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陕西省延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08-14 | 阅:  转:  |  分享 
  
陕西省延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基因型的个体属于纯合子的是(?)A.HhB.TTmmC.RRT
tD.ddFf2.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假说内容的是(?)A.子一代自交
,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为1∶1C.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随着同
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离D.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独立的颗粒,不相融合3.下列有关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说法正
确的是(?)A.为防止自花受粉,在豌豆花蕾期去掉父本的雄蕊B.在授粉完成后需要套袋防止授粉后的花进行自花受粉C.F1黄色圆粒豌豆产
生的卵细胞的基因组成为YR、yr、Yr、yRD.只有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作母本才能使F2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4.香豌豆的花色
有紫花和白花两种,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开紫花。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B.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C.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
D.F1测交后代中,紫花:白花=1:15.与高等植物细胞相比,对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独有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板在细胞
有丝分裂末期形成B.整个有丝分裂前期没有核膜和核仁C.在分裂末期,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D.在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
二,染色体数目加倍6.下列有关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减数分裂
与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C.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D.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的随
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7.关于遗传物质DNA的经典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摩尔根依据果蝇杂交实验结果首次推理出基
因位于染色体上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与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相同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均
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D.格里菲思的实验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8.某兴趣小组对某单基因遗传病展开调查,绘制出相关遗传
系谐图如图所示。已知Y染色体上不含该遗传病的相关基因,不考虑突变,下列推理错误的是(?)A.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则Ⅱ-3是杂合
子的概率为1B.若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则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I-2C.若I-1不携带该病致病基因,则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若
I-1携带该病致病基因,则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9.在探究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科学家利用肺炎双球菌及T2噬菌体等实验材料进行
了多项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是先将S型菌各种成分分离,再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B.格里菲思的肺炎双
球菌转化实验可以直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若侵染时间过长,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D.艾弗里的肺炎双
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10.下列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的两条链反向平行B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DNA每条链的5''-端是羟基末端D.DNA分子中C和G所占比例越大,结构越稳定
11.将DNA 双链都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裂3次,对得到的所有子代大肠杆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大肠杆菌都含有15NB.所有大肠杆菌都含有14NC.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2D.含有14N的
DNA 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为1/812.含15N标记的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
的40%;其中的一条链上腺嘌呤有20个。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B.该DNA分子中4种
碱基的比例为A∶T∶G∶C=2∶2∶3∶3C.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60个D.该DNA分子在14N的
培养基连续复制2次,含15N标记的DNA分子占25%13.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某小组选取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如下表所示。推测
制作出的DNA双链模型中碱基对最多含有(?)材料种类脱氧核糖磷酸代表氢键和化学键的小棒碱基ATCG数量(个)6030足量15105
15A.5个B.10个C.15个D.30个14.下列关于真核生物的RNA的叙述,错误的是(?)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每种
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C.RNA均由2条链组成D.tRNA中含有氢键15.正常情况下,下列过程不会发生的是(?)A.相同的DN
A复制形成相同的子代DNAB.不同的密码子可能对应相同的氨基酸C.不同的tRNA可能转运相同种类的氨基酸D.一种氨基酸一定对应多种
密码子16.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造血干细胞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有a、b、eB.图示过程中
均存在碱基互补配对C.图中a过程需要的酶有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D.c、d只能发生在RNA病毒中,是后来发现的,是对
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17.下列关于基因表达的说法,错误的是(?)A.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编码,但只能由一种tRNA进行转运B
.甲基化不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但会导致转录翻译受影响C.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翻译以氨基酸为原料,两过程可能发生在同一场
所D.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不会影响多肽链的氨基酸序列,可以提高翻译效率1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增添和替换中对性状影响较小的通常是增添B.基因突变能改变基因的碱基序列,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变C.基因
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多种基因型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19.下图为某植物根尖
细胞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DNA分子中部分基因的分布状况,字母代表基因,数字序号代表无遗传效应的碱基序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碱基序列的改变C.①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
变D.该细胞有丝分裂时,基因A与a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20.某XY型性别决定的雄性个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如下图所示。不考
虑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B、b所在的染色体是Y染色体B.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组、1对等位基因C.
