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外历史纲要》(下)高效背诵提纲
2023-08-29 | 阅:  转:  |  分享 
  
《中外历史纲要》(下)高效背诵提纲第一节 世界上古史(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一)产生的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二)产生
的标志:阶级、国家、文字(三)产生的特点:①早期文明诞生于中低纬度地区;②独立发展,起源多元;③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两种类型;④随着
时间推移,文明区域不断扩展(四)不同类型的文明成就:(1)大河文明:出现在平原地区,农业相对发达,多为君主制集权国家。1、分析古代
西亚与古埃及在国家治理和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并指出原因?1)不同:①古代西亚重视法律,重现世,态度悲观;②古埃及重视法老的权威,重来
世,态度乐观;2)原因:①西亚频遭外族入侵、政权更换频繁,自然灾害频繁。②古埃及国家长期统一、政权较稳固,尼罗河定期泛滥,利于农耕
,生活惬意。2、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洪水与统一集权的君主国之间有何关系?答:治水需要强大国家组织,产生了集权的君主专制;3、两河文明
和古埃及文明的数学、历法、天文等发达的经济根源是什么?农耕经济(2)海洋文明:古希腊文明(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地区)1、雅典
的民主制度公民大会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
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公民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1)雅
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2)雅典改革的背景及原因:①背景:贵族政治②原因:贵族、贫民
矛盾尖锐;工商业发展激化了矛盾(3)多山靠海、平原少的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①政治: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利于公民直接参政;②经济: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③文化:利于平等、开拓进取的人文精神形成。(4)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①积极性:奠定近现西政基础 取得精神文
化成就。②局限性:“少数人的民主”“直接民主” 容易造成民主泛滥,导致少数人暴政。2、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特点: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
军事统帅权。权力机构产生方式主要职责或说明公民大会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实际权力有限国王世袭继承垄断军事统帅权
长老会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实际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主持国民大会、审判国王等3
、古希腊取得一系列文学艺术成就(了解)及其原因(背熟)领域代表人物古希腊取得一系列文学成就的原因?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经济: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繁荣;(2)政治:①城邦公民政治提供较为宽松环境②城邦重视公民教育(3)文化: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自由平
等的文化氛围(4)其他:从周边汲取优秀文化成果文艺①文学:《荷马史诗》、戏剧(悲剧、喜剧) ②雕塑:《掷铁饼者》③建筑:帕特农神庙
史学欧洲史学源头:希罗多德《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其他①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②古希腊是
西方人文思想源头4、如何认识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①地理环境是文明产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决定因素是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②越
是文明初期,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大二、文明的扩展与大帝国的出现(一)文明的扩展1、文明扩展的特点:(1)类型:①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内
部的扩展与交流。②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碰撞与交流。(2)方式/途径:①武力扩张:如古埃及、西亚在的扩张罗马的扩张等。②对外移民:
如印欧人的迁徙,古希腊海外殖民等。③商业贸易:如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2、文明扩展的原因:(1)必然性:文明发展
,人口增长带来人地矛盾;①农耕文明发展,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养育大量增加的人口;②气候变冷、人口增长等因素迫使游牧民族迁移,游牧文明扩
展;(2)可能性(有利条件):①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的潜能(发达的社会分工、较高的劳动效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②游
牧文明驯养马匹,机动性强,且较早掌握先进的铁器;。3、文明扩展的意义:①促进各文明的交流碰撞,利于新文明的产生 ②推动古代大帝国的
出现(二)古代的大帝国国家名称崛起衰亡统治概况波斯帝国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灭亡①继承西亚君主制,君权神授②行省制,
官僚和税收体系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希腊化国家①君权神授②行省制 ③推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公元前1世纪
395年分裂为东、西帝国,47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①君主制(后为帝制)②行省制③以罗马法和基督教治国文明扩展与交流与大帝国的关系?(
1)文明扩展与交流促进大帝国的兴起。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古希腊文明等不断向外扩展,各文明之间交流加强, 推动该区域先后出现地跨欧
亚非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2)古代帝国的统治,推动文明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领域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①亚历山大帝
国不仅继承波斯帝国君权神授、行省制等制度,还推广希腊文化,推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②各大帝国的建立推动西亚农耕、冶铁技术以及源于西
亚的腓尼基字母传播;③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存在间接经贸和文化交流。第二节 世界中古史第一讲 中世纪的欧洲一、中世纪的西欧(
一)中世纪西欧前期1、中世纪西欧前期的社会特征: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下政治分裂,王权软弱;②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农奴制盛
行;③思想:基督教会统治一切,强调禁欲苦行;④阶级:教会与世俗封建主二元权力结构,教权高于王权。2、关于中世纪西欧前期一些具体问题
(1)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关系?自给自足的庄园与农奴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的经济基础(2)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点?相同:①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②内容上都等级森严,土地层层受封;③影响上都导致分裂割据;不同:①前者维护的是地主阶级封建统治,
后者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②前者以土地、契约为纽带,后者以宗法血 缘为纽带;(3)教皇既是欧洲最高的宗教领袖又是最大的封建主,教权大
于王权。(二)中世纪西欧后期1、中世纪西欧后期的社会特征:①政治:王权逐步强大,英法等走向集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②经济:工商业复
兴,一些城市通过谈判、赎买或暴动等方式从封建主手中赢得一定自治权;③思想:大学兴办,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推动思想解放,人文主义复兴;
④阶级:城市中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2、10—11世纪以来,城市自治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①
