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 爱墨子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运用类比和举例说理的写法。3.理解本文 反对战争的观点,探究墨子的思想。学习目标 墨子(约前 468一前 376),名翟(di)。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 战国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在先秦时期的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家的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创立 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兼爱”是墨子最根 本、最核心的思想。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一律平等、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主张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尽力去帮助 别人。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等大的方面上。文题解读研 读 课 文结构导图 所 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已,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墨子认为,不能“兼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人们 做到“兼相爱”,社会才能达到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主旨归纳比较儒家“仁爱 ”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 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 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 。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 “兼相爱”,借此达到刑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 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 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观 点争鸣观点1 :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 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以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 ”。观点2 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 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利”在 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为“爱”的助力、佐证,而 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爱”与“自利”。课堂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