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023-09-18 | 阅:  转:  |  分享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最近,教材插图出
现的问题引起了热议。从网上流传的资料来看,主要问题不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我暂且不将插图的失败简单地归结为作者有意为之和有关部门监管
不力,而是想从美学上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深层原因,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进化论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对美的偏好在人类
完成进化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一直保留在遗传基因之中,人类在美的判断上具有很强的共识,这种共识可以超出文化的限制。当然,还有文化习惯
。正因为如此,生活在不同文化圈子中的人的审美观有所不同。与生物法则适用于全人类不同,而且会体现出时代的差异。除了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
之外,个人策略也是影响审美偏好的重要因素。尽管人人都爱美,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似乎没那么坚决。在真假和善恶问题上出错会引起
严重的后果,在美丑问题上出错引起的后果就明显没有那么严重。正因为如此,就是所谓的个人策略。人们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观察到的以丑为美的现
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这种个人策略的体现,而是表明自己的个性。在大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这一点在面向全球销售的产品中,
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多半限于小众和精英审美领域,而且观众或者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权。在澄清了影响审美判断的不同因素之后,在应该运用生
物法则和文化习惯的领域,运用了个人策略。这次出问题的是小学教材插图,它就不属于标新立异的精英艺术,因此不宜采取标新立异的个人策略。
(摘自彭锋《从教材插画事件看不同领域的审美适用性》,有删改)材料二: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孟子曾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对于美育下
的审美培养而言,所谓的“规矩”便是审美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对于尚处童蒙时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也就是说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正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在此阶段上并非没有个性化的参与,正是有对这些“规矩”理解上的个性化,才会有后来审美和创造上的“巧”的
出现。那么这些青少年美育的“规矩”是如何来的呢?这些代表审美形式和认知方式的“规矩”并不是依靠一些专家和插画制作人员凭空想象就能确
立起来的,而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提炼和总结出来的,这意味着只有对青少年的教育有着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才能用适当的表现形式进行有效的
美育。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联系群众的实践观,这里的群众主要是青少年儿童,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
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
这种插画的制作呢?教材插画的制作首先在内容上应该严格限定在青少年认知的边界之内,而不能将成人的理念混入从而模糊了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
的界限,这是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插画应当具有教育属性的审美意义,插画理应用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能够接受且乐于接受
的表达形式进行创作,而不是拿出“阳春白雪”的派头来进行“孤芳自赏”式的插画生产。(摘自张晶《从教材插画事件谈青少年美育的方向路径》
,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教材插图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问题
,还在于插图所体现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问题。B.人们在一些艺术作品中观察到的以丑为美的现象,是审美个人策略的体现,目的不是展示美C.对
于处于童蒙时期的青少年而言,审美培养的本质在于培养其审美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而不是个性化的审美偏好。D.任何教育内容都应限定在青少年
