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解析)
2023-09-18 | 阅:  转:  |  分享 
  
四川省自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肺炎双球菌可引起呼吸系统感染导致肺炎。肺炎双球菌能(?)A.在分裂
时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将多种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C.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物D.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2.如下图中,横轴表示细胞周
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图示,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依次分别是(?)A.④②①③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①②③④3.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生物学基
本观点,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醋酸杆菌为需氧型生物,其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B.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细胞
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C.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构成,能维持细胞形态,与细胞能量转换无关D.核膜上有核孔,有利于DNA等大分子物质可
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4.关于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其纺锤体的形成不同于高等植物细胞B
.人正常细胞有丝分裂时,细胞内最多含有92个核DNA分子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与高尔基体的活动密切相关D.有丝分裂过程中,DNA
和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同一时期5.下列有关细胞分化和细胞全能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B.ATP水解酶基因表达的细胞不一定发生了细胞分化C.细胞分化过程中通过改变遗传信息体现细胞全能性D.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具
有该生物全部遗传信息6.下列有关细胞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B.分裂间期为分裂期做好物质准备C
.细胞周期的精确调控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D.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7.GSG2基因表达产生的Haspin是一种与细
胞增殖有关的酶,主要作用于有丝分裂期间的浓缩染色体、核膜破裂后的中心体以及中期纺锤体,分裂旺盛的组织中Haspin的含量较高。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抑制该酶的活性后细胞的核膜不会破裂B.该酶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也可能发挥作用C.该种酶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
D.GSG2基因突变可能影响纺锤体的结构8.细胞死亡可以分为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下列关于细胞死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被病原体
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细胞凋亡有助于多细胞生物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C.细胞坏死是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D.当
人意外骨折时造成的骨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9.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蚕的一生伴随着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下
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增殖是蚕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B.刚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蚁蚕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C.蚕蛹发育成蚕
蛾的过程中,因细胞分化会导致遗传物质发生改变D.蚕蜕皮过程中,细胞凋亡受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10.孟德尔成功揭示了分离
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  )A.同位素标记法B.假说演绎法C.密度梯度离心法D.类比推理法11.下列遗传实例中
,属于性状分离现象是(  )A.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B.纯合的红花豌豆与纯合的白花豌豆杂交产生红色豌豆C
.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植株D.白毛羊与白毛羊随机交配,后代出现黑毛羊和白毛羊12.下图是“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
验”示意图,甲、乙两个桶中分别装有标记D、d的两种小球各30个。下列相关实验及结果的表述错误的是(?)A.甲桶、乙桶分别代表雌雄生
殖器官B.小球D代表雌配子,小球d代表雄配子C.两桶中的小球随机组合代表雌雄配子随机结合D.多次抓取的组合类型数量比约为1DD:2
Dd:1dd13.玉米颖果的球形和扁球形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若用结球形果的植株进行如下实验。①自交,子代中球形果
∶扁球形果=3:1 ②与结扁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全为球形果植株③与结扁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扁球形果植株 ④与另一结球形果植
株杂交,子代全为球形果植株能够判定显隐性关系及该基因型的实验是(不考虑突变)(?)A.①或②B.①或④C.②或③D.③或④14.已
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
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趐红眼:小翅棕眼=3︰3︰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无法确定翅长基因位于常
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B.无法确定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C.无法确定眼色性状的显性和隐性D.无法确定两对等位基因是否
遵循自由组合定律15.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一种为先天性夜盲症(伴性遗传)。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
源区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病为先天性夜盲,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13号个体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7号个体C.5号个体
同时含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4D.若Ⅱ-3和Ⅱ-4再生育一个孩子,只患先天性夜盲的概率是1/3216.下列关于基
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基因”是指所有的非等位基因B.若两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
则它们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该定律仅适用于研究具有两对相对
性状的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的遗传17.如下图表示细胞分裂某时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包括1个
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B.该对同源染色体所示行为可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和有丝分裂过程中C.图示3和4互为姐妹
染色单体,1和3互为非姐妹染色单体D.非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增加了配子多样性18.基因型为YyRr(Y/y与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
