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苦乐均由心,推己筑荣光(含解析)
2023-09-07 | 阅:  转:  |  分享 
  
作文主题训练-------苦乐均由心,推己筑荣光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苦海中翻腾,未尝不是人生极乐——抗倭名将任环。在漫长的人生
中,我们也许会经历许多苦处和不幸。个人的苦痛和挫败已经让人失意,难过和悲伤。但在华夏的漫长岁月中,无数仁人志士把个人的得失荣辱置之
度外,他们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是“愿得此身长报国”的陈京莹
……他们的“苦”和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他们的“苦”深深打上了中华儿女家国大义的清晰烙印。请就材料中的“苦”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作。材料一:“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苦斋记》)也许有人会问,如今的
青年生活在物质丰裕时代,为什么还要去“自找苦吃”?以上材料对这一问题有诸多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元末明初杰出
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基在《苦斋记》一文中写道:“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
与苦相去能几何哉!”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
意义。复兴中学高二年级近期要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活动,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读书交流会”发言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梁启超在《
最苦与最乐》中说:“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你的“最苦”与“最乐”又是什么呢?请结合材料写
一篇文章,可以是你的感悟与思考,也可以是你的经历。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
0字。参考答案:1.例文:愿为国家,捐此区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以为苦,是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抗倭名将任环在苦海中翻腾,却
甘之如饴,是因为为国奉献乃是人生极乐;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是为国而苦,为天下而忧。愿为国家,忘己之苦,寻国之乐,理当如是。愿为国家
,忧之患之。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希文,近代亦有梁漱溟之父梁济先生这样“以一己之性命,拼死保全风云乱世的一缕世
道人心”的人,他们关心国之大事,为不足而忧,为胜利而乐。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有忧患意识。换言之,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许无法拥有足
够开阔的眼界,但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之事,也能拥有忧患意识,做到胸中有沟壑。终有一日我们能跳出局限,拥有大情怀。愿为国家,忘我之苦。不
计较个人苦乐,愿意奉献自我于事业、于国家,是从上至下、从官至民均需奉行的准则。为国为民不仅要忘私,还要无私,更要忘我无我,这是一个
从自知到自觉的升华。从古至今无数英雄,不仅无私奉献,更是点燃自我、照亮黑暗。在飞机的挡风玻璃突然爆裂之时,川航机长心中想的不是个人
安危,而是一定要力保全机人的安全;在地震倒塌的废墟里,用身体护住孩子的老师心中想的不是自己如何逃生,而是一定要用自己的生命无私地护
住更多幼小的生命……正因为有这些在危机、灾难面前忘我无我的人,才成就了如今这团结一致、蒸蒸日上的中国。愿为国家,愿为天下乐。胸有忧
患意识,亦需要有无私精神。在这个世界上,能慷慨陈词、洋洋洒洒“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人不少,但能勤勤恳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却寥寥
无几。忧患意识练就的不应该只是高高在上的灵魂,更应该是愿为天下忧而劳的躯壳、愿为天下乐而坚持的精神。欲望是与无私矛盾但不完全冲突的
观念,将无私奉献给大家,于是小家亦能美好和睦。当人在其位时,就一定要为其位置而担当,尽力谋其责。无私不只是书中、新闻里鼓舞人心的精
神,更应落实于每一件事中。每一次执行任务时的尽心尽力,研究创新时的废寝忘食,打扫卫生时的一丝不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上每一分子的奋
斗、奉献,于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不求私利,才有了如今发展迅速、逐渐富强的中国。愿为国家,捐此区区。抛弃的是个人、一时的苦与乐,更是
区区躯体里禁锢不住的无私之精神、无我之勇气。此日莫呼为小草,入春未必不娇花。珠玉在前,你我何尝不能为国为民成就无私、无我之灵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引用抗倭名将任环关于“苦”与“乐”的一句名言,引发我们对
“小我”与“大我”的“苦”与“乐”的思考。对大多数人来说,无人不想逃避个人的苦痛和挫败,获取成功与快乐。但在一些仁人志士眼中,个人
的“苦”绝非真苦,若个人受些苦楚,就能为祖国的解放、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那绝对是一种人生极乐。而国家民族所受的苦楚,个人对此的无能
为力,在他们眼里才是真“苦”。由此可见,材料中的“苦乐观”,其实是在强调我们应该为天下人谋福利,为天下人除公害,即我们的“苦”与“
乐”的出发点都是“公”不是“私”。这一心态准则的实质是一种爱国精神,是大爱的表现。有时,为国谋利需要忘却自己利益,为国除害而不能只
