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来云南采一趟菌子,太震撼了02
2023-08-12 | 阅:  转:  |  分享 
  
来云南采一趟菌子,太震撼了◎?苍山上的野生菌往往生长在树丛中,周围全是掉落的松枝?这时,看见有一行人从山上走下来,手提的篮子里满满都是收获,
心里不免全是羡慕嫉妒恨:怎么就我们没采着菌子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再往上走些,陆续能看到野生菌的身影。它们往往长在大树的脚下,或形单
影只,或三五成群。采第一朵野生菌时,我小心翼翼地从根部把它挖出来,以为自己捡到宝了,结果向导冷不丁地告诉你:“这个菌子吃不得哦,吃
了会拉肚子。”我只好安慰自己,体验第一,收获第二。但想要摘到见手青的心还是没死,决定继续上路,主打的就是一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倔
强。采菌子是一件非常考验专注力的事情,说是“眼观八方”也不为过。走山路的同时,你需要四处张望,盯着哪棵树下长着菌子。它们往往个头很
小,还被杂草、掉落的松枝等掩盖着,只是探出个伞帽,如躲在树下的害羞的小精灵,生怕被人发现。◎?苍山树丛旁多有茂密的蕨类丛,生态丰富
?路越走越深,能见到的菌子也越来越多,但大多也都是不能吃的种类。为了满足好奇心,也是为了保险起见,每采到一种新的菌子,我都会问下向
导这是什么品种、能不能吃。有时候,向导也说不出这个菌子叫什么,但她都能分辨能不能吃。当地人的标准很简单:吃了会拉肚子的菌子,就是有
毒的,这是最原生态的民间智慧。终于,在爬了一个多小时的山后,我采到了第一朵见手青。◎?从泥土里冒出来的见手青??吃菌,是云南人的一
件大事?见手青往往被覆盖在松枝下面。它有着圆形的伞帽、饱满的茎身,属于牛肝菌的一种。由于一被人手碰到,接触到的地方就会氧化,变成靛
蓝色,所以被叫做“见手青”。?见手青往往是第一批长出来的野生菌,由于味道丰富、菌肉鲜嫩,即便可能会因烹饪不当而中毒,云南人每年还是
会争先恐后地采集它来贩卖、食用。?吃见手青,成为了云南人过菌子季的第一步。◎?人的手一碰,见手青的表面就呈现出靛蓝色?烹饪见手青也
是门学问。云南人常见的做法是切薄片,厚度均匀,加大量的油和蒜片翻炒。炒见手青一般不加入任何调料,除了少许的辣椒佐味。这正应了那句话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吃见手青,即便是本地人,也都不敢说有一百个放心。《菌中毒》一书的作者聂荣庆是土生土长的
昆明人。在书中,他分享了自己一次“危险”的吃菌经历。?通常,烹饪见手青时,炒12分钟会比较稳妥。但他的一位资深美食家朋友却偏好拿自
己家乡个旧(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级市)的见手青,切成半厘米,加入红、绿辣椒后,仅爆炒5分钟就起锅。?这样的料理方式,仿佛
在烹制一盘见手青刺身,它的口感更加脆爽,对于第一次尝试的人来说,却无疑是诱惑与危险并存的美食体验。◎?向导说这是有毒的蘑菇,看似美
丽实则危险?在见手青生长的附近,我发现有许多隆起的松枝堆。原来,当地的采菌人半夜就会打着手电筒上山,待我们早上8点上山,别人早已把
许多新鲜的见手青采摘了。那隆起的松枝堆,就是他们留下的残破的“战场”。见手青还不算最难找的野生菌。以大红菌为例,这种野生菌大多生长
在边远山区的高山上,采摘起来十分艰难。大红菌对生长环境也十分挑剔,它不仅要求那地方温度高、湿度高,且最好是有着弱酸性的红棕壤或赤红
壤土坡。同时,大红菌生长周期较慢,降雨后一般等到晴天才冒出。所以大红菌每年的产量都极少,一上市便被哄抢。?不同于见手青通常以爆炒的
方式来烹饪,人们通常用蒸、炖、烩的方式来料理它。大红菌煲汤更是一绝,能让汤水的鲜美与香味进化到梦幻的程度。◎?煎炒菌子?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