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二、发表之剂
2023-08-18 | 阅:  转:  |  分享 
  
  1、麻黃湯〔寒傷營無汗〕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熱惡寒頭項痛,傷寒服此汗淋漓。



  【方源】·張仲景



  本方由麻黃(去節)三兩,桂枝二兩,杏仁(去皮尖)七十枚,炙甘草壹兩,四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服。適用于外感寒邪,邪氣在表,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無汗而喘,舌苔白,脈浮緊,也就是《傷寒論》說的“太陽傷寒證”。



  麻黃辛溫,有發汗散寒邪的作用,是本方的主藥,所以用它做方名。桂枝也是辛溫藥,能引營分的寒邪,透出肌表,隨汗而解。杏仁苦溫,有降氣平喘和潤肺解表的作用。炙甘草甘溫,益氣和中,還有輕微的解表作用。所以四藥配合在壹起,就能由發汗驅除在肌表的寒邪。但是,汗是人體津液所化,倘若過分大汗,反能傷人。所以《傷寒論》服麻黃湯後有“複取微似汗”的規定,書中又有汗多亡陽的告誡。因此歌訣所說“傷寒服此汗淋漓”的“淋漓”,應該活看,不應當認爲是服麻黃湯後的正常現象。



  2、桂枝湯〔風傷衛有汗〕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陽如瘧此爲功。



  【方源】·張仲景



  桂枝湯是《傷寒論》治太陽中風的壹張方劑。由桂枝、芍藥、生姜各三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共五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次溫服。太陽中風,就是通常所說的外感風寒在表的症候,症狀是發熱,頭頸強痛,惡風自汗,或者惡寒,還可能見到鼻鳴幹嘔的現象。因爲自汗是表虛,所以不用麻黃。



  本方以解肌和營衛爲主。解肌就是用壹種比發汗輕的方法來解除肌表之邪。所以用桂枝解肌散風以調整衛陽,芍藥斂陰以調和營血。再加炙甘草合中益氣,生姜散寒止嘔,大棗養脾益陰。于是營衛合,風邪去,發熱惡風自汗等症狀也就消除。桂枝湯與麻黃湯在治療上主要的區別是病人的有汗與無汗。古人曾說:“有汗不得用麻黃,無汗不得用桂枝”,就是指桂枝湯與麻黃湯兩張方劑而言的。但也有時需要把麻黃湯和桂枝湯各壹半,合成壹張叫作“桂枝麻黃各半湯”,實際上是由桂枝湯、麻黃湯的各三分之壹組成。即是由桂枝壹兩十六铢,(漢代壹兩等于二十四铢,十六铢就是壹兩的三分之二)芍藥、生姜、炙甘草、麻黃(去節)各壹兩,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大棗四枚,共七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次溫服。治療太陽病(就是外感風寒的表證)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象瘧疾壹樣,但無嘔吐的證候。服後出小汗,病就會痊愈。



  3、大青龍湯〔風寒兩解〕



  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



  太陽無汗兼煩躁,風寒兩解此爲良。



  【方源】·張仲景



  本方由麻黃(去節)六兩,桂枝、炙甘草各二兩,石膏雞子大,杏仁(去皮尖)四十個,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共七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次溫服,是壹張發汗力量很強的方劑。主要治療外感風寒,身體疼痛,發熱惡寒,汗不得出,而且煩躁。所以用麻黃、桂枝發汗解表,配合杏仁宣肺解表,甘草和中益氣,姜棗調和營衛。由于有因爲汗不得出,郁熱在裏而發生的煩躁症狀,所以再加辛甘而寒的石膏,清熱解肌而除煩躁。



  本方特點是重用麻黃與石膏相配,原因就在于風寒太重,肌表被困,毛孔閉塞,非用大力不能發汗解表,而郁熱在裏,已見煩躁,單純用辛溫發汗,容易造成發汗太過而傷正氣,或者是亢熱太甚,汗仍舊不得出的副作用,所以桂麻合用,再配石膏。假如有汗,雖見煩躁也不可誤用。



  4、小青龍湯〔太陽行水發汗〕



  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哕渴利慰。



  姜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方源】·張仲景



  小青龍湯治療既有外感風寒的表證,而又有水飲停在心下的裏證。它的主要作用是發汗解表,驅除在表的風寒,溫化水飲,消除因水飲而引起的喘咳等症狀,所以適用于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幹嘔喘咳,或渴或哕,或大便下利,或小便不利等。方由麻黃(去節)、芍藥、細辛、幹姜、炙甘草、桂枝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共八味藥組成,水煎分三次溫服。



