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题6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课件
2023-08-22 | 阅:  转:  |  分享 
  
课题6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必备
知识·自主排查关键能力·素养提升命题溯源·聚焦高考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隋朝的兴亡陈大运河2.唐朝
的兴衰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兴衰社会经济节度使藩镇割据(2)唐朝的民族关系北庭都护府渤海郡王3.五代十国后梁知识点二 隋唐制度的
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2)隋唐:科举制进士和明经2.三省六部制审核诏令政事堂3.赋税制度庸人丁和
资产以人丁为主1.概念阐释——义仓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民面对饥荒时的自救能力较弱。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
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学术情境——修建大运河的千秋功过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
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思考:作者如何看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示: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
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而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3.易误辨析——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1)唐朝“盛世
”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统治者的个人作用,是几代统治者和劳动人民艰苦努力形成了“盛世”局面。(2)唐朝“盛世
”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武周政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4.学习情境——唐朝皇权与相权
关系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
个决定最终没有颁布施行。思考:这则事例反映了什么?提示: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体现出分层决策的机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5.概念
阐释——朋党之争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相互结成朋党,排斥异己,出现了朋党之争。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6.知
识延伸——突厥的兴衰(1)6世纪中期,突厥崛起,建立突厥汗国。(2)隋朝初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3)贞观初年,唐大败东突厥,东
突厥灭亡。(4)唐太宗时征服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7.社会情境——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
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思考:会盟碑有何史料价值?提示:会盟碑是唐蕃
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8.体系构建——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9.易误辨析——以历史眼
光看待隋唐科举制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仍有很多人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
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10.学习情境——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思考:为什么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提示:(
1)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皇权。11.思维拓展——租庸调制推行租庸调制的
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租调和代役税(庸)。12.知识延伸
——封建赋税制度下农民的主要负担(1)税,按土地多少和等级(有时包括财产)交纳(通常是纳谷物)。(2)赋或调,按户或人口、丁口交纳
(通常是纳纺织品)。(3)役,包括徭役(每年一段时间无偿参加国家工程建设)和兵役,一般是按男丁轮派。(4)有时政府允许农民纳物或钱
代替徭役,称为“庸”或“免役钱”。(5)无地佃农不纳税,但要向地主交地租;均田制下的农民实际也是国家的佃农,要向国家交“租”。13
.体系构建——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 趋时更新——隋唐经济制度的变革01时空观念——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趋势核心结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少,直到废
除。(2)赋税种类:由繁到简,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商业征收重税。(3)征税
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5)人身控制: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02史料实证——唐朝赋税制度的创新史料 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
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
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
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租
庸调制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提示]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
对公平。【通法悟道】03唯物史观——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
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
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
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04家国情怀——选官制度
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
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探究点二 走向成熟——隋唐
政治制度的创新与演变01时空观念——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核心结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
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古代选官
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02开放探究——各自独立而部门协同的机制史料 不论哪一国,其原始的政治,必为民主。后来虽因时势的变迁,专制
政治逐渐兴起,然民主政治仍必久之而后消灭。……大抵民主政治的废坠:(一)由于地大人众,使代表会议而不能召集。(二)大众所议,总限于
特殊的事务,其通常的事务,总是由少数主持常务的人执行的。久之,此少数人日形专擅,对于该问大众的特殊事务,亦复独断独行。(三)而大众
因情势涣散,无从起而加以纠正。专制政治就逐渐形成了。这是形式上的变迁。若探求其所以然,则国家大了,政情随之复杂,大的、复杂的事情,
普通人对之不感兴趣,亦不能措置。此实为制度转变的原因。——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史料导读】 史料主旨是先有政治民主然后兴起专制
政治的原因。如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对其深入理解,较为典型的是唐代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探究】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
史的知识,提取观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提示] 论题:中国古代政治上的民主形式只
是统治者为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朝议、廷议制度,与大臣共商军国大事,但最终由皇帝裁决;古代出现的谏议
制度对君主权力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这一制度只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附属物;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宰相分工协作但彼此相互牵制削弱了相
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特权阶层垄断仕途的局面,使社会各阶层均能通过这一渠道入仕,但这一制度仍是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
治的工具。因此,中国古代虽存在形式上的民主,但它只是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不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民主。03历史解释——两税法的积极
影响(1)统一各种税制,只征收户税和地税,简化了税收名目。(2)以前朝赋税收入最多的一年作为标准,确定赋税总额,分摊于各地。户税、
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依据财产的多寡划分