经济:推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政治:城市与王权结盟,利于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兴起以及市民阶级参政;③思想:促进大学
的兴办,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解放(意大利文艺复兴)。二、中世纪的东欧(一)拜占庭帝国:①政治:6世纪,查士丁尼主持编定《罗马民法大全
》,集罗马法大成,影响深远;②经济: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工商业繁荣;③文化: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形成拜
占庭文化。(二)俄罗斯:①发端于9世纪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后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基础上莫斯科公国兴起,17世纪
末成为地跨欧亚的帝国。②16世纪,伊凡四世(雷帝)实行沙皇专制,“特辖领地制”,打击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讲 中世纪的亚洲一、
地跨亚欧非的帝国(一)阿拉伯帝国:1、基本史实:①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②8世纪成为地跨亚欧非
的大帝国(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经典《一千零一夜》反映社会生活)。2、阿拉伯帝国文明的表现:(1)政治:最高统治者称哈里发,握政治、军事
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2)经济:工商业发达、阿拉伯商人沟通欧亚非的海陆贸易。(3)文化:①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
文化,并深刻影响世界。如《天方夜谭》中的很多故事源于古埃及和西亚民间传说,同时对但丁《神曲》等产生影响。阿拉伯人在代数、天文、医学
等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②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如将中国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欧洲社会转型;印度的数字
符号传入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③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如将古希腊罗马文化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创造条件。(二)奥斯曼帝
国的兴起(地跨亚欧非、政教合一、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过程:13世纪兴起;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16世纪后期成
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2、特点:(1)政治:最高统治者苏丹,有宗教、政治、军事权力,是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帝国;(2)经济:①15—1
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都城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引发西方早期的新航
路开辟。二、南亚(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家)①4世纪,笈多帝国时期,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并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教;②11世纪突厥人入侵
印度,13世纪,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政教合一,统治者称苏丹,地方划分行省。三、东亚(日本、朝鲜都深受中国影响)1、日本
(1)7世纪大化改新,仿隋唐建立中央集权制,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12世纪末,进入幕府政
治时期。幕府体制特点:天皇成为傀儡,幕府将军掌握实权并依靠武士集团维护统治;2、朝鲜:(1)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效仿唐制。政
治上,中央三省六部,地方划分十道;经济上土地国有;文化上科举考试,儒家经典广为传播。(2)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
汉城,改国号朝鲜。第三讲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一、古代非洲文明:(一)7—9世纪,主要居民班图人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非洲大部
分地区。(二)主要国家:1、东非:①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成为地区强国(特点:对外贸易兴盛,信仰基督教)②10—15世纪,一些城市国家
兴起:如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兴起的原因:农业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2、西非:8—15世纪,加纳、
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深受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廷巴克图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代表人物:马里国王
曼萨·穆萨。3、南非:11世纪末形成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鼎盛;(三)非洲文明分布和发展水平的特点:①多元分布,集中在东非和
西非;②发展水平北高南低,不平衡性突出;二、独立发展的古代美洲文明:1、农业上,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特有作物。2、
印第安人先后在中美洲创造玛雅、阿兹特克文明,在南美创造印加文明。①玛雅文明:城市国家、金字塔(祭祀庙宇)、20进制、零的概念等。②
阿兹特克文明:建都特诺奇蒂特兰、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③印加文明:重要城市有都城库斯科、马丘比丘城。三、认识:1、农耕经
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中古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但有限,新航路开辟使人类文明开始由分散孤立发展走向整体
世界;2、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发展作出贡献,应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专题二 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史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史第一
讲 ?新航路开辟一、背景①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经济根源②欧洲人对珠宝、香料等珍贵物品的向往——原动力、社会根
源③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渴望另辟新路④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⑤宗教动因:传播基督教二、条件①欧洲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②欧
洲人地理知识发展 ③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三、航线新航路开辟的主要经过(记住前四个)时间航海家方向航线1487年迪亚士向东绕过非
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1492年哥伦布向西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1497—1498年达·伽马向东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和东
方1519—1522年麦哲伦向西其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1497年卡伯特父子向北北大西洋海上航线,发现纽芬兰岛16世纪卡
蒂埃西北拉布拉多半岛1578年德雷克南太平洋海上航线,到达合恩角四、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扩散2、对美洲的影
响:为参加这一新的全球性经济,南北美洲付出的代价是实现奴隶制(东欧付出的代价则是实行农奴制)。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
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作出了重要贡献。?3、对非洲的影响:罪恶的奴隶贸易由此开始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后来
英国成为最大的奴隶贩子。奴隶贸易长达400年,非洲上亿精壮人口丧失,奴隶贩子获取了巨额的利润。4、对亚洲的影响:在各大陆中,亚洲受