  麻黃、桂枝,發汗解表,細辛、幹姜,溫裏行水,半夏去水飲而平逆氣,再配芍藥、五味子,收斂肺氣,使得風寒與水飲皆除,而肺氣不傷,是壹張除飲解表的良方。



  5、葛根湯〔太陽無汗惡風〕



  葛根湯內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



  輕可去實因無汗,有汗加葛無麻黃。



  【方源】·張仲景



  葛根湯是由桂枝湯(本方桂枝用二兩)再加入葛根四兩,麻黃(去節)三兩組成,水煎分三次溫服。有解肌發汗的作用,能治療外感風寒,出現惡寒發熱,項背強急,無汗,脈浮緊等症狀。



  北齊徐之才在《十劑》中說:“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意思是葛根、麻黃等輕揚發散的藥物,可以驅除在表的實邪。這裏是因爲風寒已傷了筋脈中的津液,而見到項背強急不能舒展的症狀,所以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甘辛而平的葛根,鼓舞胃氣,生津解肌,既幫助桂枝湯解散表邪的作用,又恢複了津液,可見葛根是爲解除項背強急而用的。至于加入麻黃,是因爲無汗的表證,須要發汗才會解除,所以用麻黃來增強本方發汗的力量。假使見到惡風發熱,項背強急,有汗,脈浮緩時,那就只用桂枝湯加葛根,叫做桂枝加葛根湯(也是《傷寒論》裏的方劑),而必須不用麻黃了。



  6、升麻葛根湯〔陽明升散〕



  升麻葛根湯錢氏,再加芍藥甘草是。



  陽明發熱與頭痛,再加芍藥甘草是。



  亦治時疫與陽斑,疽疹已出慎勿使。



  【方源】·錢仲陽



  升麻葛根湯由升麻、葛根、芍藥、炙甘草,共四味藥等分組成,研爲粗末,每服四錢,水煎溫服。有升陽散邪,解毒透疹的作用,能治足陽明(胃經)感受風寒而致的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無汗口渴,目痛鼻幹,以及陽證發斑發疹和時疫等證。



  按:陽證發斑(簡稱陽斑),就是頭面胸背四肢都出現紅色斑點,高出皮膚,小的如芝麻,大的如欠實,輕的各自分清,重的連成壹片,像錦紋壹般。是由于感受時邪溫毒,熱毒蘊結在胃而起。在初起時,必有頭痛身熱等表證出現,此時可用升麻葛根湯治療。若斑點已見,就須用清熱涼血敗毒的方法治療,本方決不可再用了。



  時疫,就是四時氣候失常,如春天氣候應該溫暖而反寒,冬天氣候應當寒冷而反溫,或久旱不雨等等,往往會造成壹種有傳染性的流行病。只要症狀與前面所說的壹樣,就可用本方治療,不然,就不能使用。



  “痘”就是天花,“疹”包括麻疹,瘾疹。當將出未出之時見到上述表證的可使用本方治療。若已透現于皮膚就不可再使用了。



  本方所以能治療上述的證候,是因爲升麻、葛根,可以升散陽明經的表邪;炙甘草益氣安中,調和衛氣;芍藥酸斂益陰,調和營血。而升麻、甘草還有解毒作用,所以適用于病邪在足陽明胃經而出現的表證。



  7、九味羌活湯〔解表通劑〕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芝與川芎。



  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益姜蔥。



  陰虛氣弱人禁用,加減臨時在變通。



  【方源】·張潔古



  九味羌活湯又名羌活沖和湯,是由羌活、防風、蒼術各壹錢半,細辛五分,川芎、白芝、黃芩、生地黃、甘草各壹錢,共九味藥組成,加生姜三片,蔥白三莖煎服,有解散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外感風寒的作用。



  本方主治四時感冒而出現憎寒壯熱,頭痛身痛,項痛脊強,嘔吐口渴,無汗等症狀。主要是通過羌活、防風、細辛、川芎、白芝、蒼術等辛溫發汗,驅風散寒。而羌活、川芎、白芝、細辛又能解除風寒引起的頭痛,防風、蒼術能解除因風寒濕氣引起的身痛。又因口渴是肺中有熱,所以用黃芩清泄氣分之熱,生地清泄血分之熱。甘草在這裏起調和諸藥的作用,姜蔥是通陽解表的藥物,可以加強本方解表的作用。因爲本方辛溫發散的力量較強,雖有少量苦寒的黃芩和甘寒的生地,協助清熱,緩解辛溫過燥的烈性,但對素來體質是陰虛氣弱的病人是不應當用的。同時在具體應用時,必須根據病情進行適當的加減變化。



