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039
2023-08-28 | 阅:  转:  |  分享 
  
DOI: 10.12357/cjea.20230039

王松良, 施生旭.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兼论生态农业在我国兴起与发展的“前世今

生”[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3, 31(8): 1184?1193

WANG S L, SHI S X. Developing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cts as a vital pathway of the state-specifically agricultural modern-

ization in China: a historical review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vement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23, 31(8):

1184?1193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

路径

?兼论生态农业在我国兴起与发展的“前世今生”

王松良, 施生旭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 350002)

摘 要: 农业是支撑人类生命和永续繁衍的支撑产业, 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生”属性。目前国内外流

行的现代常规农业过多依赖化石能源投入, 以单一的自由市场经济机制和工业化物质武装以实现其单一的经济收

益目标, 产生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农业的生态化转型十分紧迫。发展以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论协同

指导下的中国生态农业, 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文章论述了“中国生态农业”这一作为与国情、农

情相适应的生态农业体系之形成历史, 提出其作为中国式农业现代根本路径的3个基本任务, 即农业产业由纯商品

经济的产业向生命保障的公共事业转型、农业生产由生态上的恶性循环向生态上的良性循环转型和农业经营从破

碎链条向“种养加” “农工商”一体化转型; 3个技术体系, 即应用多维用地技术体系促进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应用

物能多级利用技术体系建立自净的生产系统和应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以及3个政策机制,

即加快建设农业生态学科, 完善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体系,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 全面兑现生态农业产品价值, 完善

国土空间规划, 促进多规合一, 保证监管有效。

关键词: 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 农业生态化转型;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X171.3开放科学码(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eveloping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cts as a vital pathway of the state-

specifically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 historical review of ecologic-

al agriculture movement in China

WANG Songliang, SHI Shengxu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e supports humankind’s sustainable existence on earth, exhibiting a complete spectrum of production, livelihood,

ecology, and life characteristics. The prevailing model of modern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has made astonishing achievements in eco-





自然资源部东南生态脆弱区监测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2021年自主研究课题(KY-090000-04-2021-008)和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开

放基金项目(XCZX2022A08)资助

王松良, 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生态农业研究。E-mail: wsoloedu07@126.com

收稿日期: 2023-01-20 接受日期: 2023-02-13

The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Independent Research Project of Southeast Ecological Fragile Area Monitoring and Restoration Engineering Techno-

logy Innovation Center of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a (KY-090000-04-2021-008), and the Open Fund Proj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

search Institut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XCZX2022A08).

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Songliang, E-mail: wsoloedu07@126.com

Received Jan. 20, 2023; accepted Feb. 13, 2023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3年8月 ?第?31?卷 ?第?8?期

Chinese?Journal?of?Eco-Agriculture,?Aug.?2023,?31(8):?1184?1193

http://www.ecoagri.ac.cn

nomic productivity but at the cost of ecological productivity because it was measured uniquely by market analysis under the ideology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s and equipped with manufactured materials from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refore, it is imperat-

ive to transform modern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into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s instructed by agro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systematic science methodology, and the latter will be a vital pathway for state-specific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For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EA), the authors addressed three main missions, including transforming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from focusing on pure economic return to supporting public life, conver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rom an eco-

logically vicious circle to an ecologically virtuous circle,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ion from a broken chain to “cropping-

husbandry-processing” and “agriculture-industry-service” integrations. The three technology categories include a multi-dimensional

land use system for fully and efficiently utilizing the spatio-temporal resources, a material and energy recycling system for building a

self-clean production, and a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system for securing land and food. The three policy mechanisms include

upda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EA by promoting the agroecology discipline, fully realizing the eco-product valu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sound agro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stitution, and ensuring th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via unifying the spatial planning.

Key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gro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State-specifically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f China