到的影响最小(只有印度的少数沿海地区和东印度群岛的某些岛屿感觉到欧洲早期经济扩张的影响)。(初期)由于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
欧洲人只能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5、对欧洲的影响:欧洲所受的影响全是积极的。他们开辟
了新的外洋航线,提供了必需的资本、船舶和专门技术;从奴隶贸易、甘蔗和烟草种植园得益也最多。6、在欧洲掀起了商业革命(商业规模扩大,
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和价格革命(金银价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五、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对(明清)中国
社会经济的影响?①美洲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引进,促进农耕经济繁荣;②促进人口增长,种植结构、饮食结构等发生变化;②白银大
量流入,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税制改革第二讲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全球联系加强的表现:①人种与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
交流,并由此造成全球疾病的传播与蔓延。②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欧州商人在印度洋进行贸易、三角贸易(16c)、白银流入中国。二、早期
殖民扩张(一)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①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称霸海上②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③18世纪,英国建立了“日不
落”帝国称霸世界(二)早期殖民扩张的条件:①新航路开辟后,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位置,积极发展对外贸易;②采用“重商主义”政
策,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③不断改革的政治制度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证④重视科学研究(三)早期殖民扩张的经过:①16世纪,葡萄牙将
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②以美洲为主,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
,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殖民地。③1588年,“无敌舰队”之战,打败西班牙。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开始确立海上霸权。同时
,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在亚洲蚕食印度,在美洲沿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④1651年克伦威尔,
为保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最终打败荷兰,夺取其在北美的殖民地。⑤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与
法国多次交战,通过七年战争夺取法国大量海外殖民地。通过不断的殖民侵略,夺占亚、非、美洲等许多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四)
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①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②对欧洲: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③对殖民地: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第三讲 两次工业革命一、第一
次工业革命(1765-1840前后)(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①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②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③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
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④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
条件。(二)表现(技术来自实践)棉纺织业: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1771年,阿克莱特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
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动力方面: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推动了各行业的革命交通方面:以蒸汽做动力的汽船、火车
成为重要交通工具(三)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
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1)原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2)代表:使
用通用部件和机床工业的诞生。(3)影响: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C60S—
20C末)(一)背景: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
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成就: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
响的成就。③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也焕发出新的活力。(三)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②第二次工业
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③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各具特色。三、工业革命的
影响:(1)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
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①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②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3)社会阶级
结构:①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②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
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4)社会生活大变化:①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②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③
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④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5)
社会问题凸现: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6)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①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基本形成。四、资本主义经济不同发展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垄断组织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14—18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生产特点手工劳动机器生产科技为先导,竞争联合为手段的电气化生产规模较小较
大(中小企业)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大企业)五、世界市场形成过程↑进程时间事件方式世界市场雏形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世界市
场进一步扩张17—18世纪早期殖民扩张争霸夺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世界市场
最终形成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第四讲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资本主义国家有哪些新变化?
