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批判性读写思维培养教学设计
2023-08-24 | 阅:  转:  |  分享 
  
打开慧眼,以深读纠正误读——批判性读写思维培养教学神经一、教学对象: 高一上册学生二、教学目标:(一)重温《无题》《赋得古草原送别》《遣悲怀
三首﹒其二》《蝶恋花》等古诗,从整体上读出富有个性的见解;(二)通过课堂上的举例分析和思维引导,学生能养成深入阅读、批判阅读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上的举例分析和思维引导,学生能养成深入阅读、批判阅读的意识。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很多的古典诗
词,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熟读成诵。但是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我们在小学、初中阶段所理解的“诗意”,是否真的理解到位了呢?古
人最讲究的就是含蓄之美,优美的诗词被赋予丰富的情感,而古诗词的语言又比较凝练,我们所看到的字面意义,未必就是全面而贴切的理解。孟子
说:“尽信书等于无书”,我也想给大家说:“一味遵从别人的见解,未必是真正的阅读。”今天,我们从几首熟悉的古诗词(句)出发,一起开启
我们的批判性阅读之旅。(二)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认真阅读《前置学习单》上的几首诗或句子(画横线),认真反思你之前的理解有没有
值得商榷或修正的地方?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3.《佛说十善业道经》节选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
探看。5.《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怀三首﹒其二》元稹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
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7. 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
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8.《诗经·邺风》里的《击鼓》篇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
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
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学生谈论、分享、交流(三)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引导、总结、拓展;我们误读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大致有这样几点:1.错误理解字词造成的误读;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里的“床”并不是卧榻的意思,而是作“井栏”
解。《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
遥望,顿生思乡之情。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臭”一般人都理解为“腐烂发臭”,但这句诗里的“臭”念xiù,也就是“气味”(酒
和肉散发出来的香味)的意思。这句诗的含义是:达官贵族的家中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而路边还有冻死的骨头。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③“
人生为己,天经地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里的“为”,其实念二声,指的是“修养,修为”。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就应修为自
己,这是天经地义之事。如果人不修身,不注重自己的德行,就会为天地所不容。“为己”是强调修身,要求人遵循道德法则。而到了现代,“为己
”却被很多自私自利的人曲解成“为了自己”,拿来当做自己冷漠或作恶的说辞。2. 断章取义造成的误读;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起承转合中,七言律诗的颔联(第三、四句),一般承担承接的作用。这两句诗“承接”就是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丝,谐音“思”,这
是汉朝至南朝民歌的特色。情人之间的离别,就如同结茧自封的春蚕一样,吐尽了最后一根丝。另外,用“蜡烛”比喻人垂泪。如“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终有一天将自己燃烧殆尽,只剩下一堆灰,因为离别烛泪就如同爱人的眼泪一般最后流干。②“离离原
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完整的诗原本共八句,在我们上学时,只学前面了四句,并且题目改为《草》。给人解释的意
思是:古原之上,野草一副茂盛的样子,一年经历一次枯败与繁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那些野草遵循着四季的变化,枯荣交替。那火没办法烧尽野
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焕发了生机。诗的主题变成了讴歌了草的生命力极为强大,展现了野草惊人的生命力,讴歌了它们生生不息、永不言败的品
质。 后来,翻阅《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时,发现这首诗还有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草一直蔓延到了
古道,阳光下的广阔绿野连接着荒城。“远芳”“晴翠”与上文的野草繁茂、生机勃勃相对应,展现了野草的芳香与青翠。“侵”表现一种活力,展
现野草顽强的延伸生命;“接”则展现野草的范围之广,连绵不绝,把远处的荒城也连接在一起。“古道”会让人产生一种远行、送别的联想,蕴含
着伤感的情绪;“荒城”则给人以荒原绝域的想象,暗含了离别的凄凉情绪。诗的题目也不是“草”,而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送别诗。③
“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诗出自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这句话常被人用来劝那些沉迷爱情的少男少女:没钱的小两口,做什么都悲哀。读
了整首诗,并结合创作背景,我们明白:这首诗实际上是悼亡诗,是元稹悼念亡妻所作。元稹穷困的时候,亡妻并不嫌弃,委身下嫁,这份与自己同
甘共苦的真情,弥足珍贵。真正的意思是,共患难过的夫妻,其中一人去了,活着的人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总会比一般夫妻之间的生离死别更加
地感到伤心与难过。④“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听到这句话,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对出下面这样一句“何必单恋一枝花”。这是我们劝勉恋爱失意之人
常用的。实际上,从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本是苏轼对暮春时节的感叹,树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但是不久天涯到处又会
再长满茂盛的草木,春天会回来的。我们现在经常用后来引申出来的意义,而忘记了其本意。⑤“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
句你侬我侬的情话,现在多被用来形容男女之间永结同好、白首不分离。其实这只是后人对诗歌的引申义。其实,结合全诗,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指的是战士之间的约定,是说“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我怎么活啊?”描写的是士兵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和
平的愿望。(四)总结:看完这些古诗词的重新解读,是不是涨知识了?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一定要多看、多读、多思,切勿望
文生义,切勿盲从和尽信。相信,有了批判意识,在未来的阅读之旅中,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乐趣。这节课,我所展示我的理解,你信了吗?(学生
回答)我希望同学们翻阅更多的资料,潜入其中,沉浸式阅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多角度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用深读纠正误读;我更希
望我们以后的课堂,能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五)作业布置:选择你学过的一首诗歌或其中的诗句,写一段200字的鉴赏文字。要求:①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充分的理由②尽可能地查阅资料(书籍、网络)。附:学生作业展示? 杜甫的《立春》一诗中,颈联写到“巫峡寒江那对
眼,杜陵远客不胜悲”,百度网及很多地方都把“那”字解释为“通‘挪’,移动”的意思。我认为,此处这样解释有些不妥,应该解释为“通‘哪
’,怎么”。? 联系全文,诗人在冷清的巫峡寒江中回忆两京立春热闹美好的场景。国家动荡的局面、远离故土的悲伤以及张志难酬的苦闷一齐交织在心中,使“杜陵远客不胜悲”。若解释为“挪”,则有一分逃避之感,而且动作幅度太大,缺少了诗意之美;若为“哪”,用反问增强了语气,“哪对眼”即怎么禁得起用眼睛去看眼前的巫峡寒江——一个“哪”字,将心中的愁绪带给诗人的压抑和痛苦之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相比“挪”体现的僵硬的动作,“哪”字在表情达意上更为传神。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