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09-13 | 阅:  转:  |  分享 
  
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等位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控制相对性状B.可用A和
A表示C.可由基因突变产生D.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2.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
C.绵羊的白毛和黑毛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3.对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实验的相关
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涉及的性状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都设计了F1自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C.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
据D.均采用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4.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A.等位基因只能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B.卵母细胞
的减数分裂过程需要纺锤体的参与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5.经典型半乳
糖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此病的概率是(?)A.1/2B.1/4C
.1/6D.1/86.已知某一株玉米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其周围生长有其它基因型的玉米植株,下列基因型中,这株玉米的子代不可能出
现的基因型是(?)A.AABbB.AaBbC.aabbD.AAbb7.同源染色体是指(?)A.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减
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C.形态、大小大体相同的两条染色体D.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8.下图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图片。该细胞发生的变化是(  )A.同源染色体配对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DNA双链解开D.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9
.同源染色体是指(?)A.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B.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体C.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D.分别
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10.人类精子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成是(?)A.44+XYB.23+X或23+YC.22+X或22+YD.4
4+XX11.某生物的精原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及其上的DNA分子数依次
是(?)A.42、84、84B.84、42、84C.84、42、42D.42、42、812.控制猫毛色的基因XB为黑色,Xb为黄色
,Y染色体上无对应基因。雌性个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浓缩为巴氏小体,雄性无此现象。因此,正常情况下,雄性表现黑色或黄色,雌
性表现黑色、黄色或黑黄相间。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黑黄相间的雌性个体为杂合子B.雄性体细胞中可以观察到巴氏小体C.浓缩导致巴
氏小体上的毛色基因不表达D.雌雄个体中X染色体上基因表达量相近13.果蝇X染色体上有决定眼色(R/r)和翅形(B/b)的基因。纯合
红眼(R)大翅(B)雌果蝇与白眼小翅雄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罕见的嵌合体果蝇,身体左半部为红眼、大翅、雌性(性染色体为XX),
身体右半部为白眼、小翅、雄性(性染色体为X0)。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R基因和B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B.该异常果
蝇形成的原因是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时产生的一个细胞丢失了来自母本的X染色体C.雌性亲本的卵细胞中染色体丢失是该异常果蝇形成的原因D
.推测果蝇的性别与X染色体的数目有关14.人类Hunter综合征是一种X染色体上单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溶酶体中缺乏降解粘多糖的酶
而使粘多糖在细胞中积累,导致细胞的损伤,如图是某家庭该病的发病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B.1号
的溶酶体中有降解粘多糖的酶C.4号和5号的基因型一定相同D.6号的致病基因来自1号15.先天性夜盲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用
B、b表示),患者视网膜视杆细胞不能合成视紫红质。下图为某家族中此病的患病情况,以及第Ⅲ代个体的基因检测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Ⅱ-3与Ⅱ-4均携带致病基因,因此后代Ⅲ-7患病C.Ⅱ-5的小肠上皮细胞和初级
卵母细胞中均含有致病基因D.若Ⅲ-8与正常男性结婚,生育患病后代的概率是1/416.下图1表示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家系图,基
因检测发现该病是由D基因突变所致,致病基因有两种类型,记作d1与d2。图2为相关基因酶切电泳结果,II1性染色体组成为XXY,不考
虑新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II1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I2形成配子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B.II2与正常
女性婚配,所生子女患病概率是1/2C.II3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不患病D.II4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儿子患病17.在格里菲思所
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体内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某同
学根据上述实验,结合现有生物学知识所做的下列推测中,不合理的是(?)A.与R型菌相比,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B.S型菌的D
NA能够进入R型菌细胞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加热杀死S型菌使其蛋白质功能丧失而DNA功能可能不受影响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
理后与R型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菌18.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复制时可观察到多个复制泡(如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是(  )A.DNA分子复制时需要解旋B.DNA分子复制过程无需耗能C.较小的复制泡复制起始时间较晚D.这种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效率
