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4)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2023-08-15 | 阅:  转:  |  分享 
  
(4)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2023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
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弱冠以学行知名。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诗》《春秋》说各三
十卷。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其于昆
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
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
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
,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
,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不惑传注,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以孔子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
邪”,孟子所谓“说《诗》者,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而见毛、郑之得失,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非‘一言以蔽之’者
也。《笺》欲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
均有所不取,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事生尽孝,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左
氏春秋》。”(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1.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
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
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但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见到母亲则能抑制住自己的情感,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
。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
完为止。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他认为解释《诗经》的《传》《笺》各有得失,学习时应当加以分
辨。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他就去世了;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
有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楚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
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
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
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
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壁,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
:“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则非与
人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重耳即
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
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
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节选自《韩非子·十过》)5.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6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
相同。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
,取血以察,称为血食。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重耳遭到曹君的无礼对待,叔瞻预见到这件事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主张杀掉重耳以杜绝后患,曹君没有听从叔瞻的建议
。B.釐负羁参与了接见重耳的活动,为曹君对重耳无礼感到忧心仲仲,他妻子问明原委后,积极帮他出主意,釐负羁听取了她的意见。C.离开曹
国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国、秦国,秦穆公念在过去帮献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护送重耳返回晋国,立重耳为晋君。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
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2023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题。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
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
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
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
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
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
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
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
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
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
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
孙。9.材料二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10.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
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
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
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
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
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
