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管理,平稳降糖——肠促胰素效应助力血糖波动管理目录何谓血糖波动?HbA1c:糖化血红蛋白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药品评价, 2017 (17). 血糖波动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不仅包括短期血糖波动,即日间血糖波动和日内血糖波动, 还包括 长期血糖波动,即HbA1c变异性1。“”临床上常用的血糖波动监测指标及参考值1CGM:持续葡萄糖监测;SMBG:自我血糖监测1.中 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药品评价, 2017(17). CGM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评价最大血糖波动的幅度<4.4mmol/L 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反映日间血糖波动程度<0.83mmol/L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评价总体偏离平均血糖值的程度 <1.4mmol/L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真正反映血糖波动(不仅是统计学意义)<3.9mmol/L一日内多点血糖的标准差(S DBG)评价总体偏离平均血糖值的程度 <2.0mmol/L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 评价三餐前后平均血糖偏离程度<2.2mmo l/L日内最大和最小血糖值之差(LAGE)评价一天内最大血糖波动的幅度<4.4mmol/LSMBG为什么要使用血糖波动作为血糖评估 指标之一HbA1c:糖化血红蛋白2. Battelino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Aug;42 (8):1593-1603. 2021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也认为 HbA1c难以反映波动情况3HbA1c:糖化血红蛋白3.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10) 936-948HbA1c的局限性HbA1c是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评 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公认标准,也是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检测结果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不能精确反映患 者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血糖波动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4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药品评价, 2017(1 7). 4.?krha J, et al. Rev Endocr Metab Disord. 2016 Mar;17(1):1 03-10.血糖升高短期血糖波动长期血糖波动低血糖血糖高峰糖毒性氧化应激表观遗传改变内皮功能障碍脂毒性游离脂肪酸增加大血管并发症1 微血管并发症中国人群研究揭示TIR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TIR:葡萄糖在3.9-10mmol/L范围内24小时内的时间百分比;T2 DM:2型糖尿病;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CGM:持续血糖监测;NPDR:轻度非增生性DR;VTDR:威胁视力的DR5. Weip ing Jia.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 Nov;41(11):2370-2376患病率(%)一项纳 入3262例中国成人T2DM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5:MAGE与糖尿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主要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脑血 管事件的发生率。CGMS,连续血糖监测系统;MAGE,血糖波动的平均幅度;ACS,急性冠脉综合征;DM,糖尿病;MACCE:主要不 良心脑血管事件. OR:比值比; CI,置信区间6. Takahashi H,et al. Cardiovasc Diabetol . 2018 Aug 18;17(1):116..基于 417 例接受再灌注的 ACS 患者在入院后CGMS监测结果,评估ACS患 者血糖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6:无事件生存率(%)随访间隔(月)风险患者数高MAGE组低MAGE组高MAGE组低MAGE组DM患者 (n=140)对数秩 p 值=0.046TIR与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功能具有相关性T2DM=2型糖尿病;DP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NCS,神经传导研究;TIR:范围内时间百分比(3.9-10 mmol/L);T2DM:2型糖尿病;CV,神经传导速度;CMAP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SN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7. Frank T, et al. Pain. 2019 May;160 Sup pl 1S29-S36. 8. Fengwen Li,et al.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 n.166(2020)108289P<0.024P<0.001振幅复合Z值≤53% 54-76% >77%≤5 3% 54-76% >77%TIR%(3.9-10 mmol/L)TIR%(3.9-10 mmol/L)CV复 合z评分P趋势<0.001低中高TIR 的三分位数潜伏期复合z评分P趋势<0.001低中高TIR 的三分位数振幅复合z评分P趋势< 0.001低中高TIR 的三分位数高达50%T2DM患者在初次诊断后20年内出现DPN7, NCS被认为是检测和定量DPN最敏感、 客观和可靠的方法8研究人员通过运动神经研究获得CV、远端潜伏期和CMAP幅度结果,通过感觉神经获得潜伏期、SNAP结果振幅和CV引 自Fengwen Li,et al.International DiabetesFederation.166(2020)10828 9n=740n=740n=740CV复合z评分=(运动正中神经CV-z评分)+(感觉正中神经CV-z评分)+(运动尺神经CV-z评 分)+(感觉尺神经CV-z评分)+(运动腓肠神经CV-z评分)+(感觉腓肠神经CV-z评分)]/6,振幅和潜伏期的复合z评分以相似 的方式计算。