19.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当其遗传物质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①核糖、磷酸?②脱氧核糖、磷酸?③腺嘌呤、
鸟嘌呤、胞嘧啶?④胸腺嘧啶?⑤尿嘧啶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2③⑤20.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
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
行的链组成B.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C.碱基对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21.能正
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过程是(?) A.①B.②C.③D.④22.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即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
W),雄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如图是鸡羽毛颜色的杂交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
传B.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C.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D.亲、子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相同23.下图为某生物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分布
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d基因和e基因为一对等位基因B.e基因和g基因不可能发生自由组合C.f基所和g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
别相关联D.e基因和f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相同24.小鼠是研究遗传病的模式动物。图1为雄鼠的某细胞分裂示意图(仅示部分染色体
,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其对
应图2中的细胞bB.图1细胞分裂完成后,产生的配子类型有aY、AX、aXC.若b-e代表某细胞的不同分裂期,则其先后顺序为b→d→
c→eD.图1细胞中基因A和基因a发生分离的时期仅是减数分裂Ⅰ后期25.用正常叶色和黄绿叶色甜瓜进行杂交实验(如图),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A.甜瓜正常叶色与黄绿叶色是一对相对性状B.甜瓜叶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C.实验二的杂交方式为测交D.实验二子代正常叶色自
交,后代正常:黄绿为1:126.甲、乙为某雄性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AaBb)体内不同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示意图,染色体及基因分布
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4个染色体组B.甲图中②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的原因是染色体
发生了交叉互换C.乙图为次级精母细胞,可产生基因型为AB和aB两种精子D.乙图中细胞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7.某雄性哺乳动物个
体的基因型为AaBb,下面示意图表示其体内的一个正在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与a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
分裂B.该细胞进行交叉互换后发生了基因突变C.该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经减数分裂后形成两种类型的精子D.若产生了AaBB的精细胞,
很可能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28.酵母菌的DNA中碱基A约占32%,关于酵母菌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复制后A约占3
2%B.DNA中C约占18%C.DNA中(A+G)/(T+C)=1D.RNA中U约占32%29.决定自然界中真核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
的根本原因是(?)A.核苷酸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C.氨基酸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D.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
多样性和特异性30.某班做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如图是全班20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表(注:各小组计数50个细胞,实验
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完全相同),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细胞周期间期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实验1组计数细胞个数46211实验
2组计数细胞个数42413……………全班计数细胞个数880471855A.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前期和后期的DNA含量相同,染色体数
目不同B.若该植物细胞一个细胞周期为20小时,则有丝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大约为17.6小时C.若这些细胞中的DNA已用15N标记,将
其放入只含14N培养液中培养,则在第二次分裂的中期,含15N的染色体占染色体总数的50%D.若产生的子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
生稳定性的差异,此过程称为细胞分化二、综合题31.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为 性果蝇的染色体图解。此图中有 对同源染色体。与性别
决定有关的染色体是图中的 染色体。(2)A与a基因称为 基因,若A与a、B与b各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则这两对相对性状在果蝇群体中的遗
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3)写出此果蝇的基因型: 。(4)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性染色体上的W基因在 (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前的
间期形成两个W基因,这两个W基因在 (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的后期发生分离。W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和性别相关联,称为 遗传。3
2.玉米种子粒形的饱满、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科研人员用饱满玉米和皱粒玉米杂交,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1)据图判断,这对
