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痱子和褶烂
2023-08-28 | 阅:  转:  |  分享 
  
痱子和褶烂痱子亦称粟粒疹,为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一种表浅性 、炎症性皮肤病。高温闷热,汗液不易蒸发,角质层浸渍肿胀,导致汗管变窄或阻塞、管
内汗液滞留、压力增高、汗管破裂、汗液外渗周围组织而致病。皮肤表面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可加重炎症反应。根据发病季节、典型皮损等可以
确诊。夏季注意通风散热,衣着宽松透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表现白痱(晶形栗粒疹)汗液溢出发生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为针尖大小浅表性小
水疱,周围无红晕,易破,多无自觉症状。1~2天内吸收,留有细小脱屑。多见于卧床不起、体质体虚、大量出汗患者,好发于躯干和间擦部位。
红痱(红色粟粒疹?)常见,汗液在棘层处汗管处溢出引起。为密集排列针尖大小丘疹、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皮损消退后有轻度脱屑。伴有灼热
和刺痒感。多见于幼儿、家庭妇女、高温作业者,好发于腋窝、肘窝,额颈、躯干、妇女乳房下等处。脓痱(脓疱性粟粒疹)多由红痱发展而来。皮
损为密集丘疹,顶端有针尖大小浅在脓疱细菌培养常为阴性。好发于皮肤皱褶处及小儿头颈部。深痱(深部粟粒疹)汗液阻塞于真皮内致病。皮损为
密集、与汗孔一致的非炎性丘疱疹,出汗时皮损增大,不出汗时皮损不明显,全身皮肤出汗减少或无汗,常有代偿性面部多汗。一般无瘙痒,皮损泛
发可出现头痛、发热、头晕等全身症状。多累及热带地区反复发生红痱者,好发于颈部、躯干等部位。鉴别与夏季皮炎、急性湿疹等进行鉴别。防治
外用药以清凉、收敛、止痒为原则,可外用薄荷炉甘石洗剂和痱子粉,脓痱可外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黄连扑粉。系统药瘙痒明显可口服抗组胺
药,脓痱感染严重可口服抗生素;也可服用清热解毒、利湿中药(如金银花)。褶烂又称摩擦红斑、间擦疹,是一种发生在皮肤皱褶部位的急性表浅
性炎症损害。皮肤的皱褶部位由于温热、出汗、潮湿引起角质层浸渍,活动时使皮肤相互摩擦刺激而发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易于诊断。表现多发于
湿热季节。多见于婴儿和肥胖者的皱褶部位(如颈、腋下、乳房下、腹股沟、臀沟等处)。皮损初起为局限性鲜红或暗红斑,表面潮湿,境界清楚,
分布与相互摩擦的皮肤皱褶一致,如不及时处理,皮损表面可出现浸渍、糜烂渗出,严重者出现水疱、溃疡。自觉瘙痒或灼痛,常继发细菌和念珠菌
感染。鉴别与股癣、念珠菌皮肤感染、尿布皮炎等进行鉴别。防治经常保持皱褶部位的清洁干燥。早期的红斑可外用扑粉、炉甘石洗剂,同时避免使
用肥皂热水擦洗和使用软膏,避免摩擦刺激;出现糜烂的皮损可用糊剂,若渗液较多,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若继发感染可外用抗感染药物。
献花(0)
+1
(本文系行到水穷尽...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