潜伏期是从刺激开始到诱发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第一个正波峰一项纳入740例中国T2DM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8:TIR每增 加10%,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异常风险降低6.4%TIR:范围内时间;C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OR, 比值比。估计TIR每增加 10%(0-100%)的OR和P值;模型1校正了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模型2包括模型1中的所有变量加上糖尿病病程、收缩压、甘油三酯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模型3包括模型2中的所有变量加HbA1c、吸烟状态、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9. Lu J,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20 Feb;22(2):72-78. 一项纳入221 5例中国T2DM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9:异常CIMT患者,n=271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MAGE:平均血糖波动幅度;AUCp p:曲线下的餐后血糖增量面积;8-Iso PGF2α:氧化应激标注物10. Monnier L, et al. JAMA. 200 6 Apr 12;295(14):1681-7一项在21例T2DM和21例对照人群中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10:因此,血糖波动也愈 发被国内外学界重视11. Danne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40:1631–1640. 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药品评价, 2017(17).12.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7, 009(011)667-675;1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1:697-700. 14. ATTD, 12th I 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technologies & treatments for diabetes, Berlin, Germany, Feb 20 -23, 2019; 2. Battelino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42(8): 1593-1603。3.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1 0) 936-9482017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CSE2017) 《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正式发布1强调了血糖波动对糖尿 病管理的意义,阐述了血糖波动的定义、危害、简易评估指标和管理2017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会议(CDS2017)上 ,《中国持续葡 萄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7年版)》12正式发布推荐采用CGM管理血糖,采用“三步法”分析血糖数据2019年2月在德国召开的第1 2届糖尿病先进技术与治疗国际会议(ATTD)14上,就TIR的临床应用召开专家研讨会形成共识文件《TIR国际共识推荐》2,于201 9年6月8日在线发表于Diabetes Care对TIR测定方法、技术要求、不同患者目标设定做出了具体推荐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 糖监测学组 2018 学术年会发布了我国关于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共识:《中国扫描式葡萄糖监测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13全面介 绍了FGM技术、准确性评估、临床适应症、使用规范、报告指标及读图方法2017201820192021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3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 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CGM、HbA1c和GA3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32020 CDS 指南也认为TIR对优化血糖管理具有重要 意义15SMBG,自我血糖监测;CGM,持续葡萄糖监测1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952023 ADA将TIR作为血糖评估指标之一CGM:持续葡萄糖监测16. Diabetes Care. 2023; 46(Su ppl. 1):105CGM佩戴天数(建议14天)CGM激活的时间比(建议14天数据达70%)平均血糖浓度葡萄糖管理指标(GMI) 血糖变异性(%CV)≤36%血糖超出目标范围的时间(TAR):血糖> 250 mg / dL(> 13.9 mmol / L)的时 间百分比血糖超出目标范围的时间(TAR):血糖在181-250 mg / dL(10.1-13.9 mmol / L)的时间百分比 血糖处于目标范围内的时间(TIR):血糖在70-180 mg / dL(3.9-10.0 mmol / L)的时间百分比血糖低于目 标范围的时间(TBR):血糖在 54-69 mg / dL(3.0-3.8 mmol / L)的时间百分比血糖低于目标范围的时间( TBR):血糖<54 mg / dL(<3.0 mmol / L)的时间百分比引自Diabetes Care. 2023; 46( Suppl. 1):105目录哪些因素可导致血糖波动1?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药品评价, 2017(17). 胰岛β功能饮食 其他药物β细胞功能越差,血糖波动幅度越大食物的“质”和“量”均可引起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增加血糖波动幅度降糖药物导致的低血糖增加血糖 波动饮食、运动不规律、治疗依从性差,等血糖波动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与血糖波动相关BMI,身体指数;GA,糖化白蛋白;HbA1 c,糖化血红蛋白 17. Takai M, et al. Intern Med. 2019 Jan 15;58(2)167-17 3一项在372例日本T2DM患者中的前瞻性研究显示17:HOMA-%?