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含解析)
2023-09-13 | 阅:  转:  |  分享 
  
作文主题训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读过许多讲述读书求学经历的文章,我们自己正行走在读书的
路上。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答案各不相同,有人为了理想的追求,有人为了中华的崛起,有人为了改变环境和命运,有人只为精神的底色。同学们,
你的十年读书路,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你是为何而读?又将为何而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
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不博览者,不闻
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王充一个人一辈子只读那一类书,范围很窄很窄,思想也永远不能开禁。----
周谷城边缘科学诞生以后,要求学者们具有更广泛的学识。----贝弗里奇综合以上材料触发了你对“学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
章。要求:①选准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阅读下面文字,按
要求写作。阅读已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对于我们学生而言,阅读:近者,培养能力,应对考试;中者,养成习惯,提升素养;远者,丰富
生活,滋润生命。参编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作家也曾说: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对于阅读少、不读书
、不思考、写字慢、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而言,此次教改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导下的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新
高考已经拉开帷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阅读学习的方式、方法和习惯,也应随之改变。你对上面的文字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阅
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除诗歌之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或抄袭。4.阅读
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相传苏轼少时在其书房门口亲笔书写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来苏洵看到,就找来几本古书给苏轼,结
果苏轼发现好多字都不认识,再想想自己那副对联,顿时心中大惭,于是赶紧在对联上各加两个字,变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最
后,“读尽人间书”的苏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据说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大清早亲朋好友都登门贺
喜,可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最后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读
书成瘾的闻一多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曾任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后回到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看完两位名人的读书小故事后,你联想到了自己的哪些读书故事呢? 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参考答
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材料从学生的角度指出我们读过很多关于读书求学的文章,我们自己也正在读书的路
;然后用设问的形式指出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最后引题,“你的十年读书路,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你是为何而读?又将为何而读?”材料第一段就在
于引出“读书”这个话题,第二段就在于引导和启发。分析材料第二段可知,“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可以写你十年读书路上,关于读书的难忘经历
,这个可以写成记叙文。比如可以写为了读书曾付出“血的代价”,写在读书时受了伤的故事;还可以参考《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读书的经历,回
想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难忘经历等。“你是为何而读”则与第一段中关于“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相关联的,可以谈你对读书目的的认识。如自己读
书是为了理想的追求,实现人生的蜕变;也可以像周恩来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是为了实现自己报国的远大抱负;还可以写“只为精神的
底色”而读书,也就是说,读书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富有内涵,精神品味更高。但是如果写作成“为了改变自身命运,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等,虽然
也是读书的目的,但是立意未免不是太高。建议写作时,如果是关于读书的目的的内容,站位还是要高一些。“又将为何而读”,这意味着在读书方
面要有一个关于未来的打算,针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或状况,改变读书的策略或方向,重新认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等。如果从这个角度写不太容
易,但是更容易写出深度。“读书”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但是如果把握不好,非常容易写成一个一般的作文,因此无论在立意上还是在选材构思上
可以多动脑筋,有些创意和创新才会脱颖而出。立意:1.读书可以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2.善读书可以医愚。3.人不读书,其犹夜行。4.读
书可以让我们摆脱平庸。5.读书会让我们变得高尚。6.读书什么时候都不晚。2.例文:想有所成就请从博览群书开始博览群书,是古代有所成
