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语文命题作文分类训练:青年成长类(含解析)
2023-08-15 | 阅:  转:  |  分享 
  
命题作文1.作文。在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本书、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决定……其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让你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发
现。请以“ ,让我发现另一个自己”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作文。“附近”指个人实际参与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附近”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有人针对一些人“以
网为生”的现象认为,“附近”是个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它使我们触摸到真实的生活,丰富对生活空间乃至世界的认知。有人针对一些人热衷于追
求远方的“风景”而忽视身边与自己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这一现象,告诫人们,“附近”就是星辰大海。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
想和思考?请以“说附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
文。适者生存是自然的选择,舍生取义是孟子的选择,先忧后乐是范仲淹的选择……选择时时见勇气,处处显智慧。请以“美好的选择”为题目写一
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4.按要求作文。 “中国印记”是
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它蕴藏在“梅兰竹菊”的风骨中;散发在“笔墨纸砚”的底蕴里;镌刻在“万里长城”的脊梁上;腾飞在“神舟七号”的梦想
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国之重器,都可能是“中国印记”的载体。在你的心中,哪一种物承载着独特的“中国印记”呢?请以“我心中的中国印
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自选一物,有细节,有描写,叙事符合逻辑。5.按要求作文。“真即是美,美即是真。”(济慈)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孔子)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马克思)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上面的材料引发
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美育是一种刚需”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些人,或亲人,或同学,或对手……有一些物,或书籍,或
用具,或爱物……常与我们一路同行,相伴相随。不经意间,给予我们以鼓励,以智慧,以力量……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以“与 同行
”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前些年曾甚嚣尘
上的“学习无用论”,最近又有抬头之势。有人认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很多是没有用处的;有人看到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
工作,就认为学与不学都一样;也有人认为,即使不学习,凭自己的家庭条件,将来也不会受苦,不学也罢……诸如此类不良思想,混淆了人们的视
听,浇灭了一些同学的学习热情。请你结合所学课文和生活实际,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8.悦己,即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有人说“悦己
”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意趣,是很有意义的事;也有人说“悦己”过度关注自己,缺乏社会担当,有局限……请以“谈‘悦己’”为题,写一篇议论
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亲情在左,师恩在右,少年虽轻狂,过往岁月静好;理想
在前,重任在肩,青春亦无悔,前程色彩缤纷。回眸过去,五味杂陈;憧憬未来,山高路远。过去已去须珍惜,未来已来要珍重。请以“回眸与憧憬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700字;③文中不得透露本人相关信息。10.根据要求完成作文。发挥想象,以“我的20
39年”为题,完成作文。要求:①自选文体,按要求作文;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
、校名、地名等信息。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本则材料的重点在“发现另一个自己”
上,“发现”可以解读为以前没有展现出来,第一次感知到。“另一个自己”可以解读为与原本的自己不同,可以是性格上的不同,也可以是精神层
面的不同等等。而到底是什么让“我”发现另一个自己则是写作的重点与关键。可以是具体可感的对象,比如一本书、一个人;也可以是抽象的内容
,如一次经验、亲情友情等。选材时,应尽量选择创新性的角度,可从大自然的细微处入手,避开老生常谈的话题,如可以写一树梨花、一抹夕阳、