与各种临床参数之间相关性的单变量分析胰岛功能β细胞功能与血糖 波动呈负相关引自Zhang Y,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0 Jun;1641081 52MBG,平均血糖;SDBG,血糖标准差;LA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PPGE餐后血糖波动18. Zhang Y,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0 Jun;164108152一项在397例中国T2DM患者中进行的横断 面研究显示18:胰岛功能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不佳,可能增加血糖波动引自Gomes D, et al. Int J Environ R es Public Health. 2019 Dec 27;17(1):20019. Gomes D, et al.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19 Dec 27;17(1):200;1.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药品评价, 2017(17).47.7%老年患者不依从比例 饮食和运动不规律、治疗依从性差、情绪应激、睡眠障碍、酗酒、感染、 胰岛素不规范注射等多种因素也可增加血糖波动1“一项在纳入1089例老年多重用药患者中进行的横断面研究显示19:N=1089目录人体 中的肠促胰素20-23肠促胰素GLP-1和GIP由小肠全天释放,在餐后水平升高。GIP=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LP-1 =胰高血糖素样肽-1;DPP-4=二肽基肽酶-4;FPG=空腹血糖;PPG=餐后血糖20. Ahrén B. Curr Diab Rep. 2003;3(5):365-372. 21. Drucker DJ. Diabetes Care. 2003;26(10 ):2929-2940. 22. Holst JJ.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2;18(6):43 0-441. 23. Duez H, et al. Biochem Pharmacol. 2012;83(7):823-832. 进餐DPP-4失活小肠胰岛细胞β细胞α细胞血糖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肌肉脂肪组织肝脏血糖利用 ↑肝糖输出 ↓DPP-4抑制 剂机体中的肠促胰素主要有GLP-1和GIP,进餐后由肠道分泌,但会被DPP4酶快速水解失活使用DPP4i抑制DPP4酶活性可提高活 性GLP-1和GIP浓度肠促胰素在维护血糖稳态中扮演重要作用2424.Dimitriadis GD, et al. Nutrien ts. 2021 Jan 6;13(1):159.胃排空餐后血糖引自Dimitriadis GD, et al. Nutrient s. 2021 Jan 6;13(1):159.一项纳入1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例健康受试者的研究显示25:肠促胰素效应降低与T2 DM餐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引自Nauck?M,?et?al.Diabetologia.?1986?Jan;29(1):46-52.口 服葡萄糖负荷为50g/400ml.25. Nauck?M,?et?al.Diabetologia.?1986?Jan;29(1): 46-52餐后血糖P≤0.05P≤0.05一项纳入12例健康受试者和12例T2DM患者的双盲随机研究显示26:肠促胰素放大餐后葡萄 糖诱导的早相胰岛素分泌, 对T2DM更为重要#与生理盐水+十二指肠餐相比,P<0.05;与空腹对照(生理盐水+十二指肠灌注盐水) 相比,P<0.05; exendin:GLP-1受体拮抗剂T2DM:2型糖尿病;GLP-1:胰高糖素样肽-126. Woerle HJ, et al. Diabetes. 2012 Sep;61(9)2349-58健康人群T2DM患者餐后低血糖状态下,GIP通 过GIP-胰高糖素负反馈调节轴刺激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27引自Ahrén B, et al. Diabetologia. 2016 May;59(5):907-1727.Ahrén B, et al. Diabetologia. 2016 May;59(5):9 07-17. β细胞分泌的减少使胰岛素依赖的对胰高糖素的抑制作用减弱;血糖水平下降的直接作用;激活自主神经系统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 素GIP通过GIP-胰高糖素负反馈调节轴刺激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低血糖一项单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横断面研究显示28:DPP -4抑制剂在低血糖时可能维持胰高糖素的负反馈调节引自Farngren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8 Aug;20(8):1911-1920.28.Farngren J, et al. Diabetes Obes Met ab. 2018 Aug;20(8):1911-1920高胰岛素钳夹试验P=0.009P=0.480低血糖目录与格列美脲+二甲双胍 相比,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显著改善血糖波动引自Kim HS,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3; 15(10):810-816韩国人就餐时间:早餐7-8点,午餐12-13点,晚餐18-19点。西格列汀100mg/d,二甲双胍≥ 1000mg/d ,格列本脲2mg/d。29.Kim HS,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3 ;15(10):810-816一项在33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双盲研究显示29:24小时血糖 (mmol/L)MAGE ( mmol/L)西格列汀在中国境内获批的适应症为:单药治疗,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二甲双胍联用 ,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磺脲类药物联用 ,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经一种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或经一种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 制。与胰岛素联用,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经胰岛素单药治疗或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禁忌症对本品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处方前请阅读完整说明书。