顾自己的利益,因为有时我们需要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的为“公”,要做到公而忘私。写作时,可以由关键词“苦”出发,说明每个人都有趋“乐
”避“苦”的本能。从而引出较为特殊的一类人,即材料中展现的为国家民族而觉得“苦海中翻腾,未尝不是人生极乐”的仁人志士,并赞扬他们的
无私为公精神。此外,则可结合自身,说明我辈青年当以“为公而乐、为公忘苦”为原则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这其中也可阐述为公之“乐”与自己
的“乐”并不违背,二者的利益可以是统一的;最后阐述当代青年应谋什么乐,避什么苦等。立意:1.为天下生民创造快乐,不避己苦。2.为公
而乐、为公忘苦。3.与时代同担苦乐,绘就人生独特风采。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
一引用的是《苦斋记》的一段话,阐述了“苦”与“乐”之间的辩证关系。刘基所说之话的意思是指: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
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这里说明“苦”与“乐”并不是完全绝对、孤立的存在
,而是会相互转化。导语中“如今的青年生活在物质丰裕时代,为什么还要去‘自找苦吃’?”是任务驱动,要考生思考在物质丰裕时代与“自找苦
吃”的因果联系。物质丰裕时代“自找苦吃”并非胡乱吃苦、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目标,明确方向,主动作为。根据
以上分析,考生在行文时,可先,简单的引用材料,“自找苦吃”是积极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是不惧苦难,主动承担责任。是不畏困境,为实
现自我价值而奋斗。然后,“自找苦吃”的含义,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而这些困难并不是消极的负担,而是促使个人成长和进
步的机遇。苦难并非只是一种痛苦,而是乐趣的一部分。随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不应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更应重视自我成长和精神追求。
接着,“自找苦吃”让我们拥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不满足于消极地接受现实,而是以实际行动投身社会事业。最后,“自找苦吃”并非一味吃苦和
自虐,而是一种内心的成熟和自觉的行动。能让我们从中寻求成长、发现价值,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内
心的平衡,懂得在苦与乐之间取得均衡,体会到从苦中生出乐的奇妙感受。综上所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做“自找苦吃”的践行者。
深刻理解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勇于接受挑战和困难,追求自我成长和社会责任,不断寻求内心的平衡。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力量,塑造积极向上的社
会风尚,为实现中国梦、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青春的力量。立意: 1.丰裕时代也要“自找苦吃”。2.秉承艰苦奋斗精神,敢吃苦的人生才
有意义。3.做“自找苦吃”的新时代好青年。3.例文:苦乐均由心,推己筑荣光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苦乐均由
心,推己筑荣光”。苦,乃贫贱忧患、举步维艰之境;乐,乃轻松闲适、怡然自得之境。苦与乐,表面以物质区分,但宏而观之,事在人为。苦乐均
由心,我们便当推己筑荣光。身处苦境,考验意志,耐住困苦,方筑荣光。“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诚然,苦境提供了一个恶劣的外部条件
,但反面观之,又正是提供了一个“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而成乐境之际遇,筑荣光之途径。且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霸业、司马迁忍辱负重
惊艳史界,屠呦呦埋头古籍造福世界……他们虽身处苦境,但都通过坚毅劳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向人生乐境,筑造荣光。身处乐境,考验
心性,耐住浮华,方筑荣光。“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乐境,或许是我们先前遍历艰难困苦方有所得,或许意味着一个更好的起点,但经苦
而乐后, 若无法耐住偷闲之心,终不免再次沦为苦境。且看晚清政府故步自封,自诩天朝上国而不思进取,走向主权沦丧之苦境,令人唏嘘;反观
之今日中国通过不断努力,早已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吸取教训的我们,自信却不自傲,接续奋斗,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伟大的胜利,从乐境
中汲取动力,赓续辉煌。由此观之,身处乐境,考验心性,惟有看淡一切浮华不断拼搏,才能免于沦入苦境,才能筑造荣光。苦乐由心造,事在人为
,耐住考验,方筑荣光。身处苦难,犹有可以汲取之精神力量;身处快乐时,却不免于坠落之风险。因此,我们当放平心态,身处苦中便享“颜回之
乐”,尊重劳动,相信劳动,通过一次又一次具体而微的努力,向着乐不断进发,筑就人生荣光;身处乐中便思“仲永之苦”,抵制诱惑,抗击诱惑
,在一次又一次苦与乐的思想斗争中选择后者,朝着苦的反方向大步迈进,朝着更加美好的人生之乐进发,筑就人生荣光。而且,虽然国家日益富强
,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也并不乐观。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中美贸易战的冲突还未消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仍然存在……“多难殷忧新国运,动
心忍性希先哲。”梁任公寄语,黄钟大吕。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国家重任已降临你我青年肩上。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
