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1-2022学年北京朝阳区初三第一学期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3-08-12 | 阅:  转:  |  分享 
  
2021-2022学年北京朝阳区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40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 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为78%的气体是

二氧化碳氮气水蒸气氧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故选B。

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 硅 B. 氧 C. 铁 D. 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的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考查,根据地壳中元素分布图,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居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3.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矿泉水 B. 干冰 C. 硬水 D. 食醋

【答案】B

【解析】

【详解】A、矿泉水中含有水和一些矿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不符合题意;

B、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式,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B符合题意;

C、硬水是由水和含钙、镁离子的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食醋是由醋酸和水组成的混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高钙牛奶”中的钙应理解为

A 离子 B. 原子 C. 分子 D. 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高钙奶粉”中的“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D。

5. 下列物质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 木炭 B. 镁条 C. 蜡烛 D. 铁丝

【答案】D

【解析】

【详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热,故选:D。

6.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过滤

C. 读取液体体积 D. 加热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酒精灯,会引起严重失火,选项操作错误。

B.过滤为了防止液体飞溅,需要用玻璃棒引流,选项操作正确。

C.读取液体体积,需要平视凹液面最低处,选项操作错误。

D.加热液体用酒精灯的外焰,如果接触内焰试管容易受热不均,从而导致试管炸裂,选项操作错误。

故选:B

7. 下列物质中,含氧分子的是

A. O2 B. H2O C. CO2 D. S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O2表示1个氧分子,每个氧分子由2个O原子构成;故A符合题意;

B、H2O2表示1个过氧化氢分子,每个过氧化氢分子由2个H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故B不符合题意;

C、CO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1个C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故C不符合题意;

D、SO2表示1个二氧化硫分子,每个二氧化硫分子由1个S原子和2个O原子构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注意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8. 下列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A. 氢气 B. 铜 C. 二氧化碳 D. 氯化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氢气是由氢分子直接构成,选项A错误;

B.铜是金属单质,由铜原子直接构成,选项B正确;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构成,选项C错误;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选项D错误。

故选:B

9.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的是

A. 积极植树造林 B. 垃圾分类回收

C. 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D. 提倡绿色出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积极植树造林,可以改善大气环境,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故A选项叙述正确;

B、垃圾分类回收,可以回收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故B选项叙述正确;

C、生活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故C选项叙述错误;

D、提倡绿色出行,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故D选项叙述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环境污染及治理,侧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难度不大。

10.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液氮用于冷冻降温 B. 稀有气体用于制造电光源

C. 氢气用作燃料 D. 金刚石用于裁玻璃

【答案】C

【解析】

【详解】A、液氮用作冷冻剂是利用液氮气化吸热,温度降低,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误;

B、稀有气体做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是利用稀有气体充电后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氢气用作燃料是利用氢气有可以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

D、金刚石用于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C。

11. 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标为严禁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B、图标为严禁携带烟火,故不符合题意;

C、图标为禁止燃放鞭炮,故符合题意;

D、图标为禁止吸烟,故不符合题意;

12. 下列微粒中,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 2H B. 2H+ C. H2O D. 2H2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3. 在压强为101kPa时,将1L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降温,变为淡蓝色液体。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氧分子的体积变小 B. 氧分子的质量变小

C. 氧分子的数目变少 D. 氧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微粒的性质。

【详解】A、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体积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

B、降温的过程中,氧气分子的质量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降温的过程中,氧气的分子数目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

D、降低温度,分子间间隔变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温度和压强会影响分子间间隔,温度降低,间隔变小,压强增加,间隔变小。

14.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 NaCl B. CaO C. Na2CO3 D. H2SO4

【答案】B

【解析】

【详解】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一是氧元素,这样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故选择B。

15. 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 观察气体颜色 B. 插入燃着的木条

C. 闻气体的气味 D. 倒入澄清石灰水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气体,无法观察气体颜色区分。

B、插入燃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燃烧的更旺的是氧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可以区分。

C、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味气体,无法闻气体的气味区分。

D、倒入澄清石灰水,空气中二氧化碳较低无明显现象。氧气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法区分氧气和空气。

故选:B。

16.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没有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生成物化学式不对,故A错误;

B、没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故B错误;

C、没有写出反应条件点燃,故C错误;

D、既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又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故D正确。

故选D。

17. 水基型灭火器灭火时,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达到灭火目的。其灭火原理是

A. 清除可燃物 B. 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 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 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水基型灭火器灭火时,产生的泡沫喷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层析出的水在燃料表面形成一层水膜,从而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灭火目的。

故选:B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黄金面具残片,金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有关金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是79 B.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元素符号是Au D. 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

