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过关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2023-08-27 | 阅:  转:  |  分享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单元过关卷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宋时期,宋真宗重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在此背景下,位居宰相的王旦
以“祖宗之法”为旗帜,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由此可见,北宋的祖宗之法(  )A.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 B.有利于稳定政治
格局C.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 D.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2.宋太祖说:“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一遇
凶岁……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禁兵……”“每募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一举措的消极影响是(  )A.诱发了灾民起义 B
.助长了懒惰的世风C.加剧了藩镇割据 D.削弱了禁军战斗力3.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欲召王安石到中央政府来工作,“安石屡引
疾乞分司”(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任职者,称为分司)一而再,再而三请病假;神宗提拔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多次推辞,最后神宗“诏
以告置光怀中,光不得己乃受”。可见北宋时期(  )A.士人普遍孤傲清高 B.君主权威日益下C.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D.群臣结党制约皇
权4.据学者研究,图1、图2分别为北宋和南宋政治地理结构图。 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南宋政治地理结构据此推断,南宋政治地理结构的变化(
  )A.简化了地方行政层级 B.改变北攻南守的形势C.有效防范了武将专权 D.有利于维系偏安政权5.下图所示为辽朝的国家体制示意
图。由此可知,辽朝的国家体制(  )A.促进了蕃汉一体化治理 B.不利于强化君主政治权威C.体现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D.源于农牧复合
的经济形态6.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
,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措(  )A.使统治
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7.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
汉书》有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西域传,《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元史》虽立有《外夷传》,
但所记只是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而不记境内各民族。这一变化说明(  )A.朝贡范围的拓展 B.华夷思想的
淡化C.行省制度的推行 D.对边疆控制加强8.元朝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时代,《辽》《宋》《金》史由多民族史学家
共同编修;儒家经典著作译为蒙文出版。蒙古、契丹、女真人中涌现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传播。这些史实说明,元朝(  
)A.推动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 B.开创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先例C.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D.促进了中华文
化影响力的日趋国际化9.宋代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仅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
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养蚕和种桑、麻的地区比以前也有扩大。这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C.经济重心最终南移 D.江南的生产力不断提高10.菊花山与茗山是浙江湘湖附近的两座古
代名山,宋人在《会稽风俗赋并序》中记载,“茗山斗好”,不仅指茗山茶是上等好茶,更表明宋代盛行的“斗茶”曾在此举行。近年来,山中发现
了100多座平民古墓葬。墓葬年代以两汉为主,出土了青铜器、铜镜、陶罐等文物1000多件。下列项中,对材料的解读较为合理的是(  )
A.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文化发展 B.汉代的官营手工业较为发达C.浙江省在汉代开始设置郡县 D.墓中可能出土定窑的瓷器11.如表
是宋代书院分布情况表。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是(  )宋代书院分布情况(单位:个)地区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数量3411292017
A.中原人口南渡 B.经济重心南移C.政府大力提倡文治 D.南北分卷制度实行12.据学者考证,苏轼长子为中书舍人石昌言孙女婿,次子
娶了欧阳修孙女,幼子娶翰林学士范镇孙女;苏辙的长子娶翰林学士梁颢的曾孙女,另有两子分别娶龙图阁直学士黄实之二女。由此可见,宋代( 
 )A.宗法血缘维系权力垄断 B.官僚结党营私现象突出C.婚嫁男女身份趋于平等 D.婚姻择偶注重功利名誉13.下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
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社会矛盾渐趋
缓和14.北宋时,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较少涉及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南宋初期诗歌创作则更强烈
地表现出忧患意识和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是(  )A.文学艺术出现世俗化趋势 B.民族关系错综复杂C.山河破碎
偏安一隅的局势 D.程朱理学影响广泛15.沈括的《梦溪笔谈》,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历史、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此外,
沈括也很重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贡献,如在正史中未有记载的活字印刷术在其书中有详实明确记载。此书体现了(  )A.学术价值与历
史价值的统一 B.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流C.文人意趣与世俗文化的杂糅 D.儒家思想与科技发展的交汇16.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
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在文学、历史、律令、辞书等方面留下了大量文献资料。这表明(  )A.北方社会发展水平超越了北宋 B.宋元新文
学体裁有了新物质基础C.中华文明史上又书写了新内容 D.新大一统王朝建立的时机已成熟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2分。考