的认知边界之内,不能混入成年人的理念,以此来维持青少年审美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材插图属于大
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学生没有充分选择权B.在真假和善恶问题上出错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在对真和善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
比人们在对美的追求上付出的行动要坚决。C.青少年的美育教育正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正是有对“规矩”的个性化理解,才会出现后来
的个性化审美和创造。D.如果对青少年的教育没有充分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审美需要,就不能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美
育。(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的观点的一项是(?)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B.法则可以避免错
误,却绝不会赋予美。C.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D.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
)教材插画事件出现后,有人以“审美就是个性化的”为说辞替问题插画辩护,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行为做出评价。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2.阅读
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桎?梏【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1)妻子还在甜美地酣睡着,呼吸均匀有力。窗口露出最初的晨曦,但是冬日的黎明晨
光熹微,半明半暗的光芒游移不定地在酣睡的万物之上涌动。(2)斐迪南轻手轻脚地起了床,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往往作画作了一半,会
突然快步走出屋子,到田野里去,越走越快,直到精疲力竭,或者晚上脱衣服时他会把脱下的鞋拿在手里发愣……(3)他此刻刚从有些闷热的卧室
走到阳台上。眼前山坡下的景色还完全笼罩在浓雾之中,他感到阵阵凉意,可是却站着不走,两手深深插在口袋里,等着雾气消散,可以放眼远眺。
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他总是走到窗前,眼底的景色使他赏心悦目,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湖的对岸房屋错落有致,一艘汽艇轻巧地划开湛蓝的湖水
,海鸥快乐地群集在湖岸上,缕缕炊烟呈银色螺旋状从红色囱里袅袅升起,飘入回响着正午钟声的天空——显然这一切都在告诉他:多么升平的世界
!(4)他把目光射向远方,他觉得在坡下灰蒙蒙的一片之中,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慢慢地挪动,很小的形体为薄雾所遮盖,慢慢走了过来。他先是感
到一阵喜悦,除他以外居然还有人醒着,可同时也感到好奇,这陌生人是谁?他问自己,他是要到我这儿来?他想找我干什么?斐迪南感到一阵不安
。(5)现在,近处的雾已稍散,他认出来了:这是邮差。每天早晨,钟敲八下,邮差就爬到这山上来。他总是把那黑色的大包威严地往右边一甩,
然后庄重地把信件交给人家。看到邮差一步一步地迈步登山,把邮袋挎在左边,努力迈动短腿,神色相当凝重地走着,斐迪南不由得想笑。(6)可
是,突然间,他感到自己的双膝直哆嗦,在眼睛上搭着凉棚的双手也像瘫痪了似的掉了下来。(7)今天,昨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
。他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正向他走来,一步一步地,是冲他一个人来的。(8)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打开房门,急急忙忙地走下楼梯,沿着
两旁都是篱笆的小道迎着来人走下坡去。在花园门旁,他碰上了邮差,“您有……您有……您有……”他连说了三次才把话说出口来,“您有什么东
西给我吗?”(9)邮差抬起沾满雾气的眼镜看看他。(10)“是的,是的。”邮差伸出手在信件中掏摸,一个褐色的大信封,上面印着“官方文
件”四个大字。“请签字。”邮差说道。斐迪南很快地写下了他的名字,由于激动,字迹无法辩认。然后他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
件从指尖滑落,掉到地上,掉进湿土和潮湿的落叶之中。(11)就是那件事。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就是这封信
,这封他不愿要,却又在等待着的信,这封信是从丧失了理智和礼仪的远方寄来的,它那打字机打出的呆板字句攫取了他温暖的生活和他的自由。他
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翠绿的密林中巡逻的骑兵,感到一根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
。(12)那是八个月之前的事,在边界那边,他赤身裸体站在军医面前,因为寒冷和恶心而浑身发抖。那军医就像一个马贩子,捏捏他手臂上的肌
肉。他从这种屈辱中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人的尊严已丧失殆尽,欧洲已堕落到奴役之中。他看到天还没亮,冻得发抖的妇女们就拿着装土豆的空口