下一时期该细胞的细胞质等分形成两个染色体数目相等的子细胞D.出现如图所示的基因组成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21.下列关于染色体变
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不一定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染色体数目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C.染色体片段位
置颠倒不改变基因数量和种类,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D.胎儿出生前可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确定其是否患红绿色盲22.鹿茸(鹿的初生幼角)
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控制鹿后代的性别、提高雄性的比例是提高鹿茸产量的重要手段。Zfx/Zfy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其表达的锌指蛋白参与机体生长发育的调控,是早期胚胎发育的性别决定因子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通过干预Zfx/Z
fy基因的表达来提高鹿茸的产量B.Zfx/Zfy基因可能出现在鹿的常染色体上C.Zfx基因和Zfy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
.Zfx/Zfy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无性别差异23.某家族患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甲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乙病相关基因用B、
b表示,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人员对图1中Ⅰ4、Ⅱ1、Ⅱ2、Ⅲ1的这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了不同的条带(图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病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相同B.Ⅰ1与Ⅱ3的基因型均为AaXBXb,Ⅰ3与Ⅲ1的基因型一定相
同C.图2中的条带1、3对应的基因分别是A、BD.可以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促进优生优育24.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真核生物中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D.杂交育种的原理是
基因重组25.某二倍体植物雌雄异株,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红花(R)对黄花(r)为显性,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
体上,现有基因型为HHRR和hhrr的植株作亲本进行育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要获得hhRR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杂交
育种技术,其过程不需要选育B.如果要获得hhRR植株,最快捷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C.如果采用诱变育种技术,也可
以获得hhRR植株,不过存在一定的不定向性D.如果育种过程中需要筛选出hhRR和hhRr的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通过自交判断26.基
因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在农牧业、工业、环境、能源和医药卫生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科学家培育的Bt毒蛋白抗虫棉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性B.我国科学家将赖氨酸合成酶基因导入玉米,获得富含赖氨酸的转基因玉米C
.我国科学家将乙烯合成相关基因导入番茄,获得延熟番茄储存时间大大延长D.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羊乳腺细胞中即可获得乳腺
生物反应器27.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途径。下列关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作物改良的叙述,不科学的是(
?)A.基因工程育种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来定向改变生物性状B.多倍体育种常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C.单倍体育种过程
中,经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都是纯种D.杂交育种通过杂交,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重新组合起来2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C.生物进化是由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内因)和自然选择(外因)导致的D.生物进化中会有突变,突变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29.2022年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
瑞典生物学家、进化遗传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发现了与已灭绝古人类和人类进化相关的基因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化石是了解进
化历程的主要依据B.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突变和基因重组C.环境条件改变导致了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变异的产生D.对古人类和现代
人进行基因组测序,有助于追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过程3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不同的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a、c、f
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B.a~j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C.f~j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
率有可能发生了变化D.a~j植物的进化方向,由其可遗传变异决定二、综合题31.大豆是一年生植物(2N=40),其花是两性花。科研人
员用放射性处理大豆种子并种植,筛选出一株由单基因突变引起的抗花叶病(简称抗病)植株X,其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抗病植株占
50%。已知控制大豆子叶颜色基因在1号染色体上(BB个体呈深绿色,Bb个体呈浅绿色,bb个体呈黄色且在幼苗阶段死亡)。科研人员进行
了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亲本F1的表现型及比例实验一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深绿抗病:
子叶浅绿抗病=1:1实验二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
1:1:1(1)大豆抗病与不抗病由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科研人员在进行上述两组杂交实验之前就已判断出抗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其理由是
_____。(2)基因R、r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判断的依据是_____。(3)实验一中的F1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则F2成熟植株子
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_____。(4)若上述实验中的各代大豆均有留种,想要快速且简便地选育出
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品种,应选用实验一的亲本中表现型为_____的大豆进行_____,所得种子中,子叶深绿的即为所需品种。(5)现有
一株白花(dd)突变大豆,用该突变株作为父本,与10号三体(其产生的含有1条或2条10号染色体的配子活性相当且受精后均能发育)紫花
纯合子杂交,再选择F1中的三体与白花突变株回交得到F2:①若F2中紫花:白花=_____,则基因d不在10号染色体上。②若F2中紫
花:白花=_____,则基因d在10号染色体上。32.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能调节糖类在人体内的吸收、转化和利用。下图是人体胰岛素基
因的组成及控制合成胰岛素所发生的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过程①称为____ ,该过程以DNA分子的一条
链为模板,以四种_____ 作为原料合成mRNA。(2)图甲中过程②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 。(3)图乙中,两
条单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 ,最终使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______ 结构。(4)图丙表示的生理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参