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 1069年王安石奏请施行青苗法的上疏: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
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常平、广惠之物,收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今通一
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
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宋史·食货志》材料二 1086年久任地方官的苏轼上书皇帝:农民之家,量入为出,缩衣节口,虽
贫亦足,若令分外得钱,则费用自广,何所不至?况子弟欺谩父兄,人户冒名诈请,如诏书所云,似此之类,本非抑勒所致。昔者州县并行仓法,而
给纳之际,十费二三,今既罢仓法,不免乞取,则十费五六,必然之势也。又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子,农民
至有徒手而归者,但每散青苗,即酒课暴增,此臣所亲见而为流涕者也。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雇妻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朝廷忍复
行之欤!——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奏疏所反映的宋代经济现象,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6分)(2)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史料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4分)18.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材料一 战国时代,随着兼并不断,此前较小的国,这时多已灭亡;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而位处不同区域的华夏政权楚、燕
、赵、秦等国与周边少数民族出现同源共祖的观念,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整理自吕思勉《吕思勉讲中国史》等材料二
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重要阶段。辽夏金政权一方面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
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摘编自高福顺《辽宋夏金时期
内聚性不断增强》(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末期蕴含的“统一”因素。结合所学,概述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
辽宋夏金时期为元明清大一统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历史基础。结合所学,从疆域版图的角度概述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8分)19.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广州市舶司旧制,帅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祖宗(宋太祖、宋太宗)时谓之市舶使。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
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最盛……北人过海外,是岁(一年内)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
广州,是岁(一年内)不归者,谓之“住唐”。广人举债总一倍,约舶过回偿,住蕃虽十年不归,息亦不增。——摘编自【北宋】朱或《萍洲可谈》
材料二史料出处崇宁五年(1106年)三月四日,广州市舶司旧来发舶(民间商船),往来南蕃诸国博易回,元丰三年旧条,只得却赴广州抽解(
交税)……《宋会要·职官》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七月七日,秘书少监知广州陈世卿言,“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拣
香、异宝,听赍赴阙……赐予所得贸市杂物则免税算”《宋会要·蕃夷》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甲戌,真宗命内侍高品周文质为广州驻泊都监
,谕之曰:“番禺宝货所聚……”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货物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金、银、缗钱、铅、锡、杂
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苏木之物《宋会要·职官》南海(北宋广州
),广东一都会也……海舶贾番,以珠犀为之货,丛委于地,地大物夥,号称富庶明代《广东通志》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北宋时期广
州海外贸易状况出现的原因进行解读。(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
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但荐举制也有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愈到后期愈加明显。魏晋南北
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到隋唐时代推行科举制,
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考生自由报名,布衣之士有了为官的机会。从隋代到清代的1300多年间,科举制选拔出大量文武
官员与后备人员,给社会与国家治理队伍注入活力。——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特质》材料二 (八世纪上半叶)当主流的知识和思想逐
渐失去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诊断和疗救能力,也失去了对宇宙和人生问题的解释和批判能力的时候,往往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它一方面被提升为笼罩
一切、不容置疑的思想,一方面逐渐沦落为一种无须思考、失去思想的记诵知识,它只是凭借着政治权力和世俗利益,维持着它对知识阶层的吸引力
。可是,与此相对照的是,过去作为边缘的佛教、道教,却成为那个时代最活跃、最富于生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材料
三 中国文化是在中国大陆上独立自发产生的,自源性文明具有深厚的环境根基、文化根基和生物根基,虽然可能因一时的起伏而兴衰,但在强大的
“主根系”文明滋养下总能重换生机,蓬勃发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形成今天强大的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一。中华
文明“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王明辉《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中国传统文化繁荣强
大的根基》(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隋唐之前的主要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分析隋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
