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2023学年度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县区高一第二学期6月学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3-09-23 | 阅:  转:  |  分享 
  
2022—2023学年度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县区高一第二学期6月学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
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表是我国新石器时期部分文化遗存及地域分布。由此可知,这
一时期的文化遗存特色文物铜镜? ??彩陶盆??蛋壳黑陶杯???玉龙????玉琮??分布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中下游辽河上游长江下游A
.分布高度集中??B.呈现多元起源C.体现阶级分化??D.神话色彩浓郁2.荀子的思想赖以流传的最初载体很可能是A.龟甲兽骨B.青铜
器具C.竹简木牍D.绢帛纸张3.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为作者观点
提供最主要依据的是辛亥革命A.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C.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5.
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力量”的含义是指A.农村革命根据
地逐步建立B.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战略转移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下列事件中,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的是A.“双百”方针的提出?B.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C.“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D.“一国两制”的提出7.某河流定期泛滥,每逢泛滥季结束后农民只需要将种子撒播即可静待来年收获。河边的
沼泽中盛产莎草、鸟类和鱼类。与材料描述相符合的古代文明是A.古埃及文明B.古印度文明C.古希腊文明D.古巴比伦文明8.公元7世纪,
某国家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仿效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把蒙昧状态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当时这个国家采取的举措是A.将军
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B.初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C.实行锁国政策以加强统治D.中朝军民抗击日本侵略9.依据下图信息判断,该地图反映的是A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欧洲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C.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分布图D.苏联解体后的东西欧洲图10.有学者认为,“冷战”政
策在实践中表现为组织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进行核战争恫吓,加强宣传攻势,破坏正常经济关系,干涉他国内政等。据
此,下列举措与“冷战”有关的是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B.推行马歇尔计划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D.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
展?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
分)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
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
性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12.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某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
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是A.察举制B.科举制C.禅让制D.九品中正制13.在宋以前“无讼”是地方官追求的执政境界之一
,但是到两宋时期民间显现“尚讼”风气,“编户之内,学讼成风”。这本质上反映了A.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下降B.民间利益纠纷现象增多C.经
济发展助推社会进步D.官员执政水平亟待提高14.“东北”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下列选项中,朝代与东
北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或官职对应正确的是A.汉朝——西域都护府B.唐朝——安西都护府C.元朝——宣政院D.明朝——奴儿干都司15.关
于洋务运动的功过是非,历史上有多种观点,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集进步与反动于一身”。对观点中的“进步”理解最准确的是A.对封
建统治的维护B.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C.早期现代化的尝试D.冲击了旧式官僚体系16.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中指出
,五四运动时期的工人罢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基于政治和爱国的大罢工,工人的目的不是要求加薪或改善他们的待遇,而是向中国及日本政府提出
抗议。这反映了当时A.无产阶级的力量弱小B.中共中央凝聚人民力量C.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7.中国军队在正面
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持久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下表所列历史事件与对应的评述错误的是中国正面战场
抗击日寇部分会战一览表?会战意义①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②忻口会战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③武汉
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④第三次长沙会战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A.①B.②C.③D.④18.新中国成立之初,围绕着“
两白一黑”,党和政府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展了一场经济领域的斗争,毛泽东认为其意义“不亚于淮海战役”。这场“斗争”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
制B.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C.基本稳定了全国的物价D.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19.1964年,中共中央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
局考虑,作出了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大力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①加快了国有企业的转型?????????????
? ②增强了国防力量③推动了西部地区对外开放???????????? ④改善了工业布局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20.恩格斯
说:“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而同时他们又不断反叛这个最高首脑。”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出现于A.阿
拉伯帝国B.中古西欧C.奥斯曼帝国D.古代美洲2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这个运动就是一群知识分子在科学化或理性化的世界观指引下试图
在人类事务中发现一些类似于自然规律的‘永恒法则’的努力。”据此,“这个运动”指的是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
动22.从下面大事年表中提炼出最恰当的主题是时间事件1640年英国议会重新召开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A.封建时代欧洲的政治变革B.君主立宪制的逐渐形成C.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
确立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23.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
,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A.为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B.不断创新发展彰
显生命力C.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现实D.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4.下图为巴黎和会三个实际操纵国英、美、法对德国和苏俄的态度示
意图。该图反映出此次会议达成的共识是A.反对苏维埃俄国B.提升欧洲地位C.认可美国的领导D.彻底削弱德国25.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
家都隶属于某一个甚至几个区域经济集团。理论上,区域经济集团按发展水平可分为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
全经济一体化,形成一种“大圈套小圈,小圈扣小圈”的格局。这反映了当今区域经济集团A.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长足发展B.发展的广泛性和多
层次性C.致使各国间经济矛盾不断出现D.促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5分,第27小题20
分,共35分)26.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
料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重要会议及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会议内容1921年上海-嘉兴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等19
23年广州A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B遵义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1949年?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
会提出促进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及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提出党的工作重心?C;毛泽东提醒全党坚持“两个务必”等。——根
据《中外历史纲要(上)》整理(1)根据材料一,写出表中A、B、C对应的内容。结合所学,概括中共一大的意义。(7分)? ? ? ?
?材料二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是从1978年到1992年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
”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是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
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20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摘自李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三大历史性突破》(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四大为“松绑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第一大突破”期间,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新格局?指出2001
年中国“借力发展”的重大举措。(8分)?27.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诞生于北非和西亚之
间广袤干旱地带的诸多文明,很快就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在与游牧民族的不断斗争中,甚至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但是,以欧亚大
陆为中心的历史舞台,还不到整个大陆面积的1/3,要想将整个地球作为历史的舞台,就必须将五大洲和三大洋联合在一起。而直到人类开辟出“
海上的航线”之后,我们的世界才像现在这样属于一个整体。——【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列举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的主要标志,如何理解该事件后“我们的世界才属于一个整体”?(6分)?材料二1700年时,任何一
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
。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
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2)根据材料二,概括18、19世纪世界棉花产业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
因。(6分)? ? ? ? ?材料三下表为三个学习小组围绕“经济全球化”开展的研究主题组名研究主题甲区域经济集团化乙经济全球化出现
的背景丙▲(3)材料三甲组确定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研究主题,会涉及哪些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请列举二个。请为丙组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并拟
定简要的研究提纲。(8分)(要求:有概括性主题名称及2个相关研究要点。)?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县区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
6月学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题目12345678910答案BCCADBABBB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
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题目11121314151617181920答
案BDCDCCBCBB题目2122232425?????答案DCBAB?????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小题15分
,第27小题20分,共35分)。26.【答案】(1)A:中共三大(1分),B:1935年(1分),C: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分)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3分)(2)贡献: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新格局: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4分)举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分)?27.【答案】(1)主要标志:达·
伽马发现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东方的航线;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选2P69或纲下P35)(3分,只写出一个得1分。
)(如写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也得分)理解: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
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环节。或: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州之间的相对孤立状
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3分)(2)变化:世界棉花产业中心由印度、中国转移到欧洲。(2分)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蒸汽机的
改良和运用;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和推广;全球联系的逐步建立;欧洲列强海外殖民活动的愈演愈烈。(任写4个,得4分)名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任写2个,得2分)主题名称(2分)研究提纲(4分)????示例1: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①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③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使各国生产活动密切联系。或1995年世贸组织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④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成强劲时代潮流。示例2: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和对策①问题: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②对策:以诚相待、普惠共享,利用机遇,合作应对挑战。(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献花(0)
+1
(本文系乔一202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