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经济史阶段训练(含解析)
2023-09-15 | 阅:  转:  |  分享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许多考古学文献中,使用“新石器革命”(Neolithic Revolution)一词描述新石器时期人
类生活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对这一词语中“革命”的正确理解是( )A.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B.原始商人的出现C.青铜铸造技术的产生D.早
期文字的形成2.以黄河流域的自然、物候为依据的二十四节气,最迟至战国晚期形成,之后逐步为各地、各民族采用和共享。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黄河流域政治稳固B.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平衡C.农耕文明传承发展D.中原文化受周边地区的影响3.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
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由此可见,此时齐国( )A.交通发
达尽享地理优势B.成为中原地区经济中心C.变法在各国中最富成效D.社会经济有了重大发展4.西汉《氾胜之书》记载:“凡区种麦,令相去
二寸,一行一沟容五十二株,一亩凡四万五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一沟容九株,一亩凡六千四百八十株
”等。这体现了(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农民生产积极性日益提高C.麦豆复种制开始形成D.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5.从隋至元大
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
治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密切了政治经济中心的联系B.带动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C.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D.促
进了南北方的文化认同6.唐朝官府制定了对工匠进行严格培训的制度,按照不同工种技艺难易的程度规定了长短不等的习艺时限;此外,对学艺的
工匠也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这些措施旨在( )A.培养工匠文化素养B.发展职业技术教
育C.确保官营产品质量D.提高产品的竞争力7.《唐六典》记“部郎中、员外郎”条载:“凡有互市,皆为之节制”,其下注文曰:“诸官私互
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帛练、一分蕃彩”。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A.政府对汉蕃互市持开放的态度B.朝
贡贸易增强了官营手工业商品性C.部分官营手工业品参与商品交易D.绢马贸易成为民族交往的主要形式8.《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东角
楼街巷是一个图书交易场所,“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据此可知( )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草市经济已相当发
达C.政府放松对经济控制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9.安史之乱后,南方有户184万,垦田162万顷。按相同的标准,如果此时继续推行租庸
调制,可得租330万石米,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由此可知( )
A.推行两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经济重心南移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C.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D.推行实物税收是生产力发展
的需要10.下表为唐、宋时期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比较,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年代耕地面积(万亩)百分比岁入粮食(万石)百分比唐天
宝中48546100%2506100%宋天禧五年51111105%3278146%A.国土面积的开拓B.高产作物的引进C.生产技术
的突破D.江南地区的开发11.明清时期,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的。即使在棉织品的集中产区松江等地,为市
场而生产的织户,也多是为买而卖,以换取粮食、日用品,或缴租还债。这表明当时( )A.手工业技术水平低下B.商品交换活跃程度低C.民
间纺织业发展有限D.农民的赋税负担沉重12.清代皖江流域盛行永佃制,主佃之间“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佃农拥有相对的自由,只要不
欠租,地主就不得任意夺田另佃。这一做法( )A.表明农民不再依附于地主B.反映了清代经济结构的调整C.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D.说
明民间租佃行为日益规范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商鞅主持变法,主张治国“
能事本而禁末者,富”,秦统一前夕,秦相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
,于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改革期间,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国之四民。战国时期,齐国没有实行郡县制,地方行
政偏向于分权,商业政策得以延续。——摘编自周振鹤《假如齐国统一了中国》材料二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但加起来不过十年时间,元
朝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禁海外互市”,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贡贸易走向没落,私人海外走私贸易成为主要
形式。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为消灭郑成功势力,清廷实行禁止沿海
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随着台湾被纳入清廷统治,海禁开放,同时进行又先后颁布了各种管理条例,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和齐国商业政策的不同,并概括导致两者差异的因素。(2)有观点
认为,元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小农经济的必然产物。请表明你对此观点的态度,并结合材料二和元明清相关史实作简要说明。14.阅读材料,回
答担材料一 广州市舶司旧制,帅臣漕使领提举市舶事,祖宗(宋太祖、宋太宗)时谓之市舶使。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亦有市
舶司。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最盛……北人过海外,是岁(一年内)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一年内)不归