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 定律,其中 是显性性状,F2群体出现 现象。(2)经基因定位及测序发现皱粒玉米出现的原因是由于Bt2基因
插入了一段DNA序列,如图所示,这种变异类型属于 。(3)研究发现Bt2基因编码一个淀粉合成限速酶——AGP酶,推测玉米种子出现皱
粒的原因为:Bt2基因插入一段DNA序列→Bt2基因的mRNA上 改变→AGP酶氨基酸序列改变→AGP酶的 结构改变→AGP酶失活
→淀粉含量→玉米种子失水→种子皱缩。33.甲、乙为某雄性二倍体动物(基因型为AaBb)体内不同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示意图,图中①
-⑧代表细胞中的染色体,同时标注了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请据图分析回答。(1)甲图所示细胞处于 期,判断依据是 。其中①的同源染色体
是 。造成①②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的原因是 。(2)乙图所示的细胞名称是 ;其中①②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的可能原因是 。乙细胞分裂产生的精
细胞的基因型有 种,分别是 。34.自然界的女娄菜(2N=46)为雌雄异株植物,其性别决定为 XY 型,其茎色有灰绿色和黄色,叶型
有宽叶与窄叶,依次由一对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现将多株纯合灰绿色宽叶雌株与多株纯合黄色窄叶雄株进行杂交得到 F1,F
1随机交配得到F2,统计 F2的表型及数量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灰绿色宽叶(株)灰绿色窄叶(株)黄色宽叶(株)黄色窄叶(株)
雌株120004000雄株600600200200(1)据表中数据可知,叶型这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 ;控制茎色、叶型的两对等位基因遗
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依据是 。(2)由表中数据可以判断控制宽叶与窄叶的等位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上,但不知道是仅位于 X 染
色体还是位于 X 与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如上图所示),请写出 F2中窄叶雄株可能的基因型 。(3)现有各种纯合植株若干,请设
计一次杂交实验来判断等位基因(B/b)仅位于 X 染色体还是位于 X 与 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及结论)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及结论: 。35.下图为DNA分子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DNA分子由两条单链组成,两条链按照
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中的[] 和[] 交替连接,构成两条链的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中括号内填数字,横线上填文
字)。(3)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 原则,通过连接成碱基对。(4)每个个体DNA的 排列顺序各有特点,决定了生物个体的特异性。(5)若
以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该DNA,则放射性物质位于图中的 中(填数字)。(6)假定大肠杆菌含14N的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若将
其长期培养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得到含15N的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含15N的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子一代D
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 子二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 36.棕矢车菊素是植物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药物,研究者为探索其对宫颈癌细胞
的作用,进行了系列实验。(1)用不同浓度的棕矢车菊素分别处理Hela细胞(宫颈癌细胞)24和48h后,检测其对细胞活力的抑制率结果
显示,棕矢车菊素能显著抑制Hela细胞活力,且抑制效果与 有关。100μmol/L的棕矢车菊素处理48h对Hela细胞活力的抑制
率高达80%,且另有实验证明该浓度对身体其他正常细胞影响较小。(2)荧光染料CFSE进入细胞后在细胞内酯酶作用下被水解形成绿色荧光
物质,细胞增殖时,荧光物质被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中,子代细胞的荧光强度减弱至一半。用不同浓度的棕矢车菊素分别处理经CFSE染色的He
la细胞48h后,检测相同数目细胞的荧光强度,结果如图2。随棕矢车菊素浓度增大 。(3)进一步检测处于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细胞的比例
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如图3。①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包括G1、S、G2期)和分裂期(M期),分裂间期完成 。②据图可知
,100μmol/L棕矢车菊素明显将Hela细胞阻滞在细胞周期的 期。B1蛋白和CDC2蛋白形成的复合物(B1﹣CDC2)是推进
该时期进行的重要调控蛋白。CDC2被磷酸化为pCDC2就会失活,无法与B1蛋白结合。请从分子水平上解释矢车菊素将细胞阻滞在该时期的
原因: 。参考答案1.B【分析】①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做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
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②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字母表示,如A和a.【详解
】A/D、在遗传学上,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A、D正确;B、A和A是相同的基因,B错
误;C、基因突变的结果是形成新的等位基因,C正确。故选B。2.C【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
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抓住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进行辨析。【详解】A、玉米的黄粒和圆粒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
状”,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B、家鸡的长腿和毛腿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C、绵羊的白毛和
黑毛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D、豌豆的高茎和豆荚的绿色符合“同一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
相对性状,D错误。故选C。【点睛】3.B【分析】1、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
由组合定律。2、 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一对相对性状的高茎和矮茎受一对等位基因控
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也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B、两实验都设计了F1测交实验来验证其假说,B错误;C、两实验都采用了统计学的方
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遗传规律,C正确;D、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果蝇杂交
