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江苏省淮安市宿迁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09-13 | 阅:  转:  |  分享 
  
宿迁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材料一:《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
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
‘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
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库序教化,学习礼乐的
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
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
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
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
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
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
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
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
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材料二:读书其实从哪本书
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
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
《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敝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拢矿,忽然,痛出
一颗宝石。正是那种课卓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颇扑不破,故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
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视,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
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倪、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数授的嘴里说出来,碹坤都不会打一下:《论语》在中单文明中,
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那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长》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
为令人宣息的救条。所以音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颠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频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竞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圆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
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帝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锌起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
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
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
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1.下列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
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于形象。B.《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
则。C.《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D.《论语》“温故而
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
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B.材料
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C.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
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D.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
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3、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A.《几何原本》是欧氏几
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B.《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
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C.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
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D.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
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4、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
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5、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
该导读列出要点。(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八月的乡村(节选)萧军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
着夜,广茫地爬行。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人们的脚步也开始松弛。为着便利任是某个时间全可射击,步枪并不拘泥,任便每人取着合适
的准备姿势。他们中有小红脸、崔长胜等抗日农民;有旧军队出生的刘大个;还有青年学生萧明。每人的子弹袋全变得空虚了!病蛇般的软垂在人们
的胁下,随着人们的脚步在动荡。“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
子……”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
”萧明底眼睛有点蒙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
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为的不要使大家
跑错了路,眼睛常常要睁大着,这样工夫一久,那会发生很不好受的胀痛!汗又开始在前额和身体各部分心流。他实在自己也估计不出“新世界”究
竞诞生在那一天。不过他知道“这是一定的”,新的世界一定会来到的。“一定的吗?萧同志?啊——”“一定的——”下了这个山坡,由两山中间
鞍部又向右面折下去,底下又是一带长谷——“同志们,出了这个谷口,再过一条河,对面在几个山怀抱里的那个堡子,就是王家堡子——出了这个
山口子,就能看到一座炮台,炮台上面一定有红旗,如果他们在那里一他们一定有人在这里等候我们……"这是一种希望!队尾的李三弟竞唱起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起来!全世界的罪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作一次最后的斗争……旧世界……一刻全为这歌声感动得合唱起来
。老人崔长胜流着泪。感动地舒展着脸上的皱纹。“萧同志,有工夫你一定也要教教我!我不是也应该唱唱吗?这是再好没有的歌啊!”“好,现在
我就教给你,——来!先唱第一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就如军队行军,或是出操时候唱歌一样,萧明唱一句,崔长胜和别的
人们复诵一句。一刻是整齐了!加上山谷的回应。——啊!这是一片轰鸣!这轰鸣一直是由山谷里倾泻出来,向着对面山头上有红旗飘动的方向,广
漠地飞扑过去……田野上,高粱红着穗头,在太阳下面没有摇曳。东北乡下,收割的日子虽然一天迫近一天,今年却不被人们怎样重视。村子里少壮
的农民,更是不注意到这些。镰刀在房檐下的刀挂上生着锈……所有的什么也没准备。全是迫切的掮着自己的枪巡逻呀,守望呀……在被指定的地方
。有的时候偶然聚在一起,他们也会谈论由队部那里听到的,是一向由他们祖先也没听到过的一些新的话,新的故事。在他们谁也不肯显示自己不聪
明;全要显示自己是英勇的,没有一点胆怯或怜悯来杀一个日本兵,更是杀日本军官。“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
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司令那家伙真是条汉子,真可以。”“听说,这七个人……原先是九个,
半路上‘过去’两个,萧明原先就是我们的人那不能算数的。”“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正午的
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烟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