  8、神術散〔散風寒濕〕



  神術散用甘草蒼,細辛藁本芎芝羌。



  各走壹經祛風濕,風寒泄瀉總堪嘗。



  太無神術即平胃,加入菖蒲與藿香。



  海藏神術蒼防草,太陽無汗代麻黃。



  若以白術易蒼術,太陽有汗此爲良。



  【方源】·局方



  這首歌訣共講了三個“神術散”。頭四句是講《局方》神術散。由蒼術二兩,川芎、白芝、羌活、藁本、細辛、炙甘草各壹兩,共七味藥研成細末,每次用三錢加生姜三片,蔥白三寸同煎溫服。對于感冒風寒濕邪,頭痛無汗,發熱惡寒,鼻塞聲重,身體疼痛,咳嗽頭昏,以及大便泄瀉等證,都能夠治療。



  蒼術入足太陰脾經,細辛入足少陰腎經,川芎入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羌活,藁本入足太陽膀胱經,白芝入足陽明胃經,都是辛溫發散,驅風勝濕的藥物,加上甘草溫益中氣,姜蔥通陽解表,合起來就組成了壹張發汗解表的方劑。



  太無神術散,由蒼術、厚樸各壹錢,陳皮二錢,炙甘草壹錢半(以上四味就是平胃散)和菖蒲、藿香各壹錢半組成,水煎溫服。主要是治療時行不正之氣所引起的憎寒壯熱,壹身盡痛,頭面腫大等證。因爲時行不正之氣從口鼻而入,傳入陽明胃經,邪正交爭,才見到上述證候,所以用蒼術升陽發散,燥濕解郁,辟除穢濁惡氣;厚樸燥濕散漫;陳皮理氣調胃;甘草和中解肌。加上藿香、菖蒲的芳香通竅,解表化濕。于是諸證都能清除。



  海藏神術散,又叫神術湯。由蒼術、防風各二兩,炙甘草壹兩,加蔥白、生姜同煎溫服。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無汗的證候。比麻黃湯緩和,但也能解除在表的寒邪。



  若將白術換蒼術,不用蔥白,叫做“白術湯”,對于治療內傷冷飲,外感風邪,有汗的證候,醫家公認是壹張有效的良方。因爲蒼術能發汗,白術能止汗,所以這兩個方劑應用時的區別就在于有汗和無汗。



  9、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表證〕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



  若非表裏相兼治,少陰反熱喝能康。



  【方源】·張仲景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治療少陰病初起,反發熱、脈沈的壹張方子。由麻黃(去節)二兩,細辛二兩,炮附子壹枚,共三味藥組成,水煎溫服。



  少陰病,就是:“脈微細,但欲寐”(即精神不振,想睡覺而睡不著)。這是病人平素腎陽虛,又被寒邪侵襲所致。但是少陰病不發熱,現在有發熱的表證。表證應該脈浮,而現在是脈沈。這就說明了既有太陽的表寒,又有少陰的裏寒,非用表裏兼治的方法,不能恢複健康。因此用麻黃發散太陽的表寒,細辛溫散少陰的裏寒,再加炮附子助陽溫腎,通散表裏之寒。這種發表和溫經並用的方法,可以相得益彰,是治療少陰病而有表證發熱的良方。



  10、人參敗毒散〔暑濕熱時行〕



  人參敗毒伏苓草,織桔柴前羌獨芎。



  薄荷少許姜三片,四時感冒有奇功。



  去參名爲敗毒散,加入消風治亦同。



  【方源】·朱肱



  人參敗毒散,是由人參、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織殼、桔梗、伏苓各壹兩,甘草五錢,共十味藥組成,研成粗末,每服壹兩,加生姜三片,薄荷少許同煎溫服。能治體質虛弱的人,感受時行風寒濕熱之邪,惡寒發熱,頭痛項強,鼻塞聲重,肢體酸痛,咳嗽有痰,無汗等證。如果患瘧疾、痢疾、瘡瘍而兼有表證的,也可用本方治療。



  本方總的作用是:益氣發汗,扶正敗毒(毒就是時行不正之氣郁結而成)。



  羌活、獨活、柴胡、川芎能發汗解肌,除風寒,去濕邪;前胡、織殼能降氣行痰;桔梗、伏苓能泄肺中邪熱,滲濕除痰;甘草和中解表,人參扶正祛邪。生姜、薄荷是幫助解表發汗。所以治療四時感冒有非常良好的功效。



  假使病人體質不虛,就減去人參,叫做“敗毒散”。有時和消風散(見祛風之劑)同用,名“消風敗毒散”,主治大體相同。



  11、再造散〔陽虛不能作汗〕



  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



  細辛加棗煨姜煎,陽虛無汗法當谙。



  【方源】·陶節庵



  再造散,是由人參、黃芪、甘草、桂枝各壹錢,羌活、防風、川芎各八分,炮附子、細辛各五分,煨生姜五片,大棗二枚,水煎,藥將煎成時再加酒炒赤芍壹錢,本方共計由十二味藥組成。治療陽虛的人,感受寒邪,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無汗,雖服辛溫發散的藥而汗不得出,表證不解者。