农业是支撑人类生命和永续繁衍的支撑产业,

为古往今来各国政府之重中之重的治理内容。在迄

今1万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中, 先后走过原始农

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此阶段农业以化石燃料

为核心启动力, 也称为“现代化石农业”或常规农业,

为了便于叙述, 以下统称“常规农业”)。常规农业在

经济生产力提升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也孕育严重的

环境和社会问题, 诸如人口爆炸、食物短缺、能源

缺乏、资源衰竭和环境恶化等危机和气候变化, 几

乎失去生态生产力(也可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全

球农业生态化转型(也可称为“绿色发展”)极为迫切。

我国以农立国, 农业是社会安定、国家兴旺和

国土安全的基本保障。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基本解决温饱难

题 。2022年 中 国 粮 食 总 产 量 达 到68 653万t, 至

2015年以来连续8年稳定在6.5亿t以上[1]; 1978年

我国农业产值仅为1397亿元, 2022年达到78 340亿

元, 年均增长率约10%[2]。但时至今日, 我国资源、

环境的数量和质量日益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双

重约束, 依赖化石能源投入维持产量的常规农业发

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业

的生态化转型势在必行[3]。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经

济学规律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新型农业体系[4], 也

是世界常规农业在经受长久的危机之后的替代农业

模式之一[5], 其目标与当下我国农业迫切需要的生态

化转型内涵高度一致[6]。更值得一提的是, 几乎在快

速追求常规农业的同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

始进行了生态农业理论和实践探索, 征集遴选不同

区域性、行业性、高度代表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体系, 赋予“中国生态农

业”称呼[4,7-10], 后者为当下我国农业生态转型和中国

式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可行的基本手段和根本途径。

本文回顾了生态农业在世界和中国的兴起和发展历

程, 提出中国生态农业作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根本

途径的基本任务、技术体系和创新机制。

1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优

先选择



1.1 世界生态农业: 从常规农业的替代农业之一到

可持续农业的主要载体

20世纪初, 欧美国家陆续有学者反思以化石能

源投入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提出包

括有机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自然农业和生态

农业在内的替代农业模式[6,11]。其中, “生态农业”一

词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艾布瑞克特(William A.

Albrecht)在1970年提出[6,12]; 1979年, 在加拿大的爱

德华王子岛省(PEI)召开第一届加拿大生态农业大

会[13]; 随 后 生 态 农 业 在 加 拿 大 的 部 分 农 业 区 域 如

Saskatchewan省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动[14]。在全球一

些区域实践的基础上, 1981年英国农学家玛莎.凯丽-

沃辛顿(Martha Kiley-Worthington)正式定义“生态农

业”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的、经济上有

生命力的, 以及在环境、伦理和审美等方面可接受

的小型农业(The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of an

ecologically self-sustaining low input, economically vi-

able, small farming system managed to maximize pro-

duction without causing large or long term changes to the

environment, or being ethically or aesthetically unaccept-

able)” [5,15]。此后, 在美国、加拿大部分地区、欧洲一

些国家, 如德国、法国、保加利亚、立陶宛、希腊、

第 8 期 王松良等 :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1185

http://www.ecoagri.ac.cn

土耳其、罗马尼亚、英国、波兰和斯洛伐克等, 美

洲的墨西哥和巴西等, 亚洲的孟加拉国等, 陆续进行

生态农业的实践[16-25]。

随着世界各国常规农业的弊端不断被报道和揭

示, 农业的生态化转型也成为全球现代农业发展的

最新趋势[11]。特别是在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委员会

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

基础上[26],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召

开的第一届世界农业环境大会, 定义可持续农业的

内涵, 即“管理与保护自然资源基础, 调整技术和机

制变化的方向, 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当前和

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

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 不会造成环境退化, 同

时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

接受的农业。 ”[27]并出台了关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

展的“丹波兹宣言和行动纲领”, 为发达国家常规农业

的生态化转型提供了契机和方向[28]。1992年法国提

倡“农业的多功能性”, 获得其他欧盟国家的呼应, 后

者出台了“共同农业政策”和“农业环境计划”; 同年日

本颁布《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 极力推行

“环境保全型农业”; 1998年韩国开始实施“环境友好

型农业”, 以此促进常规农业的生态化转型; 1999年

美国在各州逐步推行“农业最佳管理措施”, 颁布农业

最佳实践指导和激励政策[28]。在国际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大背景下, 拉丁美洲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

陆续发动了自下而上的生态农业运动, 如2003年巴

西国会率先实施立法来保障全国性生态农业的持续

性发展[29]。拉美国家的生态农业运动往往包涵了对

食物主权的追求, 影响深远, 直接导致2010年12月

20日联合国食物权利特别官员奥利维尔.德.舒特尔

(Olivier de Shutter)递 交 了 一 份 题 为 《Agroecology

and the Right to Food》的报告给联合国人权委员会

(Human Right Council), 并在2011年8月3日的人权

委 员 会 大 会 宣 读 [30]。 在 这 份 里 程 碑 的 报 告 中,

“Agroecology”一词两用, 既指农业生态学学科, 又指

在前者指导下的生态农业实践。报告指出, 生态农

业既是解决世界食物总量(food availability)的途径,

也是解决食品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甚至促进营

养均衡(adequacy)的方法, 还是实现农民赋权(farm-

er empowerment)和农业可持续性(agricultural sustain-

ability)的根本出路, 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热烈反响。

随后FAO成立生态农业分部, 在其网站上设立专业

的“生态农业知识库(Agroecology Knowledge Hub)”。

2014年FAO主持召开第一届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

2015年召开了拉美、非洲和亚太等国家的生态农业

发展研讨会; 此后, 陆续召开了一系列的区域生态农

业国际会议, 其中, 2016年在我国云南召开了国际生

态农业研讨会; 2018年在罗马召开了第二届生态农

业国际研讨会。农业的生态化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后

石化农业时代不可阻挡的洪流, 生态农业是世界农

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5,28,31]。

1.2 中国生态农业: 作为世界可持续农业在我国发

展的可行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不仅是一个改革的年代, 也是一

个反思的时代。在这个年代之初, 诸多学者就对70

年代中央政府提出的含“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

电气化”的农业“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进行反思, 提

倡应用生态学和系统论思维思考“农业四化”存在的

潜在问题。1979年马世骏教授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成立大会上提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等八字