一阵清风,让“我”发现另一个自己。也可以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如一个拥抱、一次交谈、一场失败、一本书籍,让“我”发现另一个自
己,与更好的自己相遇等。在行文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叙事技巧,比如说写母亲的鼓励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就可以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先写“我”与母亲的隔阂,“我”因为种种原因对母亲心生不满,而母亲却默默陪伴、温柔鼓励,最终使“我”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发现了另一个自
己,从而升华主题,表现出母爱的无私伟大以及“我”的成长。也可以采用插叙法、倒叙法等叙事顺序,如写一次失败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就可以设置插叙,在插入的情节中写“我”如何获得振作的勇气,从而发现另一个自己,使文章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富于变化。在叙事过程中,也可
使用描写、修辞等多种手法。如可描写萧瑟凄清之景来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内心的苦闷,再通过景物的转变来暗示人物内心的变化,使文章富有深意
,升华主题。立意:1.阅读,让我发现另一个自己。2.感谢那树梨花,让我发现另一个自己。3.脚踏实地,让我发现另一个自己。4.铭记那
次相遇,让我发现另一个自己。2.例文:说附近世界很大,在世界面前,人如沧海一粟般渺小。但幸运的是,我们有“附近”可言,我们生活在周
围实实在在的一片天地之中。我认为,于“附近”开拓星辰大海,远胜于好高骛远,仅追求于远方的风景。“附近”是我们能够切实参与、融入并有
所作为的一部分领域。学习、工作、日常生活,这些茶思饭想之事,都能成为我们的“附近”。我们虽不能参与治国理政等大事,但我们能以学习为
本,夯实基础,提升思想品质;我们能做好工作点滴,贡献绵薄之力;我们能投身志愿服务,让自己在渺小的人生中收获价值。与其整日思考那些遥
不可及“无尽的远方”,想着自己在制高点处明晰个人价值,不如切实以双脚丈量脚下的一片土地,用双手让“附近”之事熠熠生辉。正如人言“仰
望星空,不如先脚踏实地”。而我们所说的关注“附近”之事,并不一定与所追求的“远方”割裂开来。我们追求远方是追求根植于远方的价值,但
实际上做好“附近”之事,也终能达成远方之价值。疫情期间,志愿者们投身战场抗疫,这正是他们融入“附近”的表现,他们能感知真实生活并为
之奋斗而有所作为。他们一举一动皆入国人之眼,响应国之召唤,医病救人,在所不辞。他们或许是“身如芥子,心藏须弥”,而理想价值的实现正
是因他们于“附近”投入不辍,方开拓一片星辰大海。“敦煌女儿”樊锦诗也只是致力于平常朴实的工作,却于“附近”中书写着文明保护、文化传
承的佳话。由此观之,“附近”也有“远方”之效,于“附近”开辟星辰大海,不亚于在远方创造奇迹。揆诸当下,是否仍有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的
人们?有人可以为一次异国他乡的暴力而怒刷几亿热搜,但对父母做家务时的辛劳却还是视而不见;有人可以为海角天涯的生态破坏而声嘶力竭,但
点外卖收快递的时候却好像没那么“心慈手软”;有人可以在键盘上畅谈世界风云、国计民生,却对打理自己的生活了无兴趣。这些人,若是可将舍
本逐末的习惯抛于脑后,专研“附近”之小事,或许也会开拓出一片天地。当然,若是囿于“附近”日常闲适,不立远方之志并做好“附近”之举,
则终将归于平淡,个人价值无法充分显现。朋友们,让我们用切实的志向坚定踏实地做好“附近”之事,体悟人生价值吧!【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
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话,首先阐述了“附近”一词的具体含义“个人实际参与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从
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其蕴含的抽象含义:个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此后,材料说明如今人们也在不断认识到“附近”在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重
要意义。那么,我们可以思考:为何近年来,人们认识到“附近”的重要性?以前是否重视“附近”?当今时代和以前重视“附近”有何异同?对于
“附近”,古有远亲不如近邻、孟母三迁,今有一带一路实现互利共赢,重视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因此,对于“附近”的重要意义,可以说,它使
我们触摸到真实的生活,丰富对生活空间乃至世界的认知。有人沉浸在“二次元”世界,有人遨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有人徜徉在文字书本的海洋
。诚然,以上的“世界”五彩缤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过于享受“二元”的世界,人的其他感官则会钝化乃至退化。这时候,需要我们抬头看看
附近的人,触摸附近真实的生活,感知真实的“三维”世界。毕竟“实践才能出真知”,梨子的味道要自己尝一尝才知道!在此基础上,材料第三段
指出一类不好的现象:热衷于追求远方的“风景”而忽视自己身边与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所以,我们应当重视“自己身边与学习、
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世界”,在自己的生活“附近”发现“星辰大海”。试题要求以“说附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写作时,首先结合对材料的
理解阐述认识到“附近”,认识到当下生活的重要性。对此,可以联系当今社会热点事件加以举例说明,比如:疫情过后,大家一窝蜂报复性出游,