概括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贡献。(6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深远影响。(7分)答案第Ⅰ卷(选择题)1. 【答案】B【解析】据题干内容可知,北宋宰相王旦以“祖宗典
故”、“祖宗之法”、“恪守成规”为旗帜,对抗宋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行为(“东封西祀”、“大营宫观”),以期藉此抑制帝王过度偏离国家正
常的统治轨道,据此可知,北宋的祖宗之法有利于稳定政治格局,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王旦以“祖宗之法”为旗帜,来对抗真宗等人越轨的政治
行为,但是并没有述及其结果如何,也就不能得出“导致了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的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北宋政权所实行的“二府三司制
度”为北宋的积贫积弱埋下隐患,排除C项;分权制衡指的是三权分立、制约平衡,这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特点,排除D项。2.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和结合所学“一遇凶岁……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可得出宋太祖认为,在灾年招募饥民为兵可以扩大军队,避免
灾民作乱,这种做法导致大量老弱和非职业军人进入军队,相对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故选D项;根据材料“每募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
”可知,招募饥民为兵有利于减少灾民起义,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只有受灾的饥民才会被招募进军队,凶年招兵具有社会救济的性质,但“助
长懒惰的世风”这一表述夸大了社会救济的消极影响,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初年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得到根本
扭转,因此不会加剧藩镇割据,排除C项。3.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安石屡引疾乞分司”“诏以告置光怀中,光不得己乃受”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宋神宗多次召王安石到中央政府工作,还多次提拔司马光,这说明统治者重视文人,为士人参政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故选C项;材
料只提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并不能代表所有士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君主专制加强,排除B项;材料中王安石和司马光并没有结
党,得不出群臣结党,排除D项。4. 【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治地理结构呈现“圈层式”结构意在加强中
央集权;南宋政治地理结构呈现“条块式”结构,通过拉长战略纵深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因此起到环绕保卫偏安政权的作用,故选D项。材料
涉及的是政治地理结构,未体现地方行政层级,故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说法体现的是北宋政治地理结构的特点,并非南宋
,故排除。5.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辽朝的国家体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
可知,辽朝国家体制中部族制和郡县制等并存,这受到了境内同时存在农耕经济和牧业经济两种经济形态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可以体现蕃汉分治
,但不属于一体化治理,故排除A项;不管是部族制,还是郡县制,最终都集权于君主,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崇文抑武,故排除C项。6.
【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金朝将都城迁至燕京,并将原来的都城损毁,将金朝贵族和太祖、太宗的陵墓都迁至内地,这一举措使金朝的政治
中心和统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地区,故选A项;女真各部走向统一是金朝建立之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金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并没有破坏
中原地区的文化,这种做法便利了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排除C项;迁都与金朝军队的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7. 【答案】D
【解析】《元史》《外夷传》朝贡体系不包括边疆民族,说明边疆少数民族已纳入了直属统治之下,说明元朝对边疆控制的加强,故选D项;《汉书
》、《旧唐书》记述的是边疆民族状况,不是与中原王朝的朝项关系,与《元史》无法比较,不能得出朝贡范围拓展的判断,排除A项;朝贡体系就
是华夷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元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不仅仅是行省制度,如宣政院管理吐蕃,排除C项。8. 【答案】A【解析】据材
料可知,元朝时期多个少数民族文字并用,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利于推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故
选A项;元朝之前的辽、金、西夏已经运用少数民族文字编修史籍,排除B项;西汉武帝时儒家学说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排除C项;材料强
调的是中华民族内部,没有涉及其他国家,不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排除D项。9. 【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在宋朝时期,茶、
棉花、桑、麻的种植面积较前都有所扩大,而它们都属于农业中的经济作物,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说明在该时期传统的经济结构有所突破,故选
B项;据所学可知,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并且在题干中也未述及该政策,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最终完
成了转移,并且,题干仅是述及了茶、棉花、桑、麻等几种经济作物,并不能扩大为“经济重心”,排除C项;在题干中述及了茶的种植面积及其产
量,棉花、桑、麻仅是述及了种植面积,尚未涉及其产量,并不能扩大为整个江南地区的“生产力”,排除D项。10. 【答案】A【解析】据题
干内容可知,“茗山斗好”不仅指茗山茶是上等好茶,更指宋代盛行的“斗茶”曾在此举行,据此可知,该现象与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化的发
展有密切关系,故选A项;题干内容中虽然述及了茗山中发现了许多平民墓葬,并且还出土了许多文物,但是仅凭这些信息并不能说明诸多文物是官
营作坊所生产,排除B项;虽然在题干内容中述及了茗山中的许多平民墓葬及其出土文物,但是并没有述及该地属于哪一个郡所管辖,也就不能推断
出浙江省在汉代开始设置郡县,排除C项;定窑建于唐,兴盛于宋,但是此墓葬为汉墓,不可能有唐宋时期的瓷器,排除D项。11.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宋代书院分布情况表”可知,江苏、安徽、湖北等南方书院数量较多,明显多于河北、山西、河南等北方书院数量,这是因为随着
经济重心南移,国家的文化中心不断偏向南方,北方文化中心地位优势逐渐消失,故选B项;中原人口南渡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宋代人口
