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汉字蕴含的哲理(含解析)
2023-09-06 | 阅:  转:  |  分享 
  
作文主题训练------汉字蕴含的哲理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在创造时就代表了一定的含义,或蕴含着一个道理、
一种文化甚至是我们骨子里的一种精神,比如“静”字藏着一个“争”,可以理解为越争时心越要静;“稳”字藏着一个“急”,可以理解为越急时
手越要稳;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懿”是美好之意。它由三个汉字组成:壹,次,心。
包含着追求美好的意识或品质。壹,代表专一与持久;次,行事分轻重缓急,有条理;心,追求内心的丰盈)请综合图形的内容和寓意并结合自身发
展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文阅读I《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中提到,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国文化鲜
活的存在,彰显着其生命力和影响力。譬如“根”,《说文》云:“根,木株也。从木,艮声。”可知“根”的本义是植物长在土中或水中的部分,
即草木之根,如“根壮叶茂”;因根的位置在下,故又引申指物体的基部,如“根深蒂固”;又引申指事物的本源,如“追根溯源”……其实,在同
学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很多关于“根”的经典语句,内涵丰富,启迪人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汉字“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
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字“势”,上半部分古文字写作(),是手捧着作物栽种的样子,强调按节气将植物种到适宜的土里,它便会自然生长;在这一自然规律基础上
加“力”,给植物适当的照顾,它就会长得更好。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
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先总述汉字蕴含着一个道理、一种文化甚至是我们骨子里的一种精神。然后列举了汉字中
的独特现象,如“静”字中藏着一个“争”,“稳”字中藏着一个“急”,字中的一部分与整体汉字含义呈现对立状态。这种字的内在含义和形式的
对应关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个人修养和人生智慧的体现。材料由此启示我们,要善于汲取汉字中的智慧,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通
过传承和发扬汉字中的智慧,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汉字中蕴含的智慧,传承汉字文化的重要
意义,如何正确对待汉字等传统文化的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汉字中蕴含的智慧启迪”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
论证更深入。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稳”中藏着“急”,“忙”中藏着“亡”等汉
字事例,论证我们要从汉字中汲取人生智慧,行稳致远。还可以引用《国家宝藏》中“很多人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
自己的文字和历史”的句子,论证汉字中的智慧与力量。立意:1.感悟汉字力量,领悟人生真谛。2.汲取汉字智慧,行稳人生之路。3.于汉字
中寻找人生之道。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说文解字》中对“懿”的解释是:专久而美
也。所以“懿”这个字,也多指与女性有关的德行与言行,如懿德、懿范、嘉言懿行、懿旨等。而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我们也可看出,想要实
现“懿”,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专久,也就是“壹”,要能做到一心一意和持久如一,既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时,根据材料中的拆字法,也可知
,需要有“次”,这里的“次”,指的是次序、主次,有理有条地去做事,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懿”所代表的美好,并不是靠外在、他
人给予的,而是靠自己充盈的内心赋予的。所以,“懿”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位“心”。试题要求结合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自身发展进行写作。对此
,可以借助材料先解释“懿”中各个部首的内涵。说明一个人想要达到“懿”,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而最重要的,则是依据自己的发展,说明我们
应该怎样实现“懿”。对此,可从心态和行动上进行阐述。比如,从当下而言,可讨论我们应该如何专心致志地学习,为将来打好基础。而从将来的
规划而言,则可从个人爱好、国家需要等角度,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分好主次。而从心态上,则可说明今日之我与明日之我,应该如何保持好心态,为
将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激发斗志。立意:1.“懿”言“懿”行,成美好自我于社会。2.唯有心怀大志、谨言慎行,才能“懿”行于世。3.“
懿”,当行于当下,心怀长远。3.例文:把根放在心中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本灿烂的笑容,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根,那坚强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它的根。落叶归根,心力憔悴的它仍念着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鲑鱼洄游,弱小单薄的它仍
挂念着那一方散发故乡味的水域;乌鸟私情不也是寻求乡情的举动吗?根,就是心底的那份执着的追求与信念,所以李白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根,屈原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根,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根,艾青有了“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的根……他们是不败的勇士,他们或追求名山大川的飘逸,或归宿汨罗的英魂,或纵情山水的隐逸,或深藏祖国的眷念。他们的根永远散发着耀眼的
光芒,永远是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花。有些人的心是被古诗渗透过的而不会轻易凋谢,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生长在清泉甘霖中同样不会枯萎。看那鞠
躬尽瘁的孔明,你会明白他的根永远是盛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甘泉中;瞧那拥着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你会懂得为自由而战是他永恒的根
;再看那音容永存的丛飞,你会听见那首爱心的歌才是他的根……人生在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人类事业而奋斗。然而,不幸的是,现代人
已丧失了许多根。昔日的二十四桥的清风冷月已变成高速与残月;昔日香炉峰上的日照紫烟已化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昔日鹦鹉洲上的芳草萋萋已变成