西格列汀治疗后处置指数和HOMA-β指标变化情况FAS=全分析集; q d=每日一次; SD=标准差. HOMA-β: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30.主要终点结果:18周时在FAS人群中评估HbA1c较基线的变 化值:西格列汀100 mg/日组(降低0.7%,n=339,基线值=8.7%)与安慰剂组(增加0.3%,n=169,基线值=8.7 %)相比,HbA1c较基线显著降低 (P<0.001),西格列汀组HbA1c减去安慰剂效应后的最小二乘平均变化值为–1.0% (9 5% CI, –1.2 ~ –0.8) 31.主要终点结果:24周时西格列汀组HbA1c自基线降低1.0 (-1.2, -0.9) (n=191,基线值=8.5%),安慰剂组降低0.1 (-0.3, 0.0)(n=194,基线值=8.6%),组间差异-0.9%( P<0.001)30. Mohan V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9;83:106–1 16. 31.Yang W, et al. J Diabetes. 2012;4(3):227-237. 一项在530名2型糖尿病 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双盲研究显示30:一项在395名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研究显示31: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进一步降低餐后血糖所 有治疗患者人群,数据为18周时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合安慰剂的组间差异;二甲双胍剂量:1500 mg/d;西格列汀:10 0 mg qdHbA1c:糖化血红蛋白;2-h PPG:餐后2小时血糖;入组患者HbA1c基线为 8.0-11.0%32. Raz I,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08;24(2):537-550一项在190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 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32:一项在1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显示33: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显著降低 餐后血糖优于阿卡波糖50mg tid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西格列汀组比较,#P<0.05qd:每日一次;tid:每日三 次;HbA1c:糖化血红蛋白; 2hPPG:2小时餐后血糖; FPG:空腹血糖;F-Ins ;空腹胰岛素; Homa-IR:胰岛素 抵抗指数; Homa-B:β细胞功能;BMI:身体指数主要终点结果:西格列汀组(n=70)治疗前FPG=8.4±1.7mmol/L , 2hPPG=14.3±1.6mmol/L, HbA1c=8.2±0.7%;阿卡波糖组(n=70)治疗前FPG=8.5±1.6m mol/L,2hPPG=14.1±1.4mmol/L、HbA1c=8.1±0.8%。治疗12周后,西格列汀组(n=70)FPG=6 .8±1.3mmol/L, 2hPPG=10.7±1.1mmol/L, HbA1c=7.1±0.5%;阿卡波糖组(n=70)FPG =6.9±1.2mmol/L,2hPPG=11.1±1.0mmol/L、HbA1c=7.4±0.6%。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5)。33. 程怡, 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20): 83-85一项为期20周在458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随 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35:两组均无(需要救助的)严重低血糖报告一项为期44周在5523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的随机、对照、 开放性研究显示34:西格列汀100mg qd联合二甲双胍≥1500mg qdN=55231.2%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低血糖发生率低 34. Xu W, et al. Sci China Life Sci. 2017;60(3):225-238. 35. Fria s JP,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May;21(5)1128-1135西格列汀中国境内 说明书中上市后经验中提到的不良反应包括,超敏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皮疹、荨麻疹、皮肤血管炎以及剥脱性皮肤损害,包括Ste vens-Johnson综合征;急性胰腺炎,包括致命和非致命的出血性或坏死性胰腺炎;肝酶升高,肾脏功能减退、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有 时需要透析)、大疱性类天疱疮、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便秘、呕吐、头痛、重度和失能性关节痛、肌肉痛、四肢痛、背痛、瘙痒、口腔溃疡、口 腔炎。处方前请阅读完整说明书。34.主要终点结果: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第3种降糖药治疗24周,HbA1 c进一步降低0.59%。三联治疗阶段各治疗组HbA1c降幅:格列美脲组0.65%(n=549),格列齐特组0.70%(n=550) ,瑞格列奈组0.61%(n=545),阿卡波糖组0.45%(n=551)。格列齐特和瑞格列奈非劣效于格列美脲,阿卡波糖与格列美脲未 达到非劣效性。35.主要终点结果: 治疗 20 周后,西格列汀组 HbA1c 相对于基线的最小二乘法 (LS) 平均变化为-1.1 0% (95% CI -1.28, ?0.93),安慰剂组为?0.69% (95% CI ?0.88, ?0.51);组间差异为? 0.41% (95% CI ?0.59, ?0.23);P ?< 0.001。西格列汀组和安慰剂组相比在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不 良事件、低血糖事件、体重变化或其他安全变量)无显着差异。 FDC制剂可减少服药频次、药片数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The introduction of fixed-dose combination tablets combining 2 o r 3 agents in 1 pill can facilitate compliance and adherence. .”A ACE 2022:采用固定剂量组合片剂,将2或3种药物组合在一个药丸中,可以有助于持久性和依从性36捷诺达?