已有重新分布的趋势,且人口南渡不足以解释书院分布不平衡现象,排除A项;政府大力提倡文治是指宋代朝廷鼓励发展教育,但这个选项更多地解
释了书院存在的原因,而非分布情况表现的不平衡,排除C项;南北分卷制度实行与书院数量分布关系并不密切,而且南北分卷制度更多体现在两地
政治文化上的差异,与宋代书院分布关系不大,排除D项。12. 【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苏氏兄弟诸子婚姻均以当朝官宦之女、孙女为
对象,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婚姻仍有门第之别,宋代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反映了官宦之间注重功利名誉而互为联姻的现象
,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苏轼、苏辙及其后代垄断权力,且根据所学知识,宋朝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下,任何官员都没办法垄断权力
,排除A项;苏轼兄弟诸子婚姻以当朝官宦后代为对象,反映的是当时的择偶标准,材料没有体现这种联姻的结果,不能反映官僚之间的结党营私,
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苏轼兄弟诸子的婚姻,均婚配当朝官宦的后代,不能体现婚嫁中的男女是否平等,且根据所学知识,在封建社会,婚嫁中男女
身份并不平等,男性地位高于女性,排除C项。13. 【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唐宋时期的家训内容中个人道德修养与家庭、社会的伦理
道德秩序明显强化,反映了儒学的复兴使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故选C项;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强化更加体现了统治意识的强化,不利于文化多样
性的发展和开放心态的形成,排除A项;南宋以后理学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儒家道德伦理秩序的强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是
无法准确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实际情况,排除D项。14. 【答案】C【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诗歌内容和特点的变化是两
宋社会变化的反映,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所以诗歌创作讲究用典和辞藻华丽,多以作者自己优裕的生活为创作对象,南宋时期,失去大
片领土,偏安南方,而且长期无法收回故土,这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忧患意识,综合可知,推动两宋时期诗歌特点和内容变化的因
素是山河破碎、偏安一隅的局势,故选C项;北宋时期的民间风情画体现出艺术上的世俗化趋势,如清明上河图,并非到南宋时期才出现,且材料内
容为诗歌特点的变化,诗歌并不属于世俗化趋势的文学形式,排除A项;北宋时期和南宋时期都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存在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所以
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不会推动两宋时期诗歌特点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但在南宋初期,诗
歌特点就已经发生改变,排除D项。15. 【答案】A【解析】据材料“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历史、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可
知,《梦溪笔谈》既涉及了科技领域又涉及了社会科学领域,说明其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历史价值,故选A项;据材料“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学、历史
、艺术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可知,《梦溪笔谈》中包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但不能说明二者合流,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梦溪笔谈
》的主要内容,没有涉及世俗文化,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梦溪笔谈》的大概内容,无法说明儒学与科技的关系,排除D项。16. 【答案】
C【解析】“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说明汉字为代表的汉文化影响了少数民族,即中华文明史上又书写了新内容,故选C
项;辽、夏、金的社会发展水平皆不及北宋,排除A项;少数民族文字并不是文学体裁的形式,排除B项;辽、夏、金都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17.(10分)【答案】(1)现象:土地兼并问题严重;高利贷问题突出。(每点2分,共4分)社会问题:农民陷入贫
困,社会矛盾加剧;财政状况恶化,统治危机加深。(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不能直接将史料当作历史的证据,更不能将史料直接当作历
史本身;史料要成为历史的证据,就必须经过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并以其他各种官私材料作为参考和补充;同时也要考虑史料的出处与其主观性。(
每点2分,共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由材料一“兼并之家”、“兼并”可得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由材料一“以邀
倍息”、“豪夺”等信息可得,高利贷问题突出。第二小问社会问题,由材料一“城市游手之人”和兼并问题严重可以推论出,农民陷入贫困,社会
矛盾加剧;当农民陷入贫困,则国家的赋税收入就没法保证,因而会导致财政状况恶化,统治危机加深。(2)材料一是王安石上书皇帝力陈施行青
苗法的必要性,而材料二则是久任地方官的苏轼上书皇帝表达对青苗法的反对意见。由于二人所占立场不同,所以对青苗法的态度各有其合理之处,
但又都有其主观之处。所以两个材料任何一个都是研究青苗法的史料,不能直接当作历史的证据,更不能将史料直接当作历史本身;如果把史料作为
历史的证据,就必须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经过科学的整理和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并以其他各种官私材料作为参考和补充;同时也要考
虑史料的出处与其主观性因素。18.(14分)【答案】(1)因素:兼并战争;大国形成;华夏认同观念(同源同祖)。(2分)开创性意义: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4分,每点2分;写出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亦可得1分,但不累计给
分)(2)基础: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导;加深边疆与中原一体化;形成“华夷一体”意识;深化民族交融。(4分,每点1分,
任选四点即可)贡献:版图进一步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4分)【解析】(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战国时代,随着兼并
不断”可知兼并战争;据材料一“诸大国地益广,兵益多,进而互相吞并”可知大国形成;据材料一“现同源共祖的观念”可知华夏认同观念。第二
