体,C错误;D、根据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期XY未分离,同时移动到甲所在的次级精母细胞,且发生了交叉互换,则丁的基因型可能是aBR,D错误。故选CD。21.(1) B ABD(2) 8 4 ②(3) ③⑥ AAaaBBbb(4) 次级卵母 细胞 2或4(5) ② aB【分析】分析图1:A图表示细胞分裂间期,可表示有丝分裂间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 分裂前的间期;B图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C图表示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或卵细胞;D图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 E和F分别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图。分析图2:A段染色体数目减半,表示减数分裂;B段染色体恢复,表示受精作用;C段表示有丝 分裂。分析图3:①表示初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分析图4: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 ,无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裂是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3中的细胞②。【详解 】(1)A图表示细胞分裂前的间期,可表示有丝分裂前的间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图表示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C图表示经 过减数分裂产生的极体或卵细胞;D图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卵母细胞;E和F分别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图。图1中属于 有丝分裂过程中的细胞有B。图1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A、B和D。(2)图1中细胞B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细胞E含有2条 染色体,4个DNA分子;其中细胞E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对应图2中的阶段②。(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会使染色体数目暂时 加倍,包括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别对应图2中的阶段③⑥。题干中该个体基因型为AaBb,图2中⑥阶段为有丝分裂后期,染 色体数目加倍,基因数目加倍,基因型为AAaaBBbb。(4)图3中的Ⅱ是①初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而且它的子细胞Ⅳ是卵细胞, 所以细胞Ⅱ的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在细胞Ⅱ到细胞Ⅳ进行的分裂过程,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染色体的数目分别为2、2、4, 所以此过程中每个细胞内的染色体有2或4条。(5)图4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无姐妹染色单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图,由于细胞质的分 裂是均等的,因此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3中的细胞②。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为AAbb,则次级卵母细胞 的基因组成为aaBB,因此细胞Ⅳ的基因组成是aB。22.(1) a、b 减半 受精(2) 次级精母 细胞 精细胞(3) 等位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析】分析甲图:图甲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其中a和b表示减 数分裂,c表示受精作用,d表示有丝分裂;分析乙图:图乙中Ⅰ为精卵细胞;Ⅱ为次级精母细胞;Ⅲ为精细胞,其中a和b相同,c和d相同。【 详解】(1)(1)图甲a和b分别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图乙中减数分裂完成之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过程c最可能发生 受精作用,使之后的染色体数目加倍。(2)图乙中细胞Ⅰ为精原细胞,则细胞Ⅱ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细胞Ⅲ的名称是精细胞。(3)果蝇的红 眼基因W、白眼基因w是控制相对性状到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细胞分裂过程中,W和w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点睛】本题 结合图解,考查减数分裂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3.(1)原核(2) 翻译 mRNA tRNA(3) GCA 右(4) 遗传信息 e a、b、e【分析】题图分析,图l和2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 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图1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中。图2表示翻译过程,其中a为多肽链;b为核糖体 ,是翻译的场所;c为tRNA,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d为mRNA,是翻译的模板。图3中a为DNA分子复制过程,b为转录过 程,c为逆转录过程,d为RNA分子复制过程,e为翻译过程。【详解】(1)图1转录和翻译过程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发生在原核生物细胞 中。(2)图2是翻译过程,该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过程。tRNA能特异性识别密码子的分子。该过程中, 能与密码子特异性结合的分子是tRNA上的反密码子,该分子起着转运氨基酸的功能。(3)密码子位于mRNA上,图2中,决定丙氨酸的密码 子是GCA。根据图中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向右。(4)图3表示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即中心法则,图2所示的翻译过 程对应图3中的e,T2噬菌体为DNA病毒,能在宿主细胞中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即在宿主细胞内可发生的是a 、b、e。cd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在正常动植物细胞内不存在。24. (第一)极体 Ⅳ C bdXA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100%【分析】分析题图1可知,该细胞所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1为X染色体,即A、a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dd,说明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基因型应写为BbddXAXa;分析图2可以看出,图2中的a表示染色体,b表示DNA数目,图中Ⅰ为间期,Ⅱ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Ⅲ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3中的③为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④为极体的分裂。【详解】(1)图1细胞为均等分裂,因此是第一极体;该细胞所处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2的中时期Ⅳ,对应图3中的C。(2)根据图1,细胞的基因型为BBddXaXa,则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bbddXAXA,因此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bdXA。(3)若图1中的5号染色体上出现b基因,而2号染色体上是B基因,说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相同,原因可能是DNA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4)由于减数分裂时DNA只复制一次,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后的所有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有15N,另一条链含有14N,含有标记15N的子细胞所占的比例为100%。【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5. 是 随抗生素使用量增加细菌的耐药率升高 种群 不定向的 基因频率 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加快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或找到治疗耐药菌感染的其他途径。【分析】由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随着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随着增加。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详解】(1)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到随着年份的增加,抗生素人均使用量增加,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增加,所以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关联。(2)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随着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耐药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3)为减缓耐药率的升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加快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或找到治疗耐药菌感染的其他途径。【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及过程的理解,把握知识间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