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 )中国境内适应症:配合饮食和运动治疗,用于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或正在接受二者联合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37.一项回顾性 、观察性队列研究统计了商业和医疗保险补充数据(从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纳入人群(包括2型糖尿病患者)233 61人,患者在索引日期内12个月内有≥1个口服降糖药处方(同一方案[FDC/LDC]作为指标处方)。主要终点为持久性和依从性;次要 终点包括低血糖、医疗资源利用和成本主要终点结果:固定复方制剂组与自由联合方案组治疗不持续率更低(67.9% vs. 73.4%;P <0.0001),依从性更高(57.0% vs. 50.7%;P<0.0001)校正基线特征后,固定复方制剂组仍优于自由联合方案组 ,治疗不持续率低21%(优势比0.79;P<0.0001),依从性高28%(优势比1.28;P<0.0001)3836. Blon de L,et al. Endocr Pract. 2022 Oct;28(10):923-1049. 37.Lokhandwa la T, et al. J Med Econ. 2016;19(3):203-212. 38.捷诺达?说明书(修改日期:2022 年8月24日)39. 盐酸二甲双孤片(修改日期2022年06月14日)总结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药品评价, 2017(17) ;2. Battelino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Aug;42(8):1593-1603;4 .?krha J, et al. Rev Endocr Metab Disord. 2016 Mar;17(1):103-10;1 1. Danne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40:1631–1640; 12.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7, 009(011)667-675; 14. ATTD,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technologies & treatments for diabetes, Berlin, Germany , Feb 20 -23, 2019; 1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95;16. Diabetes Care. 2023; 46(Suppl. 1):105. 28. Farngren J, et al. Dia betes Obes Metab. 2018 Aug;20(8):1911-1920;24.Dimitriadis GD, et al. Nutrients. 2021 Jan 6;13(1):159;29.Kim HS, et al. Diabetes Te chnol Ther. 2013;15(10):810-816;32. Raz I, et al. Curr Med Res Op in. 2008;24(2):537-550. 34. Xu W, et al. Sci China Life Sci. 2017 ;60(3):225-238. 35. Frias JP,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Ma y;21(5)1128-1135由于HbA1c难以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2,且血糖波动氧化应激,进而危害微血管和大血管1,4,近年来血 糖波动逐渐被指南和共识所重视2,11-15,TIR对优化血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6血糖波动的因素包括:胰岛功能、降糖药物的使用、饮食 等1肠促胰素效应可维持餐后血糖稳定和血糖稳态24,低血糖状态下可能维持胰高糖素的负反馈调节28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 可改善血糖波动29,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进一步降低餐后血糖32,低血糖发生率低34,35 处方前请阅读完整说明书。本资料仅供中国境 内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作为学术参考,而非针对一般公众,亦非广告用途。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做出的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 应参照中国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本资料不得分发或转发。【适应症】单药治疗: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 二甲双胍联用:当单独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时,可与盐酸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在饮食和运动基础上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与磺 脲类药物联用: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经一种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或经一种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 患者的血糖控制。与胰岛素联用:本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用于改善经胰岛素单药治疗或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 者的血糖控制。【用法用量】本品单药或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或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加用或不加用二甲双胍)或与胰岛素联合治疗(加用或不 加用二甲双胍)的推荐剂量为100 mg,每日一次。本品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当本品与一种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联合用药时,需考虑降低剂量 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以降低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风险。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在开始本品治疗应前评估肾功能,并在开始治疗后应 进行定期评估。中度肾损害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30mL/min/1.73m2且<45mL/min/1.73m2)服用本 品时,剂量调整为50mg,每日一次。