染色体上)的一个雄性个体、一个精原细胞、一个雌性个体、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成熟配子种类数依次为(?)A.4、4、4、4B.4、2、4
、1C.2、4、2、4D.4、4、2、119.如图为人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相关物质数量变化的部分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B.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则a=23C.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
时核DNA数量的变化,则A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D.若a=1,则该图不可以表示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20.下列生
理过程中, 通常能使得同种生物子代与亲代的染色体数目保持相对恒定的是(?)A.有丝分裂B.受精作用C.减数分裂 D.减数分裂和受精
作用二、综合题21.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Stem cell)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不仅可以分化为红
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可跨系统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下图表示人体骨髓中部分造血干细胞的生命历程。根据所学
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②过程属于细胞的 ,③过程属于细胞的 。(2)白血病俗称血癌,是由于造血干细胞中的 基因和抑癌基因
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3)为探究药物阿霉素对心肌细胞凋亡是否有影响,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甲组加入
培养液+心肌细胞+生理盐水,乙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所加心肌细胞和溶液的量相等,各组样品在相同且适宜
的条件下培养。若实验结果是 ,则说明使用阿霉素会导致心肌细胞凋亡。22.图1为显微镜下观察用家鸽肝脏制作的临时装片结果;图2为显微
镜下观察用某植物根尖分生区制作的临时装片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的是细胞 ;
图2中,细胞 与该细胞所处时期相同。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 。(2)用植物根尖分生区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为:取材→ → → →制片。(3
)与图2细胞D所示的时期相比,图1细胞戊所示的时期最大的区别是 。(4)对减数分裂的观察,常常采用 (雌性/雄性)动物性腺为材料制
作的固定装片。在观察该固定装片时,判断细胞所处分裂时期的依据是 。根据观察结果并结合相关知识,研究者绘制了一个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细
胞内某物质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⑤→⑥阶段形成的原因是 ; 段(填编号)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23.下图甲为洋葱根尖示意图,图
乙为取自图甲中某部位的细胞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绘制的细胞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1)洋葱根尖生长过程中,先通过图甲中[?]
过程,使细胞数目增多;再通过③过程,使细胞伸长、体积增大;后发生[?] ,使细胞功能趋向于专门化。([?]中填数字,______
__填写文字)(2)图乙中的细胞是从图甲中[?] 取材,经 染色后制成装片观察到的。([?]中填字母,________填写文字)。
(3)请将图乙中细胞按照有丝分裂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 (填字母)。若要观察染色体形态,应选择图 (填字母)所处时期的细胞。(4)细胞
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 ,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重要阶段。其中分裂间期进行的物质准备主要有 。(5)在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
相关的细胞器有 (至少2个),主要在有丝分裂的分裂末期发挥作用的细胞器是 。24.下面两个图表示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有关模
型图,图1表示不同时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回答下列问题:(1)该动物的性别是 (填“雌性
”或“雄性”),理由是 。(2)图1中AB段所处的分裂时期是 ,CD段形成的原因 。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段。
(3)图2中体现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是 (填“甲”“乙”或“丙”)细胞,该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4)假设对该动
物的原始生殖细胞(AaBb)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乙细胞的上一
个时期,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四分体时期中应有 黄色和 绿色,乙细胞最终形成 个配子。三、实验题25.果蝇的灰体对
黄体是显性性状,由X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用A/a表示)控制;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用B/b表示)控
制。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灰体纯合子雌果蝇和黄体雄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以获得黄体雌果蝇。(要求:用遗传图解表示杂交过程。
)? (2)若用黄体残翅雌果蝇与灰体长翅雄果蝇(BBXAY)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F2,则F2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
黄体长翅:黄体残翅的比例是 ,F2中灰体长翅雌蝇出现的概率为 。参考答案1.B【分析】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染色体等结构,据此
分析作答。【详解】A、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分裂方式是二分裂,无染色体等结构,A错误;B、肺炎双球菌能够合成蛋白质,即可以将多种氨
基酸分子合成多肽,B正确;C、肺炎双球菌无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D、胞间连丝是高等植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结构,肺炎
双球菌无胞间连丝,D错误。故选B。2.B【分析】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子细胞染色体和DNA数目不变,减数
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复制一次分裂两次,子细胞染色体和DNA减半。【详解】①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②表示减数分
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③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2N→N→2N→N;④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所以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依次分别①④②③ 。故选B。3
.B【分析】细胞骨架是真核细胞中由蛋白质聚合而成的三维的纤维状网架体系。细胞骨架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纤维。细胞骨架在细胞分裂、细胞
生长、细胞物质运输、细胞壁合成等等许多生命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解】A、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A错误;B、细胞
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有关,B正确;C、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是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可以维持细胞形态,与细
胞运动、分裂、物质运输等有关,C错误;D、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D错误。故选B。4.D【分析】动物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动物细胞由一对中心粒构成中心体,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