袋,坐在市场的台阶上,他的心都碎了。(13)由于自己的愤怒软弱无力,他对自己也产生反感。多亏有人帮忙,他终于得以和他的妻子一起移居
瑞士。他越过国境线时,血液突然涌上面颊。他脚步跟跄,不得不紧紧抓住柱子。他第一次又感到自己是人,感到生活、自由、意志、绘画事业又属
于他。(14)但是如今这封信,冷冷地在他的手指当中沙沙作响。他感到有一只彻夜不眠的、冷冰冰的眼睛,从看不见的什么地方正窥视着他。(
15)这张纸没有力量,但是把它寄来的人有力量。是谁把它寄来的?是那部机器,是那部巨型的杀人机器。它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抓了千百
万人,现在又来抓他!“不……不……决不能成为它的帮凶!可是……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找到我……”(16)斐迪南努力使自己保
持平静。“这张纸在这儿对我来说算得了什么?!”他手指一使劲,想把那硬硬的信封撕成碎片。但是奇怪,肌肉不听他的使唤。他整个灵魂都希望
他的手指把信封撕碎,它们却小心翼翼地把信封打开,哆哆嗦嗦地把一张白纸展开。上面写着他已经知道的事情:(17)“F34729号。根据
M市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最迟于三月二十二日前往M市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军方证件由苏黎世领事馆转交,为此,
您务必亲自前往领取。”(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着力描写一封来信给斐迪南
带来的无形压力,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的影响之大,直接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B.斐迪南自己处在痛苦屈辱中,却对坐在台阶上拿着空口袋的
妇女们充满同情,可见他是一个心怀人道主义之人。C.斐迪南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间滑落”,这一细节形象地写出了
人物内心的恐慌无助。D.小说以“桎梏”为题,虽通篇未提“桎梏”二字,但通过斐迪南的艰难处境与真实心境诠释了标题之意,引人深思。(2
)关于文中第(3)段斐迪南站在阳台上欣赏风景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斐迪南不顾凉意,期待雾散后美景的出现,可见他已经
完全沉醉在这升平的世界之中。B.“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说明斐迪南虽移居瑞士,但是内心仍摆脱不掉现实的痛苦。C.用拟人、比喻的修辞
,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这画面曾带给斐迪南心灵的平静。D.斐迪南对美景的期待与眷恋侧面烘托出下文他内心的不安,揭示现实带给他的
创伤之深。(3)请简析小说结尾一段的妙处。(4)有评论家认为茨威格是“运用弗洛伊德的犀利锁钥捕捉人类灵魂的猎者”,即擅长通过细腻的
心理描写探究人性,洞察人生。请结合文本概括斐迪南的心理变化,并简析心理描写的作用。三、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二
十五年秋八月,套骑三万余入犯延安府,杀掠人畜无算。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请复河套,下兵部议行。冬十二月,总督曾铣,巡抚谢兰、张问行等奏:
“延绥密与套寇为邻,自定边营至皇甫川连年入寇,率由是道。所当急为修缮,分地定工,次第修举,岁修一段,期以三年竣事。”疏下部议。铣复
言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每当秋夏之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岁岁为之,每出益励,彼势必折,将遁而出套之恐
后矣。俟其远出,然后因祖宗之故疆,并河为塞,修筑墩隍,建置卫所,处分戍卒,讲求屯政,此中兴之大烈也。愿陛下亟定大计。”帝曰:“寇据
河套,为中国患久矣,连岁关隘横被荼毒,朕宵旰念之,而边臣无分主忧者。今铣能倡复套之谋,甚见壮猷。其令铣更与诸边臣悉心图议。兵部其发
银三十万两与铣,听其修边、饷兵、造器,便宜调度支用。”二十六年夏五月,总督曾铣出塞袭套部,胜之。敌移帐渐北,间以轻骑出掠。铣复督诸
军驱之,遂远遁不敢近塞。帝以套寇连年深入,如蹈无人之境,大损国威。铣能率兵出塞,擒斩有功,命增俸,赐白金纻币有差。二十七年春正月,
大学士夏言罢,初,言力主之。严嵩积憾言,且欲邋其首辅,于是因灾异疏陈缺失,谓:“曾铣开边启衅,误国大计所致。夏言表里雷同,淆乱国事
,当罪。”遂罢言,逮铣诣京。廷臣议罪,凡与议复套者,悉夺俸,并罚言官,廷杖有差。于是复套事宜悉为停止。会俺答蹈冰踰河入套。嵩激上怒
,谓:“俺答合众入套,皆曾铣开边启衅所致。”甘肃总兵咸宁侯仇鸾,初被铣劾奏逮京,亦上疏讦铣。嵩主之,弃铣市。自言、铣死,竟无一人议
复河套者。(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议复河套》,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铣复言套贼/不除中
国之祸/未可量也/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每当秋夏之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B.铣复言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