  人服發汗藥後,由于陽氣鼓舞津液外出,所以能夠有汗。假使用發汗藥不能夠出汗,壹方面是說明寒邪困在肌表未解,壹方面說明病人的陽氣虛弱,不能鼓舞津液外出,也就是“邪(寒)實正(陽氣)虛”的局面。所以本方用人參、黃芪、附子、甘草等補益陽氣,配合桂枝、羌活、川芎、防風、細辛來發散在表的寒邪,再加姜棗調和營衛,使得解表驅寒,還不致耗損陽氣,尤其是加入酒炒芍藥收斂陰氣,使發散不致太過。所以本方是治療陽虛感寒,單用發汗藥還不能作汗時應當熟悉的壹種方法。



  12、麻黃人參芍藥湯〔內虛感寒〕



  麻黃人參芍藥湯,桂枝五味麥冬襄。



  歸芪甘草汗兼補,虛人外感服之康。



  【方源】·李東垣



  麻黃人參芍藥湯,是由人參、麥冬各三分,桂枝五分,黃芪、當歸身、麻黃、炙甘草、白芍藥各壹錢,五味子五粒,共九味藥組成,水煎溫服。治療平素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人,感受外寒,以致裏有郁熱不得外透,因而發生吐血的證候。所以用麻黃、桂枝發汗解表,人參、黃芪、炙甘草補脾肺,益氣固表,當歸身、白芍藥補血斂陰,麥冬、五味子保護肺氣。互相配合後,使得汗出不至太過,而表解熱清,吐血也止。所以對虛人而有外感服後就能恢複健康。



  13、神白散〔壹切風寒〕



  神白散用白芝甘,姜蔥淡豉與相參。



  肘後單煎蔥白豉,兩方均能散風寒。



  【方源】·朱端章



  神白散,是由白芝壹兩,甘草五錢,淡豆豉五十粒,生姜三片,蔥白三寸,共五味藥組成,水煎溫服。因爲淡豆豉與蔥白合用就有發熱解表的作用,加上白芝、生姜都是辛溫發散風寒的藥,還有甘草和中解表,所以凡是外感風寒初起,而有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等表證時都可服用。至于“婦人雞犬忌窺探”,不過是叫人在配藥、煎藥的時候注意清潔而已。不能用神秘迷信的觀點解釋。



  蔥豉湯,是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簡稱“肘後方”)裏的方子。只用蔥白壹握,淡豆豉壹升,水煎溫服。當傷寒初起,感覺頭痛無汗發熱時,用來代替麻黃湯,功效並不相差。



  14、十神湯〔時行感冒〕



  十神湯裏葛升麻,陳草芎蘇白芝加。



  麻黃赤芍兼香附,時邪感冒郊堪誇。



  【方源】·局方



  十神湯,是由葛根十四兩,升麻、陳皮、炙甘草、川芎、紫蘇葉、白芝、麻黃(去根節)、赤芍藥、香附各四兩,十味藥組成,共研細末,每次用三錢,加生姜五片,連須蔥白三莖煎汁溫服。治療感冒風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咳嗽鼻塞等證。如不見頭痛發熱,煎服時減去蔥白。



  麻黃、川芎、白芝、紫蘇,有辛溫發散的作用,葛根、升麻,有升散解肌的作用,香附、陳皮,有理氣解表的作用,蔥姜有通陽解表的作用。再加炙甘草和中益氣,赤芍藥斂陰和營,就可以在發散表邪的同時,還起到和氣血,調陰陽的作用,使汗發不致太過,去邪不致傷正,所以治療感冒時邪非常有效。



  ·增輯·



  1、銀翹散



  銀翹散主上焦醫,竹葉荊牛薄荷豉。



  甘桔蘆根涼解法,風溫補感此方宜。



  咳加杏貝渴花粉,熱甚栀芩次第施。



  2、桑菊飲



  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



  蘆根爲引輕清劑,熱盛陽明入母膏。



  3、防風解毒湯



  防風解毒荊薄荷,大力石膏竹葉和。



  甘桔連翹知木織,風溫痧疹肺經多。



  4、竹葉柳蒂湯



  竹味柳蒂幹葛知,蟬衣荊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參甘麥,初起風痧此可施。



  5、華蓋散



  華蓋麻黃杏橘紅,桑皮苓草紫蘇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風寒力最雄。
献花(0)
+1
(本文系读书人心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