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歌鉴赏检测
2023-09-20 | 阅:  转:  |  分享 
  
诗歌鉴赏检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
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 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
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里胥:里中小吏。初眠:蚕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为一眠。诗歌塑造的采桑女的形象是怎样的?(2)这首诗
的首联中的“努”的含义是什么?(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 李清
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
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暮春赵长卿[注]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
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 词人是宋朝宗
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后定居临安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尽征鸿”一句
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期盼和失望之情。 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 C.“怀家”两句一实一虚,
“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 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
”,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浪,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 (2)词尾词人
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
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
好?(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3)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4)
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兰溪
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
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试分析这首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
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
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
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江上(元)张可久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
芦花。(嗈嗈(yōng):雁鸣叫声.)(1)简要概括这首词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夏
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此诗以“夏意”为标题,
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11.阅读下面
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庆全庵桃花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1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4
献花(0)
+1
(本文系栀子花开啦9...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