19. 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A. 79 B. l18 C. 197 D. 276

【答案】18. B 19. A

【解析】

【分析】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18题详解】

A.原子序数是79,选项说法正确。

B. 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所以金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错误。

C. 金元素符号是Au,选项说法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为197.0,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9题详解】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所以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79

故选:A

碳的化合物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完成下面小题。

20. 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电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质子数不同 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21. 下列关于CO2和CO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性质:CO2、CO均能溶于水

C. 用途:固态CO2用作制冷剂;CO用作气体肥料 D. 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雾霾

【答案】20. C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所以碳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C

【21题详解】

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选项描述正确。

B.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选项描述错误。

C.用途:固态CO2用作制冷剂;CO2用作气体肥料 , CO用于冶炼金属,选项描述错误。

D.危害:CO2会导致温室效应;CO会引起雾霾,选项描述错误。

故选:A

22.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排水法收集氧气 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验证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净化河水得到纯水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气密度小于水,应短管进气,水从长管排出,故A错误;

B、做对比实验,用干燥的石蕊纸花做对比,故B错误;

C、热水中试管内的棉花先变红,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C正确;

D、小卵石、石英砂能除去不溶物,活性炭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除去水中溶解的其它物质,不能得到纯水,故D错误。

故选C。

23. 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凝胶冰”是混合物

B. “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相同

C. “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D. 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气凝胶冰”中只含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B、“气凝胶冰”与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正确;

C、“气凝胶冰”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融化,故错误;

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错误。

故选:B。

24. 色氨酸(C11H12N2O2)在人体内含量低会影响睡眠质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色氨酸由四种元素组成 B. 一个色氨酸分子中含有27个原子

C. 色氨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D. 色氨酸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6:1

【答案】D

【解析】

【详解】A.色氨酸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选项说法正确。

B.一个色氨酸分子中含有11+12+2+2=27个原子,选项说法正确。

C.色氨酸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分别为:,所以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选项说法正确。

D.色氨酸中氢、氧元素原子个数比为6:1,质量比为,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5.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 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 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 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①③除了温度不同,其它因素相同,且温度越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越快,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B、②③温度和钙片的形状均不同,对比②③,无法得出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符合题意;

C、③④除了钙片的形状不同,其它因素相同,且粉末状钙片,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快,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对比①②③④,④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慢,反应速率最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5分)

〖生活现象解释〗

26.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化学。

(1)减少食品保存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下列利用此原理的是______。

A. 抽真空 B. 冷藏或冷冻

(2)锂电池使用的材料是钴酸锂(LiCoO2),已知Li元素为+1价,则Co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答案】(1)A (2)+3

【解析】

【小问1详解】

抽真空相当于减少食品保存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故选:A

【小问2详解】

钴酸锂(LiCoO2)中Li元素为+1价,氧元素为-2价,依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Co元素的化合价为+3。

27.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现“碳中和”,需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工业上利用二氧化碳生产尿素【CO(NH2)2】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在方框中补全物质D微粒图示______。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A与B的质量比为______。

【答案】(1)

(2) ①. ②. 17:22

【解析】

【小问1详解】

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故填:

【小问2详解】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不变可知:反应前氢原子有6个,氮原子有2个,碳原子有1个,氧原子有2个;反应后氢原子有4个,氮原子有2个,碳原子有1个,氧原子有1个,所以一个X分子中含有氧原子1个和氢原子2个。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

①物质D为水,该物质的微粒图示为。

②参加反应的物质A与B的质量比为

28. 工业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气体X。

(1)氧化铁的化学式为______。

(2)气体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1)Fe2O3

(2)反应物中含有铁、碳、氧三种元素,生成物铁中含有铁元素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化合价为 -2价。所以氧化铁的化学式为

【小问2详解】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一氧化碳与氧化铁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气体X,则气体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科普阅读理解〗

29.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作为零碳能源正在脱颖而出。氢气制备来源广泛,可由多种方式制备而得。图1是全球制氢原料占比统计,图2是制氢方法的成本比较。



我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了水的高效分解获得氢气,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见图3。在一定温度下,利用Fe-Mo/C作催化剂,裂解乙醇可以制备氢气。图4是科研人员研究相同温度下裂解乙醇制备氢气时,催化剂中Mo与Fe最佳质量比的实验结果,图中氢气产生速率越高,说明催化剂效果越好。



在获取氢气的过程中,按照释放二氧化碳的多少把氢分为灰、蓝氢和绿氢。灰氢是通过化石能源制取氢,对制氢过程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不做任何处理;蓝氢制备仍然使用化石能源,但同时对释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利用和封存;绿氢则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直接分解水或发电电解水制氢。