者,谓之"住唐"。广人举债总一倍,约舶过回偿,住蕃虽十年不归,息亦不增。——摘编自[北宋]朱或《萍洲可谈》材料二史料出处崇宁五年(
1106年)三月四日,广州市舶司旧来发舶(民间商船),往来南蕃诸国博易回,元丰三年旧条,只得却赴广州抽解(交税)……《宋会要·职官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七月七日,秘书少监知广州陈世卿言,“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拣香、异宝,听赍赴阙……赐
予所得贸市杂物则免税算”《宋会要··蕃夷》景德四年(1007年)七月甲戌,真宗命内侍高品周文质为广州驻泊都监,谕之曰:“番禺宝货所
聚……南宋《续资治通鉴长编》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货物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
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苏木之物《宋会要·职官》南海(北宋广州),广东一都会也……海舶
贾番,以珠犀为之货,丛委于地,地大物夥,号称富庶明代《广东通志》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北宋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状况出现的原因
进行解读。答案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革命”应指人类生活的根本性变化。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
,逐渐走向定居,这一变化具有革命性,A项正确;原始商人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一种表现,但不是材料所述“革命”的含义,排除B项;题干反映
的是新石器时代的信息,与青铜铸造技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所述“革命”是指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是早期文字的形
成,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最迟至战国晚期形成,之后逐步为各地、各民族采用和共享”
及所学知识,可得知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为各地、各民族所采用和共享,反映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传承发展,C项
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政治稳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古代中国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趋于平衡,排除B项;材料体现古代中国中原文化
影响了各地区,而不是中原文化受周边地区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
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而扬”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涌现一批如临淄这样人口众多、商
贾云集的中心城市,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临淄的交通状况,无法得出交通发达尽享地理优势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状
况,无法说明临淄是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排除B项;战国时期最富成效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解析:解读
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这体现了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播种密度和覆土镇压的状况,
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麦豆复种制是否开始于西汉时期,排除C项;西汉时期并未突破传统经济结构,依旧是以
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经济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
的改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发展密切了北方的政治中心和江南经济重心的联系,A项正确。中国古代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一是出现于春
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生产关系,一是出现于明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主旨
是大运河对中国南北格局的影响,不涉及南北方的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C解析:根据“教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
岁终以监试之”等内容可以看出,官府对官营手工业进行质量监控,并对工匠进行技艺的考核,这些都旨在确保官营产品的质量,C项正确;ABD
项并不是主旨所在,排除ABD项。故选C项。7.答案:C解析:“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其官市者,两分帛练、一分蕃彩”,这说明官府手
工作坊生产的大量丝帛织品有时也会作为商品进行交易,C项正确;“凡有互市,皆为之节制”“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
体现了政府对汉蕃互市政策的限制,排除A项:互市并非是朝贡贸易,排除B项;绢马贸易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D解析:
从材料“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可以看出北宋开封城内商品交易非常频繁,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乡村,无法得出城乡经
济联系情况,排除A项;离州县城较远,在交通便利的地点因商业上需要自然形成的市称为草市,材料所述为城市内的商业而非草市,排除B项;材
料未提及政府对商业活动的时间、空间等限制放宽,排除C项。故选D项。9.答案:A解析:据材料“而实行两税法,则可得1620万石米。故
当时尽管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德宗还是坚决实行了两税法”可知,两税法获得收入比租庸调制多,皇帝不顾一些人反对坚持实行两税法,说明推行两
税法是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A项正确;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推行两税法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材料无比较国家赋税收
入的主要来源,不能得出南方地区是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两税法是为了增加税收,并且主要向货币税收转变,排除D项。故选