重度肾损害的患者(eGFR≥15 mL/min/1.73m2且<30mL/min/1.73m2 )或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eGFR<15mL/min/1.73m2),包括需要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患者,服用本品时,剂量调整 为25 mg,每日一次。服用本品不需要考虑透析的时间。【禁忌】对本品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注意事项】本品不得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 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腺炎:有服用西格列汀的患者出现急性胰腺炎的报告,包括致命和非致命的出血性或坏死性胰腺炎。如果怀疑出现胰腺炎 ,则应停止使用西格列汀和其他可疑的药物。心力衰竭:在其他两种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中发现DPP-4抑制剂治疗与心力衰竭 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评估了具有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具有心力衰竭高风险的患者中,应在起始治疗前评估风险和获 益,如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和肾功能损伤病史,治疗期间需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应告知患者心力衰竭的典型症状,在出现相应症状时立即向医生 报告。如果发生心力衰竭,应根据当前的治疗标准进行评价处理,考虑停用。肾损害患者用药:为了使肾损害患者的本品血浆浓度与肾功能正常患者 相似,eGFR<45mL/min/1.73m2的患者以及需要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建议减少本品的剂量。与磺脲类药物 或胰岛素联合治疗时的低血糖:与其它降糖药一样,当本品与胰岛素或一种磺脲类药物联合用药时,可观察到出现低血糖。因此,为了降低磺脲类药 物或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风险,可考虑采用较低剂量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超敏反应:本品上市后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了以下严重超敏反应:过 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和剥脱性皮肤损害,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如怀疑发生超敏反应,停止使用本品,评估是否有其他潜在 的原因,采用其他方案治疗糖尿病。大疱性类天疱疮:随着DPP-4抑制剂的使用,上市后阶段已出现需要住院治疗的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例。须告 知患者在接受本品治疗的同时报告是否出现水疱或破溃。如果怀疑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则应停止本品用药,并考虑转诊至皮肤科医生,以便进行诊断 并适当治疗。重度和失能性关节痛:已经有患者服用DPP-4抑制剂发生重度和失能性关节痛的上市后报告。药物起始治疗后至出现症状的时间间 隔从一天到几年不等。病人在停药后症状得到缓解。部分患者在再次服用同一药物或其它DPP-4抑制剂治疗时症状复发。如果适当应考虑DPP -4抑制剂为引起重度关节疼痛的原因并停药。大血管结局:目前尚无临床研究提供使用本品可降低大血管病变风险的确凿证据。【不良反应】临床 试验经验在本品单药治疗以及本品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对照临床研究中,不良反应、低血糖和因临床不良反应导致停药的总体发生率在治疗组和安 慰剂治疗组之间相似。本品与格列美脲联合治疗,加用或不加用二甲双胍,本品治疗组临床不良反应的总体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部分原因是本品治 疗组的低血糖发生率较高;在本品治疗组中,因临床不良反应导致停药的发生率与安慰剂治疗组相似。关于本品单药治疗或本品与格列美脲+/-二 甲双胍或胰岛素+/-二甲双胍的联合治疗的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发生率≥5%并且高于安慰剂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不考虑研究者对因果关 系的评估结果)是鼻咽炎(单药治疗);低血糖、鼻咽炎和头痛(与格列美脲+/-二甲双胍联合治疗);低血糖(与胰岛素+/-二甲双胍联合治 疗)。在本品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中,不考虑研究者对因果关系的评估结果,没有发生率≥5%并且高于安慰剂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上市后经验超敏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皮疹、荨麻疹、皮肤血管炎以及剥脱性皮肤损害,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 ;急性胰腺炎,包括致命和非致命的出血性或坏死性胰腺炎;肝酶升高,肾脏功能减退、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有时需要透析)、大疱性类天疱疮、 上呼吸道感染、鼻咽炎、便秘、呕吐、头痛、重度和失能性关节痛、肌肉痛、四肢痛、背痛、瘙痒、口腔溃疡、口腔炎。【药物相互作用】在药物相 互作用研究中,西格列汀对以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不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影响:二甲双胍、罗格列酮、格列本脲、辛伐他汀、华法林以及口服避孕药 。根据这些数据,西格列汀不会对CYP同工酶CYP3A4、2C8或2C9产生抑制作用。根据体外研究数据,西格列汀也不会抑制CYP2D 6、1A2、2C19或2B6或诱导CYP3A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同其它口服抗高血糖药物一样,不建议在怀孕女性中使用本品。本 品不宜应用于哺乳期女性。【儿童用药】目前,尚未确定本品在18岁以下儿童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用药】临床研究中,本品在老 年患者(≥65岁)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较年轻的患者(<65岁)是相当的。不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剂量调整。老年患者更易存在肾损害;同 其他年龄患者一样,对于严重肾损害患者需进行剂量调整。 