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2023-09-22 | 阅:  转:  |  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测试卷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姓名 班级 学号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22秋
·广东汕头·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历史事件中符合材料中“基本任务”的军事行动是(?)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
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发动北伐战争C.发动台儿庄战役D.解放南京2.(
2022秋·广东佛山·八年级统考期末)1947年刘伯承和邓小平收到毛泽东亲自起草的“3A”级密电。在党中央一声令下,刘邓大军只有两
个“二话没说”:一是“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直出大别山”;二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这最能体现刘邓大
军(?)A.大局至上、敢于担当B.心系群众、一心为民C.实事求是、因地制宜D.纪律严明、英勇善战3.(2022秋·广东汕尾·八年级
统考期末)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时反复强调:“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是挑这个担子。”这是刘邓大军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实现毛泽东战略决策的
伟大壮举。这一“伟大壮举”指的是(?)A.转战陕北B.千里跃进大别山C.淮海战役D.攻占南京总统府4.(2022秋·广东佛山·八年
级统考期末)经过艰苦抗战,解放区农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仅靠减租减息这一政策已不足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
五四指示”,明确提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从而开启了(?)A.第五次反围剿B.减租减息运动C.大生产运动D.土地改革运动5.(
2022秋·广东汕尾·八年级统考期末)出现南京政府倾覆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在于,导致战争胜败的不只是双方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对比,更重
要的是谁能得到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获得民众支持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A.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B.主张召开
政治协商会议C.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D.采取运动战等战斗方式6.(2022秋·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末)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
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将抗战时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其主要原因是A.地主阶级背叛了革命B.农民迫切
希望获得土地C.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7.(2022春·广东清远·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解放战争的
四个主要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开始于(?)粉碎敌人进攻(转战陕北)第一阶段转入战略进攻(挺进中原)第二阶段进行主力决战(三大战役)第三
阶段推翻反动统治(波江战役)第四阶段A.1946年B.1947年C.1948年D.1949年8.(2022秋·广东珠海·八年级统考
期末)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
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9.(2022秋·广东佛山·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张仃在1948年10月创作的新闻漫画《关起门来打狗》
。画面中一名解放军战士关上了大门,插上了门闩,门闩上写着“锦州大捷”。与这一漫画所描绘的情景相关的是(?)A.长沙会战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10.(2022秋·广东深圳·八年级统考期末)某同学编写历史剧本,在“场景”一栏中有如下五个地名,据此判断
其主题是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11.(2022秋·广东江门·八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
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开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C.战略决战进行中D.渡江战役结束后1
2.(2022秋·广东云浮·八年级统考期末)毛泽东为新华社某一年元旦新年献词中说道:“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
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这一献词发表的直接背景是(?)A.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B.开国大典,建立新生的
人民民主政权C.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D.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事力量急剧衰退13.(2022秋·广东河源·八年级统考期末)
三大战役使国民党军队人数从365万下降到204万,主力基本被消灭。下列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是(?)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
淮海战役④威海卫战役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4.(2022秋·广东佛山·八年级统考期末)1949年4月,陈毅欣然
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A.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
幕B.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取得胜利C.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D.渡江战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15.(2022秋·广东江门·八年级统考
期末)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有舆论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
。”这主要是指A.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中国共产党及人民解放军赢得人民的拥戴C.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D.人民
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16.(2022秋·广东深圳·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图,此图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次战役的形势示意图。对于这一战役
的意义表述恰当的是(?)A.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C.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覆灭17.(2022秋·广东佛山·八年级统考期末)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撰写新年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提出:“1949年中
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毛泽东的言论A.推动了三大战役开始B.鼓舞了军民取胜斗志C.标
志着渡江战役开始D.宣告了南京政府覆灭18.(2022秋·广东广州·八年级统考期末)“1946.7—1948.9,支援前线的农民,
山东580余万、冀中480余万;淮海战役中,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陈毅感叹,淮海战役的
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此材料说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A.人民群众大力支援B.党中央正确指挥C.国民党军队战斗力
低下D.人民解放军作战勇敢19.(2022秋·广东潮州·八年级统考期末)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A.人民群众的支持B.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C.解放军作战英勇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20.(
2022秋·广东揭阳·八年级统考期末)1949年2月22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了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并称赞他说:“和平解放北平,宜生
功劳根大,人民永远不会忘掉你的!”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是(?)A.李宗仁B.傅作义C.蒋中正D.蔡廷锴二、综合题(共60分)21.(
16分)(2022秋·广东揭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日本对中国的蔑称),必先征服满(