户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的负担。(4)两税法规定除了少数的税种仍以谷物缴纳外,其他税种的税款均以货币缴纳,这样的征
税方式方便了征收工作,在货币稳定的情况下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征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有利于国家放松对农民人身的
控制。04唯物史观——辩证认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两税法的相互关系(1)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租庸调制规定,凡是均田制
下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和代役税(庸);同样,推行租庸调制的前提是授田给农民,即推行均田制。(2)均田制遭到破
坏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所取代: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授田,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无法
继续下去,租庸调制最终为两税法所代替。(3)两税法按照土地财产多少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经济发展,均田制已经破坏,租庸调制已经无法维
持;征税标准已不再以人丁为主。命题溯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 [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答案:A[解题流程] [演练1] 命
题点:南北朝至隋唐的三省六部制[2022·广东高考,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
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答案:D解析:图片信息展示了政府机构职能的变化,根据从
北齐诸多职能交叉、重叠的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分工明确的六部可知,隋唐时期的六部制使中央行政机构的分工更加明确,故D项正确;六部属于中
央行政机构,属于执行机构,与中枢决策权无关,故排除A项;隋唐三省六部制实行使得相权一分为三,相权按照职能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部分
,“避免了”太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项;北齐的政府机构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情况,隋唐时期的六部职权分割清晰明确,有利于提高政
令的执行效率,故排除C项。[演练2] 命题点:唐代的铸币政策[2022·湖北高考,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
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
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答案:B解析:据材料
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
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
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演练3] 命题点:西晋至唐的土地所有制[2021·湖南高
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
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
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隋唐时期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
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没
有涉及选官制度,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项。[演练4] 命题点
:唐武宗顺承前制的举措[2021·天津高考,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
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这表明唐武宗(  )A.强调顺承前制 B.反对改制创新C.意在削弱
藩镇 D.丧失决策大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魏已(以)来,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以后事关礼法,
‘令本司申尚书都省,下礼官参议’”可知,唐武宗顺承前制,在礼法方面,让群臣商议后再决定,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唐武宗顺承前制,“反对
改制创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央决策,与“削弱藩镇”无关,排除C项;“丧失决策大权”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选A项。[演练5] 命题点:官府引导和规范水碾硙业的发展[2021·八省联考辽宁卷,4]水碾硙是利用水力碾磨谷物的工具,能提高
生产效率,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唐玄宗曾派人毁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硙,严令“凡水有溉灌者,碾硙不得与争其利”;宋真宗也令“毁官水硙
三所”,保证京师漕运畅通。据此可知(  )A.唐宋统治者对水碾硙的推广持否定态度B.唐宋官府垄断水碾硙业以获得巨额利润C.水碾硙业
的发展需要官府的引导与规范D.水碾硙业的发展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冲击答案:C解析:唐代拆除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硙是为了避免与民争利,宋代
拆除官水硙是为了保障漕运的畅通,说明官府在引导和规范水碾硙业的发展,故选C;唐代仅仅是拆除与民争利的王公权要私设的水碾硙业,而宋代
也仅仅拆除了三所妨碍漕运的官水硙,说明拆除是有明确目的性的,不是对水碾硙的推广持否定态度,排除A;据题意可知唐宋官府并没有垄断水碾
硙业,排除B;水碾硙业明显没有对社会稳定造成冲击,排除D。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命题点:隋朝的国家治理[2023·东北
三省四市高三一模]隋初的军事制度沿用西魏、北周时期创建的府兵制,府兵制原来实行的是兵农分离,军人世代为兵,户口由军队管理,不入州县
户籍。由于士兵是专业化的,国家统统不分配土地。开皇十年(590),增加了士兵受田。这说明当时(  )A.均田制遭到破坏 B.
政治局面趋向稳定C.军人职业化发展 D.运河修建消耗民力答案:B解析:隋初及之前的府兵制下,兵农分离,是由于当时军事战争频繁
使得士兵专业化,但是隋朝开皇十年开始增加了士兵受田,说明社会政局稳定,士兵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种田劳作,故选B项。2.命题点:唐代科举
制度 [2023·山西运城检测]唐代科考中盛行着多种入仕的办法,如“通榜”就是主试者将自己赏识的考生列上名单。录取时甚至可以不必看
应试者的试卷,单凭谁是通榜者、谁是社会知名之士、谁门第出身高贵,就可以预先定好录取名单。由此可见,唐代科举考试(  )A.尚存有举
荐选官的痕迹 B.导致选官制度发生异变C.奠定了门阀士族的基础 D.仍属于贵族政治一部分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代的科举制度尚
不完善,还存留着九品中正制选官的痕迹,选择A。材料主旨是唐代科举考试尚不完善,延续了前代选官制度中的一些习惯,“异变”与材料主旨不
符,排除B。门阀士族的基础是九品中正制,而非科举制,排除C。贵族政治是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而科举选官是
对贵族政治的冲击,排除D。3.命题点:唐代赋税制度的演变[2023·潍坊市高三三模]下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
变反映出当时(  )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
可知,在租庸调制之下,其征收方式以实物为主,并且名目繁多,在两税法之下,其征收方式主要是货币,并且其征收标准较为简单,人丁与田地数
,据此可知,正是由于货币经济的发展,政府在赋税制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即由“租庸调制”改为“两税法”,故选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
征收方式与征收标准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剥削的“程度”,也就不能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唯以资
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而不是“加强”,排除C项;根据题干表格中
“(两税法)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可知实物地租并没有消失,排除D项。4.命题点:唐朝的民族交融[2023·临沂市高三二模](唐朝)王建《凉州行》(部分):“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该诗反映了(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 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诗句内容可知,吐蕃人仿照汉族习惯也开始了农耕生活,在生活习俗方面也逐渐汉化,同时,汉族人民也学习少数民族的一些做法。据此可知,该诗反映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该诗作反映出胡汉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史实,并没有述及政府对社会的治理,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个不断交融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固化”现象,并且“多元一体”主要涉及原始社会中不同文明之间的特点,排除C项;“羁縻政策”指的是历代中央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而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治理”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