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3.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
依据是什么?【2023年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
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符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
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
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
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
]:“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
《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
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符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
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
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4.材料二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15.下
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
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
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
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
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1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18.材
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02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复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亦以《春秋》。”此圣人操心,不顾世人之是非也。柱厉叔事莒敖公,莒敖公不知,及莒敖公有
难,柱厉叔死之。不知我则已,反以死报之,盖怨不知之深也。豫让谓赵襄子曰:“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此乃烈士义夫,有才感其知
,不顾其生也。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此乃众人之心也。圣贤义烈之士,既不可到,小生有
异于众人者,审己切也。审己之行,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知于人,已或有知之者,则藏缩退避,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或
有因缘他事,不得已求知于人者,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形于妻子之前,此乃比于众人,唯审己求知也。大和二年,小生应进士举。当其时,
先进之士以小生行可与进,业可与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小生迩来十年江湖间,时时以家事一抵京师,事已即返。尝所谓喧而誉之
为知己者,多已显贵,未尝一到其门。何者?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默默藏缩,苟免寒饥
为幸耳。昨李巡官至,忽传阁下旨意,似知姓名,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阁下为世之伟人巨德,小生一获进谒,一陪宴享,则亦荣矣,况欲异日终置
之于榻席之上,齿于数子之列乎?无攀缘丝发之因,出特达倜傥之知,小生自度,宜为何才可以塞阁下之求,宜为何道可以报阁下之德。是以自承命
已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然也。若蒙待之以众人之地,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亦庶几异日受约束指顾于簿书
之间,知无不为,为不及私,亦或能提笔伸纸,作咏歌以发盛德,止此而已。其他望于古人,责以不及,非小生之所堪任。伏恐阁下听闻之过,求取
之异,敢不特自发明,导说其衷,一开阁下视听。其他感激发愤,怀愧思德,临纸汗发,不知所裁。某恐惧再拜。(选自唐·杜牧《投知己书》)1
9.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圣人操心操:持B.形于妻子之前形:表现C.齿于数子之列乎齿:排列D.伏恐阁
下听闻之过过:过错2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我者其天乎吾其还也B.此乃烈士义夫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
而求之C.时时以家事一抵京师洎牧以谗诛D.非小生之所堪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21.文中画框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自
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B.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
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C.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
D.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22.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认同的
做法的一组是( )①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 ②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 ③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 ④未尝一到其门 ⑤或欲异
日必录在门下 ⑥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⑤D.④⑤⑥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是( )A.文章开篇以孔子、柱厉叔、豫让三人为例,提出“知”与“不知”的问题,引起下文的论述。B.作者参加进士考试时受到推誉、被众
人引为知己,之后十年间转徙江湖,行文中不无对人情冷暖的感慨。C.作者在文中提到“藏缩退避”“默默藏缩”,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
积极作为的退缩心态。D.文章是作者写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崔郸的书信,表达了感激之意,但态度不卑不亢,言辞得体。24.把文言文阅读材
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2)其他望于古人,责以不及,非小生之所堪任。25.作者与
众人“知”与“不知”的区别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DG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母异之”是一个“主语+谓语
+宾语”结构的句子,意思是“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语意、结构均完整,其后应该断开;“谓……曰”是一个固定结构,意思是“对……说”,
“曰”后应断开;“多”是副词,可译作“多半”,用来修饰“知孝养我矣”,“多知孝养我矣”意为“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故应在“