氢能的开发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运输、储存和利用等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人们不断探索。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______(填“化石能源”、“醇类”或“水”)。选择该原料制氢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2)图3中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对比图4中的曲线,得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由化石能源制得的氢气均称为“灰氢”。______。

②氢能属于二次能源,是一种零碳能源。______。

【答案】(1) ①. 化石能源 ②. 每千克(或相同质量)氢气制取成本较低

(2)

(3)在如图所示的时间研究范围内,在相同温度下,相同时间时,裂解乙醇制备氢气所需的催化剂中Mo-Fe的最佳质量比为1:9

(4) ①. 错 ②. 对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全球制氢原料占比统计,图2制氢方法的成本比较。分析得出:目前氢气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

选择化石能源制氢的可能原因是每千克(或相同质量)氢气制取成本较低。

【小问2详解】

由图3可以看出反应Ⅱ是过氧化氢在催化剂和光照的条件下生成水 和氧气。化学方程式

【小问3详解】

对比图4中的曲线,可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如图所示的时间研究范围内,在相同温度下,相同时间时,裂解乙醇制备氢气所需的催化剂中Mo-Fe的最佳质量比为1:9。

【小问4详解】

灰氢是通过化石能源制取氢,对制氢过程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不做任何处理;蓝氢制备仍然使用化石能源,但同时对释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利用和封存;绿氢则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直接分解水或发电电解水制氢。所以由化石能源制得的氢气均称为“灰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作为零碳能源正在脱颖而出。所以氢能属于二次能源,是一种零碳能源。这种说法正确。

【生产实际分析】

30. 新型材料纳米级Fe粉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比普通Fe粉更易与氧气反应,其制备流程如图所示:



(1)上述流程中涉及的单质除N2外,还有______。

(2)制备纳米级Fe粉需在N2环境下完成,N2的作用是______。

(3)制备纳米级Fe粉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Fe和H2

(2)隔绝氧气,防止铁粉与氧气反应

(3)

【解析】

【小问1详解】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流程中涉及的单质除N2外,还有Fe和H2

【小问2详解】

铁金属活性强容易与氧气反应,所以制备纳米级Fe粉需在N2环境下完成,N2的作用是隔绝氧气,防止铁粉与氧气反应。

【小问3详解】

制备纳米级Fe粉的反应为氢气和氯化亚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氯化氢。

故填:

31. 甲酸(HCOOH)广泛用于轻工、医药、化工等行业、甲酸钠法是最早工业化的甲酸生产工艺,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1)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2)反应器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

(3)蒸馏分离器中发生的是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答案】(1)Na2SO4

(2)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3)物理

【解析】

【小问1详解】

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及个数不变可知:反应前氢原子有4个,碳原子有2个,钠原子有2个,氧原子有8个,硫原子有1个;反应后氢原子有4个,碳原子有2个,氧原子有4个,所以一个X分子中含有钠原子2个和硫原子1个,氧原子4个。则X的化学式为Na2SO4

【小问2详解】

反应器中搅拌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

【小问3详解】

蒸馏分离器中只是将物质进行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

32. 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的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A装置可用于高锰酸钾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选用C装置收集CO2的验满方法为______。

【答案】(1)

(2) ①. 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已满

【解析】

【小问1详解】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2详解】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33. 下图是与O2有关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

(2)实验2中,观察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剧烈,说明影响木炭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是______。

【答案】(1) ①. ②. 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2)氧气浓度

【解析】

【小问1详解】

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为:;实验前集气瓶要预留一部分水或细沙,为了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小问2详解】

对比实验,说明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

34. 下图是与水有关的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从微观角度分析,实验1和实验2的本质区别是______。实验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从微观角度解释实验3中的现象______。

【答案】(1) ①. 实验1中水分子不变,实验2中水分子改变 ②.

(2)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从微观角度分析,实验1是水的蒸发,水发生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实验2是水的电解,水发生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它们的本质区别是水分子种类是否改变。实验2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小问2详解】

实验3的实验现象是一段时间后量筒内蒸馏水的体积减小,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导致量筒内的水减小。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变化以及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35. 下图为探究蜡烛燃烧的三个实验。



(1)实验1:取一根小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与火焰接触的部分,最外侧有明显的烧焦痕迹。该现象说明______。

(2)实验2:依据烧杯中的现象可证明石蜡中含有碳元素,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实验3:烧杯中低处的蜡烛先熄灭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外焰温度最高

(2)

(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进入烧杯使低处的蜡烛先隔绝氧气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由于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取一根小木条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取出,与火焰接触的部分,最外侧有明显的烧焦痕迹。该现象说明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小问2详解】