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每当秋夏之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C.铣复言/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今日之计宜用/练兵
六万人/每当秋夏之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D.铣复言/套贼不除/中国之祸未可量也/今日之计/宜用练兵六万人/每当秋夏之
交/乘其无备/直捣巢穴/则彼不能支/(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郎,明朝属正三品,与尚书同
为各部堂官,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B.兵部,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官和武官的选用以及兵籍、军械、军令之政。C.朕,第一人称代词,
秦以前指“我的”“我”,不分尊卑贵贱,自秦始皇起用作皇帝的专称。D.卫所,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
所,几府设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套铁骑入侵,曾铣等人提出当务之急是修缮防御工事,并且提出了
具体的实施办法,按其规划,三年即可完工。B.曾铣在与河套贼寇的战争中取胜,改变了以往贼寇入侵边境如入无人之地的情况,使边境得到短暂
的安宁。C.夏言极力主张曾铣收复河套的策略,但严嵩十分怨恨曾铣,并想越过曾铣登上首辅之职,为了陷害曾铣恶意污蔑夏言。D.仇鸾曾经被
曾铣弹劾上奏逮捕入京,当曾铣被逮捕到京后,他借机落井下石,上疏攻讦曾铣。(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廷臣议罪,凡与议复套者,
悉夺俸,并罚言官,廷杖有差。②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选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根据选文内容,请概括朝廷为收复河套
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四、古代诗歌阅读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①,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
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注】①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的前三句连用与送别有关的典故,描绘了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表达了主人公送别时凄苦怅惘的心境。B.“烟柳暗南浦”一句
用“暗”字,既扣合题目“晚春”,点明了暮春时节,又抒发了词人对春光易逝、韶华不再的感叹之情。C.“片片飞红”预示春将归去,?“都无
人管”与“更谁劝”,这两句则以递进的形式,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D.结尾借梦呓之语: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
把忧愁带走呢?表达了盼归之情,细腻而缠绵。(2)请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主人公离别后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五、情景默写5.补写出下列句子
中的空缺部分。①《大学之道》强调修身对人的重要性,无论身份高低贵贱,都要以此为本:“_____,_____。”②思乡是游子永恒的吟
唱,但就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两句所说,不知有几位游子能乘着月光回家,一解思乡之愁。③《将进酒》中“____
_,_____”悲叹人生苦短,却不直言,而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六、简答题组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①?,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认为诗和说话并不
能②?。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能“起死回生
。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我们宁
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
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啰嗦,改用文言则可保持③?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
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
有删改)(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单句。可改变语序或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文
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七、语言表达八、材料作文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你读