生态工程原理[32]; 同年,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科研协作

座谈会在华南农学院召开[33]; 1980年, 全国第一届农

业生态学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召

开[34]; 1982年全国第二届全国农业生态学学术研讨

会在沈阳农学院召开[35]; 1982年全国第一次农业生

态学教学研讨会在华南农学院召开[36]。上述学术活

动标志着我国学界正式引进了生态学、农业生态学

学科及其思维, 并启动培养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人

才; 同时, 生态学者和农学学者们利用生态学和农业

生态学思维对农业“四化”的提法进行反思, 得出的结

论是: 尽管我国农业尚未正式进入现代常规农业阶

段, 但由于人多地少的严峻冲突, 存在过度使用土地

的情况, 农业生态系统已处于脆弱之中, 农村环境问

题日益突出。因此, 我国农业的复兴不仅仅是一个

生产问题, 而是涉及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系统的

各个层次、各个亚系统的复杂问题[37]。在这个背景

下, 西南农业大学的叶谦吉教授在四川农区遭受生

态灾难后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农业”概念[38-39]。他指出,

“总之, 农业的未来, 要求在农业生态系统主宰一切

的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立足近日, 放眼

未来, 促进和维护良性循环, 为我们这代人以及子孙

后代创造一个理想的经常保持最佳平衡状态的生态

系统, 我们可称之为高效生态系统亦即生态农业。 ”[40]

他随后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 即

“从系统思想出发, 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经济

原理,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 运用现代

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 吸取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

精华, 通过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复合循环机理, 建立

1186 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 (中英文 )?2023 第 31 卷

http://www.ecoagri.ac.cn

起多目标、多功能、多成分、多层次的组合合理、

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协同

发展的农业系统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 [41]。

在上述学者的生态学思想引导下, 全国各地开

展生态农业的尝试, 在实践中先后提出“一字型”(农

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和“十字型”(种养加结合, 农工商

一体化)等生态农业模式[5,42]。20世纪90年代政府

开始致力于生态农业的示范推广工作, 1993年农业

部等7部委联合发文推动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工

作, 到2000年提升为生态农业示范点, 示范数量达

200多个[27,43-44]; 至2003年底生态农业示范(点)县达

到600多个, 其中国家级100多个, 省级500多个; 为

了 促 进 生 态 农 业 发 展, 2003年 农 业 部 向 全 国 征 集

370个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从中遴选和确定10个具

有高度代表性的模式: 北方“四位一体”模式、南方

“猪-沼-果(稻、菜、鱼)”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模

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生态种植及配

套技术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及配

套技术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模式和观光生态农业模

式等[45]。

与此同时, 中国生态农业体系基本形成, 不仅具

备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内涵, 即“中国生态农业”是

“运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

成果和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实

现功能良性、生态合理性的一种农业体系。”所谓

“功能良性”强调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的“经

济”可持续性, 而“生态合理性”是应用生态学思维和

农业生态工程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平衡[10]。也定义

了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外延: 即第一层次, 农业生产

效率的提高, 太阳能转化、生物能利用、废物资源

化; 第二层次, 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的“接口”工程,

达到能量、物质、信息、价值流良性循环; 第三层

次,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协调。加上总结出诸多可

供推广的中国生态农业模式, 形成了与国情、农情

吻合的中国生态农业体系, 被称为“中国生态农业

(Chinese Eco-agriculture, CEA)” [9,43,46-47], 成为世界可持

续农业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模式[7-8,48-50], 也获得国外学

术界的认可[51-53]。

2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

化的根本路径

2022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十次人民代表

大会提出要走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 建设中国式的

农业现代化也是题中之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应建

立在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

国的基础上; 也应建立在全面实现农业绿色转型、

突破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的基础上。

在这个大背景下, 进一步发展与我国国情、农情适

应的“中国生态农业”必定成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

化的根本路径。

2.1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全面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的有效手段

由于受到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制约,

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严峻的“三农”问题。具体表现

为农村经济、环境和社会交织的难题。农村经济难

题表现为: 现代产业经济链条设计上长期分配给农

民的产业利润偏低, 导致“农村真穷、农民真苦”; 农

村环境难题则是因为人多地少的资源矛盾导致以牺

牲农业生态环境追求农业的经济生产力; 农村经济

和环境难题的交织必然产生农村社会难题[54]。其中,

农村环境难题是新时期“三农”问题的集中表现[55]。

幸运的是, “三农”问题终于在2003年被写入政府工

作报告, 2004年开始至2023年连续出台20个“一号

文件”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的“重中之

重”工作来抓, 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把全面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的历年

“一号文件”, 都明确把生态农业作为“环境友好型”

“生态相容型”农业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

变的方向加以推广和发展。2013年农业部启动我国

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 ?2030年)的编制工作,

从2013年7月起, 为了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特别是

围绕我国农业生态化转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模

式等问题, 中央到各地开展了密集的深入调研。2013年

12月聚焦“三农”工作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

开, 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

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求今后农业工作的重点内

容要确保农民收入、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在此

基础上形成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 ?