海南三亚的天涯海角“寸土寸金”,新疆独库公路成“堵哭公路”,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沦为“人山人海”。殊不知,“旅游”是一种精神的旅行,
重点不是你所在的位置,而在于自己的心境。有人向往“诗和远方”,有人却可以把“近旁”的生活过得充满诗意。接着可以具体阐述应当如何融入
“附近”,脚踏实地做好眼前之事;还可以阐述“附近”与“星辰大海”并不矛盾,二者之间关系紧密,没有“附近”,就无法找到通往“星辰大海
”的路径。最后,可进一步总结呼吁,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好当下生活,而不是好高骛远;珍惜重视身边的人,而不是等到失去才后悔。立意:1.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精选“附近”。2.善于向“附近”学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3.略【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题干要求以“美好的选择”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写作前,要先弄清楚“美好”和“选择”的含义。
“选择”的意思是:挑选,选取。用“美好”修饰“选择”,说明所写的选择是正确的,是符合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所谓“美好的选
择”,所指涉的外延,应是舍弃私利和小我,做出奉献他人、心怀天下、心服务祖国的选择。换成当下的话就是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个人立大
志为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斗,要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伟大实践道路上来。所供材料,是一段引语,可以分两
部分,前边是事例,后边是结论。第一部分列举了三种选择:适者生存,这是选择活下来;孟子选择舍弃自己的生命维护道义,范仲淹选择舍弃自己
的快乐和享受,这是选择维护一种理想情操。实际上,孟子和范仲淹的选择,更契合题目中的的“美好”二字。第二部分是结论,指出每一次选择,
都能表现人的勇气和智慧。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选择,但是每一次选择都是很艰难的,因为作出选择后,你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何人都没有反
悔的机会,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写这篇作文时,文体选择记叙文或议论文都可以。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是身边人的事例
,完成这篇作文的写作。比如写在新冠肺炎肆虐全国时,身边的社区医务工作者做出去防疫第一线战斗的选择,他们不计报酬,不畏生命的危险,成
为“最美的逆行者”。写作过程中,可以把当时严峻的环境与她做出选择时的坚毅形成对比,细致刻画其做出选择时内心的激烈冲突:对未知病毒的
恐惧,对自己家人的牵挂,对百姓生命安全的担忧。通过写内心冲突,来表现做出选择时的勇气之大,从而表现其奉献意识、担当精神。正是因为他
们做出了这样的最美的选择,才让人民岁月静好。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可以重点分析:面临各种选择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出决定,应该依据什么来选
择,应该遵循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出选择。我们可以先强调,面临选择时,做出有利于己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有担当意识、有责任
感、有家国情怀的人,他们会把责任看得比利益更重,把道义有无看得比生死更重,在选择关口,他们往往选择舍己利人、舍生取义的选择。最后可
以呼吁大家,要立大志为人民,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奋斗的远大志向,有了这样的精神,面对选择时,就会有大勇,有大智慧。立
意:1.消防战士,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做出美好的选择,选择扑向山火。2.重点大学的大学生,做出美好选择,选择回乡创业带领乡亲致富。
3.美好的选择也需要智慧。4.勇于选择,还要巧于选择。4.例文:我心中的中国印记身在美国。一日回到寄宿家庭,走进房间,看见住家比我
小些的孩子正翻腾我的柜子。目睹他的“滔天罪行”,只觉得又可恼又可爱。见他翻开一本《文化苦旅》,我心中颤了一下,看着他蓝色眼底映出的
熟悉又陌生的东方符号出了神。他竟说:“这些字真漂亮!”陌生的亲切感不知道从心底的什么地方涌出来。一本平装的《文化苦旅》,正是我心中
的中国印记。我顿时更爱这个洋娃娃一样的弟弟了,好容易克制住了把他搂在怀里的冲动。他好像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也或许出于美国人与生俱来的
热情,就求着我给他讲,虽说书里的内容他一字不识,听得倒也津津有味。“为什么带这本书啊?”我踏上赴美的旅途前,也曾不止一次问过自己这
个问题。这本书占的地方不小,掂在手里还颇有些分量。收拾行李时,扔出箱子,又放回来,反反复复。终于还是装进去了。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
心中总该有些家的念想啊!一本书,从大漠孤烟,到椰林树影,中国幅员广阔的沃土上名山大川,锦绣河山,裹挟着唐诗宋词,奇闻轶事,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一齐装进我的行李箱里。它沉甸甸的,是锚,我是一艘横渡重洋的远行的船。它让我得以安稳地停靠在中国的港湾。它是一本护照,带上
它,让我走遍四方,总感觉头顶上撑着祖国的庇护伞。曾和一位德国同学去城里游玩。交织着兴奋和疲倦的一天过后,一起回房休息。他向我展示一
本鼓鼓囊囊的纪念册,满载着他的回忆。翻开一看,和美国同学的合照,美国瑰丽风光的相片,美国老师、同学一条条温暖的留言……这些都很好,