①经济政策: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②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③社会结构: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服务业人口比
重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加;④社会保障:福利国家的建立;⑤社会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学生运动等社会运动兴起。二、资本主义不同
发展时期的经济理论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间14—18世纪18世纪60
年代到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理论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
《国富论》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内容①追求贵金属,鼓励海外贸易,强调贸易顺差,鼓励出口,限制进口;②黑奴贸易、《航海条例》,东印度公
司贸易特权等①经济活动应由市场主导,政府不应干预;②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货币的自由流通;③黑奴贸易和《航海条例》逐步被废除,取
消东印度公司的贸易特权,降低进口关税等都是其集中表现;①加强国家干预,如加大政府开支,刺激消费;制定经济计划;利用税收等进行宏观调
控;②实行福利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里根、撒切尔夫人)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原始
积累的需要;②民族国家的形成;③封建君主为强化王权,鼓励海外殖民扩张;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需要;
②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③启蒙思想的影响①二战后,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②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③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成
功实践;1973年“滞胀”危机的产生,凯恩斯主义失灵影响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速西欧崛起;②推动世界市场形成;③促进民族国家发
展和资产阶级壮大;④推动人文主义发展;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自由放任的经济是政策日益不适应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成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
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第二节 资本主义政治史本单元是高考必考内容,出题在选择题最为常见。代议制是民主制度的一种体现,代议制从政
体来讲分君主立宪和共和制。君主立宪的代表是英国、德国;共和制的代表是美国、法国。本单元需要学习是所要注意的是各国代议制制度确立的过
程,每个国家代议制制度的确立都是曲折发展起来的,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同时通过对比更进一步的理解代议制制度的多样性是与其国情结合的产
物。第一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英国早期的民主基础:①1215年《大宪章》——王
在法律下②1265年议会制雏形——王在议会中(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原因:①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2.过程: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经过内战,议会获胜并处死查理一世,随后经历了共和国、军事
独裁和王朝复辟的反 复斗争。②1688年光荣革命(实质是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贵族的妥协),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革命。3.成果:16
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三)英国民主制度的完善1.责任内阁制1721年,开始
逐步形成,第一任首相沃波尔。特点: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共进退。
2.1832年议会改革①背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但议员席位仍根据数百年前划分的选区分配,不合理
的选区划分和选举制度,使土地贵族继续把持议会和政府,政治极其腐败。②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政治权利;英国代议制制度发展成熟 。二
、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特点?①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是“统而不治”的虚君。②议会是国
家权力的中心。③下议院多数党领袖组阁,作为首相,掌握行政权,并可通过议会控制立法权,只要能保住多数党领袖即 可连选连任;内阁全体成
员对首相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同进退。④首相对议会负责,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可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三、对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评价特点?①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②对其他国家民主制度的建设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③议会各党派很多问题通过协商和妥协来完成,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四、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是如何体现分权制衡的?①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上台组阁。②议会监督内阁,可通过对内阁的不
信任案,解散内阁。③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第二讲 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一、独立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1)背景:北美殖民地资发
,启蒙思想传播,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反抗英国殖民者。(2)过程:①导火索: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②爆发:1775,莱克星顿的枪声
③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 ④ 1777年颁布《邦联条例》⑤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条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二、美国1
787年《联邦宪法》的内容(1)防止专制: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司法机关——联邦法院。美国
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运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分权与制衡”原则。(2)解决联邦与州矛盾:为了防止联邦政府的权力,
采取了分权的制度——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其它事情可以自行决定。(3)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国会实行两院制,调和各州议员分
配比例。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4)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承认黑人奴隶
制,奴隶人口按比例计算(即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三、对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评价①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
国实际的结合,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②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地方积极性,调动创造性。③美国联邦制度
的确立使美国以后的政局长期保持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权力,打上了种族
歧视的烙印。四、美国共和制的发展——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建州、奴隶制存废等问题矛盾激
化。(2)进程: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 最终击败南方
分裂势力,1865年内战结束。(3)评价:维护国家统一,基本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黑人民权,为美国崛起奠基,但种族歧视仍然
严重。第三讲 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第一部分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一、法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的过程①1792年9月,法国建立第一共和
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②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③1815年1
0月,拿破仑再次退位,波旁王朝,路易十八再次复辟。④1830年至1848年,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王朝)统治法国。⑤1848年11月
到1852年12月:法兰西第二共和国。⑥1852年12月到1870年9月: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⑦1870年9月,建立法国
第三共和国,1875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制。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①行政权:总统掌
握行政权,作为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一切文武官员。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共同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解散内阁,经参议院同意
有权解散众议院,任期七年。②立法权: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参议院: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三分之一,有权
否决众议院的议案;众议院:任期四年,权利很小,并受到参议院和总统的控制。③司法权: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三、对法国民主政体的认识?法
国的共和制是立宪派与共和派妥协的结果,议会的权力构建是典型的共和政体的体现。法国民主政体的确立结束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斗争,维护了政局
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四、法国大革命艰难曲折的原因:①经济:法国小农经济相对发达,封建势力强大。②政治: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较弱,