2030年)》提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5项重点任务,

包括: 优化发展布局, 稳定提升农业产能; 保护耕地

资源, 促进农田永续利用; 节约高效用水, 保障农业

用水安全; 治理环境污染, 改善农业农村环境; 修复

农业生态, 提升生态功能[56]。每一个任务都涉及农业

生态环境的维护和农村环境难题的解决。

中国生态农业是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农业生

态工程方法, 把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

业高新技术有机结合, 形成经济上可行、生态上良

第 8 期 王松良等 :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1187

http://www.ecoagri.ac.cn

性循环的农业体系, 其本质上把农业各个生产组分

通过它们的“食物链”关系实现“接口”, 从而促进农业

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得到循环利用, 以减少

系统外的物能(化肥、农药)投入, 减少废弃物(污

染)排放和食品残留。因此, 大力发展中国生态农业

可以有效地治理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 解

决农村环境难题, 从而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难题的

解决, 是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有效手段[55,57]。

2.2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绿色发

展的必由之路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首。我国是人口大国, 满

足不断增加人口的口粮需要始终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任务。由于过去40多年常规农业在我国的高速发

展, 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 特别是耕地和土壤质

量的破坏, 进一步导致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实

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面临严重挑战: 一方面, 我

国耕地资源少且禀赋严重不足[人均耕地不足0.1

hm2, 不足世界人均耕地(0.4 hm2)的1/3]; 另一方面,

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合物带来的

耕地土壤结构破坏、污染与食品安全等难题。相关

统计数据表明, 2019年, 全球化肥施用总量为1.67

亿t, 我国农业化肥施用总量达0.54亿t, 占32.34%,

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为200 kg?hm?2, 超过世界

平均水平3 倍多; 同年, 全球农药施用总量350万t,

我国当年共施用农药139.17万t, 占39.67%, 我国每

公顷耕地施用农药8.16 kg, 是美国的3.62倍(数据来

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

htm?cn=C01&zb=A0I0A02&sj=2020)。由于化肥、农

药的过量施用和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置, 超出了自

然生态系统的净化恢复能力, 对农业环境造成重大

影响, 是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建设战略的

主要障碍之一, 我国农业的生态转型比全球其他国

家或地区更为急迫,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 从7大部分28条细则提出推

进农业绿色发展等的措施[58]; 2018年7月农业农村

部印发《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 ?2030年)》、

2020年3月又印发《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

要点》、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中国生态农

业把农业生产的若干环节“接口”起来, 上一个环节的

“废物”成为下一个环节的“资源”, 由此形成一个自净

的生产体系。这样的自净生产体系能充分利用农业

生态系统的内部资源, 减少外源物能投入, 使生产环

境走向健康, 从而保证生产出安全的食物, 保障安全

食品的有效供给和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59]。

上述一系列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文件的出台, 为作为

农业绿色发展基本手段的“中国生态农业”健康发展

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保障。

此外, 考虑到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

源, 约占大气温室气体的25%, 发挥农业的碳汇、减

少其碳排放也迫在眉睫[60]。中国生态农业一方面通

过发挥土地空间的植被覆盖, 尽可能让碳氮固定在

土壤和产品中, 最大程度上发挥农业的碳汇功能; 另

一方面, 通过农林牧副渔的有效“接口”、农工商“一

体化”, 实现对有机肥和饲料在植物生产和动物养殖

的平衡、尽量减少对市场化、工厂化生产资料的依

赖, 既降低生产成本, 又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和消费过

程碳和氮的排放[59]。可见, 大力发展中国生态农业还

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助力履行一个农业大国向世界关于2030年前碳达峰、

2060年前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提供技术支撑。

2.3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

标的关键通道

自2004年以来, 国家连续出台旨在解决“三农”

问题的20个“一号文件”中, 2个上升到国家发展战

略, 即2005年“一号文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战略

和2018年“一号文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从前者

承载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

明、管理民主”等20个字发展目标, 演进到后者承载

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等20字发展目标, 体现了国家战略关于乡

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正从经济发展向生态建设跃迁。

中国生态农业是在农业生态学原理指导下构建

起来的适应我国特色国情、农情的可持续农业模

式[8,48,50], 能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 “生

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目标[61]。从国外对乡村发展的

定义看, 乡村振兴的原始内涵仍着眼于乡村经济问

题, 乡村振兴反映一个恢复经济繁荣的容量和能

力[62-63], 所以“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

核心内涵。与国外乡村发展策略不同, 由于在过去

国内纯粹追求经济发展, 除了面临农村经济难题外,

乡村所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也已成为难题[54]。因此,

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一定是乡村的生态产业的“兴

旺”, 同时, “生态宜居”自然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内

容。中国生态农业的本质是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

把农业生产的若干环节“接口”起来, 上一个环节的

1188 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 (中英文 )?2023 第 31 卷

http://www.ecoagri.ac.cn

“废物”成为下一个环节的“资源”, 由此形成一个自净

的生产体系。所以, 中国生态农业有望把“产业兴

旺” “生活富裕”和“生态宜居”的目标融为一体, 并对

“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个

意义上, 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目标对应, 中国生态农

业有3个核心任务[62]:

一是农业产业由纯商品经济的产业向生命保障

的公共事业转型。由于单一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

常规农业忽略农业的(产品)生产、(人民)生活、(乡

村)生态, 及最终支撑全体国民生命的“四生”多功能

性。农业是把太阳光转化为人们健康、幸福生活的

产业[64], 这样特殊的生命产业不能仅由单一的市场经

济机制实现, 需要把它转型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公共

事业, 让社会参与投资和定价, 协同实现乡村“产业

兴旺”和“生活富裕”。

二是农业生产由生态上的恶性循环向生态上的

良性循环转型。长期把农业生物高产放在第一位,

过度投入各类基于化石能源的化合物, 导致耕地土

壤破坏、水体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 最终产生严

重的农产品安全难题, 威胁国民健康。只有通过发

展农林牧“接口”的生态农业, 才能扭转上述生态上的

恶性循环为生态上的良性循环, 协同实现乡村“生态

宜居”和“生活富裕”。

三是农业经营从破碎链条向“种养加” “农工商”一

体化转型。长期以来, 基于农产品的种植、养殖、

加工、贸易和服务在地理上和经营主体上都是分离

的。一方面, 造成从事生产的农户分享到整条产业

的利润很低, 是农村经济难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另一

方面, 消费者和生产者从地理上和心理上都被有意

拉开距离, 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所在[65]。中国生态

农业强调“农养加” “接口” “农工商”一体化经营, 是

解决农业产业破碎化和农村经济难题的可行途径。

3 推进中国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中国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技术体系

推进中国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既要大力研制

单项生态农业技术, 更要重视将单项生态农业技术

整合成地域适应性更广的、能体现整体效应的技术

体系[66]。通过4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中国生态

农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三大技术体系, 为中国生态

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55]。

3.1.1 应用多维用地技术体系促进空间资源的高效

利用

多维用地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生态位和生物演

替原理, 开发利用自然空间资源的一种生态农业技

术体系。在垂直空间上, 利用农业生物的不同特性

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 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

机结合, 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农业

生产方式, 也称立体种养或立体农业。如方兴未艾

的“林下经济”, 就是利用林地资源和环境栽植农作物、

中草药植物、食用菌, 甚至养殖畜禽, 形成具有生物

多样性的农林牧复合系统, 以充分、高效利用自然

资源, 减少系统外的物能投入, 形成高效的农业生产

体系。

3.1.2 应用物能多级利用技术体系建立自净的生产

系统

物能多级利用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食物链和生

态金字塔原理, 采用食物链加环的方式组建新的食

物链, 使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吸收多

次转化、利用, 形成无废物、自净的生产体系。例

如, 稻田养鱼就是一种最简易的生态农业模式, 利用

稻株之间的水体空间加入“鱼”食物链环, 实现多元目

标: 首先, 为保障鱼类生存, 稻田中不宜多施化肥和

农药; 其次, 鱼类会取食稻株上的有害生物, 鱼粪可

以肥田, 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投入; 再次, 鱼类在

稻丛之间攒动, 促进稻田土壤养分还原反应, 大幅度

减少甲烷排放, 减缓温室效应。

3.1.3 应用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是利用生态学的生

态位、生物种间关系原理, 综合应用栽培技术、物

理手段、生物防治和农药的合理使用, 挽回农作物

因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实现农药实质减量, 不仅维

护农业生产环境的健康, 也保障城乡粮食和重要农

副产品的安全供应。

3.2 建立中国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

毋庸置疑,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中国生态农

业建设尚存在许多体制和机制上的约束[67-69], 建议借

部署实施《“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和探

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之路径之机, 未雨绸缪地加快

在绿色农业管理机制上的创新, 夯实中国生态农业

健康发展的理论、人才、制度和法规基础。

3.2.1 加快建设农业生态学科, 完善中国生态农业理

论体系

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和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70-71],

农学与生态学融合的农业生态学是建设中国生态农

业的方法论[5,8,72]。和发达国家和国外部分发展中国

家(如南美洲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生态学理论构建

远远落后于生态农业的实践[73]。发展中国生态农业

应加强农业生态学科建设、科研投入和专业教育,

第 8 期 王松良等 :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1189

http://www.ecoagri.ac.cn

在全国农林高等院校设立农业生态学本科专业, 并

发展从本科到博士教育的完整的农业生态学学历教

育体系, 为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储备理论基础和相应

人才。

3.2.2 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 全面兑现生态农业产

品价值

推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制度建

设必须先行[74]。一方面要构建中国生态农业的绿色

行动清单制度, 主要指导第一线生产者认清什么是

生态农业和如何开展生态农业建设; 另一方面是生

态农业产品的认证制度, 让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者

分享到应有的收益。当务之急是研究和构建农业生

态补偿机制, 特别是农田生态补偿机制[75], 其内容包

括: 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获得补偿? 谁能获得补偿? 补

偿多少? 谁来补偿? 如何补偿?