多”前断开。2.答案:D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与……‘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错误。“寓逆旅”的“逆旅”指迎客止宿之处,即
客舍、旅店,这里的“逆”意为“迎接”,与文中的“逆”意义不同。3.答案:B解析:理解文意;“对于不如自己的人”错误,原文“有慢己者
”中的“慢”意为轻慢,由此可知应是“对于轻慢自己的人”。4.答案:(1)(周尧卿)流着眼泪说:“除此之外,即使我想尽心竭力(侍奉母
亲),又怎么可能做到呢?”(2)杨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察,只根据自己所听闻的情况举荐周尧卿。解析:参考译文周尧卿,字子余。他的
祖先是汝阴人。周尧卿机警聪明、记忆力强,七岁就擅长写诗,二十岁时凭借学问品行而闻名。天圣二年考中进士,官职累积做到太常博士、通判饶
州。去世那年,周尧卿五十三岁。著有文集二十卷,有关《诗》《春秋》的释文各三十卷。周尧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看到
母亲就抑制情感强忍悲伤,不想伤母亲的心。母亲认为他与众不同,对族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他最终做到
了孝顺奉养母亲,其心意就像周母说的那样。他对兄弟,尤其忠厚,爱护有加。操持完母亲的丧事,居庐守丧三年,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即使
生病也不喝酒吃肉。有人用礼制劝勉他,说:“《礼记》中说‘老人、病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心中或许还禁不住颓丧。你生病了暂且没有老,何
必强忍成这样?”葬礼举行之前,周尧卿亲自背土筑坟。有人告诉他说:“古代因贫穷而无法安葬(父母)的人或许会这样,如今你为什么要自寻痛
苦呢?”(周尧卿)流着眼泪说:“除此之外,即使我想尽心竭力(侍奉母亲),又怎么可能做到呢?”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有轻慢自
己的人,一定郑重地以礼相待来使对方惭愧。在朝为官虽然俸禄微薄,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他所赴任的地方都说治理得好,百姓有前去
(投奔)的想法。曾经做汀州宁化县知县,提点刑狱杨纮进入县境,暗中窥伺刺史是否仁厚,(看到)有人戴着刑具给庄稼锄草,杨纮走过去询问他
原因。那人回答说:“我因为家贫贪利,给别人作假证,县令是不能欺骗的,可我欺骗了他,我又能怨恨什么呢??”杨纮到了城邑,不再做其他考
察,只根据自己所听闻的情况举荐周尧卿。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周尧卿的经术行义可作学习的榜样,没等到被任用他就去世了。周尧卿治学,不被
古人传注迷惑,询问辨识、思考探索,以通达为目的。他学习《诗经》,按照孔子所说的“《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没有邪念”
,孟子所说的“解说《诗经》的人,要用自己的心思来揣测作者的心志,这才叫有所收获”,来推求《诗经》的主旨,从而发现了毛氏、郑玄的得失
,说:“毛氏的《毛传》想做到简明,但有时缺少义理,这不符合“一言以蔽之”的要求。《郑笺》想做到详尽,但有时远离性情,这不符合‘以意
逆志’的精神。对此可以不加取舍吗?”他学习《春秋》,说:“左氏记载详细,找到了经书著论的缘由。”至于《春秋》三传之间的异同,他都有
所不听取的,说:“圣人的意思,难道会不一样吗?”欧阳修为他的墓碑写碑文说:“像周君这样的人,侍奉生者竭尽孝道,守孝时竭尽哀思,且都
遵循礼制。周君治学擅长《毛传》《郑笺》《左氏春秋》。”5.答案:BFG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首先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画框线的句子的
大概意思是君应该杀了晋公子。然后分析句法结构,结合句意断句:“遇之无礼”是“状语(遇之)+中心词(无礼)”结构的句子,意思是“对他
没有礼貌”,其后应断开。“彼”应指“遇之”中的“之”,即重耳,“有时反国而起兵”是一个由连词“而”连接的动词性短语,用来陈述主语“
彼”,“起兵”后应断开。“即恐为曹伤”的意思是“那恐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而“君不如杀之”是一个“主语(君)+状语(不如)+谓语(
杀)+宾语(之)”结构的句子,因此“君不如”前应该断开。6.答案:A解析: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识记文化常识;A项,“穷冬烈风”的“
穷”是“极”的意思,与文中表示“困窘、困厄”的“穷”意思不同。B项,“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是“出来进去”的意思。D项,“绝世无双
”的“绝世”是“冠绝当世”的意思。7.答案:D解析:理解文意;“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错误。根据原文
“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可知,重耳要求曹君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他将杀掉叔瞻并陈尸示众。8.答案:(1)这个人如果返回晋
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2)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
给晋公子重耳。解析:参考译文: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当时曹国的
大夫釐负羁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当了君主而起兵,那恐怕会
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而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
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
。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将成为大国的卿相。现
在他走投无路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个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惩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首当其冲了。您为什么
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釐负羁说:“好。”于是釐负羁在壶里装上黄金,用食物把壶装满,又在壶上加了块玉璧,在夜间派人送给晋公子
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晋公子从曹国到楚国,从楚国到秦国。进入秦国三年,秦穆公召集大
臣们商量说:“从前晋献公和我结交,各国诸侯没有不知道的。晋献公不幸谢世,到现在大约十年了。继承王位的儿子不成器,我怕这将会使晋国的
宗庙得不到打扫,土神和谷神不能受享祭品。像这种情况我们再不去平定,就不符合和人交朋友的原则了。我想帮助重耳让他回到晋国,怎么样?”
大臣们都说:“好。”秦穆公便起兵,动用了兵车五百辆,精锐骑兵两千,步兵五万人,辅助重耳回到晋国,让他登上王位做了晋国的君主。重耳登
上王位才几年,便起兵去攻打曹国了。他为此而派人去告诉曹君说:“把叔瞻从城墙上吊下来,我将要杀了他把他陈尸示众。”又派人告诉釐负羁说
:“军队压城,我知道您不会反抗我。请在您住的里巷门上做好标记,我将根据您的标记下达命令,命令军队不要侵犯。”曹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后,
带着他们的亲戚来到釐负羁居住的里巷里来请求保护的有七百多家。这是釐负羁从前对待晋公子有礼貌的作用啊。曹国,是个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
晋国、楚国之间,曹君的危险处境就好像堆叠起来的蛋一样,他却用没有礼貌的态度来对待晋公子,这便是他断绝世系传承的原因啊。9.答案:C
EG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 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
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