小问开创性意义,据材料一“为秦最终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打下根基”及所学知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可知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模式。(2)第一小问历史基础,据材料二“辽夏金政权……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方针
”可知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以中央集权制为主导;据材料二“使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可知加深边疆与中原一体化;据材料二“
因俗而治的二元体制推动了‘华夷一体’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深化了民族交融”可知形成“华夷一体”意识、深化民族交融。第二小问贡献,据所学
(清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可知版图进一步开拓与巩固、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19.(10分)【答案】示例状况:北宋时,广州海外贸易十分
繁荣(2分)原因:从政府角度分析:政府的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政府对来广外商给予政策优惠;政府设置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政府高度重
视广州对外贸易。(2分,答出两点即可)从经济角度分析:国内外商人、商船与货物云集广州;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广州传统工商业的发展。(
2分,答出两点即可)从历史角度分析:广州自汉代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广州长期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广州有对外贸易的基础
。(2分,答出两点即可)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广州交通便利;广州地理位置优越。(2分,答出一点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
有理亦可)【解析】第一小问状况,据材料一“三方唯广最盛”可知,北宋时,广州海外贸易十分繁荣。第二小问原因,宋朝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与
当时政府政策、经济发展状况、交通运输及历史上贸易特点有重要关系,因此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去分析从政府角度分析,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政
府的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二“元丰三年旧条,只得却赴广州抽解……赐予所得贸市杂物则免税算”可知,政府对来
广外商给予政策优惠;据材料二“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货物航舶而至者”可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设置专门的对外贸易的机构;政府高度重视广
州对外贸易。从经济角度分析,据材料二“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拣香、异宝,听赍赴阙……赐予所得贸市杂物则免税算”可
知,国内外商人、商船与货物云集广州;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为海外贸易发展提供基础;据所学可知,广州传统工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
了基础。从历史角度分析,据所学可知,自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广州即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朝时期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长期作
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广州有对外贸易的基础。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广州位于珠江下游、濒临南海,交通便利;据材料一“福建路泉州,两浙路
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舶司”可知,广州地理位置优越。20.(18分)【答案】(1)选官制度:世官制(世袭制),察举制(荐举制)
,九品中正制。(每个选官制度1分,共3分)积极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
发挥了巨大作用。(任答两点2分)(2)背景:佛教繁荣和道教盛行,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2分)贡献: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适应了
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君主专制;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让儒学焕发新的活力(让儒学能够应对佛道的挑战)。(每点2分,两点即可,共4分)(3)特点:本土性(自源性)、多样性、包容性(开放性)、凝聚性、连续性。(每点1分,任意4点即4分)影响: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3分)【解析】(1)第一小问选官制度,据材料一“世袭制……征辟诠选……九品中正制”得出隋唐之前的主要选官制度包括世官制(世袭制)、察举制(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积极影响,据材料一“布衣之士有了为官的机会”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据材料一“科举制选拔出大量文武官员与后备人员”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据材料一“给社会与国家治理队伍注入活力”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最活跃、最富于生机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得出佛教繁荣和道教盛行,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第二小问贡献,依据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原理,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概括说明,例如思想文化上: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让儒学焕发新的活力;政治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君主专制等。(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根基、文化根基和生物根基”得出本土性(自源性);据材料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得出包容性(开放性);据所学可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还包括多样性、凝聚性、连续性。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三“强大的‘主根系’文明滋养下总能重换生机,蓬勃发展”得出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据材料三“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得出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据所学可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