A项。10.答案:D解析:解读表格内容可知,宋天禧五年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均高于唐天宝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唐中期以后随着北人
南迁,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宋代进行大量的土地开垦,生产技术进步,兴修水利工程,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D项正确;宋代的国土面积小于唐代的国土面积,排除A项;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排除B项;“生产技术的突破
”不是造成表格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布绝大部分是农家自用有余而拿来交换
的。这表明当时民间纺织业产量低,发展有限,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手工业技术水平如何,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商品交换活跃程度和农民的
赋税负担,排除BD项。故选C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永佃制下佃农享有相对独立、长期处理耕地的权利,地主不能随意干涉,
故这一做法能够提高佃农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永佃制下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松弛,但并非“不再依附于地主”,排除A项;永佃制与经济结
构的调整无关,排除B项;仅由材料不能说明民间租佃行为日益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1)秦国:采取抑商政策。齐国:积极
推动商业发展。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商业发展水平;统治者治国理念;政治体制。(2)示例1:持肯定态度。(具体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元明清
时期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这是海禁政策的物质前提。从元到明清,随着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海外贸易政策从大体鼓励、支持转为基本维持限制
,后趋于闭关自守。该观点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本质规律。示例2:持否定态度。(具体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元代小农经济虽占据主导地
位,但大体奉行鼓励、支持海外贸易的方针。(或明清小农经济高度发展,但海禁多次松弛。)明清海禁政策与外交关系和政治局势(朝贡体系、倭
寇问题、台湾问题和维护统一)关系密切,并非经济形态的必然产物。明清时期,程朱理学作为主流思想,鼓吹重义轻利,不宜轻视文化因素的影响
。(或小农经济高度发展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商品贸易发展要求松弛海禁。)示例3:对该观点需辩证分析。(具体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元明清时
期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性,为海禁政策提供了物质前提。明清的海禁政策与外交关系和政治局势有密切关系,不完全是经济形态的产物。当时海禁
政策强化了小农经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政治、政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形态发展。解析:(1)秦国:根据材料一“能事本
而禁末者,富”“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可知采取抑商政策。齐国:根据材料一“设工商之乡六,将士、农、工、商并列为
国之四民”可知,积极推动商业发展。因素:根据材料一“秦国占据渭水中下游地区,这里土质好,灌溉便利”“齐国多濒海之盐碱地,于是‘通商
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可知自然地理条件;结合所学可知商业发展水平;根据材料秦国重农抑商、齐国管仲支持商业发展可知统治者治国理念,政
治体制。(2)首先,表明态度,如持肯定态度。说明时结合当时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展开即可,结合所学可知,元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
性,这是海禁政策的物质前提。从元到明清,随着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海外贸易政策从大体鼓励、支持转为基本维持限制,后趋于闭关自守。该观点
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本质规律。如持其他态度,如否定或辩证看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即可,言之有理即可。14.答案:示例:
状况:北宋时,广州海外贸易十分繁荣原因:从政府角度分析:政府的对外政策开明、开放;政府对来广外商给予政策优惠;政府设置专的理对外贸
易的机构;政府高度重视广州对外贸易。(答出两点即可)从经济角度分析:国内外商人、商船与货物云集广州;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广州传统工
商业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从历史角度分析:广州自汉代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广州长期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广州有对外贸
易的基础。(答出两点即可)从地理位置角度分析:广州交通便利;广州地理位置优越。(答出一点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
亦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设问要求“对材料一中北宋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状况出现的原因进行解读”,首先根据材料一概括广州海外贸易的状况,据材料一“崇宁初,三路各置提举市舶官,三方唯广最盛”可知,广州的对外贸易繁荣。然后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广州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具体可以从政府、经济、历史、地理位置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据材料二“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货物航舶而至者”可知,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对外贸易;据材料二“元丰三年旧条,只得却赴广州抽解(交税)”可知,政府对来广外商给予政策优惠;据材料二“番禺宝货所聚”、“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苏木之物”可知,国内外商人、商船与货物云集广州;据材料一“福建路泉州,两浙路明州、杭州,皆傍海”,可知广州地理位置优越;除此之外,还可据所学知识,从经济重心南移、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汉代以来广州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