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分析
2023-08-29 | 阅:  转:  |  分享 
  
世界文学名著赏析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分析






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以他严肃、 勤奋的写作态度和卓越的天才,
为人类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富, 珍贵的文学遗产。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学作品,
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感人的艺术形象,以生动优美和纯熟的语言,反映出十九世纪六十
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的社会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作品中人物形象众多,有农奴制的最高统
治者沙皇、王公贵族、资产者、妇女儿童、铁路工人、普通士兵、军官及农民等各阶级、各
阶层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描写,刻画得真实可信,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具有艺 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和极大的启示。安娜就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极为动人而又 复杂的妇女形象,她既是一个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的贵族妇女,又是一个敢于冲破封建
思想的樊篱,大胆追求纯真爱情的新型女性。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托尔斯泰主要借助安娜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与 憎恨。十九世纪的那个俄国社会,那种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延伸。资本主义 在俄国不仅萌芽,而且开始蓬蓬生长。但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一系列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 应该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当时的上流社会,追求婚外情几乎是一种时尚,几


乎每个家庭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夫妻各过各的,丈夫个个有情妇,妻子人人有"外遇"。
经济拮据早已山穷水尽了,却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到处充斥着肮脏和龌龊,华丽外衣下包裹
着的是一个个灵魂散发着恶臭的躯体。但他们只要表面维持着家庭的体统,上流社会就允许,


并加以鼓励,他们把无耻当作"有趣"。揭开封建贵族社会"道德"的面纱,显现出来的是糜烂
透顶的内幕。托尔斯泰正是出于对封建社会的奢华、虚伪、糜烂、矫揉造作深恶痛绝,才塑
造了一个反对这一切的安娜,将所有的爱和希望寄托在安娜身上,尽管安娜最后以悲剧收场,
但在作者看来,即使是死,也比苟且活在一个伪君子身边要好,所以,正是托尔斯泰全力的 讴歌让安娜成为爱情、美、天使的化身。但是,既然她处在那样一个时代,就注定了作为新
型女性的安娜的形象也就呈现出多样的性格。


1、自我意识苏醒,充满独立意识
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就在于她自我意识的苏醒,在于她对爱情、个性的追求。这一方
面,安娜有着和资本主义者共通的思想。起初安娜比其他贵族妇女多的只是生机和活力,但 她依旧是活在封建枷锁下的奴隶。和机械死板、毫无生趣的卡列宁维持着毫无感情可言的婚 姻,可是这一切随着渥伦斯基的到来而消失了。安娜开始意识到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1
世界文学名著赏析
"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在觉醒中鉴定的呼声。安娜自我意识的觉醒,
反映的是时代的进步。是对束缚女性思想的社会观念和宗法制度的挑战。安娜是属于走在时
代前沿的女子。


2、叛逆精神
安娜的优秀还在于她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首先,安娜是一个有地位的贵族妇女,而
当时上流社会对于妇女的约束是很荒谬的。 比如说: 允许你有偷情的风流韵事, 却不能容忍 公
开的承认爱情。然而,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坦诚的,当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渥伦斯基时,
她坦诚的向卡列宁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并无法再和他生活在一起。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不 仅是执着的,而且是大胆的,毫无隐瞒的。对于上流社会的舆论,安娜采取的是一种漠然的 态度。她所追求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所以她不顾一切。公然和渥伦斯基同居,出入公共场
所。


3、矛盾复杂相结合的女人
一方面安娜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勇敢的、不顾一切的。当她意识到自己的感情时,就向丈
夫承认了。并宣告她与丈夫的夫妻生活到此结束,公然的开始了和渥伦斯基的同居生活。追 求热烈,敢爱敢恨,是安娜对于爱情的看法。所以安娜爱起来是不顾一切的。但在追求爱情
的同时,安娜的整个心灵也背上了负罪感。在愤然离家出走的过程中,安娜也在不断的忏悔。
她在病危的时候,唯一的心愿不是: "渥伦斯基,我爱你。 "而是向卡列宁忏悔: 饶恕我,完 "
全饶恕我,我坏透了。 "在她临死的那一刻,她还在忏悔着:"上帝呀,请饶恕我的一切吧。 "
而且,每当她想到自己的儿子谢辽沙是,负罪感更是由之而来。在享受爱情甜蜜的同时也备
受忏悔的折磨。
另外安娜在对待卡列宁方面也有两面性,在没遇到渥伦斯基前,安娜对卡列宁的态度是 冷漠的。然而在遇到渥伦斯基后,安娜开始觉得卡列宁令人难以忍受了。卡列宁的机械、死 板、无趣、冷漠,以及只热衷于玩弄权术和官场应酬的性格让安娜难以忍受。安娜觉得她虚 伪、做作、毫无情感可言。因此全然不顾卡列宁的威胁逼诱,离家出走,去追寻幸福的爱情 生活。然而她对卡列宁还是抱着忏悔的心态的,觉得对不起他。安娜在从国外旅行回来看望
儿子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爱他,他不我好,比我仁慈,我对不起他。你大了的时候就会明白
的。 且,安娜在病危时对卡列宁的忏悔也达到了极致。"我要死了,我只有一个要求,求 "而
你饶恕我,完完全全地饶恕我。 "在卡列宁面前,安娜是有表现出惭愧的一面的。


最后,安娜对渥伦斯基的情感也是有两面性的,首先安娜对渥伦斯基的爱是坚定的。并为
之付出了鉴定的信念。她不顾一切舆论的阻挠,坦诚地承认自己对渥伦斯基的爱情,并为了
这份爱情,抛弃自己的丈夫、孩子、家庭。可见她对维护这份爱情的决心。然而另一方面,

2
世界文学名著赏析
安娜对与这份爱情是有猜疑的,因此才会不断的要去证明这份爱情的坚定性。她不断地要求
渥伦斯基要像自己爱他一样爱她。她对渥伦斯基的爱可以说是强悍的、专横的、毫无自由可 言的。只要渥伦斯基出去和朋友吃饭而会去晚了,安娜都会显得不高兴。安娜的爱已经专横 到病态的地步。这这让渥伦斯基受不了,最终的决定是离开安娜。而安娜也在忏悔和懊恼中 自杀,给渥伦斯基以最后的报复。当然,渥伦斯基也受到了报复,在安娜死讯的打击下,渥
伦斯基可以说是生不如死,自愿报名参加战争,视生命为玩物。
可以说,安娜的形象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个体,她恰恰代表了整个俄国的现状,尤其 是在社会变革的时期显得尤为突出。托尔斯泰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就表现了双重态度,一 方面托尔斯泰作为一个博爱主义者,认为安娜享有个人幸福的权利,因此对深受上流社会摧 残的安娜深表同情,并为她辩护,揭露逼死安娜的正是那个精神上妇役妇女,荒淫无耻极端 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他又从宗法制的贤妻良母观念出发,从禁欲主义出发,对安娜抛 弃丈夫,丢下儿子,离家出走,是不满意的,否定的。认为安娜背叛了神圣的家庭,必遭惩
罚,于是作家托尔斯泰借上帝来惩罚了安娜,即无情地坚定地将安娜推到火车轮底下。






















































3
献花(0)
+1
(本文系状元唐伯虎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