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自考组织行为学重点
2023-09-02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

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

1组织: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行为: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3 组织行为学: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研究方法和手段:采用系统分析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原理。

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特别是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变为积极行为,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理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6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1、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1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2两重性:两重性:即有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这种社会属性。两重性主要是由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

3应用性。

四、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二、研究的基本过程

1四个步骤的研究过程:观察和实验——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推断——检查和验证

2六个研究过程的步骤:(西拉杰、华莱士)

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理论和模式——形成假设——提出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实地观察和实验——说明研究结果。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1案例研究法: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

2观察法: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分为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按观察情景的差异分为自然观察法与控制观察法。

3心理测验法:应注意测验的信度(07名)和效度维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测验的效度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一、认知差异与管理

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的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2)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他人、人际关系、角色、因果关系的知觉。

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2)影响知觉的因素:

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

Y理论的内容及相应的管理方式;

A人并非生来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人们从事工作如休息一样自然;

B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仅愿意承担一窍不通的责任,而且还追求责任;

C人的个人的需要和欲望与组织的需要是可以结合的,只要领导上安排得当,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是能够相统一的;

D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

E人们把工作取得成就看做是一种大的奖酬,他们从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F大多数人均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够妥善解决组织的各种问题,并且潜能只是部分发挥。

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A领导者的任务是给职工安排具有吸引力和富有意义的工作;B重视个性特征和需要,鼓励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获得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C实现职工的参与管理,把责任最大限度交给他们,相信他们能自觉地完成任务;D鼓励职工进行自我工作成绩的评价;E“启发与诱导”代替“命令与服从”,信任代替监,“分权与授权”代替“集权”

2)归因理论:(美)海德。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分析的理论。

一般人可作出四种归因: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度;运气与机会。

归因论的依据: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实践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力,促进坚持努力的行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归因论的应用:坚持是成就行为的主要特征,对于前一段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结论,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以后的行为,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总之,运用归因论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对学生和科研人员的作用更为显著。

二、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1、价值观与管理

1)价值观: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2)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取决于世界观。受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舆论,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英雄人物的观点与行动影响。有相对稳定性、持久性。

4)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A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B管理者在了解每个员工价值观差异的基础上,就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C价值观是形成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

D价值观还可作为招聘录用新员工、提升新的管理者的标准。

2、态度差异与管理

1)态度: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态度构成因素:认知;情感;意向。(多)

3)态度的特性:社会性;针对性;协调性;稳定性;两极性;间接性。(多)

3、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对工作的参与度

1)组织认同感包括三部分:A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B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C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2)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论)

A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的利益; B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 C改善工作,使许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自主权; D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E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其中包括对员工有重要意义的个人事业发展目标。

三、个性差异与管理

1、个性的概念、性质和结构

1)个性: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2)个性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整体性。

3)个性的结构: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

A个性倾向特征: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倾向特征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以及动力的大小,是个性中最活跃的成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B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

2、气质及其差异与类型

1)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单)

2)气质类型:(单、多)

A多血质(活泼型):行为精力充足、反应灵活、行为外倾明显及易改造。

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善于管理夕阳企业。 B胆汁质(兴奋型):精力充足,胆量大、情绪抑制较难,对兴奋性行为难改造。适合从事外贸、信息、管理,善于管理逆境企业。C粘液质(安静型):沉着平稳、行为迟缓、不灵活、内倾性,对兴奋性行为易改造。适合从事科研、金融、保险、会计等,善于管理顺境企业。

D抑郁质(抑制型):感受性强、敏感多疑、精力不足,细心谨慎、行为改造难。

适合从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

3、能力及其差异与类型

1)能力: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分类:按其适应性,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三类。一般是用工作绩效来衡量能力的强弱。 智力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是人的最基本的或最一般的能力。

6、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

1)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自我意识、气质、性格、情感特征方面; 2)个性差异与健康;3)个性差异与管理:知人善任、配合合理的领导结构、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控制文化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05简)

内因控制论者更喜欢利用取得工作成就的工作场所。他们充满自信,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相信绩效靠的是自己的技能而不是运气。表现积极、出色。他们会在做决定前尽可能收集相关信息。在工作中遇到疑问时更快更主动地采取行动。

外因控制论者更容易失去自信、沮丧,对同事产生敌对情绪,特别是对上级,因为上级经常给他们工作压力。

第四章 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创造力是企业活力和整个国家实力的源泉。

一、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1创造性行为: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创造性行为的特点:A首创性;B有用性;C适应性;D主动性。