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放射状的星射线,由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动物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从细胞中部向内凹
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详解】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其纺锤体是由中心体发射出的星射线形成的,而高等植物细胞是由细胞两极
发射出的纺锤丝形成的,A正确;B、人正常细胞46条染色体进行有丝分裂时,间期DNA数目加倍,由46个核DNA分子变为92个核DNA
,故细胞内最多含92个核DNA分子,B正确;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延伸形成新的细胞壁,而细胞
壁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C正确;D、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数目的加倍发生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发生在后期,由此可见DNA和染
色体数目的加倍不在同一时期,D错误。故选D。5.C【分析】关于细胞的“全能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3)细胞全能性大小:受精
卵>干细胞>生殖细胞>体细胞。(4)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离体、适宜的营养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详解】A、造血干细胞是人体内少
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A正确;B、ATP水解酶普遍存在于所以细胞中,ATP水解酶基因表达的细胞不一定发生了细胞分化,B正确;
C、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信息并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D、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信息,D正确。故选C。6.D【
分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时期。【详解】A、一
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为分裂期做物质准备)和分裂期,A正确;B、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好物质准备,
B正确;C、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周期的精确调控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C正确;D、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所以
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间期,D错误。故选D。7.A【分析】分析题干信息:GSG2基因表达产生的Haspin主要作用于有
丝分裂期间的浓缩染色体、核膜破裂后的中心体以及中期纺锤体,说明可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调节染色体和纺锤体功能。【详解】A、该酶
可以作用于核膜破裂后的中心体,不会影响核膜的破裂,故抑制该酶的活性后细胞的核膜会破裂,A错误;B、该酶可以作用于浓缩的染色体,故推
测在有丝分裂的后期也可能发挥作用,B正确;C、该种酶在分裂旺盛的组织中含量较高, 说明该酶具有促进细胞分裂的作用,C正确;D、Ha
spin是GSG2基因表达的产物,GSG2基因突变会导致该酶结构改变,故影响该酶的功能,从而影响纺锤体的结构,D正确。故选A。8.
D【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
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坏死: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如极
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的情况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详解】A、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
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人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衰老细胞的清除,细胞的自然更新,都需要通过细胞凋亡实现,A正确;B、细胞凋亡是
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助于多细胞生物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B正确;C、细胞
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如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严重的病理性刺激的情况下,由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C正确;D、当人意外骨折时造成的骨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故选D。9.C【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
: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
】A、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A正确;B、年幼的多细胞生物体内,也有衰老细胞,故刚从蚕
卵中孵化出来的蚁蚕体内也有衰老的细胞,B正确;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D、蚕蜕皮为细
胞凋亡,细胞凋亡受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D正确。故选C。10.B【分析】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
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
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详解】孟德揭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过程是提出问题→假说解释→
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总结规律。故选B。11.D【分析】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也就是说只有亲
本表型一致,子代出现不同性状时方可称作性状分离。【详解】A、某非糯性水稻产生的花粉既有糯性的又有非糯性的,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
离定律,但不属于性状分离现象,A错误;B、纯合红花和纯合白花的植物杂交,所得F1的花色表现为红花,说明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但不属于性
状分离,B错误;C、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植株,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D、白毛羊与白毛羊随机交配,后代出现黑
毛羊和白毛羊,白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这属于性状分离,D正确。故选D。12.B【分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甲桶、乙
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在雌雄生殖器官内可以形成相应配子,且甲桶中的配子D:d=1:1,乙桶中的配子D:d=1:1,分别在甲桶和乙
桶中摸出一个小球随机结合是模拟的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的过程。【详解】A、甲桶、乙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在雌雄生
殖器官内可以形成相应配子,A正确;B、甲桶、乙桶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即:若甲为雌性生殖器官,则甲桶中的D和d小球都表示雌配子,
乙桶中的D和d小球都表示雄配子,B错误;C、两桶中的小球随机组模拟的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C正确;D、甲桶中的配
子D:d=1:1,乙桶中的配子D:d=1:1,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特点,多次抓取的组合类型数量比约为1DD:2Dd:1dd,D正
确。故选B。13.A【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
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①自交,子代中球形果∶扁球形果=3:1 ,则扁球形果为