3.2.3 尽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 促进多规合一、保证

监管有效

发挥法律的监管作用是规范中国生态农业健康

发展的最高保障[69], 目前有关中国生态农业的法律法

规体系很多, 但较为分散, 且可执行性较弱。首先,

需尽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 梳理现有的与中国生态

农业发展相关的一切规划、规章、条例和法律; 其

次, 深入探究当下我国农业资源与环境对推进农业

绿色发展的政策约束, 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 形成更

具实效的发展生态农业监管机制, 夯实建设中国式

农业现代化的法规基础。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22年全年粮食增产丰

收,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EB/OL]. 北京: 光明网, (2023-01-

17). https://m.gmw.cn/baijia/2023-01/17/1303257274.html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rain production increased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increased steadily in 2022[EB/OL]. Bejing: Gmw.

cn, (2023-01-17). https://m.gmw.cn/baijia/2023-01/17/130325

7274.html

[1]

国 家 统 计 局. 农 业 发 展 成 就 显 著, 乡 村 美 丽 宜 业 宜 居

[EB/OL]. 北京: 国家统计局, [2022-09-24]. http://www.stats.

gov.cn/xxgk/jd/sjjd2020/202209/t20220914_1888221.html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ryside is

beautiful and livable [EB/OL]. Beijing: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22-09-24]. http://www.stats.gov.cn/xxgk/jd/

sjjd2020/202209/t20220914_1888221.html

[2]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J]. 江苏

农机化, 2015(5): 1, 4?8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pin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J]. Jiangsu

[3]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2015(5): 1, 4?8

李文华, 闵庆文, 张壬午. 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LI W H, MIN Q W, ZHANG R W. Technology and Mode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5

[4]

骆世明. 农业生态学[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LUO S M. Agroecology[M]. Changsha: Hunan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1987

[5]

骆世明. 农业生态转型态势与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路径[J]. 中

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1): 1?7

LUO S M. Agroecology transition and suitable pathway for ec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

Agriculture, 2017, 25(1): 1?7

[6]

王兆骞. 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生态农业[J]. 环境导报, 1997(2):

32?33

WANG Z Q.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 Herald, 1997(2): 32?33

[7]

程序. 再论可持续农业思想的发展及其与中国生态农业的关

系[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2, 10(4): 1?5

CHENG X. Recent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2, 10(4): 1?5

[8]

王兆骞. 试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1): 1?3

WANG Z Q. Review on China’s ec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1): 1?3

[9]

王松良, 陈冬梅. 福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成就、问题和对

策[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2(4):

25?29

WANG S L, CHEN D M.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Fujian: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09, 12(4):

25?29

[10]

KILEY-WORTHINGTON M. Problems of modern

agriculture[J]. Food Policy, 1980, 5(3): 208?215

[11]

MERCIER J R. Towa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J]. Futuribles,

1978(16): 479?484

[12]

GRIGOROV G R, DOBRYANOV A 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est control: The United States, US20090199457[P]. 2023-

03-16. https://www.freepatentsonline.com/y2009/0199457.html

[13]

HANLEY P, GROUP E. Earthca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Saskatchewan[C]. Wynyard, Saskatchewan: Earthcare Group,

1980

[14]

KILEY-WORTHINGTON 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hat it is

and how it works[J].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1981, 6(4):

349?381

[15]

KERKMANN G R, MANKOLLI H. Ecological agriculture —

Case study Agri Region Turke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systems and Ecology Science, 2015, 5(3): 371?378

[16]

YAZGAN M, TANIK A.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food

production in Turkey[J].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17]

1190 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 (中英文 )?2023 第 31 卷

http://www.ecoagri.ac.cn

2004(44): 177?184

ION R, EMILIA I R, GEORGETA N C, et al. Study on the

recent trends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rom Romania[C]//SGEM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GeoConference EXPO

Proceedings, 2014: 393–398. DOI: 10.5593/SGEM2014/B53/

S21.052

[18]

KROCHMAL-MARCZAK B, DYKIEL M, BIENIA B.

Management of quality control in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Poland[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radec Economic Days

2013—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Regions[C].

Poland, Iii, 2013

[19]

NéMETHOVá J, DUBCOVá A, NAGYOVá ?, et al.

Ecological farming in Slovakia and its regional disparities[J].

European Countryside, 2017, 9(4): 746?768

[20]

MARQUES F C, OLIVEIRA 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southern Brazil from alternative to counter tendency[J]. í conos,

2016, 20(54): 87?106

[21]

HOSSAIN M Z, CHOUDHURY M H K, HOSSAIN M F, et al.