满洲)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
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田中奏折》材料二: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从最初的约4万人,……就发展到
近百万之众。除了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之外,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至为关键。——摘编自杨奎松
《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材料三:从七七事变到1940年底,海外侨胞就组织了大型救国团体649个。广大侨胞节衣缩食,踊跃捐款
、捐物。至1941年初,他们捐款就达26亿元国币。……据统计,光南洋华侨回国的3000多名机工中为国捐躯的就达1000多名,战后复
原返回者仅三分之一。——摘编自缪慈潮《爱国主义——全民族抗战的光辉旗帜》材料四:1947年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中书写
的历史年份。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
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材料五: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日本开始“征服”中国的事件。(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发展迅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的各一个例子。(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抗战胜利的国际影
响是什么?(4分) (4)材料四说的历史的转折点指的是哪个战役?请写出材料五事件所产生的影响。(4分)(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如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4分)22.(18分)(2022秋·广东云浮·八年级统考期末)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
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
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材料二?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
泽东《七律·长征》材料三?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
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1945年8月29日)材料四?(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
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
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材料五?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数量下降到360多万,只
能固守一些战略重镇和重要交通线。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请回答:(1)材料一“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战斗”是指哪
件事情?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4分)(2)请写出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开始的时间;写出这一事件中的两次会师。(2分)(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以“弥天大勇”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和结果。(4分)(4)材料四“跃进到敌人的深还后方去”是指是指哪一历史事
件?简述其战略意义。(4分)(5)材料四中“战略决战”具体指哪些战役?(4分)23.(14分)(2022秋·广东佛山·八年级统考期
末)以人民为中心的土地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麻城市革命博物馆收藏的“土地使用证”这张“土地使用证
”上端中部圆圈内有一五角星和镰刀、锤头的组合图案,图案两侧的旗帜上有横向排列的“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下端横向排列为“中
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政治部印”;两侧竖式直行右侧为“没收豪绅地主土地”;左侧为“分给贫苦农民耕种”。在土地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王建朗《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二:1937年,党中央宣布将土
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通过减租减息,地租被限制在37.5%以下,利息在1分或1分半以下,多年的欠租欠债也免交停付,因而提高了农民
的生产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
—林筱环、张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材料三:学者对《中国土地法大纲》不同角度的评价观点一《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
党20多年土地政策经验的探索与总结。观点二《中国土地法大纲》为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观点三《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
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的一个里程碑。(1)根据材料一,提取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2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37年
党中央调整土地政策的意义。(4分)(3)请你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4分)(4)结合上述材料,谈
谈你对土地政策调整的认识。(4分)24.(12分)(2022秋·广东广州·八年级统考期末)近代中国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一个又一个
变革的浪头表现为急剧的新陈代谢,螺旋地推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
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北伐战争期间,这首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国民革命歌材料三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
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
及大量的其他物资。——摘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材料一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能
佐证该材料所示史论的相关史实。(4分)材料二反映出国民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4分
)材料三反映了当时解放区怎样的政策背景?依据材料三,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的贡献。(4分)参考答案:1.A【详解】根据所学
知识,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材料中“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
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这些信息都与之相符,A项正确;北伐战争是广州国民政府于1926年发动的战争,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
令,与材料中的“我军”不符,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中国军队全面反攻日军的战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
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与材料中“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不符,排除D项。故选A
项。2.A【详解】根据材料“在党中央一声令下,刘邓大军只有两个''二话没说'':一是''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直出大别山''
;二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可得出,刘邓大军坚持党的领导,大局至上、敢于担当,A项正确;心系群众、一心为民在材料
中未体现,排除B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B【详解】根据“
刘邓大军”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掀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项正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排除A项;淮海战
役是决战性的战役,排除C项;1949年,渡江战役后,攻占南京总统府,排除D项。故选B项。4.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
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
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
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改革。D项正确;第五次反围剿是从1933年9月25日开始,排除A项;减租
减息运动在1943年底开始,排除B项;大生产运动是从1939年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南京政