资产阶级内部斗争激烈。③思想:法国君主专制传统深厚,民众封建思想浓厚。④外因: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五、评价拿破仑的统治:①维护了大
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804年颁布《法国民法典》)②传播了启蒙思想和革命原则,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③拿破仑
实行帝制,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给其带来了沉重灾难。第二部分 德意志的统一、其他国家政体的发展一、德意志的统一①背景:19世纪
中期四分五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二、1781年宪法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①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②宰相: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是帝国议会的议长。③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批准法律。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其制定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④联邦政体: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三、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影响①积极影响
: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强国之列。②消极影响:保留了军国主义及专制色彩,后期则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四、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
革:(1)背景: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2)内容: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随后实行地方自治,改革司法、教育等
;(3)评价:①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②未触及沙皇专制,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五、意大利:①
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于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②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1870年实现统一。六、日本:(1
)背景:①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②幕府统治被推翻;(2)内容:1868年,明治维新,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推行殖产
兴业、文明开化政策并制定宪法。(3)评价:让日本实现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封建残余。※七、比较英、美、法、德四国政
体项目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政体名称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建立方式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资产阶级革命七年王朝战争建立
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1787《联邦法案》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元首称谓国王总统总统皇帝
产生方式世袭民选议会选举世袭任期终身任期四年,最多二届任期七年,可连任终身权力统而不治行政权,军队统率权行政权,军队统率权行政,军
队统率,召开解散议会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总理宰相产生方式议会选举总统任命议会选举皇帝任命与议会关系对议会负责相权独立,分权制衡对议会负
责控制议会行政权归属首相总统总统与内阁宰相议会组成上下两院参众两院参众两院联邦议会,帝国议会产生方式上院由贵族组成,下院选举产生参
议院议员每州选两名,众议院议员按州人口比列选举参议院间接选举,众议院普选产生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主要权力立法
权,财政权立法权,财政权立法权,财政权第三节 资本主义文化史第一讲 文艺复兴(14-17世纪)(一)背景:(1)根本原因:西欧中世
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文化基础:意大利拥有丰厚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大量文化养料。(3)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
想的学者文人。(二)实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
生在欧洲的宣扬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三)内容:(1)核心: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
值和尊严。(2)主张: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
与自然的奥秘。(四)成就:领域人物特点文学三杰薄伽丘 但丁 彼特拉克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美术三杰达·芬奇 拉斐尔 米
开朗琪罗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五)文艺复兴的扩展:15世纪后期,文
艺复兴扩展到欧洲各地。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五)文艺复兴的影响: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第二讲 宗教改革(16-17世纪
)(一)背景:(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2)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兴起: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2)内容①改革教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
仰,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②改革教会: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3)结果:形成了
新教中的路德派新教。(三)其他国家宗教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四)宗教改革的影
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讲
近代科学的兴起(16-17世纪)(一)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二)成就:(1)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
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光学、热学、磁学、解剖学等领域
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三)意义:(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
规律的科学方法。?(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第四讲 启蒙运动(17-18世纪)(一)背景: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
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二)实质:是一次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的运动。(三)历程:①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②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③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
区。(四)启蒙思想的核心:“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是判断是非的标准。(五)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思想家观点共性伏尔泰寄希
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对未来社会提出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
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都反对君主专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亚
当·斯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康德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六)启蒙运动的影响(1)
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
资产阶级统治。(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专题三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早期
工人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早期工人运动(1)背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工人阶级的条件逐渐恶化,政治权利有限。(2
)斗争过程:从自发捣毁机器逐渐到争取政治权利(3)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代表性工人运动:①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②英国宪章运动 ③德国西
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背景: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2)代表: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3)内容:
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4)认识: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
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共创)(一)背景(1)思想条件: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
想成果的基础上。(2)社会条件: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化,社会矛盾日益激化。(3)阶级条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终于从无产阶
级身上看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二)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重要)(1)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④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
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⑤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