与,其中①②分别表示_____、_____。33.假设A(高产)、b(抗病)代表水稻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AAB
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育种方法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
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过程①的目的________。若从播种到收获种子的时间为1年,并且每一代都从播种开始,那
么用此育种方式获得AAbb植株需要_______年。(2)过程⑤常采用_______方法来获取单倍体幼苗。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
比,过程⑤⑥育种方法的优势是_______。(3)与过程⑦比较,过程④的明显优势是_______。过程④的育种方式中常用的运载体有
______、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4)原核生物常选哪种育种方式_______(填序号),原因是______。34.下图1为某野
兔原种群被一条大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是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一对等位基因(A、a)中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
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a过程为______,b过程的实质是______,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______。(2)由图1可知,物
种形成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是不定向的,而________是定向的。(3)图2中在__________时间段内甲种
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T点时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4)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AA、A
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A基因频率为_______。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使
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的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
_________,该种群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进化。参考答案1.B【分析】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其中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叫作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叫作杂合子。【详解】ACD、Hh、RRTt、ddFf都含有等位基因,
属于杂合子,ACD错误;B、TTmm不含等位基因,属于纯合子,B正确。故选B。2.D【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
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其中假说内容:(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
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演绎是指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详
解】A、子一代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实验现象,A错误;B、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但雌配子的数量远少于雄配子
的数量,B错误;C、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孟德尔未涉及“同源染色体分离”的观点,C错误;D、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
因子决定的,这些遗传因子就像独立的颗粒,不相融合,这属于假说内容,D正确。故选D。3.C【分析】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条件
下只能进行自交,要进行杂交实验,需要人工进行异花传粉,流程为去雄→套袋→人工异花传粉→套袋。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用纯
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出的种子F1都是黄色圆粒的,再让F1自交,在产生的F2中,黄色
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9:3:3:1。【详解】A、杂交实验需要在花蕾期去掉母本的雄蕊,并套袋,目的是防止自花传粉,A
错误;B、完成人工传粉后还要套上袋,这样可以防止异花传粉,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B错误;C、F1的基因型为YyRr,产生的卵细胞的遗
传因子组成有YR、yr、Yr、yR,C正确;D、无论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作母本还是作父本与绿色皱粒杂交,只要控制该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
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可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D错误。故选C。4.D【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
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
组合。【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为9:3:3:1
的变式,可知F1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_B_开紫花,其余基因型开白花,则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
b与aaBB,A正确;B、F2中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纯合紫花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紫花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9,B正确;C、
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aabb,C正确;D、F1测交,即AaBb×aabb→Aa
Bb(紫花)、Aabb(白花)、aaBb(白花)、aabb(白花),紫花:白花=1:3,D错误。故选D。5.C【分析】有丝分裂不同
时期的特点: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
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含有细胞板,A错误;
B、高等植物细胞与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均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B错误;C、高等动物细胞分裂末期,细胞膜从
细胞的中部内陷形成两个子细胞,高等植物细胞没有该过程,C正确;D、高等植物细胞与高等动物细胞在分裂后期均发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
数目加倍,D错误。故选C。6.A【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
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
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这就保证了亲子代生物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详解】A、受精卵中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
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母方,A错误;B、减数分裂过程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经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正常体细胞染
色体的数目,因此,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使亲子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B正确;C、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随机结合的,进而
使后代具有了更大的变异性,C正确;D、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使得形成的
配子具有多样性,再加上受精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D正确。故选A。7.A【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