捷诺维? (磷酸西格列汀片)简明处方资料捷诺达? (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简明 处方资料警告:乳酸性酸中毒关于完整的黑框警告请详见说明书【注意事项】部分。1. 乳酸性酸中毒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在本品治 疗过程中由于二甲双胍的蓄积而发生。在败血症、脱水、过度饮酒、肝损害、肾损害和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情况下,发生风险增加。2. 发作时 仅伴有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全身不适、肌痛、呼吸困难、嗜睡加重和非特异性腹部不适。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pH值下降、阴离子间隙增高和血乳酸 水平升高。3. 一旦怀疑酸中毒,应让患者立即停用本品并住院治疗。饮酒:已知饮酒可以增强二甲双胍对乳酸代谢的影响。因此医生应当告诫接 受本品治疗的患者避免过度饮酒,无论是短期或长期大量饮酒。肝功能受损:由于发生过几例与肝功能受损有关的乳酸酸中毒,因此对于有肝病的临 床表现或实验室证据的患者,都应当避免使用本品。【不良反应】临床试验经验低血糖当磷酸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联用与磺酰脲类或胰岛素同时给药 时,报告至少一次低血糖不良反应的患者百分比高于安慰剂和二甲双胍与磺酰脲类或胰岛素同时给药观察到的百分比。西格列汀100mg+二甲双 胍+格列美脲组24周内症状性低血糖发生率是16.4%(0.82例事件/患者-年),安慰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组24周内症状性低血糖 发生率是0.9%(0.02例事件/患者-年),磷酸西格列汀100mg+二甲双胍+胰岛素组24周内低血糖发生率是15.3%(0.98 例事件/患者-年),安慰剂+二甲双胍+胰岛素组24周内低血糖发生率是8.2%(0.61例事件/患者-年)。西格列汀二甲双胍复方制剂 中各活性成分的不良反应西格列汀已报告的不良反应在西格列汀单药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5%且比接受安慰剂患者更常见的不良事件是鼻咽炎。二 甲双胍已报告的不良反应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5%且比接受安慰剂患者更常见的已报告的不良反应是腹泻、恶心/呕吐、胃肠胀气、腹 部不适、消化不良、衰弱和头痛。其他少见者为大便异常、低血糖、肌痛、头晕、指甲异常、皮疹、出汗增加、味觉异常、胸部不适、寒战、流感样 症状、潮热、心悸、体重减轻等。二甲双胍可减少维生素B12吸收,但极少引起贫血。本品在治疗剂量范围内,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罕见。上市后经 验在本品或其成分之一西格列汀上市使用后,有如下其他的不良反应报告。过敏反应,包括过敏症、血管性水肿、疹、风疹、皮肤血管炎和剥脱性皮 肤损害,包括Stevens-Johnson综合征;急性胰腺炎,包括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出血性和坏死性胰腺炎;肾功能恶化,包括急性肾功能 衰竭(有时候需要透析);大疱性类天疱疮;上呼吸道感染;肝酶水平升高;便秘;呕吐;头痛;重度和失能性关节痛;肌痛;肢体疼痛;背痛;瘙 痒;口腔溃疡、口腔炎; 胆汁淤积性、肝细胞性和混合肝细胞性肝损伤。【药物相互作用】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尚无研究评价本品药代动力学方面 的药物相互作用,但是,已有研究评价本品的独立成分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磷酸西格列汀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试验表明,西格列汀对以下药物的药 代动力学不会产生临床意义的影响:二甲双胍、罗格列酮、格列本脲、辛伐他汀、华法令以及口服避孕药。这些资料说明西格列汀不会抑制CYP辅 酶CYP3A4、2C8或2C9。体内试验的结果也表明,西格列汀不会抑制CYP2D6、1A2、2C19或2B6,也不会诱导产生CYP 3A4。盐酸二甲双胍降低二甲双胍清除率的药物:伴随使用干扰涉及二甲双胍肾消除的常见肾小管转运系统的药物可能会增加系统性二甲双胍暴露 ,并可能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需考虑伴随用药的获益和风险。有些药物容易引起高血糖,从而导致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这类药物包括噻嗪类 及其他利尿药、皮质类固醇、吩噻嗪、甲状腺药物、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类、烟酸、拟交感神经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以及异烟肼。如果接 受本品治疗的患者还服用了上述药物,则医生应当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糖,保证血糖控制良好。【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跟其他口服降血糖药物一样 ,不推荐妇女在妊娠期服用本品。哺乳期妇女不能服用本品。【儿童用药】尚未在18岁以下的儿童患者中开展对本品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老年 用药】因为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主要是通过肾脏排泄,而年龄的增长是与肾功能下降相关的,因此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应当谨慎服用本品。医生应仔 细、规律地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谨慎选择药物剂量。磷酸西格列汀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西格列汀在老年人群(≥65岁)中的安全性 和疗效与年轻患者(<65岁)相当。【适应症】本品配合饮食和运动治疗,用于经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或正在接受二者联合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用法用量】根据患者目前的治疗方案来决定本品的初始剂量。每日服药两次,餐中服药。可供选择的药物剂量有:50mg西格列 汀/500mg盐酸二甲双胍、50mg西格列汀/850mg盐酸二甲双胍。【禁忌】本品(磷酸西格列汀/盐酸二甲双胍)的禁忌包括:1. 因本品含有二甲双胍,重度肾损害(eGFR<45mL/min/1.73m2);2. 已知对磷酸西格列汀、盐酸二甲双胍或本品的任何其它 成分过敏;3. 急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内,无论是否伴有昏迷。对于接受影像学检查需要血管内注射含碘造影剂的患 者,应暂时停止本品治疗,因为这类造影剂可能造成急性肾功能改变。【注意事项】本品不能用于1型糖尿病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胰腺炎:接 受西格列汀治疗的患者中曾报道了急性胰腺炎,包括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出血性或坏死性胰腺炎。