唯独没有德国的影子。他和我说,也许要长居美国了。看来,虽然爱国之心,几乎为每个国家的人所共有,可对祖国的土地和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
、一餐一饭那样难以割舍地眷恋的,也只有中国人了。与其说这本《文化苦旅》是我出门在外,坚守我心中对中国柔软的思念的“万里长城”,不如
说它是一条“丝绸之路”,沟通了我和身边的“异乡人”。在美国的这个“中国”,大体上由功夫、中餐和上亿的人口构成。我也曾试着“宣讲”一
个真正的中国,可实在收效甚微。一个人的呐喊声再大,也要湮没在人潮无声的齐呼里。这本《文化苦旅》无言地躺在那里,诉说着中国的南北三千
里,上下五千年。有时候文化的交融正是无言的。我闲时就和这位无言的智者促膝长谈。与美国人交往时,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足矣。一言一行,虽
然操着英语,动作有时浮夸如美国人,却流露出中国人的那一份大方、诚恳、风趣、勤勉……如此就好。神州上天、蛟龙下海,这些大国重器,故宫
长城、天坛北海,这些历史遗存,为所有中国人所共有。只有静默地躺着的《文化苦旅》,才是承载着我的深情的中国印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命题作文题。材料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指出“中国印记”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独特标记”。第二句话
用四个小分句列举了“中国印记”有形无形的体现,省略号给了考生拓展思维的空间。第三句话归纳总结“中国印记”载体的广阔性。第四句话,以
问句的形式启发考生思索。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印记”应该是能展现中国特点的东西。考生首先要界定中国特点:从饮食的角度来说,菜系丰富,
各具特色,蒸煮炒炸,既可以繁化简,又可以简入繁,色香味俱全,寄寓着华夏人的生存智慧;从服饰的角度来说,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服饰各异
,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体现着炎黄子孙的心灵手巧;从生活的角度来说,家族观念强烈,和睦融洽,即血浓于水,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
及人之幼;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尊老爱幼,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包容大度,自带一份高贵气质;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儒学为宗,百家争鸣,博
彩兼容,博大精深……“中国印记”可以是有形的印记,比如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比如对联、书法)、传统手工艺(比如剪纸、刺绣)、建筑
(比如故宫)、美食(比如饺子、粽子)、服饰(比如汉服)、人文风光(比如孔庙)等;也可以是无形的符号,比如传统思想、现代思潮、社会理
念、风俗习惯、礼仪道德等。“我心中的”作为修饰语,强调的是写作主体对“中国印记”的认知和感悟。文体是记叙文。要首先“自选一物”,写
在人叙事中,考生要紧紧围绕此物所体现的中国特点展开,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多种手法来凸显此物所承载的中国特点,结尾
卒章显志,通过人物的心理或语言来点明中心,升华主旨。立意:1.登临长城,领略从远古走来的中国印记。2.中国书法,笔墨飞舞的中国印记
。3.对联,工整与变幻交织中的华夏印记。4.仁者爱人,是流淌到哪里都滚烫的中国血。5.例文:美育是一种刚需宗璞曾言:“山美于峻秀,
水美于清冽,人美于灵魂。”对美的追求,不仅是个人的天性,社会的风潮,更是祖国繁荣稳定的刚需!美育,是人性的刚需,是个体天然追求的灵
魂养料!蔡元培曾说:“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教育。”因为美育,欧阳修懂得透过功名利禄去寻找他人智慧之美,才向世人荐举了梅尧
臣这位“懿老”;因为美育,伯牙和子期才能超越生死去探求对方灵魂之美,才传给后世“高山流水”的佳话。约翰曾说过,“每个结局都是美的,
只是没有人去寻找美的结局。”可能苏轼一生不得志,死于异乡而无所作为,但因为美育,他在流亡的过程中得到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生活之美
,感受到了“海南万里真吾乡”的人情之美,感悟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灵魂之美,为此活得潇洒自在。“每个中国人心里住着一个孔子,又藏着
一个庄子。”若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天空,那美育便是为云朵镶上金边的夕阳!美育,是社会的刚需,是群体共同享有的“非共识”!孔子
曾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仪和规则构成了社会的框架,而美育便是在框架内带着枷锁舞蹈。若无美育,成就中华封建历史上艺术巅峰
的宋代子民可能不会懂得欣赏“素朴与残缺的美”,可能便再无精美的开片、素瓷、留白画问世;若无美育,新时代流潮下的中国人可能便不会追求
李子柒等人回归田园的宁静之美,可能便不懂得珍惜“一星泥土,一点雨露”就可以活得自在的极简主义。我们热爱金庸,不仅是爱他笔下的张无忌
与乔峰,而是感谢他给全社会所上的美育课,爱那儒家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爱那道家的“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爱那佛家的“怜我世
人,忧患类多。”若社会风潮是奔流不息的长河,那美育便是激起浪花的坚石,永恒而坚定!美育,是国家的刚需,是架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羁绊!