Effect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n soil properties and arthropod

diversity in rice-based cropping systems in floodplain areas in

Bangladesh[J]. Biological Agriculture & Horticulture, 2002,

20(3): 215?227

[22]

LUO S M, HAN C 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M]//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Systems. Boca Raton: CRC Press,

2020: 299–322

[23]

陈光辉, 季昆森, 朱立志. 多维生态农业[M]. 北京: 中国农业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CHEN G H, JI K S, ZHU L Z. Multidimensional Ecological

Agriculture[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18

[24]

MAGDOFF 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constraints[J]. Renew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ystems, 2007,

22(2): 109?117

[25]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6]

程序. 可持续农业导论[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CHENG X. Introduct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997

[27]

骆世明. 生态农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43(4): 1?9

LUO S M.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spect of agroecology

practice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2, 43(4): 1?9

[28]

DE LOS RIOS-CARMENADO I, BECERRIL-HERNANDEZ

H, RIVERA H.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rural

prosperity: An agricultural company’s vision[J]. Agrociencia,

2016, 50(3): 375?389

[29]

SHUTTER O. Agroecology and right to food. Report presented

at the 16th Ses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Council[R/OL]. Human Rights Council of the United Nation,

(2010-12-20) [2023-01-14]. http://www.srfood.org/en/report-

agroecology-and-the-right-to-food.

[30]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推广生态农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第二届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纪实[M].

徐明, 高战荣, 张龙豹, 等译.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21

[31]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caling up Agroecolog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FA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M]. XU M, GAO Z R, ZHANG L B,

et al. translated.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21

马世骏, 李松华. 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M]. 北京: 科学出版

社, 1987

MA S J, LI S H.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7

[32]

薛德榕.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科研协作座谈会在穗召开[J]. 华

南农学院学报, 1980, 1(1): 136

XUE D R. The National Symposium on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of Farmland Ecosystem was held in Guangzhou[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80, 1(1): 136

[33]

庄季屏. 全国首次农业生态座谈会在南京召开[J]. 生态学杂

志, 1982, 1(1): 56?57

ZHUANG J P. The First 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was held in Nanjing[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82, 1(1): 56?57

[34]

庄季屏. 全国第二次农业生态学术讨论会在沈阳召开[J]. 生

态学杂志, 1983, 2(1): 6

ZHUANG J P. The Second National Symposium on

Agricultural Ecology was held in Shenyang[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1983, 2(1): 6

[35]

黄国勤. 中国农业生态学的发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8): 178?181

HUANG G Q.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in China[J].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2009, 21(8): 178?181

[36]

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

报, 1984, 4(1): 1?9

MA S J, WANG R S.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 4(1): 1?9

[37]

叶谦吉. 生态农业[J]. 农业经济问题, 1982(11): 3?10

YE Q J. Ecological agriculture[J].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1982(11): 3?10

[38]

叶谦吉. 生态农业: 我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J]. 西农科技,

1985(3): 3–14

YE Q J.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 green revolution in

agriculture of China[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Southwestern Agricultural College, 1985(3): 3–14

[39]

叶谦吉. 生态农业: 农业的未来[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8

YE Q J.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Future of Agriculture[M].

Chongqing: Chongqing Publishing Group, 1988

[40]

叶谦吉, 罗必良. 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 西南农业大

学学报, 1987, 9(1): 1?8

YE Q J, LUO B L.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1987, 9(1): 1?8

[41]

WU S M, XU S R, WU J J.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thin a

densely populated area in 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1989, 27(1/2/3/4): 597?607

[42]

胡涛, 齐晔, 孙鸿良. 中国生态农业四十年: 回顾与展望 ?

纪念生态农业理念倡导者马世骏先生逝世30周年[J]. 中国生

态农业学报 (中英文), 2021, 29(12): 2107?2115

HU T, QI Y, SUN H L. Forty years of China’s eco-agriculture:

[43]

第 8 期 王松良等 :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1191

http://www.ecoagri.ac.cn

Looking back and looking forward — To commemo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Professor MA Shijun’s death, the founder and

promoter of eco-agriculture concept[J]. Chinese Journal of Eco-

Agriculture, 2021, 29(12): 2107?2115

孙鸿良, 齐晔. 从生态农业到生态文明建设 ?纪念马世

骏先生诞辰100周年暨生态工程理念发表36周年[J]. 中国生

态农业学报, 2017, 25(1): 8?12

SUN H L, QI Y. From eco-agriculture to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memory of Prof. Ma Shijun’s 100 years

birthday and the 36th anniversary of eco-engineering theory

public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7, 25(1):

8?12

[44]

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的回顾与展望[J]. 农学学报, 2018,

8(1): 145?149

LI W H. Review and perspectives of China’s ecological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18, 8(1): 145?149

[45]

SONG C J, SUN R H, SHI Z L, et al.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22, 42(6): 624?632

[46]

YE X J, WANG Z Q, LI Q S.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2, 92(2/3): 261?281

[47]

王松良,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与世界可持续农业殊途同

归[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9, 20(2): 81?84

WANG S L, LIN W X.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the world have the same goal[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1999, 20(2): 81?84

[48]

SHI T. Moving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hetoric,

policy and realit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03, 10(3): 195?210

[49]

李文华. 生态农业: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LI W H.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3

[50]

SANDERS R.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 case study of seven Chinese eco-village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0, 9(25): 349?372

[51]

DALTON MCCOY M. Domestic policy narrativ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s

a case study[M]. Lanham: International Scholars Publications,

2000

[52]

GOODLAND R. Sustainabl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3, 89: 2030

[53]

王松良. 中国“三农”问题新动态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 ?