府倾覆”、“更重要的是谁能得到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指的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耕
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得到了农民的支持,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C项正确;减租减息的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
土地政策。排除A项;主张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材料不符,排除B项;采取运动战等战斗方式是涉及双方的军事斗争和材料“导致战争胜败的不只是
双方军事和经济力量的对比”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
变为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以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当务之急。D项正确;地
主阶级与共产党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是阶级矛盾,排除A项;农民在以前也迫切希望获得土地,排除B项;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中原解
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根据图片中的第三阶段“三大战役”可知,它开始于1948年,1948年
9月一1949年1月解放军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三大战役开始的时间,排除。故选C项。8.C【详解】根据题干图示可知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项正确;在中共中央领导下,1947年2月
就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A项;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千里挺进大别山,排除B项;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9.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解放战争中,1948年,国共进
行了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取得了锦州战役的胜利,关闭了东北的门户,对东北国民党军队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B项正确;长沙会战是在抗日战争
中,淮海战役攻占徐州, 渡江战役攻占南京,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D【详解】解放战争中,孟良崮战役打退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
进攻,锦州、徐州、北平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重要地点,1949年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材料中场景的地名反映的主题是解放
战争,故D项正确;北伐战争与锦州无关,红军长征没有到达北平、南京,排除AB项;抗日战争不符合孟良崮→锦州→徐州→北平→南京的顺序,
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开始于1948年11月,此时正处于三大战役期间,1948年
11月辽沈战役结束,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11月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几乎同时发起,三大战役属于战略决战阶段,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
的时间是1946年6月,此时国共兵力对比,国民党430万,中国共产党130万,国民党军占绝对优势,排除A项;1947年夏,战略反攻
开始,此时国民党军兵力占优势,排除B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此时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已基本被消灭,排除D项。故选C项。
12.D【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
役,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主旨
不符,排除。故选D。13.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
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因此①②③正确。B正确;威海卫战役发生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不
属于解放战争时期,④错误。因此ACD错误。综上故选B。14.D【详解】据题干“1949年4月”“陈毅”“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
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1949年4月21日,毛
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统治中国22年
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D项正确;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是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
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与题干时间信息
不符,排除B项;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
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上海后解放军指战员整齐的睡在马路上,没有扰民行为
,表明解放军纪律严明,必将得到民众的支持,这是夺取胜利的保证;由“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可知国民党失去民心。因此材料主
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及人民解放军赢得人民的拥戴。B项符合题意;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排除A项;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B
【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海海战役,这场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粉碎国民党的重
点进攻是在三大战役开始之前,排除A项;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C项;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排除D项。故
选B项。17.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48年12月30日是三大战役即将胜利结束,毛泽东的新年贺词提出新年展望,即“1949年中国
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通过对1949年的战略部署和展望,让解放区人民看到革命即将胜利
,是为了鼓舞军民取胜的斗志,B项正确;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开始,排除;渡江战役开始于1949年4月,排除C项;1949年4月占
领南京,宣告南京政府覆灭,排除D项。故选B项。18.A【详解】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期间,大量农民支援前线,尤其是淮海战役更是被称为“
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说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援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
要原因,党中央的正确指挥、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解放军骁勇善战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9.A【详解】“淮海战
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大意是说人民群众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人民群
众的支持,A正确;BCD项所述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故选A。20.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津战役中,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率
军队接受和平改编,北平获得和平解放。B项正确;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战役,排除A项;蒋中正与和平解放北平无关,排除C项;蔡廷锴与和平解
放北平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1)九一八事变。(2)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正面战场:淞沪会战
,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敌后战场:百团大战。(3)海外侨胞的支持;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4)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5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推进国共合作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等。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
主义制度;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惟欲征服支那(日本对中国的蔑称),必先征服满(满洲)蒙。