实验都此采用了假说-演绎法,都是先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继而做出假设,进行演绎推理,最后实验验证,得出结论,D正确。故选B。4.B【分
析】减数分裂包含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着丝粒(点)分裂,最终
产生染色体数为体细胞一半的生殖细胞。【详解】A、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能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在四分体时期由于互换(交叉互
换)导致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单体上可能含有等位基因,这时等位基因的分离只能随姐妹染色体单体的分离而分离,A错误;B、染色体的平均
分配离不开纺锤体的牵引,故卵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也需要纺锤体的参与,B正确;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期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C错误;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未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
5.B【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
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BCD、用A/a表示相关基因,由题意
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病的孩子(aa),所以该夫妇基因型为Aa,因此他们再生一个患此病孩子
(aa)的概率为1/4,ACD错误,B正确。故选B。6.C【分析】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然条件下即可自交,也可杂交。该玉米植株
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配子类型为Ab。【详解】A、这株玉米与周围生长的基因型若为AABB的玉米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即为AABb,
A不符合题意;B、该株玉米与周围生长的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杂交,子代的基因型即为AaBb,B不符合题意;C、该玉米的基因型为AA
bb,产生的配子为Ab,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无论自交还是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aabb,C符合题意;D、该植株自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为
AAbb,D不符合题意。故选C。7.B【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它们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详解】A、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属于姐妹染色单体,不属于同源染色体,A错误;B、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
色体为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B正确;C、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但形态、特征大体相同的
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C错误;D、分别来自父方和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也可能是非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本的2号和来自母本的3号染色体,D错误。故选B。8.D【分析】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详解】A、
有丝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行为,同源染色体配对的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为有丝分裂,A错误;B、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
离是有丝分裂后其特点,与图不符,B错误;C、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双链解开进行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在中期染色体由于螺旋程度较高,
DNA双链不能解开,C错误;D、图中所示的是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D正确。故选D。9.A【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
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
染色体。【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A正确;B、形态、大小相同的
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错误;C、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一条染色体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属于姐妹染色体单体,C错误;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
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D错误。故选A。10.C【详解】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人的体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
染色体,表示为:22+XY或22+XX;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和卵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分开,遗传物质减半,所以男性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
可以表示为:22+X或22+Y.C正确。11.B【分析】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即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
数分裂前的间期,经过染色体的复制后,核DNA加倍,但染色体条数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
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详解】某精原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即21对同源染
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由于此时经过了DNA复制,所有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染色单体,此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数目
为84个,染色单体数等于核DNA的数目,复制后染色体数目并未随着DNA的增加而增加,所以染色体数目依然为42个,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84、42、84,B正确。故选B。12.B【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控制