于成。”作为世界中坚力量的青年人,无论是面临苦还是身处乐,都要时刻牢记。国家已给我们今日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应当于快乐中不卑不亢,
于困境中艰苦奋斗。苦与乐往往相生相伴,但无论何者,都是在我们筑就荣光之途中所必经的考验。因此,看淡每一次物质的苦乐,用心铸造精神的
快乐,然后义无反顾地,面对考验,收获成功。苦乐均由心,出发吧!向着人生荣光,催促自己,大胆迈进!面对或苦或乐的考验,勇往直前!谢谢
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与“苦乐”相关的名言组成。刘基所说之话的意思是
指: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这里
说明“苦”与“乐”并不是完全绝对、孤立的存在,而是会相互转化。那么,如何转化才是最正确的道路呢?梁启超的话给出了回答。“大抵天下事
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意思是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后磨砺出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揭示了唯有肯吃苦、不偷闲才能苦境终成乐境的道理。
因为,人生若是在一开始就偷懒求闲,把不该享的乐都享了,就必然终无所成,只剩苦了。所以,当我们处于奋斗阶段时,我们要明白先苦后甜的道
理。而当我们遭遇挫折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苦与乐是互相依存的,眼前暂时的苦并不会消灭奋斗后所得的乐。但当我们获得成功时,却也该意识到
,人应该乐观地面对生活,但也不可没有忧患意识。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写作时,可以在开篇引用材料名言,点出其要义后直接地亮出自己的
中心观点,即对待苦与乐,应秉持正确的态度:乐境不骄,苦境不馁。然后,就可把中心论点一分为二,具体解析正确对待苦和乐的方法。在论述每
一个分论点时,可以结合一些历史事实,夹叙夹议,在反复对比中,阐明自己的观点。此外,还可联系当今中国和自身实际,说明国家虽富强整体处
在“乐境”中,但也会局部遇到“苦境”。因此,当代青年要通过努力化苦境为乐境,延续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1.涵养新时代的苦乐情怀。2.乐不忘苦,方能行稳致远。3.人生之道,苦后方得蜜糖甜。4.例文:我的最苦与最乐梁启超先生曾经说
过,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乐的事是完成自己该尽的责任,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事。但对于我来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攀登
学习高峰的艰难——钢琴学习路上的艰辛。现在回想起来,钢琴之路是多么曲折,时至今日,都让我永生难忘。我在五岁左右的时候,跟随表哥去了
琴行,当我看到这一排排会发声的盒子时,便一下子对它们产生了兴趣,回家后,便吵着要弹琴,妈妈最终同意了,但她告诉我,如果要弹琴,就要
一直学下去。我当时便满口答应,于是,从此我走上了学琴之路。我本以为学琴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但没想到它竟是如此之难,如此之苦。每天晚
上,我都必须在作业写完之后练习弹琴,不管多晚,妈妈都要强迫我练琴,我在初级练琴时,总是伴随着恫吓和利诱,因此,我竟渐渐地对练琴产生
了反感,也因此有了痛苦之感,但是,等我到了五级时,随着技术的精进,我却突然对弹琴得心应手了。妈妈有时甚至都从中找不出问题,老师也称
赞我很有天赋。终于,我参加了市级比赛。有几百个竞争对手在与我争夺冠军宝座,我一下子便感到了压力山大,妈妈经常鼓励我,说不要害怕,得
不得奖没关系,重在参与,我终于在淘汰赛中打败了其他对手,进入了半决赛赛场。可是,当我到了半决赛赛场时,我的兴奋却一瞬间消失了,在场
的几乎都是比我大的哥哥姐姐,万万没想到,我竟然又一次地成功了,我打败了其余的十个竞争对手,赢得了夺冠的权利。在决赛场上,我又是一个
超常发挥,竟然打败了许多对手,和三个人并列第三名,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时,台下闪耀着璀璨的灯光和欢呼的观众,让我不知所措,但当我和其他
五名获奖者站在台上,台下掌声雷动时,泪水情不自禁地模糊了我的视线:多少个为之奋斗的日日夜夜,才换来了今日的成果,也使我明白了“苦之
极,亦乐之极也,为追求一种目的,达到一种境界,虽苦犹乐,甘之如饴”。伴着春光明媚的傍晚,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曾经为之奋斗而来回穿行的小
道上,清风吹走了曾经的辛酸与苦楚,但是经历了这一切,此时的我已经明白:没有痛苦的破茧而出,就没有往后的翩翩起舞,也使我明白“保剑锋
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难道不是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题,材料由梁任公先生的文章《最苦与
最乐》说开去。他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演讲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从这段文字,我们分明地知道,真正的痛苦不是物质上的贫寒,而是精神上的痛苦。而最大的痛苦就是尽大责任,而尽了大责任就会得到大幸福,这就是人生最大的、第一件的乐事。考生写作时可以写成记叙文,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具体事件指出“最苦”是什么,“最乐”又是什么,“苦”与“乐”之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还可以写成“议论文”,比如以生活中自己的“苦”“乐”转换或感受为切入点得出观点,然后再通过列举他人事例证明真正的痛苦不是物质上的贫寒,而是精神上的痛苦。立意:1.人生的痛苦与失意,无关乎贫穷,而关乎责任。2.尽大责任,得到大幸福。3.不尽责任、推卸责任,人生一无所获,留下的将是遗憾和无涯的痛苦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