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
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10.答案:B解析:理解文言词
语的含义和用法 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
义相同。D项,现代汉语中“诬蔑之辞”指以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名誉的话。11.答案:C解析:理解文意 “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
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
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12.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
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解析:
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
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
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
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
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
,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
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
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
,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
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
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
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
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
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
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
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
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
的。”13.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解析:理解概括文意 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
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
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
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
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14.答案:EFG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的意思是“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句意完整连贯
,故“胜敌”后应断开;“不亦……乎”是反问句式,“乎”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不亦难乎”可译作“不也是困难的吗”,语意完整,
故需在“乎”后断开;“苻坚之类”作“是也”的主语,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故应在“苻坚”前断开。15.答案:C解析: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
识,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错误,这两个“片”都是小、稍少之意。16.答案:D解析
:理解文意;“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错,根据材料二中的“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
致也。吴汉讨公孙述……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可知,苻坚战例是失,吴汉战例是得,唐
太宗认为可以作为万代借鉴的是这两个战例的得失。17.答案:(1)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
快吗!(2)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解析: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不可在
险狭之地与敌交战,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之地做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这样(作战)没有不胜利的。兵法上说:“指挥
大军作战,要能控制部队进退。”东晋太元年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在淝水一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
说:“你率军长途跋涉踏入我境,却临水列阵,是不想同我迅速作战。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
吗!”苻坚的部下都说:“应当依仗淝水,不让晋军渡河上岸。我军兵多,对方兵少,这样做一定会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管退军,让他们渡河
,(趁其渡河之时)我率领几十万骑兵朝河中行进,逼近并歼灭他们。”苻融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指挥秦军后撤,(不料)部队因此大乱而不能
停止。于是,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八千精兵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进兵与秦军在淝水之南激战,苻坚部队溃败。材料二:唐太宗问:“古人
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李靖答:“前代的战斗,多是凭借小智谋战胜没有智谋的人,凭借微小长处战胜没有
长处的人,这些人哪里能谈论兵法呢?如谢玄(在淝水)击破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唐太宗回过头命侍臣挑选出
《谢玄传》来阅览,说:“苻坚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坚载记》上说:‘(淝水之战)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一
支部队独自得到保全。苻坚率领千余名残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实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慕容
垂一军独自得到保全,苻坚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显了。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不也是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苻坚这一类人就是这样。”