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有人迫不及待告诉你,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水鸟关关地叫着,栖息在河中沙洲”;当你打开《百年孤独》发誓
这次一定要把它看完时,有人抛出“10分钟了解一本书”的攻略来诱惑你;当你打算去看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时,发现网上已经有铺天盖地
的剧透和解析……当下,这样的“二手知识”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缓解了我们渴望快速汲取知识的焦虑。同时,这种无需从源头探索而便捷获得
知识的方式,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警惕。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1)C(2)A(3)C(4)①总分总结构;②第一段总起说明分析教
材插图问题的角度是美学角度;③第二段分别论述影响审美判断的三个重要因素;④第三段总结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5)这种言论是站不住脚的
,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①审美不只是个性化的,由材料一可知,影响审美判断的,除了个人策略,还有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②个性化的审美是不
适用于教材插图的,由材料二可知,青少年美育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这个阶段侧重的并不是个性化。【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
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不仅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问题”错。材料一原文是“主要问题不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B.“是审美个人策略
的体现,目的不是展示美,而是表明自己的个性”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原文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D.“以此来维持青少年审美能力”无中
生有。材料二原文中“教材插画的制作首先在内容上应该严格限定在青少年认知的边界之内,而不能将成人的理念混入从而模糊了青少年和成年人之
间的界限”是说这是任何教育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未说以此来维持青少年审美能力。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A.“教材插图属于大众审美领域,起作用的是生物法则”于文无据。材料一原文说“为插终设计师……在应该运用生物法则和文化习
惯的领域,运用了个人策略”,由此可知,还有文化习惯影响。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C.“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
巧”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
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根据“从网上流传
的资料来看,主要问题不在于插图绘制的技术,而在于插图所体现的宙美观和价值观”“而是想从美学上分析出现此类问题的深层原因,希望能够为
设计者和监管者提供一点参考,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可知,第一段总起说明分析教材插图问题的角度是美学角度。根据“从生物法则的角度来看,
人类在美的判断上具有很强的共识,这种共识可以超出文化的限制。当然,影响审美判断的不仅有生物法则,还有文化习惯”“除了生物法则和文化
习惯之外,个人策略也是影响审美偏好的重要因素”可知,第二段分别论述影响审美判断的三个重要因素。根据“插图设计师显然弄错了影响审美判
断的不同因素起作用的领域,在应该运用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的领域,运用了个人策略。这次出问题的是小学教材插图,从教材插图来讲,它就不属
于标新立异的精英艺术,因此不宜采取标新立异的个人策略”可知,第三段总结说明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除了生物法则和文化习惯之外,个人策略也是影响审美偏好的
重要因素”可知,审美不只是个性化的。根据材料二“美育的本质正是在于‘与人以审美的规矩’,对于尚处童蒙时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也就是说
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正处干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在此阶段上并非没有个性化的参与,这里的个性化只能体现在对‘规矩’理解
的不同上,正是有对这些‘规矩’理解上的个性化,才会有后来审美和创造上的‘巧’的出现”可知,青少年美育处于审美“规矩”的传授阶段,这
个阶段侧重的并不是个性化,个性化的审美是不适用于教材插图的。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这种言论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2.(1)