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
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
NA是遗传物质。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
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利用果蝇杂交遗传实验证明了基因位
于染色体上,A错误;B、孟德尔描述的“遗传因子”实质是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格里菲思提出的“转化因子”是DNA,两者
化学本质相同,B正确;C、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利用酶解法去掉DNA或者DNA蛋白质,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区分DNA
和蛋白质,两者均采用了能区分DNA和蛋白质的技术,C正确;D、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
S型细菌,并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A。8.C【分析】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病和隐性病、X染色体显性病和隐性病
,Y染色体疾病;对于X染色体的遗传病,男性不存在杂合子。【详解】A、若该遗传病为隐性遗传病,Ⅱ-3正常其母患病,其是杂合子的概率为
1,A正确;B、若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则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Ⅱ-4,Ⅱ-4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2,B正确;C、若I-1不携带该病
致病基因,Ⅱ-4从Ⅰ-2获得一个基因则致病,则致病基因可能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病,也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病,C错误;D、若I-1携
带该病致病基因,其为杂合子表现正常,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病,D正确。故选C。9.B【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
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
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是先将S型菌的各种成分提取分离,再分别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A正确;B、格里菲思
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B错误;C、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间
过长,这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会影响32P标记组的实验结果,C正确;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T2噬菌体侵染细
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都是设法将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他们的作用,D正确。故选B。10.C【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
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
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分子的两条链呈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A正确;B、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DNA的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正确;C、DNA每条链的5''端是磷酸基团末端,3''端是羟基末端,
C错误;D、由于C-G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和G所占比例越大,结构越稳定,D正确。故选C。11.
B【分析】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
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
子数都只有2个。【详解】AC、复制3此后,子代大肠杆菌为23=8个,含有亲代DNA的大肠杆菌为2个,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2/8=
1/4,AC错误;BD、子代共有DNA为8个,由于原料中含有14N,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可知,所有大肠杆菌都含有14N,
B正确,D错误。故选B。12.B【分析】DNA分子复制的计算规律:(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
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
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
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①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②
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详解】A、该DNA分子含有20
0个碱基对,由于碱基比例确定,其碱基排列方式少于4200种,A错误;B、据题意分析知,该双链DNA中,A和T的个数共为160,C和
G的个数共为240,所以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2∶2∶3∶3,B正确;C、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
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2-1)×120=360(个),C错误;D、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上连续复制2次,得到4个DNA
分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其中只有2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所以含15N标记的DNA分子占50%,
D错误。故选B。13.C【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和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可知(A= T,G=C),该模型可以形成10个A-T碱基对,5个G
-C碱基对,所以共30个脱氧核苷酸,表格提供30个磷酸基团,因此该模型最只能形成30个脱氧核苷酸。【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和碱基互补配
对的原则可知(A= T,G=C),该模型最多含有10个A-T碱基对,5个G-C碱基对,共15个碱基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C【分析】转录是指在细胞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的酶为RNA聚合酶。RN
A的种类包括tRNA、rRNA和mRNA。【详解】A、真核生物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A正确;B、
tRNA具有专一性,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B正确;C、RNA多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组成,C错误;D、tRNA是由多个
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有局部双链结构,所以含有氢键,D正确。故选C。15.D【分析】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该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需要以氨基酸为原料,还需要酶、能量和tRNA等。【详解】A、D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相同的DNA
复制成相同的子代DNA,A不符合题意;B、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不同的密码子可决定相同的氨基酸,B不符合题意;C、由于密码子的简
并性,不同的密码子可决定相同的氨基酸,所以,不同的tRNA携带相同的氨基酸,C不符合题意;D、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或多种密码子,D符
合题意。故选D。16.C【分析】据图可知: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逆转录,d表示RNA复制,e表示翻译。【详解】A、造
血干细胞进行细胞增殖和分化,因此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有aDNA复制、b转录、e翻译,A正确;B、图中每一过程都涉及碱基互补配对,B正确
;C、图中a过程为DNA复制需要的酶有解旋酶、DNA聚合酶,C错误;D、c(逆转录)、d(RNA复制)只能发生在RNA病毒中,是后
来发现的,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D正确。故选C。17.A【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真核细胞中,转录是