唐太宗问:“军队有分兵有聚合,使用何法以适宜为贵。前代的事迹中,谁是擅长这一兵法的人?”李靖答:“苻坚统率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
是用兵能合却不能分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和副将刘尚分兵驻扎,相距二十里,公孙述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合击,大败公孙述,这是用兵能分
而又能合导致的。”唐太宗说:“是的。这些得与失的事迹,足以作为万代的借鉴。”18.答案:①外因:为慕容垂所陷害。②内因:用兵能合不
能分。解析:概括分析原因;由题干可知,需从材料二中找到李靖对淝水之战中苻坚的评价语句,然后再分析李靖的观点。根据“若谢玄之破苻坚,
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和“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可知苻坚没有谋略,不善用兵。根据“‘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
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可得出苻坚失败的外因:为慕容垂所陷害。根据“
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可得出苻坚失败的内因:用兵能合不能分。19.答案:D解析: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过”的意思是过分、太过。20.答案:C解析: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副词,表推测,大概/副词,表祈使,还是。B项,副词,就
是/副词,竟然。C项,均为介词,意思是因为。D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21.答案:C解析:文言断句;“自十年来
”意为这十年以来,是一个时间状语,应单独成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结构相同,意思分别是品行没有进一步增进、学业没有进一步修习,
意思完整,两者之间应断开。“中夜”意为半夜,是一个词,其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B、D三项,选C。22.答案:B解析:理解作者观点
;题干要求选出作者认同的做法,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作者不认同的做法进行判断。②句,“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出自文章第一段,意思
是“别人赏识他,他却不能有所报答,不赏识他,他就愤怒”,结合后文“此乃众人之心也”可知,这是一般人的做法,是作者所不认同的。由此可
排除A、C两项。⑤句,“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出自文章第三段,意思是“或许是想他日一定要将我招录到您的门下”,结合后文“是以自承命已
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然也”可知,崔郸的这一做法让作者感到惶恐,不知所措,故作者并不认同这一做法,由此可排除
D项。选B。23.答案:C解析:理解文意;“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积极作为的退缩心态”错误。根据文章第一段中的“唯恐知之深,盖
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第二段中的“尝所谓喧而誉之为知己者,多已显贵,未尝一到其门”“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可知,作者“
藏缩退避”是因为担心自己得到他人赏识后无以为报,“默默藏缩”是因为旧日视自己为知己的人已经显达,自己如今与之相差甚远,心中惭愧,认
为没有“进拜之资”。24.答案:(1)只怕太过被赏识,而自己估计没有可以用来报答效力的。(2)至于别的,和古人相比,您的要求难以达
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解析: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而上通天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又说:“了解我的在于
《春秋》,怪罪我的也在于《春秋》。”这是圣人所持的心态,不会顾虑世人的褒贬评论。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莒敖公不赏识他,等到营教公遇到危
难时,柱厉叔为他而死。不赏识我就算了,我反而以死相报,这大概因为十分怨恨对方不赏识自己。豫让对赵襄子说:“智伯以国士之礼对待我,所
以我要像国士一样(做出贡献)报答他。”这就是志向高远、坚守大义的人,有才华又感念他人的赏识,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行为没有坚定明确的奇
特之处,才华没有一点用处,平平庸庸却希求得到别人的赏识,别人赏识他,他却不能有所报答,不赏识他,他就愤怒,这是一般人的心理。成为圣
明贤德守义忠烈的人,已经做不到了,但我有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即深切地省察自己。省察自己的品行,省察自己的才华,都不能超出一般人,也
不希求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已经有人赏识,我就躲藏退让,只怕太过被赏识,而自己估计没有可以用来报答效力的。有时因为别的事情,不得已希
求得到别人的赏识,如果不能被赏识,也未曾有过怨恨的言语神色,在妻子儿女面前表现出来,这和一般人相比,只是省察自己希求得到赏识罢了。
大和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在那个时候,先前考中的士人认为可以与我一起增进品行,一起修习学业,大声地赞美我,争着把我当作知己的不止二
十人。我近来十年间漂泊江湖,常常因为家事偶尔来到京城,事情办完就返回。曾经那些大声赞美我并把我当作知己的人,大多已经显达尊贵,我一次也没有到他们门上去过。为什么呢?这十年以来,我的品行没有进一步增进,学业没有进一步修习,半夜思量,内心有愧,又能在知己面前持什么说辞作为进拜的凭借呢?只好默默退缩躲避,苟且免于饥寒便值得庆幸。昨天李巡官到来,忽然传达您的意旨,好像知道我的姓名,或许是想他日一定要将我招录到您的门下。您是当世的伟人,品德高洁出众,我能偶然得到谒见的机会,能够陪同宴饮,也就很荣幸了,更何况他日您终将在榻席前招待我,让我和您门下的贤才并列呢?我没有丝毫攀附您的机会,却得到您特别的赏识,我自己思量,应该用什么样的才华才能满足您的需求,应该用什么办法才能报答您的恩德。因此自从受命以来,我更加深切地省察自己,反省自问独自惶恐,每每思及,都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承蒙您用对待常人的方式对待我,用寻求常人才能的心态寻求我,用常人的报效方式要求我,或许他日我也可以在文书之间接受您的约束指导,知道的事没有不去做的,所做的事不涉及个人私事,又或者能拿起笔铺开纸张,写下吟咏歌颂您的诗歌来宣扬您高尚的品德,仅此而已。至于别的,和古人相比,您的要求难以达到,不是我所能承受的。我担心您听说的情况太过虚夸,对我的要求与众不同,怎敢不特意自我阐明,传达诉说我的心意,开阔您的见闻。另外也感动奋发,心怀愧疚反思德行,面对纸张书写之时流下汗水,不知如何表达。我心中惶恐再次拜谢。25.答案:众人:没有特殊的行为、才华却求“知”于人;“知”则无以为报,“不知”则恼怒怨恨。作者:行为、才华没有超出一般人则不求“知”于人;“知”则竭力报答,“不知”则审察反思自己,不会怨恨抱怨。解析:理解概括文意;解答本题,要从文中找到作者与众人关于“知”与“不知”的表现,然后根据这些表现进行概括。关于“众人”的“知”与“不知”,文章第一段中说“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此乃众人之心也”,由此可知,众人没有特殊的行为、才华却求被人赏识,受赏识的时候“不能有所报”,不受赏识的时候则恼怒怨恨。关于作者的“知”与“不知”,文章第一段中说“审己之行,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知于人”“已或有知之者……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此乃比于众人,唯审己求知也”,由此可知,作者认为行为、才华没有超出一般人则不求被人赏识,受赏识的时候要尽己所能报答对方赏识之恩,不受赏识的时候就要审察反思自己,不会怨恨抱怨。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