A(2)B(3)①小说以来信的内容作为结束,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相象空间;②内容上与前文插叙的八个月之前的兵役合格检查相照
应。③道出了斐迪南在此之前心神不宁的原因,揭示了战争对人的桎梏,深化主题。(4)(1)心理变化:从短暂的平静(愉悦)到摆脱不掉的不
安,直到确认来信后的恐惧。(2)作用:①情节方面,以人物的心理历程推动情节发展;②人物方面,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了斐
迪南不安、痛苦等心理以及对战争的恐惧;③主题方面,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揭露战争给人造成的精神摧残,谴责战争是“杀人机器”。【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A.“直接展现”错。没有直接展现战争的残酷血腥,而是通过对主人公的
心理刻画等,侧面展现出战争的残酷血腥。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A.“完全沉醉”错。结合“今天,这几
个礼拜的不安”可知,为了躲避战乱,虽然费迪南带着妻子移居瑞士,心灵得到了些许慰藉,但八个月前费迪南在边界接受兵役体检的情节,让费迪
南几周以来一直心神不宁,所以,他并没有完全沉醉在这升平的世界之中。C.“用拟人、比喻的修辞”错。“一艘汽艇轻巧地划开湛蓝的湖水,海
鸥快乐地群集在湖岸上”运用拟人修辞手法,但是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D.“侧面烘托”错。通过斐迪南对美景的期待与眷恋,为下文交代他内
心的不安作铺垫,揭示现实带给他的创伤之深。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F34729号。根据M市
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最迟于三月二十二日前往M市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可知:小说以来信的内容作为结束,给读
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②结合前文“可是,突然间,他感到自己的双膝直哆嗦,在眼睛上搭着凉棚的双手也像瘫痪了似的掉了下来”“今天,昨
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抓过那封信,但是他的手指如此僵硬,信件从指尖滑落,掉到地上,掉进湿土和潮湿的落叶之中”“就
是那件事。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那是八个月之前的事,在边界那边,他赤身裸体站在军医面前,因为寒冷和恶
心而浑身发抖。那军医就像一个马贩子,捏捏他手臂上的肌肉。他从这种屈辱中认识到,在这个时代,人的尊严已丧失殆尽,欧洲已堕落到奴役之中
”可知:最后一段道出了斐迪南在此之前心神不宁的原因,揭示了战争对人的桎梏,深化主题。(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
用的能力。(1)分析斐迪南的心理变化结合“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他总是走到窗前,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一艘汽艇轻巧地划开湛蓝的湖水,缕
缕炊烟呈银色螺旋状从红色烟囱里袅袅升起”“今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整个灵魂都希望他的手指把信封撕碎,它们却小心翼
翼地把信封打开,哆哆嗦嗦地把一张白纸展开。上面写着他已经知道的事情:‘F34729号。根据M市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最迟于三月二十
二日前往M市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军方证件由苏黎世领事馆转交,为此,您务必亲自前往领取’”,根据M市区司令部
的指示,斐迪南需要再次接受兵役合格的检查,为此,他从短暂的平静(愉悦)到摆脱不掉的不安。(2)分析斐迪南心理描写的作用:①分析情节
方面的作用根据“往常心烦意乱的时候,他总是走到窗前,眼底的景色使他赏心悦目,心情也就平静下来了。湖的对岸房屋错落有致,一艘汽艇轻巧
地划开湛蓝的湖水,海鸥快乐地群集在湖岸上,缕缕炊烟呈银色螺旋状从红色囱里袅袅升起,飘入回响着正午钟声的天空——显然这一切都在告诉他
:多么升平的世界”分析,为了躲避战乱,费迪南带着妻子移居瑞士,精神上获得了短暂的平静或愉悦的;“今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
来”“他整个灵魂都希望他的手指把信封撕碎,它们却小心翼翼地把信封打开,哆哆嗦嗦地把一张白纸展开。上面写着他已经知道的事情:‘F34
729号。根据M市区司令部的指示,请阁下最迟于三月二十二日前往M市区司令部八号房间报到,再次接受兵役合格检查。军方证件由苏黎世领事
馆转交,为此,您务必亲自前往领取’”分析,这些表明费迪南内心一直有种摆脱不掉的不安,街道官方来信后的恐惧。费迪南描写了从短暂的平静
(愉悦)到摆脱不掉的不安,直到确认来信后的恐惧的心理历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分析人物方面的作用根据“他问自己,他是要到我这儿来?
他想找我干什么?斐迪南感到一阵不安”“今天,昨天,这几个礼拜的不安,又一下子涌来。他心里感觉到,这个人正向他走来,一步一步地,是冲
他一个人来的” “就是那件事。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攫取了他温暖的生活和他的自由”“他感到这封信从不