马克思曾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科学上,有杨振宁先生“我相信科学是美的,而美是一切的答案。”哲学上,有济慈“
真即是美,美即是真”。 “我可以放弃美的生命,但我无法放弃生命的美。”梭罗的呐喊不应只回落在瓦尔登湖的水面上,而应点燃美育的火焰,
让人点亮他人!【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由四句话组成。第一句话“真即是美,美即是真”的意思为
:所看到的美好的事物都是真实的,所感受到的、触摸到的真实的东西也是美好的,即“美”与现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第二句话“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孔子的这句话意在强调人的修养学识品德开始于学诗,确立于学礼,最终完成于学乐,强调了诗礼乐等各种美的艺术形式对人品格修养
的重要性。第三句话“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意在表明人类世世代代对美的不懈追求,汇成了强大而又永恒的动力,推动着社
会不断前进。第四句话“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是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来强调美的基础意义。这四句话从不同的侧面强调
了“美”的作用和意义价值,再结合题干中“美语是一种刚需”的命题,再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由此可知,文章应围绕“美育”展开,可具
体论证何为美育,为何要实施美育,如何实施美育等。行文过程中,可以综合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引用罗曼·
罗兰的名言“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而将文章指向如何培养发现美的能力,如何具体实施美育等。在论据选取上,可以选
择更有现实性的论据,避免老生常谈,如可以写当下社会存在的“以怪为美”“以丑为美”等现象,探究其本质,使文章立足于社会现实,更有深度
。也可以综合选取古今中外作家、学者的名言等,综合成文。立意:1.发现美,追求美,成为美。2.以陶冶之风,培美育之魂。3.播撒美育之
种,成就人生之树。4.携美育同行,致力全面发展。6.参考例文:与幸福同行天边那淡淡的蓝蓝的小小的云朵,你是否也如我一样,陷入了回忆
的旋涡,无法自拔?小时侯,幸福是唾手可得的棉花糖。 “妈妈,是不是我把这页练习全做完,你就带我去买棉花糖?”幼稚的我眨巴眨巴眼睛,
满是渴望。妈妈笑了,甩甩那乌黑浓密的长发点头答应了。我欢欣雀跃,有了奋斗的目标,就离胜利不远了,多么幸福啊!那时我眼中的幸福便是能
够美滋滋地吃上一口棉花糖,幸福对于我很简单。 上学了,幸福渐渐成了一次次的考试。 在我印象中,童年时代的幸福被局限在一块小小的范围
之内。每一次考试之后的小小成就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我邀功的保证。没有人在意一个小屁孩的心理,也不会有人理解我面对考试时的兴奋感从何而
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考试之后我脚下仍旧踩着一片幸福的云彩。但是云彩也有打盹的时候,它漂浮不定,时而高挂蓝天,时而低降洼池。而我在这起
起落落中,隐约感觉到幸福没那么简单。 从一个懵懂的小女生过渡到一个叛逆时期的不驯少女,我步入了中学时代,也迎来了我与幸福最惨淡的时
期。初中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没有香甜的棉花糖,没有幸福的云彩,却有着严厉的老师和满是威严的教鞭。我散漫的行为习惯与中学里的“孺子
”气氛格格不入,于是厌学的念头日益萌芽,经常在课上走神、讲小话,成绩也随之上下波动。 老师一次次找我谈话,家长在家里也定了不少家规
,他们的苦口婆心只会让叛逆气息更加猖狂。第一次,我觉得幸福很遥远。 殊不知,谆谆教诲我听不进去,却被邻家小孩的嬉闹之话彻底催醒。我
是他们眼中坏孩子榜上的第一名,这地位无可动摇。我突然间竟然束手无策了,难道我真的有那么坏吗?回到家,正好看见妈妈在做菜,她瘦弱的背
影忙忙碌碌,皱纹稀稀疏疏耷拉在脸上,银线般的发丝在乌黑里特别刺眼。她笑着叫我洗手,准备吃饭。我快步转身进了房间,脆弱的眼泪悄悄滴落
在冰冷的地上。幸福,其实并不遥远。幸福很短,偷偷在指缝溜走。不是我离幸福太远,而是一直没发现幸福一路伴我前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文题为“与……同行”,“同行”即同路的意思,表层意思是“一同行走,一起行走”,写作思路要打
开,深层含义也可以是在生活中共同进退,同甘共苦,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等。要填入的词语是同行对象。由材料可知,“同行”的对象可以是