以福建乡村调研和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为例[J]. 中国发展,

2012, 12(3): 45?52

WANG S L. New trends of “The Triple-Issues of Agriculture”

and choice of rural developmental modes of China: A case of

the empirical study on rural construction in Fujian Province[J].

China Development, 2012, 12(3): 45?52

[54]

王松良.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维护农村优美环境[J]. 群言,

2022(9): 7?10

WANG S L.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55]

environment and maintain the beautiful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J]. Popular Tribune, 2022(9): 7?10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农业可持

续发展五项重点任务[J]. 农村工作通讯, 2015(12): 24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

(2015?2030) puts forward five key task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Newsletter About Work in Rural

Areas, 2015(12): 24

[56]

施生旭. 生态农业经济助力治理农村人居环境[N]. 福建日报,

2019-09-02(9)

SHI S X.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economy helps improv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N]. Fujian Daily (Theory Weekly), 2019-09-

02(9)

[57]

新华社.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

展的意见》[J]. 农村工作通讯, 2017(20): 5?9

XINHUA NEWS AGENCY.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issued

the opinions on innovat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J]. Rural Work

Communication, 2017(20): 5?9

[58]

王 松 良, 施 生 旭. 走 生 态 农 业 之 路 促 进 我 国 农 业 绿 色 发

展[N]. 农民日报, 2022-02-19(5)

WANG S L, SHI S X. The road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omotes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N].

Farmers Daily, 2022-02-19(5)

[59]

王松良, C. D. Caldwell, 祝文烽. 低碳农业: 来源、原理和策

略[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5): 604?607

WANG S L, CALDWELL C D, ZHU W F. Low carbon

agriculture: origins,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0, 31(5): 604?607

[60]

GNINDEY 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5, 6(2): https://doi.org/

10.1108/ijshe.2005.24906bae.003

[61]

MARSDEN T, BANKS J, RENTING H, et al. The road towards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of theory, policy and

research practic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

Planning, 2001, 3(2): 75?83

[62]

王松良. 科学推进我省农业生态转型[N]. 福建日报, 2019-09-

02(9)

WANG S L. Scientific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our province[N]. Fujian Daily (Theory

Weekly), 2019-09-02(9)

[63]

王松良. 信息技术: 走向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J]. 农业

网络信息, 2005(8): 4?7, 12

WANG S 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the way to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groecosystem[J]. Agriculture

Network Information, 2005(8): 4?7, 12

[64]

王松良. 协同发展生态农业与社区支持农业促进乡村振

兴[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19, 27(2): 212?217

WANG S L. Concerte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long with 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 to facilitate rural

vitaliz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9, 27(2):

212?217

[65]

骆世明. 论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3): 453?457

[66]

1192 中国生态农业学 报 (中英文 )?2023 第 31 卷

http://www.ecoagri.ac.cn

LUO S M. On the technical package for eco-agricul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0, 18(3): 453?457

周华. 生态农业该如何发展?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生

态农业调研[N]. 光明日报, 2013-01-04(5)

ZHOU H. How shoul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 Eco-

agriculture investigation in Qingshan Lake District,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N]. Guangming Daily, 2013-01-04(5)

[67]

巩前文, 严耕.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

现代经济探讨, 2015(9): 63?67

GONG Q W, YAN G. 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China[J]. Modern

Economic Research, 2015(9): 63?67

[68]

骆世明. 构建我国农业生态转型的政策法规体系[J]. 生态学

报, 2015, 35(6): 2020?2027

LUO S M. Constructing the policy and regul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5, 35(6): 2020?2027

[69]

王松良, 克劳德·考德威尔. 生态学: 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学

科 ?以乡村生态学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指导作用为例[J]. 福

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9(3): 14?18

WANG S L, CALDWELL C. Ecology: a core science i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ra — exemplified with the roles of rural

ecology in guiding the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J].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 19(3): 14?18

[70]

金鉴明, 卞有生, 田兴敏. 生态农业: 21世纪的阳光产业[M].

修订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JIN J M, BIAN Y S, TIAN X M.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unshine Industry in the 21st Century[M]. Revised ed.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1

[71]

孙鸿良. 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方法[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

版社, 1993

SUN H L.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Eco-agriculture[M].

Jinan: Shan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1993

[72]

WANG S L, CALDWELL C D, KILYANEK S L, et al. Using

agroecology to stimulate the greening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a

reflection on 15 years of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2019, 17(4): 298?311

[73]

骆世明. 中国生态农业制度的构建[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5): 759?770

LUO S M. Setting up policy system for eco-agriculture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8, 26(5):

759?770

[74]

王松良, 施生旭. 建立耕地生态补偿制度 护航生态农业强省

建设[N]. 福建日报, 2021-10-19(10)

WANG S L, SHI S X. Establishing cultivated 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to prote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province with ecological agriculture[N]. Fujian Daily, 2021-10-

19(10)

[75]

第 8 期 王松良等 : 发展中国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根本路径 1193

http://www.ecoagri.ac.cn

献花(0)
+1
(本文系生态农业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