猫的毛色黑色和黄色的等位基因B和b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基因,雌性个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浓缩为巴氏小体,浓缩为
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不能表达,雄性无此现象。亲本雌性黑猫的基因型为XBXB,雌性黑黄相间猫的基因型为XBXb、雌性黄猫的
基因型为XbXb,黄色雄性猫的基因型XbY,黑色雄性猫的基因型XBY。【详解】A、雌性个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浓缩为巴氏小
体,不同细胞浓缩为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可能不同,表达的基因可能为B基因或b基因,在一个个体上就会同时出现黄色和黑色,故雌性猫中黑黄相
间的猫一定是杂合子, A正确;B、雌性个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浓缩为巴氏小体,雄性无此现象,故雄性体细胞中不可以观察到巴氏
小体,B错误;C、浓缩为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缺乏遗传活性,故巴氏小体的X染色体上的毛色基因不能表达,C正确; D、雌性个体细胞中有两
条X染色体,若有一条X染色体随机浓缩为巴氏小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是正常的,雄性个体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且不会浓缩为巴士小体,二者表
达量相同,D正确。 故选B。13.C【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
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身体两侧染色体组成不同,不能来源于生殖细胞,因为生殖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一定会使所有细胞都保持一致, 所以是发生于体细胞,体细胞都是
进行有丝分裂的。【详解】A、由题意可知身体右边的X基因缺少导致变为白眼、小翅膀,可以得知R基因和B基因都在性染色体上,所以R基因和
B基因在遗传中不遵循自由组合规律,A正确;B、由基因型可知,该异常果蝇形成的原因是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时产生的一个细胞丢失了来自母
本的X染色体,B正确;C、身体两侧染色体组成不同,不能来源于生殖细胞,所以与卵细胞无关,C错误;D、一对X时候为雌性,一个X为雄性
,所以可推测果蝇的性别与X染色体的数目有关,D正确。故选C。14.C【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一种X染色体上单基因遗传病,由于1号和
2号都正常,但他们有患病的孩子,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1号和2号正常,6号患病,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
病的致病基因为隐性基因,A正确;B、患者的溶酶体中缺乏降解粘多糖的酶而使粘多糖在细胞中积累,导致细胞的损伤,而1号正常,因此1号的
溶酶体含降解粘多糖的酶,B正确;C、设相关基因为A、a,则6号基因型是XaY,1号和2号分别为XAXa、XAY,则4号和5号可能是
XAXA或XAXa,两者基因型不一定相同,C错误;D、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的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因此6号的致病
基因来自1号,D正确。故选C。15.B【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Ⅱ-3和Ⅱ-4不患病但是Ⅲ-7患病,因此该病为隐性病,为判断基因B/
b的位置,可以第I代个体的相关基因带谱入手。Ⅲ-7和Ⅲ-9均只有一条带,为隐性基因对应的条带,而Ⅲ-10为正常人,其父亲Ⅱ-6为患
者,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6为bb,Ⅲ-10为Bb,应有两条带,故Ⅲ-10的基因型为XBY,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详
解】A、分析遗传系谱图,Ⅱ-3和Ⅱ-4不患病但是Ⅲ-7患病,因此该病为隐性病,为判断基因B/b的位置,可以第I代个体的相关基因带谱
入手。Ⅲ-7和Ⅲ-9均只有一条带,为隐性基因对应的条带,而Ⅲ-10为正常人,其父亲Ⅱ-6为患者,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6为
bb,Ⅲ-10为Bb,应有两条带,故Ⅲ-10的基因型为XBY,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B、由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Ⅱ-4是正常男性,他不携带致病基因,B错误;C、由于Ⅱ-5的女儿是患者,因此Ⅱ-5的基因型为XBXb,她的体细胞中和初级卵母细胞中
含有b基因,C正确;D、结合基因带谱,Ⅲ-8含两条带,因此基因型为XBXb,如其与正常男性(XBY)结婚,生育后代的患病(XbY)
概率是1/4,D正确;故选B。16.D【分析】该某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家系图,基因检测发现该病是由D基因突变所致,致病基因有
两种类型,记作d1与d2,分析图1、图2可知,I1、I2的基因型分别为Xd1Y、XDXd2,II1的基因型为Xd1Xd2Y,II2
的基因型为Xd2Y,II3的基因型为XDXd1,II4的基因型为Xd1Xd2。【详解】A、I1、I2的基因型分别为Xd1Y、XDX
d2,II1的基因型为Xd1Xd2Y,II1性染色体异常,是因为I1形成配子时,XY染色体未分离,A错误;B、II2的基因型为Xd
2Y,若正常女性不携带致病基因,其与正常女性(XDXD)婚配,所生子女患病概率是0,B错误;C、II3的基因型为XDXd1,与正常
男性(XDY)婚配,所生子女患病概率为1/4,C错误;D、II4的基因型为Xd1Xd2,与正常男性(XDY)婚配,所生儿子(Xd1
Y、Xd2Y)都患病,D正确。故选D。17.D【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
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没有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将各种物
质分开,单独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用到了生物实验中的减法原理,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与R型菌相比,S型菌具有荚
膜多糖,S型菌有毒,故可推测S型菌的毒性可能与荚膜多糖有关,A正确;B、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使R型菌具有了S型菌的性状,
可知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细胞后指导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C、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会使小白鼠死亡,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蛋白质功能
丧失,而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可知其DNA功能不受影响,C正确;D、将S型菌的DNA经DNA酶处理后,DN
A被水解为小分子物质,故与R型菌混合,不能得到S型菌,D错误。故选D。18.B【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真核细胞的DNA分子的复制具有
多个复制点,这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详解】A、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解开双链,以解开的双链作为模板进行复制,A正确;B
、DNA分子复制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复制起始时间越晚,复制泡越小,C正确;D、真核细胞的DNA分子具有多个复制起点,这