人、事、物、景,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或者精神、品质等。比如:可以是朋友、父母、妈妈、老师、书、阳光、风雨,还可以是爱、自信、自律、温
暖、挫折、鼓励、希望、勤奋、和平、微笑、友谊等。在填入有些词语时,一定要考虑能否“同行”?是否可以与“同行”搭配出现?补题时,所选
择的词语,应与自己平时库存较为丰富的生活经历相契合;所确定的内容,须是自己较为熟悉、感受较为深刻的生活事件或情感体验。因为只有写自
己熟悉的人和事,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这个半命题作文可写内容很多。可以写父母之爱,师爱,同学情,集体的温暖,陌生人的关
爱,社会正能量,也可以是书,是阅读,是语文,是善良,是反思,是宽容,是微笑,是那一抹温暖的阳光,是身边触动人心的风景。“同行”的主
题要思想健康,不可填入如坏习惯、颓废、自暴自弃等表示消极的词语。这里所说的思想健康,并不是要喊口号、说大话、唱高调,而是说文章所表
现的内容,必须符合健康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力避消极、颓废、暴力和享乐主义思想。当然,也可以拓宽思路,从负面立意,如痛苦、挫折、困难等
。作为记叙文,此题的关键词是“同行”,要扣住“同行”,行文要体现“同行”之意。如:“与母爱同行”,可以抓住幼小时候、小学时期、中学
时期妈妈如何关爱我,同样的爱,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去写,就能很好的突出“同行”。也可从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情况写出与自己相伴的事物
对自己的影响、作用。如:“与(书、月、画)同行”就要能写出当它给予自己的影响,当自己开心、难过、悲伤、骄傲、失落、迷茫等不同的状态
下,它是如何帮自己打开心结的。立意:1.与爱同行,温暖人生。2.与勇气同行,收获成功。3.与梦想同行,展现青春风采。7.例文:“劝
学”新说古往今来,学习一直是永恒的话题。古有“学不可以已”,今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不能行万里路,则读万卷书。学习是开阔眼界,足
不出户而知天下事的重要途径。有人将读书与学习划上等号。事实上,学习包括的远远不止读书。每天早出晚归,三点一线可以是读书,学的是冰冷
的知识。学习可以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技能、挑菜技巧都可以称为学习。学习并非一定要成为“读书机器”,不是为了获得那些僵死的知识。如
果将学习拘泥于读书,那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应该多方面学习,为生活增添别样的色彩。从生活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如同哥伦布发现
新大陆一样,豁然开朗,那是一片广阔而丰富的新天地。学习的意义远不止充盈生活。大脑装满书籍、满腹经纶的人与脑袋空空、浮躁空虚的人在一
起,前者冷静沉着,后者破口大骂。因为在学习潜移默化下,拔高了自己的眼界。营养的知识滋养人成长为高山上的大树,俯视群山之巅,远看沟壑
纵横。学习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为有灵魂、有思想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学习也不例外。人们常说“顶峰相见”,但有人在山脚仰望
山顶却望而却步,有人在半山腰沾沾自喜,有的人快到顶峰,却坐下摆烂肆意嘲笑底下的人。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下来,在人烟稀少的山顶沐浴第一
缕阳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在于积累 ,积累促进学习。风用几百年的时间雕刻形成喀斯特地貌,海浪将尖
锐的玻璃打磨得圆润光滑。这些都是坚持与积累促成的。学习需要时间的沉淀,留下的才会是精华。而有些人急于求成,今天学习到一个新知识就急
于练熟,或是刚入门一款游戏就急于成为“大神”。如同“蟹六跪而二螯”但“用心躁也”。所以说,摆脱浮躁,静下心去沉淀自己才是真正的学习
。现如今,学习远远不止能让你“富有诗书气自华”,更是让你手握选择的权利。在浩浩的未来,我们应以理想照亮未来,以方法铺成道路,在“劝
学”的指挥下,在“君子学不可以已”的回声中,彰显新一代学习者的靓丽风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
材料先列举现象,指出“学习无用论”有抬头之势;接着列举“学习无用论”的几种观点,有人认为所学知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没有用处,有人根
据部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认为学和不学一样,有人认为可以依据家庭条件谋得出路,不必学习;最后指出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由此可知,“学习