就的学者共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吸收丰富的营养成分;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写出精彩的作文;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不断
地提高阅读能力。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曾用蜜蜂采蜜比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的道理:“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鲁迅先生的形象比喻更使我们学生明确要写好文章,就必须博览群书的道理。自古以来,博学是学者的基本功,而“开卷有益
”也就成了学习的座右铭。汉代的王充提倡通览古今,他把《汉书·艺文志》中所列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六大类一万二千多卷
的浩繁典籍,差不多都阅读钻研过。他认为读书既要知今,也要知古,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不解世事);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目(不明事理)。
他还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由此可见,广博学习的重要作用不容轻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主
张纵观百家之言,不为一家之说所限。正因为它注重博采,才能有所创造,完成了“总结万殊,包吞千有”的著作《史通》。清初学者陆世仪的经验
:“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所谓识货就是对读书有选择,区别对待。有些书只要“观其大意”——泛读,而有些书要“一一寻究”——熟
读,有些书却要“终生诵读”——精读。这些事例都说明:只有不耻下问,才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只有知今知古,才能成为博学的人;只有见多识
广,才能成为博学的人。而博学不仅要知今,而且要知古;不仅要知己,而且要知彼;不仅要了解一家之说,而且要博采百家之言;不仅要专攻一门
学问,而且要触及各种领域……今天,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纸书电子书应有尽有,父母、老师都尽其所能的给我们列出了很多品质书目。而就在我
们学校的文学社里,也是典籍、文学、社科、科幻各种书籍品类齐全,古今中外皆有,可是很多同学都不知道珍惜时间,不好好看书,这不是浪费吗
?让我们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宝贵时间,从现在开始养成天天看书的好习惯吧,不断增加阅读量,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眼界,学习古人博学、苦学、勤
学、乐学的精神,成为知识通达之人,成为知识渊博之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
共三则。第一则意思是:人不博览群书,不了解古今情况,不能识别世间事物,不知道是与非,就像盲人、聋人和鼻子长痈的人一样啊。本句为否定
句,可以将其改成肯定句来表达“学习”的作用:广博的学习可以了解古今情况,识别世间事物,明了是非。第二则阐明了一辈子只读一类书的危害
,从正面理解就是广博的学习可以让思想解禁。第三则的关键词是“广泛”,强调要广泛的学习,才能有广泛的学识。综合三则材料,不难发现,其
共同点都是在讲广博学习的作用,可以让人通古今,识事物,明是非,拓思想,广学识。提示语规定了本次写作的主题——“学习”,考生必须围绕
“学习”立意。“学习”的内容特别宽泛,并不是所有和“学习”有关的内容都可以入文,依据材料可知,应强调“广博学习”的重要性。行文时可
以引用古今中外广博学习并且取得成功的例子来论证广博学习的重要作用,如材料中名言的作者本身也是广博学习的践行者。可以从“为什么”的角
度论述广博学习的原因。立意:1.广博学习可以让人增长学识。2.广博学习可以拓展思维。3.广博学习更符合时代需求。3.例文:语文素养
之花在阅读之美中绽放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的迷离,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即是天涯”般纯粹淡然,而是被混沌复杂的种
种现实包裹着。当你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围城中觉得力不从心,一切映入眼帘的数字和字母此刻都会变成冷漠的嘲讽
,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
的洒脱,是“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时的释然。是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坚硬的铠甲。这朵花在阅读的愉
悦中绽放地最美!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分析问题,领悟规律,跟着老师的步伐,去拜访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般愁怨、着粉色旗袍从江南
雨巷袅娜走过的姑娘;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
婉约……课内的学习和阅读,给我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让我们徜徉在优秀的传统文化长廊中,乐而忘返,获得最大的审美享受,收获更棒的语文
素养。我们亦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灵活选择符合我们品位与时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正是从大量课外
阅读中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独到的见解,更长远的目光,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有更加细致周到的分析与感悟。阅读,是文字与心
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读够了《青铜葵花》里的忧愁朴实,谁不惦记着《神雕侠侣》里的
回肠荡气?看厌了贾府里的肃穆迂腐,谁不会想到孙猴子的精灵古怪?在读《红岩》心潮澎湃后,想在《边城》里寻找回归乡土的宁静。”——年仅
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聂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读过一篇著作,她便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将文章结
集成册出版,取名为《希子的脚印》,北大教授孔庆东和《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纪连海更是对该书联袂推荐。并没有初高中课本知识与方法的积