种复制方式加速了复制过程,提高了复制速率,D正确。故选B。19.C【分析】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
的组成单位分别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详解】与DNA相比,RN
A中特有的化学物质是核糖和尿嘧啶,RNA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继续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①核糖、磷酸,③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
和⑤尿嘧啶,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C【分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
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
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
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A正确;B、DNA分子的脱氧核
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B正确;C、由C分析可知,C错误;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D正确。故
选C。21.C【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
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①表示DD产生配子的过
程,DD是纯合子,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A错误;B、②表示dd产生配子的过程,dd是纯
合子,不含等位基因,只能产生一种配子,所以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B错误;C、③表示Dd产生配子的过程,Dd是杂合子,含等位
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1:1,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C正确;D、④表示D和d两种
雌雄配子通过受精作用随机结合为子代Dd基因型的个体,不能正确表示基因分离定律实质,D错误。故选C。22.D【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鸡
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设用A和a基因表示,雌鸡
基因型为:ZAW(芦花)、Za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AZA(芦花)、ZAZa(芦花)、ZaZa(非芦花)。【详解】A、由图
可知,芦花性状与性别有关,所以可知该对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A正确;B、因为无中生有为隐形,亲代为显性,所以芦花性状为显性性状,
B正确;C、亲、子代芦花母鸡的基因型相同,都是ZAW,C正确;D、亲代芦花公鸡的基因型为ZAZa,而子代为ZAZA,ZAZa,D错
误。故选D。23.C【分析】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基
因的自由组合。【详解】A、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d基因和e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不是等位基因,A
错误;B、e基因和g基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C、f基所和g基因在X染色体上,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
相关联,C正确;D、e基因和f基因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D错误。故选C。24.D【分析】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
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a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核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b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核DNA分子,处于有
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核DNA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核DNA
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核DNA分子,是精子(配子)。【详解】A、因为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中都含有
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加上该细胞处于分裂后期,可以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染色体数目:DNA数目=1:2,且染色体数目
与体细胞相同,故图1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可用图2中的b表示,A正确;B、图l分裂完成后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YY和AaXX
,次级精母细胞进一步分裂生成的精子有: aY、aX、AX,B正确;C、图2表示不同细胞的染色体与核DNA之间的数量关系,a为一条染
色体含有一个核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b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核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为
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核DNA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两个核DNA分子,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e
为一条染色体含有一个核DNA分子,是精子(配子),则其先后顺序为bdce,C正确;D、图1细胞中基因A和基因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故
发生分离的时期仅是减数分裂Ⅱ后期,D错误。故选D。25.D【分析】实验一中正常叶色甜瓜与黄绿叶色甜瓜杂交后代全表现正常叶色,据此可
知正常叶色为显性性状。【详解】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甜瓜正常叶色与黄绿叶色是一对相对性状,A正确;BC、
实验二为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属于测交实验, 这说明甜瓜叶色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C正确;D、实验一中正常叶
色甜瓜与黄绿叶色甜瓜杂交后代全表现正常叶色,据此可知正常叶色为显性性状,实验二中正常叶色为杂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正常:黄绿为3:
1,D错误。故选D。26.B【分析】分析题图: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
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A、甲图所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相同形态的染色体有4条,含有
4个染色体组,A正确;B、交叉互换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交换,甲图为有丝分裂细胞图,①②染色体