”说明日本侵略中国是从“征服满蒙”即东北开始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发起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2)结
合所学可知,材料二“除了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之外,中国共产党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至为关键。”说明抗
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发展迅速的原因是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和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根据所学可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作战的战役或
会战有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作战的战役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各答一例即可。(3)结
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广大侨胞节衣缩食,踊跃捐款、捐物。”“光南洋华侨回国的3000多名机工中为国捐躯的就达1000多名,战后复原返
回者仅三分之一。”说明海外侨胞对祖国抗战的大力支持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
部分,中国战场牵制和消灭了大部分的日军,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
献。同时抗战的胜利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4)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蒋介石的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指的
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指的是渡江战役;“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
权的垮台”指的是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蒋介石败退到台湾。(5)本题属于开放型试
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推进国共合作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等。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的封建制度
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22.(1)事情:南昌起义。地位: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
一枪,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军队。(2)时间:1934年10月;两次会师:1935年10月,红军吴起镇会师;1936年10
月甘肃会宁会师。(3)目的:商讨和平建国;争取和平;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等。结果:签订了“双十协定”(或《政府与中共代表
会谈纪要》)。(4)事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5)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详解】(1)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指的是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指的是1921
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的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重要意义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
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2)根据材料可知,“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远征”指的是1934年10月开始的红军长征;长征胜利会师分为193
5年10月,中国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的会师以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3)根据所学可知,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家大计,实际是假和平真内战。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是为了争取和平,同时也是为了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的阴谋等。谈判的结果是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4)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把
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指的是1947年3月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我们要砍断这个‘把’”“我们大胆
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指的是把战争引入国民党统治区,开始战略进攻,这就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
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5)根据所学可知,“战略决战”阶段的战役指的是1948年9月到194
9年1月的三大战役,即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23.(1)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证印证中国共产党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2)调
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反抗日本侵略;有利于根据地建设,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3)如选取第二个。《中国土
地法大纲》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解放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同时很多农民积极参军,加强对革命
战争的支持,巩固了解放区,加速了革命的胜利进程。(4)农业政策调整重要立足国情,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积
极性。【详解】(1)根据材料一实物“麻城博物馆藏‘土地使用证’是苏维埃政权在1932年红军第四军颁发”;“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
党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而可以进行相互验证,即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证印证中国共产党推行“耕
者有其田”政策。(2)根据材料二“1937年,党中央宣布将土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政策。……因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兴趣,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热潮。广大农民纷纷拿起了武器,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家乡,保卫根据地,保卫减租减息的斗争成果。”结合所学可从调动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各阶层,共同反抗日本侵略;有利于根据地建设,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来概括1937年党中央调整土地政策的意义。(3)材料三中有对《中国土地法大纲》不同角度的评价,要证明观点的合理性,要求根据观点进行回答,因此要从中选取一个进行回答,如选取第二个进行回答。《中国土地法大纲》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解放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同时很多农民积极参军,加强对革命战争的支持,巩固了解放区,加速了革命的胜利进程。所以《中国土地法大纲》为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可从农业政策调整重要立足国情,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等方面回答对士地政策调整的认识。24.(1)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2)资产阶级革命。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英勇作战;工农群众的支持。(3)土地改革。参军;支前。【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这次革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可知,这就是辛亥革命;袁世凯的洪宪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打倒军阀、除列强”可知,这是反帝反封建,是资产阶级革命。根据所学可知,胜利的原因有,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英勇作战,工农群众的支持。(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可知,这是因为有土地改革。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可知,这体现的贡献有,参军,支前,推动了解放战争的发展。21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教育启航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