隐性,该植株的基因型是杂合子,①正确;②用结球形果的植株与结扁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全为球形果植株,则球形果为显性,且球形果的植株是
显性纯合子,②正确;③用结球形果的植株与结扁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扁球形果植株,亲本可能为Aa、aa,无法判断显隐性,③错误;
④用结球形果的植株与另一结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全为球形果植株,无法判断显隐性,④错误。综上所述,能够判定显隐性关系及该基因型的实验
是①或②,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D【分析】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子一代中长翅:
小翅=3:1,翅长基因可位于常染色体,也可位于X染色体上,即无法确定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A正确;B、眼色基因可位
于常染色体上,也可位于X染色体,即无法确定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B正确;C、亲本为红眼和棕眼,子一代中红眼:棕眼=
1:1,故无法确定眼色性状的显性和隐性,C正确 ;D、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
:1=(3:1)(1: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D。15.D【分析】伴性遗传 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
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又称性连锁(遗传)或性
环连。许多生物都有伴性遗传现象。人类了解最清楚的是红绿色盲和血友病的伴性遗传。它们的遗传方式与果蝇的白眼的伴X显性遗传(如:抗维生
素D佝偻病 、钟摆型眼球震颤等)、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红绿色盲和血友病 )和Y染色体遗传(如:鸭蹼病、外耳道多毛)都属于伴性遗传
。【详解】A、Ⅱ-3和Ⅱ-4患甲病,生出Ⅲ-9、Ⅲ-11不患甲病,所以甲病显性遗传病,假设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则生出的女孩一定患
病,Ⅲ-9不患病所以不是伴X显性遗传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B、13号个体基因型为XbY,Y染色体来源于父亲,Xb来源于
8号个体,B错误;C、5号个体没有患甲病,甲病属于显性遗传病,所以5号个体不会同时含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C错误;D、3号
个体基因型为AaXBY,4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b的概率为1/2,为AaXBXB的概率为1/2,故生出患两种病孩子的概率为3/4
×1/4×1/2=3/32,D正确。故选D。16.C【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
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中的“基因”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错误;B、若两对等位基因均遵循分离定律,则它们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有可
能遵循连锁遗传定律,B错误;C、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正确;D、该定律适
用于研究具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的真核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后代的遗传,D错误。故选C。17.B【分析】该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
期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并且根据图示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出这对同源染色体的2、3这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详解
】A、图示包括1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1个四分体,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A正确;B、同源染色体联
会形成四分体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错误;C、图示1和2、3和4均互为姐妹染色单体,1和3、1和4、2和3、2和4均互为非姐妹染
色单体,C正确;D、根据图示染色体的颜色可以判断出这对同源染色体的2、3这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导致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互换,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重组,形成新类型的配子,从而增加配子的多样性,D正确。故选B。18.B【分析】减数第
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每个次
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详解】基因型为YyRr(Y/
y与R/r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个雄性和雌性个体可产生YR、Yr、yR和yr4种类型的配子;基因型为YyRr的一个精原细胞
可产生4个、2种类型的精子,分别是YR、YR、yr、yr或Yr、Yr、yR、yR;一个卵原细胞可产生YR或Yr或yR或yr1种类型
的配子。B符合题意。故选B。19.D【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
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
存在时数目同DNA;(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
2、减数分裂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染色体数是2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2N→N),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的
变化N→2N→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再减半(2N→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减半(4N→2N),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消失(2N→0),存在时数目同
DNA;(4)核膜和核仁:前期消失,末期重建;(5)中心体:间期复制后加倍,前期分离,末期细胞质分裂后恢复体细胞水平。【详解】A、
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染色单体数目减半,可用该图表示,A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若在减数第
一次分裂过程中,则a=23,即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由46变成23,B正确;C、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时核DNA数量的变化,
则A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图中的a=46,C正确;D、若a=1,则该图可能表示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时一条染色体上DNA数量的变化
,D错误。故选D。20.D【分析】通过有丝分裂可以产生和亲代相同的子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使亲代细胞和生殖细胞之间染色体数目减半,再通
过生殖细胞的受精作用恢复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详解】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和体细胞相同,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内染色体数目是
正常体细胞的一半,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与正常体细胞相同,从而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
色体数目的恒定,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维持生物体本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D正确,ABC错误。故选D。21.(1)
分裂 分化(2)原癌(3) 阿霉素 甲组细胞的存活率高于乙组的存活率(甲组细胞的凋亡率低于乙组、
甲组活细胞数量多于乙组、甲组死亡细胞数量少于乙组)【分析】1、据图分析,①表示细胞的生长,②表示细胞增殖,③表示细胞分化。2、细胞
分化的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