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1)创造
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2)马克思主义逐
渐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思想武器。(3)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
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三、工人运动的开展(一)第一国际的成立(1864年):国
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二)巴黎公社起义(1871年)(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的激化。(2)成立:18
71年3月,法国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巴黎公社。(3)举措(了解即可):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
关和司法机构;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
熟练工人的工资;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4)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
扼杀。(5)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二节 十
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列宁主义的形成(一)背景(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2)政治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5)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二)内容(1)帝国主义是
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二、十
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一)十月革命的背景(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
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二)过程(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2)成立
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工兵代表苏维埃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
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三)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重要)(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2)建立
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
路的新纪元。(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4)资本主
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三、苏俄/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苏联1922年成立)(一)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1918—1921)(1)背景: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内忧外患。(2)内容: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
外的一切余粮收到国家手中。(3)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
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4)(1)内容: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②允许私营
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③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2)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
政权。(三)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发展(1)背景: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②1924年1月,
列宁逝世。(2)措施:①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②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
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3)特点:①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②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4)评价:①积极性: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
为世界工业强国;“苏联模式”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②消极性:排斥
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第三节 社会主
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改革、解体(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1)主要内容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
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2)影响: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
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
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3)影响苏共二十大(1956年)①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
告。②影响: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
982年)(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结
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3)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
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主要内容: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
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③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四)苏联解体(1991年)(1)1990年,立陶宛率
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
很快失败。12月26日,苏联解体。二、东欧剧变类型主要表现变化相对平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发生流血冲突罗马尼亚国家实
现统一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国家陷入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
体的原因?(1)根本原因:日益僵化的苏联模式的束缚(斯大林模式)(2)内部原因:苏联和东欧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
指导地位,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背离国情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其持续进行的“和平演变”。三、中国社会主义
的发展(1)社会主义的建立:经过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进入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发生
了严重挫折。(3)伟大转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4)持续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
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专题四 20世纪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的变动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一、帝国主义
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一战的背景(1)世界形势动荡: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
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②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2)列强矛盾激化①原因:帝国主
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②表现(了解):A.英德矛盾: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
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逐渐激化。B.法德矛盾: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C.德俄矛盾: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D.奥俄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
“火药桶”。(3)两大集团形成①目的: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②表现:20世纪初,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
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③影响: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
发与经过(一)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7月2
8日,奥匈帝国对撒尔维亚宣战。(二)经过(了解):(1)三条战线:①西线:英法VS德国 ②东线:德奥VS俄国 ③南线:奥VS俄、塞
尔维亚(2)战争进程:①马恩河战役: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②日本参战:1914年,对德国
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③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
和索姆河战役。④日德兰海战: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⑤后期战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