上基因分布的原因是基因突变,B错误;C、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次级精母细胞,根据其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该细胞可产生基因型
为AB和aB的两种精子,C正确;D、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所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故选B。27.D【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称为初级精母细胞。根
据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图中这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A或a对应的
相同区段上颜色不同,说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即每对姐妹染色单体上均含有A和a,所以A与a的分离可发生在减数
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A错误;B、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若发生基因突变,时间应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且由图不
能看出发生了基因突变,B错误;C、该细胞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分为两个染色体组,由于发生了交叉互换,经减数分裂后可形成Ab、ab、
aB、AB共四种类型的精细胞,C错误;D、若产生了AaBB的精细胞,很可能是该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体没有分向两个子细胞,D
正确。故选D。28.D【分析】酵母菌为真核生物,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分子为双链结构,A=T,G=C,RNA
分子为单链结构。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DNA分子为半保留复制,复制时遵循A-T、G-C的配对原则,则DNA复制后的A约占32%
,A正确;B、酵母菌的DNA中碱基A约占32%,则A=T=32%,G=C=(1-2×32%)/2=18%,B正确;C、DNA遵循碱
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则(A+G)/(T+C)=1,C正确;D、由于RNA为单链结构,且RNA是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
进行转录而来,故RNA中U不一定占32%,D错误。故选D。29.B【分析】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
,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详解】生物的
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物质核酸包括DNA和RN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故决定自然界中真核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根本原因
是生物体内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B符合题意。故选B。30.C【分析】1、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在间期复制后加倍,一直到末
期分裂为两个子细胞后恢复为体细胞中DNA含量;染色体在间期、前期、中期时数目和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到后期时,由于着丝粒分裂,染
色体数目加倍。2、若这些细胞中的DNA已用15N标记,将其放入只含14N培养液中培养,经过第一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
A两条链中均有一条含有15N标记,则进行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完全不含15N标记,另一条染色
单体的两条DNA链中,一条含15N标记,一条含14N标记。3、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作细胞分化。【详解】A、在有丝分裂前期和后期的DNA含量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A正确;B、 由表格信息
可知,分裂间期占细胞数的比例是880÷(880+47+18+55)×100%=88%,如果一个细胞周期为20小时,则有丝分裂间期所
占的时间大约为88%×20=17.6小时,B正确;C、若这些细胞中的DNA已用15N标记,将其放入只含14N培养液中培养,则在第二
次分裂的中期,含15N的染色体占染色体总数的100%,C错误;D、 若产生的子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此过程称
为细胞分化,D正确。故选C。31.(1) 雄 4/四 XY(2) 等位 自由组合(3)Aa
BbXWY(4) 减数分裂Ⅰ 减数分裂Ⅱ 伴性【分析】图示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即Ⅱ和Ⅱ、Ⅲ和Ⅲ、Ⅳ和Ⅳ
、X和Y,因此该细胞来自雄果蝇。【详解】(1)图示含有X和Y,为雄性果蝇的染色体图解;该细胞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即Ⅱ和Ⅱ、Ⅲ和Ⅲ、
Ⅳ和Ⅳ、X和Y。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是性染色体,即X和Y染色体。(2)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
现类型的一对基因,则A与a基因称为等位基因,A与a、B与b这两对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则A与a、B与b在果蝇群体中的遗
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A与a位于Ⅱ号染色体、B与b位于Ⅲ号染色体,W位于X染色体,则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果蝇的基因型AaB
bXWY。(4)果蝇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性染色体上的W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通过复制形成两个W基因,这两个W基因在减数第二次分
裂后期着丝点(粒)分裂时发生分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W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和性
别相关联,属于伴性遗传。32.(1) 分离 饱满 性状分离(2)基因突变(3) 密码子 空
间【分析】题图分析:种子粒形饱满与种子粒形皱粒的玉米杂交,后代都是种子粒形饱满,说明饱满对皱粒为显性。F1饱满玉米自交,F2中既有
粒形饱满又有粒形皱粒出现,则发生了性状分离,且分离比接近3∶1,说明玉米种子粒形的饱满、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1)据图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全为粒形饱满,说明饱满对皱粒为显性,F2中饱满与皱粒比例接近3∶1,说明这对相对
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且F2群体出现性状分离现象。(2)经基因定位及测序发现皱粒玉米出现的原因是由于Bt2基因插入了一段D
NA序列,使其碱基序列比原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构成了原基因的等位基因,因此这种变异类型属于基因突变。(3)研究发现Bt2基因编
码一个淀粉合成限速酶——AGP酶,推测玉米种子出现皱粒的原因为:Bt2基因插入一段DNA序列→Bt2基因的mRNA上密码子改变→A
GP酶氨基酸序列改变→AGP酶的空间结构改变→AGP酶失活→淀粉含量减少,玉米种子失水→种子皱缩。33.(1) 有丝分裂后
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两极 ⑤、⑥ 基因突变(2) 次级精母细胞 基