,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4、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其中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
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1)图中②过程细胞数目增加,表示细胞增殖(分裂),③过程细胞种类增加,表示细胞分化过程。(2)癌变是
由于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的过程。(3)实验是探究药物阿霉素对心肌细胞凋亡
是否有影响,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有阿霉素,因变量是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或心肌细胞的凋亡率)。对照组:甲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生
理盐水,实验组:乙组加入培养液+心肌细胞+阿霉素;若使用阿霉素会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则甲组的存活率会高于乙组的存活率(或甲组的凋亡率
低于乙组的凋亡率)。22.(1) 甲 E 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其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
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2) 解离 漂洗 染色(3)细胞D所示的时期在赤道板中央形成细胞板,最后扩展成新
细胞壁分裂形成两个细胞;细胞戊所示的时期细胞膜从中间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4) 雄性 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
置 着丝点分裂 ⑤⑥【分析】1、图1中,甲为中期、乙为间期、丙为前期、丁为后期、戊为末期;图2中,A为间期、B为前
期、C为后期、D为末期、E为中期。2、细胞内某物质的变化曲线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①②③为有丝分裂,④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⑤⑥属于减
数第二次分裂。(1)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2)用植物根尖分生区制作临时装
片的步骤为: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图2细胞D所示的时期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图1细胞戊所示的时期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末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中央形成细胞板,最后扩展成新细胞壁分裂形成两个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膜从中间凹陷缢裂为两
个细胞。(4)对减数分裂的观察,常常采用/雄性动物性腺为材料制作的固定装片,因为雄性产生的配子较多。在观察装片时,判断细胞所处分裂
时期的依据是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⑤→⑥阶段染色体数目增加,发生着丝点分裂,⑤⑥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像分析,识记和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变化规律即可作答。23.(1)
②细胞分裂(有丝分裂) ④细胞分化(2) b分生区 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3)
BADC A(4) 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5)
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分析】图甲中,a-d依次表示根冠、根尖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①-④依次表示细胞伸长
长大、细胞分裂增殖、细胞伸长长大、细胞分化。图乙中,A-D依次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前期、末期、后期。(1)洋葱根尖生长的过程中,先通
过图甲中②细胞分裂过程,使细胞数目增多;再通过③过程,使细胞伸长、体积增大;后发生④细胞分化,使细胞功能趋向于专门化。(2)图乙中
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各时期,是从图甲中b根尖分生区取材,经碱性染料(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后制成装片观察到的。在细胞周期中,分裂
间期所占时间通常远大于分裂期,因此观察到的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处于间期的细胞。(3)图乙中细胞A为中期,B为前期,C为末期,D为后期
,因此顺序应为BADC;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形态与数目最为清晰。(4)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
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在分裂间期,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5)在高等植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关的细胞器有
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其主要在有丝分裂的分裂末期发挥作用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要求考生能够根据
图示或染色体的行为识别判断细胞所处的具体时期。24.(1) 雌性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 有丝分裂前的间期
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BC(3) 乙 2/二(4) 4
4 1【分析】析图1:图1表示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其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
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分析图2:图2中甲细胞着
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详解】(1)图2的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
不均等分裂,是初级卵母细胞,所以该动物是雌性。(2)图1AB段每条染色体上由1个DNA分子变为2个,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处于有丝分
裂前的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发生在BC段。(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图的乙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4)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乙是初级卵母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25.(1)?(2) 3:3:1:1 3/16【分析】遗传图解规范书写的要点:一是左侧标注亲本P、F1、F2等;二是明确写出基因型和表现型;三是写符号和箭头;四是写子代及其比例。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一对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所以很多自由组合的题目都可以拆分成分离定律来解题。【详解】(1)仅考虑体色时,灰体纯合子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黄体雄果蝇基因型为XaY,为了获得黄体雌果蝇(基因型为XaXa),需将XAXA与XaY进行杂交,获得的F1中雌果蝇全为XAXa,这样的雌果蝇与亲本黄体雄果蝇XaY进行回交,即可产生基因型为XaXa的黄体雌果蝇。该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可以表示为下图:??(2)由题干可知长翅对残翅是显性性状,且由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用B/b表示)控制,则长翅由B基因控制,残翅由b基因控制,可推知黄体残翅雌果蝇基因型为bbXaXa,其与灰体长翅雄果蝇(BBXAY)杂交得到的F1中雌果蝇为BbXAXa,雄果蝇为BbXaY,这些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F2,仅考虑体色基因,F2中灰体B-:黄体bb=3:1;仅考虑翅型基因,F2中长翅包括XAXa=1/4和XAY=1/4,共占1/2,残翅包括XaXa=1/4和XaY=1/4,共占1/2,即F2中长翅:残翅=1:1,;综合考虑这两对性状,根据乘法法则计算可知,F2中灰体长翅:灰体残翅:黄体长翅:黄体残翅=3:3:1:1。其中灰体长翅雌蝇B-XAXa出现的概率=3/4×1/4=3/16。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