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分子的过程,主要场所是细胞核;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场所是核糖体。【详解】A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编码,每种密码子(终止密码子除外)都有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即一种氨基酸可由多种tRNA进行转运,A错误
;B、甲基化不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发生变化,但会导致RNA聚合酶无法与DNA特定位点结合,进而抑制转录过程,使mRNA合成受阻,相应
的蛋白质无法产生,B正确;C、转录和翻译过程的产物依次为RNA和蛋白质,因此,转录以核糖核苷酸为原料,翻译以氨基酸为原料,且在原核
生物体内两过程可能发生在同一场所,C正确;D、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实现同时完成多条相同的肽链的合成,该现象不仅不会影响多
肽链的氨基酸序列,而且可以提高翻译的效率,D正确。故选A。18.A【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导致基
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增添和替换方式中对性状影响较小的通常是替换,A错误;B、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基因结构的
改变,突变的结果产生新的基因,即改变了基因的碱基序列,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没有改变,B正确;C、自然情况下,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
殖的生物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C正确;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D正确。故选A。19.D【分
析】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
基因(等位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故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基因突变是
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因此会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B正确;C、①为非基因片段,
由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故①也能发生的碱基对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故不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D、基因A与a的交
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属于基因重组,不会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错误。故选
D。20.D【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又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大小不同,排列在赤道板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
第二次分裂中期。【详解】A、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是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一定不是同源染色体,所以基
因B、b所在的染色体是常染色体,A错误;B、该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1个染色体组,1对或2对等位基因(X染色体上若发生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等位基因产生),B错误;C、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下一个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C错
误;D、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过程,图示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含有B和b基因,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D正确。故选D。21.A【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
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A、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片段
交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正确;B、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导致基因数目增加,而基因种类并不会增
加,B错误;C、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不改变基因种类和数量,属于染色体变异,对个体性状往往会产生影响,C错误;D、红绿色盲属于单基因遗
传病,用显微镜看不到,应通过基因诊断进行检测,D错误。故选A。22.D【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包括4种:①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
的缺失。②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③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④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
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详解】A、由于Zfx/Zfy基因的表达产物是早期胚胎发育的性别决定因子之一
,故可以通过干预基因Zfx/Zfy的表达来提高雄性个体的比例,进而提高鹿茸的产量,A正确;B、如果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则Zfx/Z
fy基因有可能出现在鹿的常染色体上,B正确;C、Zfx基因和Zfy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二者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正确;D、
根据伴性遗传的概念,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性状表现会出现性别上的差异,因此Zfx/Zfy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存
在性别差异,D错误。故选D。23.B【分析】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
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Ⅰ1号和Ⅰ2号个体不患甲病,
而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1),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可知,甲乙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甲病是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病,故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Ⅰ1号个体患乙病,但Ⅱ1和Ⅱ2均不患乙病,说明乙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也为为伴X显性遗传病,乙病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方式相同,A正确;B、Ⅰ1患乙病,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和正常的儿子,则Ⅰ1的基因型
为 AaXBXb,Ⅱ3患乙病,其母亲正常、父亲患两种病,则Ⅱ3的基因型为 AaXBXb,因此 Ⅰ1与Ⅱ3的基因型均为AaXBXb,
分析图2,结合Ⅰ4的电泳条带可知,条带2、3是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又因Ⅱ2不患乙病,可推测条带2为甲病致病基因,条带3为乙病的致病基
因,Ⅰ3的基因型可能为 AAXbXb或 AaXbXb,而电泳图显示Ⅲ1基因型为 AaXbXb,故 Ⅰ3和Ⅲ1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
错误;C、分析图2,结合Ⅰ4的电泳条带可知,条带2、3是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又因Ⅱ2不患乙病,可推测条带2为甲病致病基因(a),条带
3为乙病的致病基因(B),Ⅱ1不患乙病,故条带4为乙病的正常基因(b),条带1为甲病的正常基因(A),故图2中的条带1、3对应的基
因分别是A、B,C正确;D、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可以促进优生优育,D正确。故选B。24.B【分析】基因重
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
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
