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情况及亮点举措
2023-08-22 | 阅:  转:  |  分享 
  
18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建设情况及亮点举措



一、基本情况

(一)北京市

2019年2月18日成立,是我国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也是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截至2022年10月,北京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48家,占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9%,位列全国第一。全国公开发布的80余个大模型,北京约占一半,产出l悟道大模型、通用智能体平台等多项重大原创成果。

根据《北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实施方案(2023-2025年)》,预计至2025年,该市人工智能行业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辐射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二)上海市

上海将人工智能作为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截止2023年上半年,上海规模以上AI企业数量已经达到350家,五年来几乎翻了一番;产值达到3800多亿元,几乎是五年前的三倍;产业人才23万,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2019年8月,上海在闵行创建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将马桥AI创新区纳入“3+5+X”重点区域整体转型范围,面积约15.7平方公里。

2019年,浦东新区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揭牌。截至2022年底,全区人工智能重点企业超600家,规上人工智能企业规模超1200亿,浦东人工智能产业正呈现集聚和引领发展态势。

(三)天津市

天津是世界智能大会永久展示基地,中新生态城打造全场景智慧“城市大脑”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滨海新区一体化远程智慧金融服务等10个项目入选工信部首批“智赋百景”典型案例。2022年,天津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达到14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比重达到24.5%。截至2022年9月29日,天津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注册企业超2万家,2022年1-9月,天津人工智能产业注册企业数量为5280家。

《天津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4年,培育10家百亿级以上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50家以上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形成3至5个千亿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四)合肥市

产业规模:近三年,合肥人工智能规模增速保持20%的高增长。2021年,合肥人工智能集群集聚企业达846家,同比增长23.2%;全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815亿元,增速约21.1%。

企业数量:近年来人工智能历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呈波动性增长趋势,2021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创历史高峰,达66家;2022年,合肥人工智能产业注册企业数量为31家,合肥市人工智能行业仍处于发展期,行业内企业以新兴企业为主。

投资规模:截止2022年,合肥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事件总计达54起,单笔投资就要在500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较大。其中2021-2022年在融资事件及融资规模上增幅明显。2022年,合肥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事件共计11起,总金额达15.3亿元。总体来看,2020年之后,合肥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热度不断攀升。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未来合肥市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围绕着智能语音和智能机器人相关技术进行研发。到2025年,力争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十四五”期间,拟新增人工智能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8个。巩固在语音合成、语音识别、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领域国际领先地位。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在金融、通信、医疗等重点行业快速落地。

(五)杭州市

产业集群:近年来,杭州着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推动人工智能全链条协调发展,以智慧视觉产业、智慧物流产业、智慧金融产业、智慧医疗产业、智慧家居产业为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特色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头部企业:数据显示,目前杭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已突破700家。其中,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蚂蚁金服、网易、恒生电子等在数据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安防、智慧金融、自动驾驶等领域具有领先地位。

(六)深圳市

深圳市以最充足的算力、最大的政策支持、最优的产业生态、最好的人才环境、最丰富的场景应用,积极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努力创建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产业规模: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获批后,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0%左右,呈蓬勃发展的态势。截止2022年,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2488亿元,同比增长32.10%。其中,深圳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308亿元,同比增长52.48%;企业数量方面,2022年,深圳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1920家,同比增长14.22%;产业链分布方面,2022年,深圳市人工智能基础层仅占企业总数量的8.13%,技术层占企业总数量的17.29%,应用层占企业总数量的 74.58%。

(七)德清县

2019年德清县获批全国县域唯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未来将全面建成全国首个县域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县。德清县大力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全力打造时空信息云平台,整合建立经济、社会、生态治理时空信息库,融合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出了依托德清独一无二的地理信息产业与全域开放优势,深化数据资源开放和应用,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天然试验场”的思路,走出了一条“德清新路”。目前,德清县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产业不断集聚,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比重达23%,为德清构建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应用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产业规模:德清将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建设为引领,赋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智能家居、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5+N”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实现增量项目和存量产业的高新变革,到2025年,形成500亿元级产业2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高新率达100%。

企业集群:2022年,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正式落户德清,这是联合国秘书处在我国设立的首个直属专门机构。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已集聚437家地信企业,营收突破300亿元。

(八)济南市

近年来,济南市深入开展“AI泉城”赋能行动和人工智能“百企百景”对接洽谈会,围绕全市重点行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形成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需求和解决方案资源池,涵盖17个行业和6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同步为企业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举办20余场AI赋能专场对接会,促成了东华软件、上海兆芯、海天智能等龙头企业与济南的合作。产业规模:2022年,全市拥有人工智能企业358家(规模以上企业185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71亿元,同比增长17.6%,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

(九)广州市

2021年以来,广州市以人工智能激发“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截至2023年7月,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总数达211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11家,规上企业648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1家。根据《中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报告(2021—2023年)》显示,广州人工智能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

(十)苏州市

苏州自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以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及应用赋能取得明显成效,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第一方阵和全国地级市首位。2022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1250亿元,近3年产值规模平均增速达22.7%。苏州工业园区作为试验区核心区,积极引育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和人才,创新企业拔节生长,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500家;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思必驰入选科技部“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应用场景更加丰富,2022年以来上报科技部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需求4项,并获批首批江苏软件名园、江苏省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江苏省信创先导区,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板块。

(十一)长沙市

2021年长沙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提出人工智能核心及相关产业规模达到 1000 亿元10 个以上行业顶尖人才团队、500 名高端研发 和技术人才10 个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车联网商用场景,建设 10 个对应场景的车联网信息服务平台10 家以上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人工智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000 家以上2017年,上海发布《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次将AI上升为上海优先发展战略。此后,又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上海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2022年9月22日,《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公布,这也是全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首部省级地方法规。



(十二)沈阳市

以算力招商,节省AI研发成本

献花(0)
+1
(本文系决策咨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