无用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写作中要明确这种错误观点的危害,明确学习的价值。命题“‘劝学’新说”重在“新”,应该是不同于荀子的《劝学
》,不同于周边同学的《劝学》,不同于自己之前的《劝学》,“新说”应该是有时代气息的,应该是有自己独特思考的。“劝学”即“劝勉学习”
,应指出学习的价值,学习者,改变与塑造个人也,我们之所以学习,是借着书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以达到自我提升与进步;学习并非仅仅
停留在书籍知识层面,一个人的实践与精神是发散的,会把我们引向各个方向,我们的欲望很多,兴趣很多,选择很多,如果缺少作为学习的引导,
我们便会一直发散,无法聚焦,无法解决问题,小至换个灯泡,为自行车链条上油,大至职业发展,人生规划,都需要学习。写作中要结合所学课文
,如《劝学》《师说》等,还要结合生活实际,如学习是我们升入更高学府、获得更好平台的必须途径。行文构思上,可以围绕现实中“学习无用论
”这一问题行文,或揭示“问题”,探究其产生的背景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或进行批判,以便更好建设;还可以联系当下的实际生活,思考当前学
习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学习对于我们的意义,如“学习可以让我们摆脱愚昧无知、粗俗野蛮”。立意:1.学不可以已,贵在坚持。2.学习要有目标
,唯此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3.学习岂能无用?4.唯有学习,方能行稳致远。5.唯有不断学习,人生才有更多可能。8.例文:谈“悦己”精
神世界广阔无边,有人心纳百川,却独独容不下自己;也有人被生活的苦难迷茫了双眼,沉浸于自我否认,在懊悔中度过余生。可见,学会“悦己”
是多么重要。所谓悦,便是悦纳、欣赏;“己”则为内心的志趣与品质。“悦己”是在清楚认识到自身价值与取向后的自我肯定,是一个发现自我、
认同自我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向上求好的生活态度,更是悦纳自我、懂得珍惜自身美好品质的精神境界。刘禹锡曾在谪官贬居的小屋中写道“斯是
陋室,惟吾德馨。”悦己的态度让他获得了豁达的风度与平和面对生活磨难的泰然;面对官场的污浊与不公,陶渊明归园田居,欣然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对“悦己”的追求让他寻得了真正向往的人生。怀有悦己之心,便能历经磨难而心境不改,将生活的“苦己”转化为内心
充实的“悦己”。每个人所悦之事千差万别,“悦己”的内涵因此各有不同。于三毛而言,“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
它的美与和谐。”人之相与,趣舍万殊,而学会“悦己”,便是不断探索自身向往的“远方”,与一个更完整、优秀的自己为“友”,是拥抱一种更
为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人得以专注于心之所向,在纷繁扰乱的世界保持独特、不随波逐流,成为他人的复制品。然而,悦己并不意味着盲目自大、过
度肯定自身的一切;亦或是欣欣然于已取得的成就,停滞不前。真正的悦纳必是建立在对自我的清醒认知之上的,若一个人一生碌碌无为、一无所成
,甚至没有改变现状的愿望,那么他也并没有值得“悦纳”之处了。由此可见,只有通过对自己的不断提升,深挖潜力,才能获得“悦己”的底气。
悦己也并不意味着孤芳自赏。梅花一枝独秀,若将它圈起不让他人靠近,再挺拔的枝叶也只会成为惺惺作态与自我安慰。反之,当所悦之“己”融入
了他人的成分,墙角的独秀梅花得以延伸到更广阔的世界,成就一片花海。王继才守岛三十年而不改其心,因为他知道他所投身的事业是为了祖国的
边防,他悦己,悦于坚守与奉献,也通过悦己,将自身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脱离了孤芳自赏,成就了辉煌伟大。生活繁忙,人心浮躁,于今日
而言,“苦己”容易,发自内心地“悦己”却难得。愿每个人皆能乘悦己之舟,一苇以航,无问西东,在追求自我的路上真正享受生命、创造价值。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围绕着“悦己”这个中心词,提到了两处“有人说”,即两种观点。观点一
认为“悦己”是有意义的事,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或意趣。此观点是从“悦己”的好处切入,“悦己”是以自我需求为出发点,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
世界、取悦他人。但同时也应看到,“悦己”并不是一味关注自己,“悦己”也可以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神满足。分析时,思维要尽可能
全面。观点二认为“悦己”过度关注自己,缺乏社会担当。此观点是从“悦己”的弊端切入,过度“悦己”,只为满足自身需求和利益,则可能会致
