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礼记》(含解析)
2023-09-07 | 阅:  转:  |  分享 
  
文言文专题训练------《礼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
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
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①焉,之其所贱恶
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
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节选自《礼记·大学》)[注]①辟:亲近、偏爱之意。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
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富A润屋B德C润身D心广E体胖F故G君子H必诚其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指使……和睦,《谏逐客书》中“却宾客以业诸侯”中“业”的用法与之相同。B.厌,指满足,与《烛之武
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C.形,指显现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中的“形”用法不同。D.
心不在焉,指心思不在这里,与现代汉语中“心不在焉”在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选文第一节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其中“格物”是核心。B.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注重修身,否则,
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
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故好而知其
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什么意思?请简述材料二引用此谚语的用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面小题。选段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礼记·大学》)选段三: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
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
然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选段四: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①,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②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
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
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③,所以劝百姓
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④,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
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⑤;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
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
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
,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注
:①为:治理。经:常,纲常,准则。②柔:怀柔,使归顺。③时使:在不误农时的情况下役使百姓。薄敛:减轻赋税。④既廪称事:发给与其业绩
相称的粮食作为俸禄。既,通“饩”,稻米。称,符合。⑤跲(jiá):绊倒,引申为不顺畅。6.下列选段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归:归顺B.致知在格物格物:探究事物的原理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D.博学之,审问之审:详尽7
.选段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
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
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
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8.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选段一中孔子要颜渊从眼、耳、口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从小事入手,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B.选段二中运用了正反相
成的推演逻辑,提出“八目”,将其梳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
条专注心性修养。C.选段三中孟子以“孺子将入于井”的故事指出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从而推导“仁政”并将其发扬光大。D.选段四中指
出治理天下国家大凡有九条准则,分别是修养德行、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贴众臣、爱民如子、招集各种工匠、优待边远异族、安抚四
方的诸侯。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10.《论语》以“仁、道、君子、礼、恕”等为核心概念;《大学》提出“大人之学”目标是
“三纲”,实现途径为“八目”;《孟子》主张人生来都有善良本性;《中庸》认为,需持续培养行大道之人,行大道之人注重仁义礼智勇。请结合
选段,分析它们观点的共同之处。答案1.BDF2.B3.A4.(1)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
事物的原理。(2)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5.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
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用意: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
句的能力。句意: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富润屋”
“德润身”结构一致,应单独成句,在“润屋”“润身”后断开,即BD处;“故”副词,表因果关系,其前断开,即F处。故在BDF三处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和睦;使……成就霸业。句意: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
关系整齐有序。/拒绝宾客来使诸侯成就霸业。B.错误。掩蔽,掩藏;满足。句意: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
.正确。动词,显现出,表现;名词,情况,表现。句意: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不去做和不能做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呢?D.正确。现代汉语
中“心不在焉”是贬义词,指思想、精神不集中。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A.“‘格物’是其核心”错,“
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使……真
诚;第二个“致”,获得;“格物”,穷究事物的原理。(2)“好”,喜爱;第二个“恶”,不喜欢,厌恶;“美”,优点;“鲜”,少。5.本
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意思:人总看不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恶习,总不认为自家禾苗比别家硕壮。
“恶”,缺点;“硕”壮硕。用意:由原文“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可知,说明人都是有私心和偏见的,所以要注重修身,破除这种偏见。参考译文:古代想
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
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
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
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
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
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
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
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
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之所
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
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
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的缺点、不
喜欢一个人但又认识到他优点的人,天下很少见。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
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6.A7.B8.B9.(1)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
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2)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3)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
遭致失败。10.都主张修身养性,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归:称赞,赞许
。句意: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
和支持,人民就不可能治理好。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连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要使朋
友信任自己,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不能孝顺父母,那么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民”是“不可得而治矣”的主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结构一致,“不获乎上矣”内部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前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后四条专注心性修养”错,是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
言文句子的能力。(1)“端”,萌芽、发端;“然”,通“燃”,燃烧;“达”,流通,指泉水涌出。(2)“豫”,准备;“立”,成功。(3
)“从事”,做事;“几”,接近。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可知,都主张修身养性,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参考译文:选段一:颜渊问仁德。孔子说:“
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实践仁德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别人呢?”颜渊说:
“请问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让我
实践您这话吧。”选段二: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
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
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
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选段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政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之
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
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那小孩的哭声才如此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
,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
(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选
段四:大概治理国家平定天下有九条准则,说:修养身心。尊敬贤人,亲爱父母,敬重大臣,体谅群臣。爱民如子,招募百工,使远人归顺,关怀诸
侯。修养身心,社会有德之道就树立起来了;尊敬贤人。(贤人解惑)遇事就不会再困惑;亲爱父母,那么父老兄弟就不会有怨言了;敬重大臣,(
大臣诤言直谏)就不会办事迷糊;体谅群臣,他们就会以隆重礼仪相报;爱民如子,百姓就会心悦诚服;招募百工,国家就会财源充足;安抚边远地
方的人,四面八方的人就会归顺;关怀各邦国的诸侯,全天下的人就会敬畏。必须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这才是提高自身
品德修养的方法;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些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才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加升他们的爵位,
重赐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才是劝勉人们去爱自己亲人的好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这才是奖励大臣的好方法;对待士要讲求忠信
,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才是劝勉士人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才是劝勉百姓努力从事生产的好方法;天天省视工
匠的工作情况,月月考查他们的技术本领,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这才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对于远方的客人,要
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这才是招徕远方来客的好方法。延续已经绝禄的世家,复兴
已经废灭的国家,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扶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让诸侯各自选择适当的时节来朝聘,贡礼薄收,贪赐厚重,这才是安抚四方诸侯
的好方法。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但是,实行这些常规的方法只是一条。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人们在
讲话之前能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讲起话来就会流畅而无障碍;做事以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解事时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行动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
实,行动之后就不会产生内疚;实行道德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实行时就不会有什么行不通的地方。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人
民就不可能治理好。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连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要使朋友信任自己,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不能孝顺父母,那么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使自己内心诚实,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内心诚实,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显出自己善的本性来,如果不能使自己善的本性显出来,那么就不能使自己的内心诚实了。诚,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实行这个诚,是人为的道理。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他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必苦苦思索,他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他的举止,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这人就是圣人。实行这个诚,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才行。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救,不到彻底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能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能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能终止。别人学一次就会,我要学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我要学一千次。果真能够实行这种方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聪明起来,即使是脆弱的人也一定会坚强起来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