二、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规律

1创造性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1)组织生存和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创造性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最充分的发挥)(单)

2)改革开放需要创造性行为;

3)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行为。

创造性行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创造性行为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定

1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

1)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

2)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创造性行为的起点)3)勤于思考;4)富于灵活性;5)善于应用;6)怀有好奇心;7)充满自信;8)坚持独立思考;9)勇于坚持到底。

四、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

1家庭环境:在家庭人际关系中,夫妻关系对创造性的影响最大。

产生创造性行为的家庭条件:夫妻合作、互相支持、关怀、体贴。2学校环境:3组织环境:

1)要有一种激励人们勇于创新的机制和组织气氛;2)要有全力支持创新的领导;3)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从事创造性活动时,“异质结构”效率高,成果多)5)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信息沟通是是创造性行为产生的源泉)6)要有相对分权和弹性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有高度集中与相对分权的组织结构)4社会环境

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一、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

1事业生涯: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的发展道路。(07名)

2事业生涯的设计: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05名)

事业生涯的开发: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3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应遵循的原则: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二、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论)1有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3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拔和使用人才提供了科学依据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5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和开发计划6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三、事业生涯的管理

1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04简)

1)个人和组织必须都承担一定的责任,双方共同完成对事业生涯的管理。

2)必须有高质量信息管理工作。

3)事业生涯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因为事业生涯发展道路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过程。

1事业生涯选择的步骤方法:

1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2对组织的了解和选择

五、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

1、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纵向的、横向的、向核心的变动。

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升降。(名)

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组织内部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展变动。是个与个人的知识、技术、经验相关的领域。

六、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应注意的问题:1制定事业生涯计划要留有余地,执行过程要有灵活性;2在实施事业生涯的开发与设计中,要给予职工择业的权利和自由;3为实施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工作,还必须为所有成员提供平等就业的机会;4广泛开展心理测定与职业咨询,做好双向选择;5两种生涯的结合(双事业生涯的配合)。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群体: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3、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群体成员资源能力性格特点群体结构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群体规范具有的基本功能群体行为的标准导向评价动力功能角色的特性1)角色同一性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2)角色知觉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3)角色期待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4)角色冲突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留在群体中的程度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2)加入群体的难度3)群体规模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5)外部威胁6)以前的成功经验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1群体促进效应: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现2社会惰化效应: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3协同效应:由两种以上的特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1)个人因素(智力因素、情绪的稳定性、自信心、个性特点、人际关系)2)环境因素(群体的气氛、竞争性、凝聚力、成员的共同性、目标、规模)沟通过小道消息的特点1)它不受管理层控制2)大多数员工认为它比高级管理层通过正式沟通渠道解决问题更可信、更可靠3)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人们的自身利益小道消息的目标1)建构和缓解焦虑2)使支离破碎的信息能够说得通3)把群体成员甚至包括局外人组织成一个整体4)表明信息发送者的地位怎样减少小道消息的消极影响1)公布进行重大决策的时间安排2)公开解释那些看起来不一致或隐秘的决策和行为3)对目前的决策和未来的计划,强调其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指出其不利一面4)公开讨论事情可能的最差结局,这肯定比无言的猜测引起的焦虑程度低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失真源、沟通焦虑、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绪、语言有效的倾听1)使用目光接触2)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3)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4)提问5)复述6)避免中间打断说话者7)不要多说8)使听者与说者的角色顺利转换优点1)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2)增加观点的多样性3)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4)增加合法性缺点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第八章 群体的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即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的作用1)影响工作绩效和员工的满意度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3)影响员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个人因素容貌、个性特点交往因素邻近、相似、互惠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1)动机2)威胁3)信息沟通4)个性特征5)组织文化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1群体间互动的产生:

群体互动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这宰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相互依赖性任务不确定性时间与目标取向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1)规则与程序2)层次等级3)计划4)联络员角色5)特别工作组6)工作团队7)综合部门冲突: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肇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冲突的过程1)潜在的对立或失调(沟通、结构、个人因素)2)认识和个性化3)行为意向(竞争、协作、回避、迁就、折衷)4)行为5)结果处理冲突的策略第十章 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1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和集体。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领导的特点:示范性、激励性、互动性、环境适应性领导的功能:创新激励组织沟通协调服务功能权力的作用:影响、双重、潜在作用构成组织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领导权力形成的机制:传统因素、职位因素和资历因素领导权力的分配两种方式)确定等级层次,然后按等级层次进行分配的结构权力方式划分专业、部门,然后按其特殊要求进行分配的功能权力分配方式领导权分配应坚持的原则职权一致、责权对等原则层次分明、权责明确原则分配适度、系统优化原则因事设人、量才授权原领导威信的作用1)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2)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3)有利于推进组织改革4)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5)有利于吸引人才提高领导威信的方法1)优秀品质是领导者建立威信的第一要素2)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特长是领导者建立威信的基础3)工作实绩4)以身作则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人员的满意度人员的流向出勤率第十一章 领导理论1领导者素质:一般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领导集权型权变论第十二章 领导的决策行为1决策的特点目标性选择性关键性创新性层次性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1)决策是领导过程中最主要的职能2)领导者权力的实现要依赖于领导者制定决策3)科学决策是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4)决策是竞争形势的需要5)决策决定着组织运行的方向信息健全可行性系统分析对比择优时效集体决策原则、决策程序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核定价值准则拟定方案方案评估选择验证实施、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性决策民主决策观念的民主化决策体制的合理化决策研究的公开化决策的法制化决策科学化组织超大规模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活动联系的广泛性和后果的严重性的需要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方法1)选准决策目标2)提高执行者对决策的认可水平3)发挥外脑的作用第十三章? 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需要的特征:指向性、再生性、交替性、转移性、发展性第十四章 激励理论研究生理安全爱的尊重自我实现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第十五章? 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我国企业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激励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昂的士气给人们尊重、支持和信任,给每个人以主人翁的地位激励领导人和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优异的业绩,作更大的贡献在平等竞争、公正公平的原则下,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劳动报酬与劳动成果相联系,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去能留,工资奖金有高有低美国职业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工作中员工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感觉第十六章 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由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而定的结构模式组织内部结构:纵向层次结构、横向部门结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1)目标原则2)集权与分权结合的原则3)责权利相结合原则4)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5)稳定性与适应性结合原则6)执行与监督分开原则7)精简高效原则8)信息的灵活沟通原则组织结构的形式与特点、组织行为科学化组织结构合理化1)组织目标设置的合理性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置的合理化3)权责体系设置的合理化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组织运行有效化第十七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组织发展:是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性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组织变革:通常侧重解决组织内部或局部的或阶段性的不利于组织生存的问题,是组织发展的必要手段。组织变革的压力:技术进步知识爆炸产品迅速老化价值观改变法令、政策劳动力素质的变化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的管理原和方法出现组织变革的阻力: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方面组织变革的策略组织变革的四个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各种变革策略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在制定组织变革策略时,众多变革环节均是重要的,但关键环节的选择以及辅助环节的配套则是相辅相成的。1)关键环节的选择是组织变革的基础2)在确定关键环节的基础上,还要选择组织变革的配套环节。组织变革的步骤1)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发现征兆并认识到进行变革的必要性2)诊断问题,提出明确的目标3)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变革内容4)分析变革的限制条件5)正确地选择变革的策略和步调6)制定具体的变革计划7)实施以革计划8)及时收集信息,监控变革计划的实施进程。我国企业组织变革的特点1)组织变革是与政府管理经济形式或手段密切相关的,既受其推动,又受其制约2)组织变革与宏观经济发展形式和发展政策密切相关我国企业组织变革的内容1)机构调整和管理体制的调整2)企业领导制度的变动3)管理的转轨变型4)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5)企业责任-权力体系的完善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的重大差别管理模式形成的基础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结构部门结构及干部配备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同我国大中型企业组织发展的思路1)组织结构形式的多样化2)企业管理的战略化与企业发展的国际化3)组织职能经营化和组织发展社会化4)组织发展规模趋于小型化5)组织运用的高效化和民主化第十八章 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组织文化的特点:阶级性、民族性、整体性、个体性、历史连续性、创新性。组织文化的内容:组织目标、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及规章制度组织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标志着组织行为的科学研究向更高、更深方向发展)标志着对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体研究向组织内部成员的整体研究转化)标志着组织行为科学对个体认识的全面化和深刻化)标志着组织形象的塑造向立体化、整体化发展)标志着组织管理成为一门真正的管理艺术组织文化功能积极作用:目标导向、凝聚、激励、创新、约束、效率消极作用:阻碍组织的变革、削弱个体优势地、组织合并的障碍组织文化建立的原则:目标、价值、卓越、激励、环境、个性、相对稳定原则影响组织文化的因素:民族文化因素、外来文化因素、组织传统因素、个人文化因素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字和标识、物质象征、仪式、语言、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等



















献花(0)
+1
(本文系行到水穷尽...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