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两 AB、aB【分析】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
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1)甲图存在同源染色体,
且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结果,因此其为有丝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为大小形态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故①的同源染色体是⑤、
⑥。①②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结果,其上基因应该相同,因为此图是有丝分裂,所以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2)乙图为雄性二倍体动物,
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为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①②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的结果,其上基因应该相同,因为此图是减数分
裂,所以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乙细胞分裂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有两种,分别是AB、a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重点考查变异于细胞分裂的关系。要求学生在理解分裂过程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相关的变异对分裂
的影响。34.(1) 宽叶 F2中雌雄植株茎色均为灰绿色:黄色=3:1,说明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 叶型性状雄
株宽叶:窄叶=1:1,雌株全为宽叶,说明(B/b)位于性染色体,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XbY、XbYb(3) 让多株纯
合窄叶雌株与多株纯合宽叶雄株杂交,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 若子代雌株、雄株均为宽叶,说明(B/b)位于 X 与 Y 染色体的
同源区段上;若子代雌株为宽叶、雄株为窄叶,说明(B/b)仅位于 X 染色体上【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
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
律。【详解】(1)据表分析,子代雌株中全是宽叶,而雄株中宽叶∶窄叶=1∶1,故叶型这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宽叶;F2中雌雄植株茎色均为
灰绿色:黄色=3:1,说明 A/a 位于常染色体上; 叶型性状雄株宽叶:窄叶=1:1,雌株全为宽叶,说明(B/b)位于性染色体,两
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独立遗传,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由表中数据可以判断控制宽叶与窄叶的等位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
上,若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则雄株基因型为XbYb,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则雄株基因型为XbY。(3)判断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还是
XY的同源区段的思路是:选取隐性雌性与显性纯合雄性进行杂交,观察子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即让多株纯合窄叶雌株与多株纯合宽叶雄株杂交,
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则亲本XbXb(窄叶雌株)×XBY(宽叶纯合雄株)→XBXb 、
XbY,子代雌株为宽叶、雄株为窄叶;若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则亲本XbXb(窄叶雌株)×XBYB(宽叶纯合雄株)→XBXb、 X
bYB,子代雌株、雄株均为宽叶,说明B/b位于X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35.(1)反向平行(2) 1磷酸 2脱氧
核糖(3)碱基互补配对(4)碱基(脱氧核苷酸)(5)3、4、5、6(6) (a+b)/2 (3a+b)/4【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其中1是磷酸基团,2是脱氧核糖,3是胞嘧啶,4是腺嘌呤,6是鸟嘌呤,6是胸腺嘧啶。(1)DNA分子两条链按照反向平行的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2脱氧核糖与1磷酸交替连接构成。(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4)每个个体D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决定了生物个体的特异性。(5)DNA分子中的氮存在于含氮碱基中,所以如果用同位素15N标记该DNA,则放射性物质位于图中的含氮碱基3、4、5、6中。(6)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方式,将将含15N的DNA的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的2个DNA分子都是15N-14N,子代DNA的相对分子量是(a+b)/2;复制两次形成4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是15N-14N,2个14N-14N,因此复制两次形成的DNA分子的平均分子量是(3a+b)/4。【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DNA分子的结构和结构特点、DNA与RNA在结构上的差异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分析模型图解答问题的能力。36.(1)浓度及处理时长(2)随棕矢车菊素浓度增大,细胞增殖被抑制(3)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G2/M 100μmol/L矢车菊素能抑制B1蛋白的合成,CDC2被磷酸化为pCDC8就会失活,不能推进细胞进入M期【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1)分析坐标轴,该实验自变量为棕矢车菊素的浓度及处理时长,因变量为棕矢车菊素对Hela细胞活力的抑制,结果说明,抑制效果与棕矢车菊素的浓度及处理时长有关。(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细胞增殖越快,子代细胞数量越多,荧光强度越弱,所以随棕矢车菊素浓度增大,荧光强度上升,是因为随棕矢车菊素浓度增大,细胞增殖被抑制。(3)①分裂间期包括G1、S、G2期,进行的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②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当棕矢车菊素浓度为100μmol/L时,与对照组相比,G2/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故100μmol/L棕矢车菊素明显将Hela细胞阻滞在细胞周期的 G2/M期,M期是细胞分裂期,根据题意可知,B1蛋白和CDC2蛋白形成的复合物(B1-CDC2)可推动细胞进入M期继续分裂,而图3实验结果显示,当棕矢车菊素浓度为100μmol/L时,B1的蛋白表达量很低,pCDC2/CDC2比率很高,推测100μmol/L矢车菊素能抑制B1蛋白的合成,同时促进CDC2的磷酸化过程,CDC2被磷酸化为pCDC2就会失活,无法与B1蛋白结合,不能推进细胞进入M期。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