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⑥结束: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三、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主要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
公约》(2)主要内容: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②承认波兰复国,
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⑤列强同意将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
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这场空前惨烈
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五、国际联盟的成立(1920年):形成决议“全体一致原则”,起初目的是维
护世界和平,但实际后来成为英法等大国操控国际政治和秩序的工具。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
形成(一)法西斯主义的产生(1)形成过程①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第一个法西斯政党,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权。②德国:
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③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
人订立密约,开始了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2)主要特征: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
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①背景:经济大危机冲击日本,日本企
图通过对外扩张摆脱危机,侵略矛头直指中国。②经过: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建立法西斯专制政权。(2)欧洲战争策
源地的形成①背景:经济大危机冲击德国,纳粹党利用《凡尔赛和约》煽动民众的民族复仇主义。②形成的重要原因:英法等国对德国的“绥靖政策
”(纵容德国的侵略行为)③经过:1933纳粹党建立独裁统治;1935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德意结盟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与经过(一)局部爆发(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二战的序幕。(2)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二
战在亚洲爆发。(二)全面爆发:1939.9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三)二战的经过(1)规模扩大: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
全球阶段。(2)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3)二
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1943)(4)战争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1)内涵:二战
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
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2)评价:①积极: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②消
极: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3)联合国的成立:1945年10月24日,确立“大国一致
”原则,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4)世界格局的变化: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四、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归纳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
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1918年1939——1945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火线萨
拉热窝事件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开始: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三条战线:西、东、南三线三大战役:马恩河、
凡尔登、索姆河战役。转折:凡尔登战役(1916)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①开始: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突
然进攻。英法对德宣战。②扩大:苏德战争爆发③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④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43)
⑤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发动集团德国、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德国、轴心国集团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世界人民反
法西斯战争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一统天下。两极格局(美苏争霸、二战后到1991年的世界政治格局)
二战胜利的原因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法西斯恐怖独裁反人类、反社会,违背历史潮流,威胁世界和平,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②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法西斯国家提供了有力保证。第三节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爆发的原因
及表现(一)原因:(1)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2)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
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3)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二)主要表现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1947年,成
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1947),巩固了西欧的
资本主义制度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军事1949年4月,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地缘政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一)冷战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表现: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二)多极力量的成长西方
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2)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1)原
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1)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2)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兴起(1)万隆会议: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
)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三、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
解体为标志)时期特征苏联美国70年代日趋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
和①对话: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②裁军③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苏联与中
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事实证明,世界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第四节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一)
美国与“单极世界”(1)背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2)主
要表现:①“9·11”事件之后,美国指责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是恐怖活动的策划者,迅速展开反恐行动。②2001年10月,美国
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1)欧洲:1993成立欧洲联盟,向经济和政治
一体化迈进,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2)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有着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3)日
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4)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5)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
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一)经济全球化(1)发展历程:①开始: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②工业
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
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④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推动力量。⑤进入90
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19
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⑥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
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2)存在的问题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②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年,
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二)区域经济集团化(1)欧洲联盟(1993):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3)东南亚国家联盟(1
947):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
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三、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性(当下体会与感受即是,不再过多补充)专题五 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第一节 殖