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蜗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这
好像几百年前太平的乡村。鸡鸣的声音,徐徐起来,又徐徐地落下去,好沉静的午天啊!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弹窝在每处显着贪婪地扩大
;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死在炕底下的尸骸。小孩
的头颅随便滚在天井中。没有死尽的狗,尾巴垂下沿着墙根跑,寻食着孩子或是大人们的尸身。到午间再也听不到山羊们带着颤动的鸣叫,也没有了
一只雄鸡,麻雀子们很寂寞地飞到这里又飞到那里。(选自《“奴隶”丛书》,1934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了萧明领导的小分队奔向王家堡子的艰苦历程,萧明虽然悲伤疲乏,但坚定勇敢、身先士卒、认真负责、关
爱部下。B.队伍下了山坡继续行军,他们期望在王家堡能见到红旗。红旗,是斗争方向的象征,她给困难中的战士带来力量和鼓舞。C.这篇小说
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D.队伍统一了思想,一往无前地高举红
旗高唱《国际歌》奔向革命的主流大军,这歌声给人增添了信心和力量。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
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员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不同的性格。B.小说具有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
主义情绪,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读来令人感奋。C.小说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着重描写战斗者的群像,人物
的性格在行军、战斗、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展现。D.这篇小说描绘了八月东北乡村宁静的画面,语言华丽,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
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情感。8.小说是如何塑造萧明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小说结尾并未详细交代战斗过程
,而是着力描绘废墟场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
叔未对。 宣子曰:“昔匀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
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减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
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节选自《左传》)材料二:平木鸟兽之为物,
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
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
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节选自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停顿处的字母依次填入下面的方框内。(3分)修A于身矣B而C不施D于事E不见F|于G言H亦可也。11.下列对
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意思是“去”,与《<论语〉十二章》中“如其礼乐”中的“如”意思
不同。B.废,意思是“废弃、停止”,与成语“废寝忘食”中的“废”字意思相同。C.所以,意思是“……的原因”,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中“所以”含义不同。D.诗书,指《诗经》《尚书》,与《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A.范宣子认为句之祖世代不绝,可谓不朽,而穆叔则不赞同,认为这只能算世禄,不能算不朽。B.穆叔认为保姓受氏,守护宗
庙,祭祀不绝,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这种情况,这是“禄之大者”。C.在欧阳修看来,虽然圣贤与草木鸟兽一样,终究化为腐朽,但是圣贤的德、功
、言将会不朽。D.欧阳修认为颜渊之所以能不朽,不在于他的德行,也不在于他的功业,而在于其不朽的言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8分)(1)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4分)(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4分)14.穆
叔与欧阳修对“不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之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郡斋秋夜
即事寄斛斯处士许秀才【注】杜牧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故国杳无千里信,采弦时伴一声歌。驰心
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注】公元842年,杜牧因受权贵排挤,外放黄州。这首诗是他在黄州任上所写。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开篇说有谁愿意虚度此良辰,流露出了诗人对时光的珍惜以及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感。B.“独怜”
承接上句,面对眼前的秋夜之景,诗人孑然一身,生出万般愁绪,却始终无法排遣。C.颔联以“边鸿”“庭树”"月"等意象营造清冷空阔的意境
,“迷霜久”暗示诗人贬谪此地多时。D.本诗语言含蓄精炼,如“千里”写路途遥远,乡心难达;“一声”以少写多,状乐声余韵无穷。16.这
首诗歌尾联以景物作结,请赏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
之道》中,身修除了需要“格物”“致知”两个步骤之外,另外两个步骤是“ , ”。(2)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
四章中给出建议“ ,”,告诫人们,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不到最后的胜利,绝不松懈。(3)《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
”两句,把江、月、花三个意象联系在一起,描写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象。(4)《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中,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
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形的两句:“ , ”。三、课内文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3分)A.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B.虑而后能得 得:心得,收获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D.故有道
者不处 处:为,做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自贼者也 D.先诚其意20.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A.当察乱何自起 B
.加之以师旅C.有时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D.自知者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11分)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
大的特点就是 ① ,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
花”的美誉。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美国弗罗斯特的《雷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
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 ② 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炼,更上口,也是一目了然。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不乏人,难道不是
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
③。例如"圈,一中同长也",很难让刚刚启蒙的孩子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民间当然不会用古代汉语这种交际工具,它不仅会
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一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虽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采。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论语>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八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现在的中学校园,沉溺于物质享受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学校将组织一次“做生活的减法"的征文活动,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