累,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聂希子只是通过对大量文学著作的阅读与感悟便拥有了极高的语文素养,并得到了社会和大家的认可。文以遣志,语可
兴邦。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阅读,乃悦读也。悦读之美,在于孜孜不倦地积累,在于天马行空地想象
,在于触碰心灵地感悟。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位心悦诚服的读者,纵使世界愈发聒噪,我们依旧可以在缱绻的文字中收获内心的丰富与安静。愿在悦读
之美中绽放的素养之花可以相伴我们,一路静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此
类作文审题,首先读懂材料,抓住主旨。然后选择角度,准确立意。材料有三段话,第一段循序渐进地指出了阅读的三个重要作用。第二段,参编统
编教材的作家的话也指出了阅读不仅是应对考试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这次教改特别重视的问题。第三段话指出,在当前新课改的新形势之下,结合
语文学科素养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方面的要求,我们阅读学习的方式、方法和习惯,都要与时俱进,及时改变。材料的关键词是“阅读”“新
课改”“学科素养”,可见材料的主要意思就是,阅读对于应对考试,提升个人素养乃至于丰富精神世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改形
势之下,围绕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我们应该改变自己阅读学习的方式、方法和习惯,从而让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充分发挥作用。根据材料的意思,考
生可以谈阅读在应对考试、提升个人素养和丰富精神世界方面的作用;也可以谈在新课改、新形势下,如何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方法和习惯;还可
以谈阅读在培养语文学科素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从“思考和感悟”可知,文体是议论文或散文。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脉络清晰,论据典型。散文要
形散神聚。立意: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阅读开启心智,陶冶情操。3.语文素养之花在阅读中绽放。4.例文:我的读书故事我总是忍不
住回想那个与父亲一同坐在树荫下读书的夏日午后。那天,蝉鸣鸟叫,流云梨白,微风袭人,好像有一束光照进了我灵魂的罅隙,浮动着清浅悠远的
槐花香。我自小便喜爱阅读。受父亲的影响,家里甚至腾空了两间房间用作书房。我的父亲是位在工作时不苟言笑的军人,但在家中,他是个温和而
甚至有点“孩子气”的父亲,会偷吃我的饼干,用手机玩连连看……但最重要的是,他于我而言,更像一位导师。在阅读方面,父亲算是我的启蒙者
与引路人。记得是在我初一时,与父亲约定好了每周日的下午,要一起阅读,赏析佳文。我抱了四五本书堆放在脚边,而父亲总是只带一本书,一支
笔,一个本子。我与父亲坐在槐树荫下的白石凳上,各自看书。父亲一边看,一边在书上轻轻地勾画着什么。有时候,会将目光停留在某处,久久不
移。而我看书速度很快,一本接着一本,从不为书中某处伫足。当我看完第三本时,父亲才放下他的书,开始用本子摘抄句段。我忍不住略带得意的
向父亲炫耀着,“您看我比您阅读的快多了!”我自以为阅读速度快是件可值得骄傲的事,父亲听了只是微笑着抬起头,停住了手中笔,“那么,我
考考你,你看的《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喜欢吃什么?”这是我看的第一本书,内容只记得大概,哪关注得到这里的细节。父亲见我犹豫着,边笑着
说:“是冰糖葡萄蜜饯。你看这虽是细节,但足以反映出你的阅读并不细致,只过于追求了数量与速度,而忽略了阅读的本质——用心感悟每一个字
。每本书都是作者的心血,里面的每个字都浸润着作家写作时的月色,沐浴着的清晨的曦光,这难道不值得你去仔细品味与鉴赏吗?每本书都是位有
故事的老师,它们的话语值得去深思与铭记。”说罢,父亲便举起他的摘抄本向我晃晃,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读书笔记,那是父亲阅读时的细致用心
。父亲的这段话,让我细想了很久。从前说我喜欢阅读,但仅仅止步于喜欢,没有尊重阅读。听了父亲的话,我才幡然醒悟应当如何去阅读。读书也
是一门学问。父亲的话,似一抹光照亮了我从前无意的阅读态度,让我明白了究竟什么是读书。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个夏日午后,永远记得父亲的
读书笔记。这段回忆应当是带着槐花幽香与书墨的香气;遥远地浮动着热烈而深沉的光,普照我的读书长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
题:这是一则话题作文,要求以“我的读书故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所给两则材料都是名人的读书故事,“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苏轼最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另一位结婚当天还在书房沉醉于读书的闻一多先生成了成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著
名学者。这两则故事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本次命题作文的话题是“我的读书故事”,这是一个偏正短语,
中心语是“故事”。对“故事”的解读可以参看《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于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有连贯性”,要求文章有一条明晰的发展线索;“富吸引力”,要求文章有一定的情节上的张力;“能感染人”,要求文章要通过事、情、理拨动
读者心中那根敏感的琴弦。这就需要考生充分地调动自己的才思、才情、才智,去谋篇布局。如果仅仅泛泛地去写自己读书的经历,是无法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故事”前面有两个定语:一是“我(自己经历)的”,“我”限定了叙事人称要用第一人称,写自己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富有个性和趣味,又无法忘怀的事情;二是“(与)读书(相关的)”,“读书”二字限定写作的内容要和读书有密切关系,不能写跟“读书”无关的故事。写作的内容既然是来源于“我”的真实生活中生发的真切体验,因此具体写作中要求考生“我手写我心”,唯有如此才能写出“我”的情感,我的细节,否则只有故事梗概,写之不深,读之无味。本次记叙文的写作属于复杂类记叙文的写作,多个事件的记叙描述要有内在的因果逻辑关系,一波三折的表达效果是需要考生在润笔之前即必须从人物关系、情景设置、感情变化等方面预设好的。立意:1.读书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珍贵。2.由读有趣的书到读有用的书,体现我的成长。3.感谢我的读书启蒙者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