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基本历程:①16世纪以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开始形成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工业革命后,最终形成。(二)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具有开放性、扩张性①工场手工业时期(15—1
8世纪中期),奉行重商主义,通过暴力掠夺、黑奴贸易、商业战争等方式殖民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②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主张自由贸易,殖民扩张方式以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主;③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殖民扩张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建立势力范围等瓜分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的瓜分与亚非拉人民的独立运动一、拉丁美洲(一)殖民:1
6世纪,葡、西瓜分拉美大部分地区,任命总督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二)拉美独立运动(1)第一阶段(19
世纪初期)背景:①欧洲殖民者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②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启蒙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④美国
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史实:①海地独立拉开序幕②玻利瓦尔、圣马丁领导西属拉美殖民地相继独立③巴西脱离葡萄牙统治独立(2)第二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①独立后政局动荡,军事独裁和大地产所有制盛行;②英美等国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③受葡西殖民影响,经济结构
单一。史实:①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②20世纪初,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并颁布民主宪法。二、亚洲(一)殖民:①16世纪
,葡、西建立商站控制商路(如葡萄牙占澳门,西班牙入侵菲律宾)②17世纪以来,荷、英、法成为亚洲殖民活动的主角,加快亚洲的殖民地(如
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并逐步控 制印度全境以及列强对东南亚地区的争夺)和半殖民地化(如对中国、奥斯曼帝国、伊朗的侵略)。(二)亚洲觉醒
史实:①印度提拉克领导国大党反英国殖民统治,孟买罢工表明印度无产阶级登上舞台;②伊朗立宪革命,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虽然在伊朗统
治阶级和俄英等外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但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民族民主革命思想;③中国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
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亚洲觉醒的含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旧式农民起义逐渐被资产
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所取代,宗教旗帜逐渐被民主主义的旗帜代替)三、非洲历史阶段相关事件侵略非洲的特征原因工场手工业时期(16—1
8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
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逐步放弃奴隶贸易,转而全面殖民入侵,范围扩大,深入腹地商品输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要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
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非洲(有效占领原则、地图上的作业)资本输出的需要非洲人民的抗争:(1)史实:①埃及抗英斗争:出现
非洲第一个政党“祖国党”,领袖阿拉比的抵抗以失败告终;②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失败后,英国控制苏丹;③埃塞俄比亚抗意。皇帝孟尼利克
二世号召人民抗击意大利侵略,维护了国家独立;(2)特点:①武装斗争;②斗争水平整体相对落后;③领导力量多样,有宗教领袖、君主、知识分子四、针对于亚非拉独立运动背景与意义的大题答题模板:(一)背景:①政治:殖民侵略、民族危机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③思想:启蒙思想传播;民族意识觉醒;④外因:国际事件影响(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一战);(二)意义①打击帝国主义,削弱了本国封建势力。②传播了民族民主思想。③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开展。第二节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背景:①政治:一战和十月革命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②经济:各地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③思想: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二、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基本史实:(一)亚洲(1)东亚:1921年中共成立,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1926—1927),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2)东南亚:①20年代,印尼共产党武装起义被荷兰镇压后,苏加诺领导印尼民族党,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的政策,争取民族独立;②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3)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4)南亚:印度“圣雄”甘地和国大党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争取印度自治;(抗税、手工纺织运动、食盐进军)(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①20年代,埃及扎格鲁尔领导华夫脱运动,埃及独立,但英国保留驻军、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等特权。②埃塞俄比亚反抗意大利法西斯的斗争,1941年恢复国家独立。③摩洛哥里夫地区酋长克里姆打败西班牙和法国,建立里夫共和国,后失败。(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1)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抗美斗争,被誉为“人民的良心”“美洲自由的标志”(2)墨西哥:卡德纳斯总统民主改革。(3)卡德纳斯改革的背景:①墨西哥国内军事独裁、大土地所有制盛行;②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侵略;③1917年颁布墨西哥宪法;④墨西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4)卡德纳斯改革的内容:①对内土地改革,发展教育、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②对外将石油等资源收归国有;三、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意义:①沉重打击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影响了国际秩序。②推动了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进程。③为二战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四、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①地域的普遍性和参与阶层的广泛性;②过程具有持续性和曲折性;③领导阶级多样且层次较高: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④斗争方式多样:武装起义、非暴力不合作、民主改革、反法西斯斗争等;⑤各地运动的不平衡性;⑥影响更深远;⑦多肩负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第三节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一)背景:(1)政治:①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②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确立的原则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2)经济:亚非拉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思想: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外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反抗斗争。(二)史实亚洲20世纪50年代印巴分治:国大党在甘地、尼赫鲁等人领导下,穆斯林联盟在真纳领导下,印度、巴基斯坦独立;非洲①埃及成立共和国并在纳赛尔领导下从英军手中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②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 ,1994年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拉美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运河主权;(三)特点:①时间长、范围广,全部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②一些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中国、古巴等)。③斗争方式多样,多数以和平方式取得胜利(如印度独立)。④第三世界出现合作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新局面(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格局。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挑战地区发展挑战亚洲韩国、新加坡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新兴工业国;沙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石油繁荣”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能力差①不平等国际秩序;②边界和民族等盾③自身政策失误、人口增长过快、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非洲独立后经济曲折发展,发展最不平衡,21世纪初,近一半人口仍在贫困线以下拉丁美洲拉美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间经济合作,多数国家属中等收入国家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
献花(0)
+1
(本文系乔一202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