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 古代印度重点笔记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公元前23世纪产生古代印度早期文明 ,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河流:印度河、恒河。出现国家时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 基本实现了统一,首都是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森严的种姓制度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 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四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 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是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 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 务。 在这四 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 贱民。目的:维护高级种姓的统治。实质: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社会等级制 度。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是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特点: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 级的人不得通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间、创始人: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教义:早期:反对第一等级罗婆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 ,宣扬“忍耐服从”,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发展: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印度 境外传播。往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 、柬埔寨等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