繁华商铺;甚至“人民公仆”的实质也在慢慢蜕化,以集资兴企作幌子来诈取百姓的钱,打着献爱心的旗号来促销伪劣商品……无数的古典文化与文
化遗迹遭到破坏,许多中华传统美德正在成为历史。这是否应该让我们觉悟:是该重拾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的时候了。慢慢地,我明白:姜女的哭诉
,雷锋塔下的呻吟,天河间的叹息也是根;我懂得:在曲径通幽处,古朴的被暖阳照射的禅房是我们共同的根,还有那寺庙中清响的钟音和那黄河中
会发光的金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余光中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阳光回去夹在唐诗中。”而我说:“折数不尽阔些的荷叶,包下数不
尽的根放在心中。”【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写作核心概念为“根”材料第一段以现代文阅读《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作为引子,引出话题。材料第二段可分为两层:省略号前为第一层,主
要是对“根”的含义进行阐释,这里可以引发诸多联想和思考。可由草木之“根”进行联想,得出人生之“根”、民族之“根”、国家之“根”、文
化之“根”等。可由“根”为草木之本,事物之基,“根壮”才有“叶茂”之盛,“根深”才有“蒂固”之势思考,得出人生要学会厚植其根,努力
扎根向下,打牢根基,才能为未来赋能,于青年而言,要学会做一个扎根向下的“根系青年”。可由“根”为事物的本源,“追根溯源”,寻根问土
,不忘来处思考,得出人生路上,无论飞得多高多远,都要铭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不忘初心,学会感恩等。材料第二段省略号后为第二层。此句
进一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中写“根”的经典语句,以此更好地理解“根”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义,以此展开写作。本次写作
可以选择一个方面写,也可以综合写。注意引导语中“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要求,写作时注意身份意识,要体现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学养和气度。如,
可以抓住老树“扎根”行为,联想现实生活,表达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对成功的重要性这一哲理思考;也可分析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心中有“根”
,心有定力,才能沉潜下去,在“钻、精、深”上下功夫,才能获得成功。也可结合一些时事,如“三代治沙”等,说明他们“根植国家”的“根”
是热爱与信仰……文章在结构上适合采用层进式结构,当然并列式也可。最后,则注意进一步升华主题,总结全文。立意:脚踏实地,生命力才能长
久。不忘初心,把根留住。留住我们的根——保有本色。心怀信念,成就永恒。4.例文:主客和谐两相宜世间万物的存在与发展始终受主观与客观
两个条件的制约,二者恰似一只雄鹰的一对翅膀,只有和谐共振,才能和谐发展,才能行稳致远。从哲学的角度看,主观更多指向的是存在与发展的
个体,客观则是个体成长与发展所处的环境和需要的条件。以此观之,个体要很好地成长与发展,首先自我要有这种主体意识,并积极努力。只有充
分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达到预期。个人成长如此,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亦然。各行各业的精英们,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行业的翘楚、
大国工匠,源自于他们有不断攀登、不断超越的自我主体意识。有了这种“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的追求意念,并为了实现
这个目标而主动为之,才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个人如此,国家也是这样。积贫积弱的中国受尽欺凌、饱受屈辱,东方睡狮在外敌践踏中慢慢觉醒。要
摆脱这种受剥削、受压迫的困局,只有自身首先要强大。唯有强大,才有更多的话语权。正是有了这样的清醒认知,才有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华夏
儿女为富强国的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如果甘于任人宰割,如今世界舞台的中央就听不到响彻寰宇的中国声音。不错,主观的努力是达成所愿、取得
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这里认识到主观的地位与作用,并不是肆意地放大它的价值,因为在这个世界万物保持千丝万缕联系的时代,个体的主观努
力如果没有外在条件的助力,要取得好的效果也很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语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要实现心之所向,离不开外物的帮助,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和气候,也需要人的浇水、施肥、锄草,人的成长更是如此。如果
没有成长和发展的合适条件,再好的先天主观资源都很难实现其价值。仲永天资聪明,如果能够为他创造适宜成长的条件,就不可能落得“泯然众人
矣”的可悲下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豪言中透悉了主观与客观密不可分的关系。纵有青云之志,如果没有“外物以相之”,很难实现九
天揽月的宏愿。新时代的青年,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矢志追寻的路上,不要忽视路边的一花一草,有时候它们也会成为你逐梦征程上的好帮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蕴含哲理的材料作文题。综合分析情境材料的内容,材料是以中国汉字“势”的构成为话题点,
引导学生参悟汉字蕴含的玄机,由字悟理,通过“势”的部首包含的道理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为人处世的妙招。具体而言,材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
部分分析汉字“势”上半部分,古文字写作(),手捧着作物栽种,按节气将植物种到适宜的土里,植物便会自然生长。不难看出,植物要自然生长
,首先要“栽种”,而且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如果不“种”,又没有合适的环境是无法实现的;第二部分分析汉字“势”下半部分“力”,给植物适
当的照顾,植物就会长得更好。就是说,“栽种”在合适的环境中,这是“自然生长”的前提。如果“种下”后置之不理、听之任之,它也不可能很
好地生长。适当地施与外力,给予关怀和照顾,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显而易见,关于汉字的现
实意义解读只是由头,材料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汉字字形结构背后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这样,根据材料的语义可以思考的角度有:如何处理自我发展与外在条件的关系,怎样处理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主观努力需要不需要客观条件。写作时可根据材料蕴涵的深刻道理提炼主旨——本于自我,借于外在,才能和谐发展。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自我的主观和外在的客观,唯有立足自我,适当地假他山之石,才能更好地发展;继之,联系现实围绕观点进行理论分析;然后,针对所提观点结合具体事实加以阐述,进一步申明和谐处理主观与客观关系的重要性;最后,对接现实,在正面论述问题的同时列举反面材料,正反对照,深刻揭示文章的主题。立意:1.敬自然,尽人事。2.遵循规律,适当干预。3.主客和谐共振,方成就美好。4.规律为基,方行稳致远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