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翠绿的密林中巡逻的骑兵,感到一根看不见的、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他感到有一
只彻夜不眠的、冷冰冰的眼睛,从看不见的什么地方正窥视着他”“是谁把它寄来的?是那部机器,是那部巨型的杀人机器。它打着“‘爱国主义’
的旗号,抓了千百万人,现在又来抓他!‘不……不……决不能成为它的帮凶!可是……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找到我……”分析,通过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了斐迪南不安、痛苦等心理以及对战争的恐惧。③分析主题方面的作用根据“就是那件事。现在他知道几周以来是
什么东西扰乱了他内心的安宁了,就是这封信,这封他不愿要,却又在等待着的信,这封信是从丧失了理智和礼仪的远方寄来的,它那打字机打出的
呆板字句攫取了他温暖的生活和他的自由。他感到这封信从不晓得的什么地方向他走来,就像一个在翠绿的密林中巡逻的骑兵,感到一根看不见的、
冷冰冰的枪管向他瞄准,想射进他的肌肤深处”“是谁把它寄来的?是那部机器,是那部巨型的杀人机器。它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抓了千百万
人,现在又来抓他!“不……不……决不能成为它的帮凶!可是……可是……无论我走到哪里,它都会找到我……”分析,小说通过斐迪南的心理活
动,揭露战争给人造成的精神摧残,谴责战争是“杀人机器”。3.(1)D(2)B(3)C(4)①群臣廷议论定罪责,凡是参与讨论收复河套
的人,都被罚扣了俸禄,并惩罚了谏官,施予程度不一的廷杖之刑。②有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的人。(5)①当曾铣能提出收复
河套的谋划时,皇上命令大臣尽心商议并拨下银两。②当曾铣率领军队出塞大胜敌人时,朝廷下令增加他的俸禄赐给他数量不等的白银、布和钱币。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曾铣又进言:“河套的贼寇不诛灭,朝廷的祸患无法估量。如今的谋划,应该选用六万士兵
进行训练,每逄秋夏之交,趁着贼寇没有防备,直接进攻贼寇藏身的地方,那么他们不能抵御。”“言”后面是具体说的内容,“言”相当于“曰”
,应在“言”后断开,排除AB。“用”的宾语是“练兵”,“六万人”是“练兵”的数量,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掌管全国文官……的选用”错误,兵部,掌管武官的选用,文官是吏部选用。故选B。(3)本题考查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想越过曾铣登上首辅之职,为了陷害曾铣恶意诬陷夏言”分析有误,由原文“初,言力主之。严嵩积憾言,且欲邋
其首辅,谓:‘曾铣开边启衅。夏言表里雷同,当罪’”可知,并且想要越过夏言登上首辅之职,为了陷害夏言恶意诬陷曾铣。故选C。(4)本题
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与”,参与;“夺”,扣罚;“有差”,程度不一。②“是”,这;“贼”,伤害,作动词。(5)本
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今铣能倡复套之谋,甚见壮猷。其令铣更与诸边臣悉心图议。兵部其发银三十万两与铣,听
其修边、饷兵、造器,便宜调度支用”可知,当曾铣能提出收复河套的谋划时,皇上命令大臣尽心商议并拨下银两。结合“总督曾铣出塞袭套部,胜
之……帝以套寇连年深入,如蹈无人之境,大损国威。铣能率兵出塞,擒斩有功,命增俸,赐白金纻币有差”可知,当曾铣率领军队出塞大胜敌人时
,朝廷下令增加他的俸禄赐给他数量不等的白银、布和钱币。参考译文:二十五年秋季八月,占据河套的三万多名骑兵侵犯延安府,杀害的百姓抢掠
的牲畜不计其数。总督三边侍郎曾铣诸求收复河套,朝廷下达至兵部议定(能否)施行。冬季十二月,总督曾铣,巡抚谢兰、张问行等人上奏:“延
绥与河套的贼寇紧密为邻,贼寇接连好几年由定边营到黄甫川入侵,都是由这条道路。这里当务之急是修复,划分地段确定工程,按顺序修复。每年
修复一段,以三年为期完工。”奏疏下达至各部讨论。曾铣又进言:“河套的贼寇不诛灭,朝廷的祸患无法估量。如今的谋划,应该选用六万士兵进
行训练,每逢秋夏之交,趁着贼寇没有防备,直接进攻贼寇藏身的地方,那么他们不能抵御。年年这样做,每次出兵士兵更加受鼓励,贼寇的气势一
定会折损,将会争先恐后逃离河套。等他们远逃,然后根据祖先原有的疆域,吞并黄河作为边塞,修筑土做的护城壕,设置卫所,调遣防守的士兵,
学习探求屯田措施,这是国家复兴的大功业。希望陛下赶快定下大计。”皇帝说:“贼寇占据河套,成为朝廷祸患很久了。连年险要关口无缘无故受
毒害,我日夜挂念这件事,但驻守边塞的大臣没有能分担我的忧虑的。现在曾铣能提出收复河套的谋划,这是很伟大的谋略。我命令曾铣再与各位驻
守边塞的大臣尽心商议。兵部应该发放三十万两白银给曾铣,听凭他修缮边防设施、供给士兵粮饷、铸造军械兵器,方便调配支出使用。”二十六年
夏季五月,总督曾铣派兵出塞袭击贼寇部,并战胜了他们。敌寇军帐逐渐向北转移,偶尔派轻骑出来抢夺。曾铣又率领各军队驱赶他们,于是他们逃
到远处不敢接近边塞。皇帝认为河套的贼寇接连几年深入国境,像践踏(蹈)没有人在的地方,十分损害国家的威望。曾铣能够率领军队出塞,擒获
斩杀敌人有功劳,下令增加他的俸禄,赐给他数量不等的白银、布和钱币。二十七年春季正月,大学士夏言被罢免。当初,夏言极力主张收复河套的
策略。严嵩怨恨夏言很久了,并且想要超过夏言登上首辅之位,于是趁着(发生)自然灾害上疏陈奏夏言的过失,说:“这是曾铣开拓边境引起事端
,耽误国家大计导致的。夏言与他内外呼应,扰乱国家大事,应该治他的罪。”于是(朝廷)罢免了夏言,并逮捕曾铣到京城。群臣廷议论定罪责,
凡是参与讨论收复河套的人,都被罚扣了俸禄,并惩罚了谏官,施予程度不一的廷杖之刑。于是收复河套的事都停止了。恰好俺答从冰上渡过黄河入
侵河套。严嵩(故意)激起皇上的怒气,说:“俺答聚合众人入侵河套,都是曾铣开拓边境引起事端导致的。”甘肃总兵咸宁侯仇鸾,当初被曾铣弹
