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伯良‖眉山历史:隋朝眉山(上)
2023-09-02 | 阅:  转:  |  分享 
  
眉山历史:隋朝眉山(上)?□ 古 伯 良北周大定元年(开皇元年,581年)二月,年仅9岁的周静帝宇文阐被迫将帝位禅让给外公杨坚,北周灭亡,隋
朝建立。开皇九年(589年)二月,隋军攻入建康,平定南陈,自西晋末年开始的、几乎延续了三个世纪的动乱和分裂,至此终于结束。两次政区
调整政权更迭后改属隋朝的眉山,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政区调整。由于杨坚父子采取不同的地方政区模式,因此,隋朝眉山的区划变更,主要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隋文帝时。开皇三年(583),隋文帝改地方政区为州、县二级制,废郡存州,以州统县,因此,当时眉山境内的郡级建制均被撤销。
辖今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的齐通郡,辖今青神县的青神郡,辖今彭山区的隆山郡,辖今仁寿县、井研县的怀仁郡、和仁郡,都在当年全部被废。
在今东坡区,开皇四年(584),改齐通县为广通县;仁寿元年(601),撤销县城北的通义县,并改广通县为通义县,县治在今眉山老城,今
东坡区的政区建制至此基本形成。在今青神县,由于青神郡被罢,故于开皇三年将青神县治徙至原郡治(今瑞峰镇)。在今丹棱、洪雅,开皇十三年
(593),析原洪雅县为二县,以今东坡区西南一部分及今丹棱县县域为一县,因当时县境内有赤岩山而得名丹棱县。赤岩山位于城北10公里,
亦名红岩顶,今属东坡区广济乡,旧志云,“其山高俊,色赤有棱,状若飞旗,拱揖县治,邑名本此。”同时,在原洪雅镇置洪雅县,“县西有洪雅
川,以名县。”治所在洪雅镇,即今洪川镇,此为洪雅县建置的开始。此时,通义县、青神县、丹棱县、洪雅县,均属嘉州。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
嘉州,州治仍在今东坡区太和镇龙安村。在今彭山区,开皇三年,隆山郡罢,原郡所属隆山、江阳、白水三县并为隆山一县,属陵州。《隋书?地理
志》:“开皇初,并江阳县入隆山。”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周武帝改绵水县为白水县,隋废。”在今仁寿县,开皇三年,怀仁、和仁、隆山三
郡被罢后,仍置陵州,州辖五县:普宁(州治所在地)、贵平、隆山(今彭山)、籍县、蒲亭。开皇十一年(591),改始建镇为始建县。始建县
旧治拥思(斯)茫水,位于今仁寿县城南50里,本武阳县地。这样,陵州就下辖6县。开皇十八年(598),改普宁为仁寿,以隋文帝营建仁寿
宫而得名。仁寿县名自此一直沿用至今。大业初,又废籍县并入贵平,改蒲亭县为井研县(《隋书?地理志》云,废蒲亭入仁寿,别于井研镇立井研
县)。此时,陵州下辖5县:仁寿、贵平、隆山(今彭山)、始建、井研。第二次区划大调整,是在隋炀帝时。大业二年(606),复改嘉州为眉
州(因有嘉州、眉州分治之说,故《元和志》又有“大业二年并嘉州入眉州”之说),将州治由今太和镇龙安村迁至通义县城(今眉山老城),至此
,眉州的政治中心由太和镇迁到了今天的眉山老城区。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废除州制,恢复推行秦朝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于是,在
当年撤州建眉山郡(这是“眉山”作为行政地名之始),但郡治却迁到了龙游(今乐山市市中区)。眉山郡统辖8个县:龙游、平羌、夹江(开皇三
年置)、峨眉、通义、青神、丹棱、洪雅。由是,眉山、乐山区域间的政治中心南移,由眉山迁至乐山。同年(607年),改陵州为隆山郡,依然
领仁寿、贵平、隆山、始建、井研五个县,郡治仁寿县。仁寿僚人之乱隋朝之时,今眉山境域内的僚人依然不时爆发起义。仁寿元年(601),嘉
州、陵州两州僚人起义,攻占州城。《舆地纪胜》云,“仁寿中僚乱,百姓走投高城”,以致当时位于仁寿县南十五里的蒲亭县城因此荒废,或许这
正是蒲亭县在大业初被并入仁寿县的主要原因。《陵州图经》还说,当年僚人起义之时,陵州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藏身到今仁寿文林镇卫星村的一
座山峰之中。由于当时正当盛夏,酷热难耐,许多百姓中暑后倒地不起。就在此时,山中涌出一股飞泉,饥渴的难民们若遇甘霖,赶忙在飞泉落下之
处挖了一口井,以积盛泉水方便饮用。僚人起义平定后,泉水却突然枯竭消失了。事后,陵州百姓将这座涌出飞泉让他们躲过一场劫难的山峰,称作
飞泉山。据说,飞泉山的这口泉井,水清透明,味美香甜。每当农历十五皓月之夜,井水中便会倒映出半边月亮的影子,因而得了“飞泉半月”的雅
称,而这口泉井,也被叫做“半月井”。后世历代常有文人墨客到此咏诗作文,“飞泉半月”也因之成为陵州八大名胜之一。苏东坡表哥文同任陵州
知州时,曾游览飞泉山并赋诗云:“东城兀高峰,爽气浮翠微。霞光射岩壁,中有寒泉飞。”至今,登上飞泉山,依然可以看到当年难民挖掘的“半
月井”。人口增文教兴隋朝虽然只有短短38年,但在隋文帝时,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生富庶,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尽管隋炀帝时多有
暴政,但对四川影响不大,在隋末大动乱中,巴蜀社会相对稳定,是全国最安定的地方。可以说,隋代四川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特别
是隋朝推行均田制,整顿户籍,使全国编户大增。《隋书》说,隋文帝时,“天下户口岁增”,“炀帝即位,是时户口益多”。今眉山、仁寿、乐山
地区,情况也是如此。《宋书?犍为郡》载,犍为郡(含武阳、南安、资中、僰道、冶官五县)仅有“户一千三百九十,口四千五十七”。但到隋朝
时,仅眉山郡就有二万三千七百九十九户,隆山郡也有户一万一千四十二,两郡共有34841户。而这两郡还只是刘宋犍为郡的武阳、南安两县,
这充分说明隋朝之时今眉山区域内人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长。隋朝统一全国后,为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为加强中央
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开皇初,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大业年间
,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科举制的施行,不仅使天下学子读书学习的热情高涨,也推动了
州郡县学的发展。《洪雅县志》(1997年版)载,开皇十三年(593),在洪雅置县之时,就在县城西南修建了学宫(文庙),学宫设有学官
,广选士子入学。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即位后,广开庠、序、国子及郡县学,使各地县学得到进一步恢复发展,一批批经过童试后取得参加科考资格的童生,进入县学学习。因此,科举制不仅有利于不问门第选拔人才,也推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繁荣。参考文献《隋书?地理志》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五?仁寿县《洪雅县志》,1997年版- 2 -
献花(0)
+1
(本文系嘉绒遗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