根据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说明石蜡燃烧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中含有碳元素。烧杯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倒入烧杯后,聚集在烧杯底部,使低处的蜡烛先隔绝氧气,所以低处蜡烛先熄灭。

【点睛】本题考查蜡烛燃烧的知识,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36. 分析下列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1)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一定要使用过量白磷的实验是______。

(2)实验2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为达到实验目的,需要补充的实验是______。

(3)实验3能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1/5”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答案】(1)实验3 (2) ①. 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②. 在80℃的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

(3)量筒中液面降至30mL处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1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白磷的量没有要求;实验2是验证燃烧条件的实验,白磷的量不做要求;实验3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装置内的氧气要消耗完,因此白磷一定要过量,故填实验3;

【小问2详解】

实验2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为了验证燃烧需要氧气,在烧杯的热水 放入一小块白磷;

【小问3详解】

实验3中左侧装置内有100mL空气,则氧气的体积为20mL,白磷燃烧消耗完氧气,进入水的体积应约为20mL,所以量筒内的液面下降到30mL处。

〖科学探究〗

37. 小组同学进行“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

【提出假设】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吸入气体

【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碳酸氢钙【Ca(HCO3)2】可溶于水。

【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检查装置气密性

如图注水后,关闭K2,打开K1,向呼吸口吹气,立即关闭K1,检查了①的气密性;同理,检查②的气密性 ①②中,长导管内形成水柱,一段时间后水柱不下降 Ⅱ、将装置内的水换成澄清石灰水 —— Ⅲ、吸气时:打开K1,关闭K2,从呼吸口吸气30秒,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①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Ⅳ、吹气时:______,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______ 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吹气一段时间后浑浊的石灰水重新变澄清。他将②中重新加入等体积的石灰水,进一步进行吹气实验。

实验编号 石灰水浓度 持续吹气时间 实验现象 2-1 0.16% 30秒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2 0.16% 2分钟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 2-3 0.08% 30秒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 2-4 0.08% 2分钟 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 【解释与结论】

(1)步骤Ⅰ说明装置的气密性______(填“好”或“不好”)。

(2)解释步骤Ⅰ中出现“长导管内形成水柱”的现象的原因______。

(3)补全步骤Ⅳ的操作______。

(4)能说明假设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5)能说明石灰水重新变澄清与石灰水浓度有关的实验是______(填实验编号)。

(6)澄清石灰水浑浊后又变澄清时发生了化合反应,依据资料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反思与评价】

(7)步骤Ⅳ中,有同学观察到石灰水变澄清,而有的同学未观察到,产生现象差异的可能原因是______(写一条即可)。

【答案】(1)好 (2)吹气时,瓶中气体量增加使瓶内气压增大

(3)关闭K1,打开K2,从呼吸口吹气30秒

(4)①中石灰水不变浑浊,②中石灰水变浑浊

(5)2-1和2-3 (6)

(7)单位时间吹出气体的量不同(吹气速度等)或澄清石灰水浓度不同(合理即可)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步骤Ⅰ,①②中,长导管内形成水柱,一段时间后水柱不下降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故填:好。

【小问2详解】

步骤Ⅰ中出现“长导管内形成水柱”的现象的原因是吹气时,瓶内气体量增多,使瓶内压强增大,故填:吹气时,瓶中气体量增加使瓶内气压增大。

【小问3详解】

IV、吹气时需要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石中,因此关闭K1,打开K2,从呼吸口吹气30秒,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故填:关闭K1,打开K2,从呼吸口吹气30秒。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若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吸入气体,会观察到①在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①中石灰水不变浑浊,②中石灰水变浑浊。

【小问5详解】

实验2-1中石灰水的浓度是0.16%,持续吹气30秒,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2-3中,石灰水的浓度是0.08%,持续吹气30秒,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所以能说明石灰水重新变澄清与石灰水浓度有关的实验是2-1和2-3,故填:2-1和2-3。

【小问6详解】

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7详解】

步骤IV中,有同学观察到石灰水变澄清,而有的同学未观察到,产生现象差异的可能原因是石灰水的浓度不同或单位时间内吹出气体的量不同,故填:单位时间吹出气体的量不同(吹气速度等)或澄清石灰水浓度不同(合理即可)。

〖实际应用定量计算〗

38. 鱼生长与水中的溶氧量密切相关,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其反应原理为。计算:将2.88g过氧化钙放入盛水的鱼缸中产生氧气的质量。

【答案】【解】设:2.88gCaO2完全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x。



答:2.88gCaO2完全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0.64g。

【解析】

【详解】计算氧气的质量可按照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进行,详见答案。

献花(0)
+1
(本文系考试真题库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