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君子有三乐——读《孟子》
2023-09-16 | 阅:  转:  |  分享 
  
君子有三乐——读《孟子》https://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53
669170孟子《https://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
128445360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https://baike.sogo
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69532864&ss_c=ssc.citiao.li
nk仰不愧于天,https://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7
5927879&ss_c=ssc.citiao.link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
焉。” 表达的是三种人生乐趣,第一种https://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
?lemmaId=837048父母都健在,https://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
htm?lemmaId=180912734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第二种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
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第三种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
社会。君子三乐的基本含义,即亲亲敬长之乐,修养身心之乐以及教养传道之乐。在“君子三乐”中孟子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放在第一乐,这
充分反映出孟子对于孝悌观念的重视。孟子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孝悌”观,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如孟子曰:“亲亲,仁也。”(《孟子· 尽心上
》)“亲亲”就是“事亲”“尊亲”“爱亲”,主要指的是子对父的赡养和侍奉义务。孟子将“事亲”看作“仁”之根本,也是人伦理念中最重要的
事。如孟子所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以及“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除了对于父子之间权利义务进行规定,还对另一类很
重要的家庭成员关系进行了规定。如孟子曰:“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即要求弟对兄的尊敬和服从,这也为社会成员处理“长幼”关
系提供了行为规范。孟子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作为君子的第二种乐趣,这主要是针对君子的个人修为提出的要求。这是君子自身能够真正
把握的,是靠自身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孟子的“圣人”观与孔子的不同,孔子把圣人看作最高的理想境界,是难以达到的。如《论语》中有云:“圣
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而孟子则更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圣人并不是不可企及 的,凡人通过不
断的修养功夫也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如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孟子·告子上》), 以及“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孟子
认为人与人之间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异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修为,更为看重后天的教化和自我修养。孟子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论,强调以“
心”为本位,形成了“存心、养心、尽心”的道德修养过程。孟子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的第 三种乐趣,从中反映出孟子重教的思想
。对于广大的普通人来说,孟子主张在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教化。孟子认为人性皆善,而人与人之所以有差别则在于后天的影
响。孟子特别重视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但孟子始终认为这必须建立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在孟子看来君王首先要实行仁政,使
民众能够“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孟子·梁惠王上》),然后才对他们实行 人伦教化,孟子继承了孔子“富而后教”的主张,他认为
人有“心”,而“心”具有“思”的功能,如果只是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不对其进行后天的教化,那么与动物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孟子在《孟子·
滕文公上》中说:“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而只有明人伦,才能使天下的民众各安其事,各司其职,才能形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良好局面。而要达成三乐,则以修身为本。在《孟子》书中很多内容都反映出孟子以修身
为本的主张。如《孟子·尽心上》中孟子曰:“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是说人不应该考虑寿命长短的问题,只要致力于修身就好。
可见孟子认为修身是君子一辈子都要进行的活动,直至生命完结的那一天。又如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 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
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讲的就是君子要有所守,要以修身为本,而不要盲目博施。孟子针对君子面临穷达两种不
同的人生境遇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针对穷达两种境遇指出了君子所应有的作为,即无论穷达都要以修身为本。
献花(0)
+1
(本文系岭南闲人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