集体利益于不顾,甚至牺牲集体利益以求满足自身需求。由此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不应过度“悦己”,而应肩负起时代使命。两种说法呈现出截
然不同的观点,这启示我们在构思时,要具备思辨思维,注意辩证看待“悦己”的好处及弊端,辩证分析我们该在何时“悦己”,又该在何时“舍小
为大”、担当责任。行文时,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现象,指出目前社会上盛行的“精致利已主义”,针砭时弊,使文章具有深度。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在行文过程中,要注意完成材料中指定的任务要求,以“谈‘悦己’”为题,不可再另起其他题目。立意:1.适度“悦己”,成就人生。2.于担
当责任中“悦己”。3.取悦自己,诗意栖居。4.展青春风采,担时代之责。5.“悦他”亦“悦己”。9.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本次作文题目是“回眸与憧憬”。“回眸”本意是指“回转眼睛,回过头看”,引申意为回味、回忆。过去有哪些值
得回忆、回味的地方?如材料提示,可以是亲情、师恩,曾经的年少轻狂,过往的岁月静好,还可以是某个生活失败的经历、成功的喜悦……总之我
们“回眸”的可以是成长历程中的一件事、一个人、一株花草;可以是心灵中最值得珍藏的某种情愫;还可以是某个让自己铭记的点滴画面、某个引
发自己心灵触动的历史瞬间……只要是值得回味的,就都可以选择入文。“憧憬”是对未来的展望,包含对理想的追求、对前程的期待,也包含对责
任的认知,对使命的担当等。总之,“憧憬”既是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懂得任重道远,君须努力。然后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生
活节奏加快,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在意身边的风景。其实人应当适当的“回眸”,凝望一下是否有些东西被我们遗忘了、丢掉了,如亲情、
对平凡生活的珍惜等等,那么我们就把它捡拾回来,这样的人生才会饱满充实,不留遗憾;有时候“回眸”看看来时的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初衷,这样更容易找到前行的方向,而不至于走错了路。总之,“回眸”是捡拾丢掉的珍贵,重拾对未来的信心;是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回眸”恰是为了“憧憬”。同理,“憧憬”是建立在过去之上的,没有“回眸”,“憧憬”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美好也终究只是“憧憬”。由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你感悟最深的一点来写。可以写记叙文,结合自身实际写独属于你的感悟。可以采用倒叙写法,写现在,由某个触发点引出关于过去的回忆;详细描写事件的过程,可以借鉴小说的创作技巧,采用诸如铺垫、巧合、突转等写法,将过程写得曲折生动;当然更少不了描写,人物的各种正面描写,还可以采用环境衬托等手法烘托人物,突出主题。最后由回忆回到现实,从回忆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信心。可以写议论文,阐述“回眸与憧憬”的辩证关系,可以采用比喻论证,将过去与未来比喻为一条动态的河流,每一段过去都为未来积蓄力量,每一次回眸都是为了实现美好的憧憬。立意:1.回眸凝聚力量,憧憬才有方向。2.每一次回眸,都是为了更好地憧憬。3.珍惜过去,珍重未来。10.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全命题类作文题。试题要求以“我的2039年”为题展开想象进行写作。这里的2039年,是16年后的时间。到了2039年,如今身在考场的学生们,大多已过而立之年,或是自己小家庭中的中流砥柱,或是社会上一颗默默奉献的螺丝钉。而此时的“我”,会对那时的“我”有着怎样的期待或是要求,对那时的年代或世界有着怎样的畅想……这就是这篇作文要求写作的内容。对此,写作时,可以以2039年为时代背景,重点展现那时候的“我”的时代风姿。比如,可说2039年的“我”,已是一名光荣的航天员,正在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然后具体通过对“我”的言行举止的描写,体现“我”身上默默奉献、积极奋斗的品质。也可以借“我”这个第一人称的视角,具体展现2039年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比如,就像《三体》里所描述的一样,我们也正面临着地球危机,需要全人类放下成见,通力合作。或者,也可以是科技高速发展、生活日益幸福的新时代。无论怎样写,都要注意立足现实与积极想象的有机结合。立意:1.我的2039年,人类必须成为命运共同体。2.我的2039年,是人类登上海王星的一年。3.我的2039年,正为祖国奉献我的绵薄之力。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