叉互换而发生重组。【详解】A、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发生的,有性生殖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因此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只发
生在真核生物中,A正确;B、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C、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
重新组合,C正确;D、杂交育种是将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其原理是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B。25.C【分析】1、杂交育种:将两个或
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2、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
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种的方法。3、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秋水仙素处理→正常二倍体植株。【详解】A、若要获得h
hRR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采用杂交育种技术,即用HHRR和hhrr杂交,获得HhRr的子代,再通过连续自交后从中选育,该过程需要进
行选育,A错误;B、如果要获得hhRR植株,最快捷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技术,即用HHRR和hhrr杂交,获得HhRr的个体后,采用花
药离体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后获得基因型为hR的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该幼苗,获得hhRR的个体,该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B错误;C、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如果采用诱变育种技术,也可以获得hhRR植株,但由于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通常需要处理大量
材料,C正确;D、如果育种过程中需要筛选出hhRR和hhRr的植株,最简便的方法是通过自交判断,但该植物是雌雄异株,所以要用测交选
育出hhRR和hhRr的植株,D错误。故选C。【点睛】26.A【分析】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除草剂
、抗虫、抗病、抗干旱和抗盐碱等)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方面。2、动物基因工程方面,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
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导入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才会泌乳)的受精卵中,然后将受精卵送入母体内,使其生长发育成
转基因动物。该转基因动物进入泌乳期后,通过分泌的乳汁获得所需药品,称之为乳腺生物反应器。3、医药卫生方面,基因治疗是治疗遗传病最有
效的手段。【详解】A、一种生活在棉铃虫消化道内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能分泌一种毒蛋白使棉铃虫致死,而此毒蛋白对人畜无害,据此科学家通过基
因工程,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毒蛋白基因转入到普通棉株细胞内,并成功地实现了表达,从而培育出了能抗棉铃虫的抗虫棉,A正确;B、我国
科学家将富含赖氨酸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导入玉米,获得富含赖氨酸的转基因玉米,B错误;C、我国科学家将控制番茄果实成熟的基因导入番茄,获
得转基因延熟番茄,储存时间大大延长,C错误;D、转基因动物中常用的受体细胞为受精卵,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表达载体
导入羊受精卵中,获得生产人凝血因子的乳腺生物反应器,D错误。故选A。27.C【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
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方法步骤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详解】A、基因工程是人工
基因重组,可以定向改变生物性状,与题干不符,A错误;B、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丝的形成,从而形成多倍体,所以多倍体育种常用适宜浓度的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与题干不符,B错误;C、经过花药离体培养的植株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还需要经过秋水仙素加倍才能恢复育
性,产生纯种,与题干相符,C正确;D、杂交育种是通过杂交,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重新组合起来,原理是基因重组,与题干不符,D错误。
故选C。28.C【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
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
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
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B、变异是不定向的,通过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
生定向改变,B正确;C、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故生物进化是由突变﹑基因重组(内因)和自然选择(外因)导致的,C错误;D、生
物进化中会有突变,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环境决定的,D正确。故选C。29.C【分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直接证据,突变
(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详解】A、化石是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直接证
据和主要依据,A正确;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一定
发生了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发生在选择之前,C错误;D、测定古人类与现代人的基因组序列,可以分析比较二者的亲
缘关系,序列越相近,亲缘关系越近,有助于追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过程,D正确。故选C。30.C【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入、自然选择、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
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图中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说明图中的三种生物
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详解】A、a、c、f是不同物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同一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称为基因库,而a~j属于不同物种,所包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基因库,B错误;C、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染色体变异和自
然选择等因素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正确;D、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j植物的进
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D错误。故选C。【点睛】31.(1)抗病植株X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抗病植株占50%,说明抗病植株
X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实验二中F1的表现型比为1:1:1:1(或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
3:1:6:2(4) 子叶浅绿抗病 自交(5) 1:1 5:1【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
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1)抗病植株X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中抗病植株占50%,说明抗病植株X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出的
性状为显性性状,因此可说明抗病基因为显性基因。(2)实验二中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 ♂),F1中子叶深绿:子叶浅绿=
1:1,抗病:不抗病=1:1,综合考虑两对基因,F1中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1)×(1
:1)=1:1:1: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基因R、r不位于1号染色体