劾上奏逮捕入京,也上疏攻讦曾铣。严嵩主管这件事,判曾铣死刑。自从夏言、曾铣死后,最终没有一个人再议论收复河套。4.(1)B(2)①
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离别后的相思苦痛;②景物烘托,营造凄冷压抑的氛围,表达了女子别离后的伤心、忧郁及孤寂落寞;③动作描写,
“觑”“卜”“簪”“重数”皆表现出女子的痴情;④运用虚写,以梦境表现主人公梦中还在哽咽怨叹,传递了痴情女子思念的苦痛。【详解】(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又抒发了词人对春光易逝、韶华不再的感叹之情”错误。“烟柳”句,点明时序的变化。春色已晚
,而人尚未归。别离日久,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可见不是抒发词人春光易逝、韶华不再的感叹,而是表达离别的伤感。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通过直接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
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的一个原因。一个“怕”字
直接写人物心理,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主人公离别后的相思苦痛。上片“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情人分别后,害怕登楼远眺,勾起离别的
相思,更何况是十日有九风雨的风雨晦冥的时节呢?通过景物烘托人物的内心。“十日九风雨”,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断肠片片飞红”,片片
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通过天气和落花,表现了女子的伤心落寞,悲伤到极点的心情。动作描写(或者白描手法、描摹神态)。“鬓边觑。试
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她把头上
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
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的痴情。通过梦境来表
现人物内心活动。“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传递了痴情女
子思念的苦痛。5.?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庶”“壹”“乘”“摇”。6.(1)①熔于一炉(融为一体)?②等量齐观?③恰到好处(2)示例:日常生活中已僵硬难用的文言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能“起死回生”。(3)本句把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比作“滞销的奢侈品”,把一时很受欢迎但艺术价值很低的作品比作“畅销的牙膏”,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新诗人们“带点贵族气质”的艺术追求。【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可知,这里的美感效果指的是将不同因素融合成一个整体。可以填入“熔于一炉”或“融为一体”。“熔于一炉”,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难分难解,配合自然。融为一体,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第二空,语境强调不可以不管诗和说话的差异而同等看待它们,可填入“等量齐观”。“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第三空,语境强调文言表情达意的距离感适中,不至于过于直白或啰唆。可以填入“恰到好处”。“恰到好处”,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2)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要将画线的句子改为单句,首先找出句子的主干,然后将其他内容融进句中作相应的修饰成分。分析画线句子,其是“虽然……但是”的转折复句,按照同主主在前,异主主在后的情况可知,此句的主语应是“文言”,改写后单句的句子主干为“文言能‘起死回生’”;将“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改写为主语“文言”的定语;将“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改写为句子的状语。故改写后的句子为:日常生活中已僵硬难用的文言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能“起死回生”。(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比作“滞销的奢侈品”,把一时很受欢迎但艺术价值很低的作品比作“畅销的牙膏”。“奢侈品”表明了有些作品虽然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着自身的艺术价值,而“畅销的牙膏”则说明有些作品虽然流行,其自身价值却不高。句中运用两个比喻,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作品艺术性的高低,让表达通俗易懂且又形象生动,从而生动地表明了新诗人们“带点贵族气质”的艺术追求。
献花(0)
+1
(本文系乔一202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