在开始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后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的 症状和体征。若怀疑胰腺炎,必须立即停用本品并给予相应的治疗。目前尚未在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中进行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的研究。目前还不 清楚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的患者使用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是否会增加胰腺炎发生的风险。心力衰竭:在其他两种DPP-4抑制剂的心血管安全性研究中 发现DPP-4抑制剂治疗与心力衰竭之间的联系。这些研究评估了具有2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具有心力衰竭高风险的 患者中,应在起始治疗前评估风险和获益,如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和肾功能损伤病史,治疗期间需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应告知患者心力衰竭的典 型症状,在出现相应症状时立即向医生报告。如果发生心力衰竭,应根据当前的治疗标准进行评价处理,考虑停用。监测肾功能:已知二甲双胍和西 格列汀都主要通过肾脏排泄。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二甲双胍在体内蓄积和乳酸酸中毒的发生风险相应增加。本品含有二甲双胍,禁用于重度肾 损害患者(eGFR<45mL/min/1.73m2)。已有关于肾功能恶化的上市后报告,包括急性肾衰竭,有时需要透析。在开始本品治疗 前应当先评价患者的肾功能,开始服药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肾功能。对于估计肾功能正在恶化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应当经常检查肾功能,一旦发 现肾功能损害时应立即停止本品治疗。磷酸西格列汀过敏反应:在接受本品成分之一西格列汀治疗的患者中,曾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的上市后报告。 这些不良反应在开始西格列汀治疗后3个月内发生,其中部分报告见于首次给药后。如果怀疑过敏反应,必须停止本品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据报 告,随着DPP-4抑制剂的使用,上市后阶段已出现需要住院治疗的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例。须告知患者在接受本品治疗的同时报告是否出现水疱或破溃。如果怀疑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则应停止本品用药,并考虑转诊至皮肤科医生,以便进行诊断并适当治疗。盐酸二甲双胍乳酸性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代谢系统并发症,可以在本品治疗过程中因为二甲双胍的蓄积而发生。如果导致乳酸酸中毒的原因是二甲双胍,此时二甲双胍血浆水平一般会>5μg/mL。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增高,尤其是那些非稳定性或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这些患者组织发生灌注不足和低氧血症的危险性高于常人。患者肾损害的程度越重、年龄越大,发生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性越高。一旦患者出现与低氧血症、脱水或败血症相关的任何临床症状,都应立即停止二甲双胍治疗。如果患者存在肝病的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检查证据,应避免服用二甲双胍。医生还应当告诫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避免过度饮酒。此外,患者在接受任何血管内注射造影剂的影像学检查或任何手术之前都应当暂时停止二甲双胍治疗。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一旦发生乳酸酸中毒应当立即停止二甲双胍治疗,并迅速给予全身支持性治疗措施。低血糖:接受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患者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低血糖。低血糖经常发生在以下情况:能量摄入不足、剧烈运动后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同时还接受了其他降血糖药物(比如磺酰脲类药物和胰岛素)治疗或饮酒。服用其他可能影响肾功能或二甲双胍代谢的药物:这些药物由于可以影响肾功能,或导致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变化,或影响二甲双胍的代谢,例如通过肾小管排泄清除的阳离子药物,服用时应谨慎。涉及血管内注射碘造影剂的影像学检查(例如静脉尿路造影、静脉胆管造影、血管造影、注射静脉造影剂的计算机断层扫描 [CT]):血管内注射碘造影剂的影像学检查,可能导致急性肾功能改变,并且与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发生乳酸酸中毒相关。因本品含有二甲双胍,对于eGFR≥45至<60mL/min/1.73m2的患者,具有肝病、酒精中毒或心衰病史的患者,或将接受动脉内碘化造影剂的患者,应暂时停止服用本品,且在检查结束后的48小时内也不能服用,直到再次检查肾功能证实可接受以后才能重新服用本品治疗。低氧状态:任何原因引起的循环衰竭(休克)、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引起低氧血症的情况,都可能引起乳酸酸中毒,还可以引起肾前性氮质血症。一旦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发生上述事件,应当立即停药。手术:患者在接受任何手术(除非是不限制食物和液体摄入的小手术)之前都应当暂时停止本品治疗,除非患者能够重新进食且复查肾功能可接受以后才能重新开始本品治疗。处方前请阅读完整说明书。本资料仅供中国境内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作为学术参考,而非针对一般公众,亦非广告用途。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做出的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并应参照中国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本资料不得分发或转发。THANK YO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