上。(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抗病基因为显性基因,基因型为BB的个体呈深绿色,基因型为Bb的个体呈浅绿色,因此根据实验一中子叶深绿抗
病:子叶浅绿抗病=1:1,可知实验一的亲本的基因型为BBrr和BbRR, F1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BbRr,其自交后代中bb
个体在幼苗综合考虑两对基因,F2成熟植株中子叶阶段死亡,因此后代中BB:Bb=1:2,R_:rr=3:1, 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
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3:1:6:2。(4)欲快速且简便地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BBRR)品种,可选择实验一的父本
(BbRR、子叶浅绿抗病)进行自交,由于基因型为RR的个体自交,后代中不会出现杂合子,而基因型为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只有BB个体
呈深绿色,因此自交后代所得种子中,子叶深绿的即为所需品种。(5)①若基因d不在10号染色体上,则该白花突变株(dd)与紫花纯合子(
DD)的三体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Dd,选择F1中的三体(Dd)与白花突变株(dd)回交得到F2,F2中Dd:dd=1:1。②若基因
d在10号染色体上,则该白花突变株(dd)与紫花纯合子(DDD)的三体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DDd(三体植株)、Dd(正常株),选择
F1中的三体(DDd)与白花突变株(dd)回交得到F2,由于DDd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为DD:d:Dd:D=1:1:2:2,F2中
DDd:dd:Ddd:Dd=1:1:2:2,即紫花:白花=5:1。32.(1) 转录 核糖核苷酸(2)从右向左(
3) A与T配对、G与C配对 双螺旋(4) DNA聚合酶 解旋酶【分析】分析题图:甲中①为转录,②
为翻译;图乙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A与T配对、G与C配对,通过氢键连接;丙表示
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①表示DNA聚合酶,②表示解旋酶。【详解】(1)图甲中①为转录,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游离
的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合成mRNA;②为翻译,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多肽链的过程。(2)过程②为翻译,结合
图甲可知,左侧的多肽链较短,右侧的多肽链较长,故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向左。(3)图乙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两条单
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最终使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4)丙表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①表示
DNA聚合酶(将子链中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②表示解旋酶(断开亲代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的氢键)。33.(1)
杂交育种 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2) 用花药离体培养 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3
) 能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性状 质粒(4) ⑦ 因为原核生物无减数分裂,不能产生雌雄配子,不能进行杂交
,所以一般选诱变【分析】五种育种方法的比较:(1)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互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
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2)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
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3)倍体育种
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
发生性状分离。(4)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丝的
形成,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子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5)基因工程育种原理:DNA
重组技术(属于基因重组范畴)方法: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
物的遗传性状。操作步骤包括: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等。举例:能分泌人类胰
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的获得,抗虫棉,转基因动物等。题图分析:①②③为杂交育种,⑤⑥为单倍体育种,④是基因工程育种,⑦是诱变育种。【详解】(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杂交育种,过程①的目的是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若从播种到收获种子的时间为1年,并且每一代都从播种开始,一般杂交育种在F2 代才开始出现基因型为A_bb的个体,然后从F2 代中将基因型为A_bb的个体的种子单独收货后,下一年单独种植即可从中选出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故至少需要4年时间,依次为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F2中选出A_bb个体种植、下一年单独种植个需要一年。(2)过程⑤⑥为单倍体育种,其遗传学原理为染色体变异。过程⑤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得到单倍体幼苗,再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植株。而过程①②③为杂交育种,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单倍体育种方法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3)过程⑦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因此,该育种方式具有盲目性,而过程④为基因工程育种,其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因此,与过程⑦比较,过程④的明显优势是能定向地改造生物的性状;过程④,即基因工程育种中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4)原核生物无减数分裂,不能产生雌雄配子,不能进行杂交,即进行的是无性繁殖,所以一般选诱变育种,即图中的⑦方式对其性状进行改造。34. 地理隔离 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 变异 自然选择 QR 不一定 25% 55.1% 会【解析】分析图1:①~⑥表示生物变异,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分析图2: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OQ和RT段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不发生进化。【详解】(1)图1中a过程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该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新物种形成必须经过c生殖隔离。(2)由图1可知,物种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图中过程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QR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在T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4)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A的基因频率=AA的频率+Aa的频率×1/2=10%+30%×1/2=25%。现假设甲种群中共有100个个体,则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0、30、60个,若aa个体每年减少10%,而AA和Aa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Aa和aa的个体数依次是11、33、54个,因此aa的基因型频率=54/(54+11+33)×100%=55.1%。由于基因频率在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会发生进化。【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表中数据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小初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