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课件
2023-09-23 | 阅:  转:  |  分享 
  
诵读千古名文 感悟爱国精神 《屈原列传》情景教学【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涉及的
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2、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1.积累文
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一、知识检测二、诵读品味三、历史剧场四、比较鉴赏五
、书写感悟一、重点实词检测1为楚怀王左徒 2博闻强志 ;处处志之3娴于辞令;弓马娴熟 4
争宠而心害其能 ; 邪曲之害公也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6屈平属草稿未定;举酒属客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舅夺母志;
三军可夺帅8屈平不与 ;吾与点也 9因谗之曰;因入太学; 10平伐其功;其后秦欲伐齐;自矜功伐
1担任 2记;做标记 3擅长;熟练 4嫉妒;损害 5制作 6撰写;劝人饮酒7强行索取;强行改变;改变8给;赞同9趁
机诋毁;于是10夸耀;讨伐;功劳1人穷则反本;穷且益坚 2 谗人间之 3信而见疑;慈父见背 4盖自怨生也
;盖有神护者 5好色而不淫;关雎乐而不淫6怨诽而不乱; 7以刺世事 8靡不毕见;靡
不有初;望其旗靡 9其指极大 10 推此志也 11怀王卒行;12其存君兴国;枉用相存13短屈原于顷襄王14 适长
沙 ;始适还家门1 不得志;不得志2离间3被;我4大概;大概5过度6败乱礼法7讥刺 8没有;没有;倒下9 意旨10赞许11最终12
思念;探望13诋毁14到;出嫁(2)重点句子翻译①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②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
怀王之宠姬郑袖。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①译文:秦惠王畏惧齐楚两个大
国联合,于是就命张仪假装背离秦国,并用丰厚的礼物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②译文:到了楚国,张仪又用丰厚的礼物收买了当权的大臣
靳尚,还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编造了一番骗人的鬼话。③译文:屈原痛恨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辨是非,谄媚的人蒙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
小人妨害国家,端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二、诵读品味第一阶段:自由诵读,明文意,有感情。第二阶段:
分角色诵读,读出人物个性。诵读指导:屈原:急切、热烈的语气来读,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对秦王彻底的不信任和发
自骨子里的排斥。张仪:能言善辩,虚假的尊重来换取楚王的信任。楚怀王:愚蠢、轻信、贪婪和盲从。渔父:看破尘世,对屈原的敬佩。郑袖:狐
媚妩媚,善于吹枕头风。三、历史剧场历史剧场上演大型历史古装剧《屈原》,请四位同学分别出演屈原、楚怀王、张仪、郑袖,各位演员根据屈原
列传的内容,表演张仪两次劝说怀王的片段(假设屈原在场),自编台词,选择适当的道具、服饰进行古装剧表演。场景设计:屈原、张仪和郑袖劝
说怀王地点:楚国宫殿 人物:秦国使者张仪、宠姬郑袖、楚怀王、屈原张仪:臣拜见大王,臣奉秦王之命,特来与楚结盟。纵观世界,秦国强
大,威震天下,而秦王又憎恶齐国,而楚齐联盟,这不是与秦为敌吗?况且齐国地处海隅,而楚国与秦国接壤,秦王发怒,楚国岂不是最先受到攻击
吗?如果大王能够和齐国断交,那么秦王愿意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肥沃土地全部献给楚王,并且约为兄弟之国,世代交好,请大王慎重考虑之。(行礼
,貌似恭敬。)楚王:爱卿说的甚是有理,齐国与楚国是兄弟之国,现在背弃齐国岂不是有失诚信?(若有心动,犹豫)屈原:大王,万万不可,且
莫被张仪巧言欺骗。秦国乃虎狼之国,历代国君皆不守信义,难道大王忘记了秦王谎言十五城换和氏璧的事吗?况且秦国历代国君以开疆扩土称霸天
下为己任,苏秦实行合纵的策略,合六国联之力以抗强秦,而张仪则希望连横,他主张把我们六国一个一个分解开来,逐个蚕食击破。六国之中,齐
国富饶、赵国兵强、楚国地广,三个大国之中两个联手并肩,秦国震动,但与齐绝交,楚国自断一臂,秦国虎视眈眈,楚国危矣。(走上前,急切)
张仪:屈大夫为国赤胆忠心,天地可鉴。但是商於之地六百里,土地肥沃,粮草充盈,楚得到这六百里土地,国力兵力均会得到提高,楚国和秦国联
合,楚国也将位列战国的强国之林……屈原:大王,切不可听信张仪花言巧语,自毁长城啊……来人,把张仪竖子赶出去(迫切,打断张仪的话)郑
袖:大王,臣妾听闻国家土地广袤方能仓廪充盈,国富兵强。得到六百里土地,楚国难道不是更加强大了吗?再说秦国是公认的强国,得秦国之芳邻
,楚国也会受益良多。张仪对楚国一片深情,大王窃不可弃实利而得虚名啊!大王……(妩媚)楚王:爱妾说的甚合孤意。屈大夫不要再说了,我听
爱妾的。屈原:大王,万万不可……(失望、悲愤)结束,学生退场。 师
生点评学生点评:学生准备比较充分,用现代的语言来书写台词,表演大胆自信,参与感比较强,但是表情不太自然,台词记得不够熟练,不能做到
脱稿表演,动作、表情方面需要较大的改进。老师点评:学生准备充分,表演自信大方,点评中肯确切。老师觉得可以结合史书中的记载,参考电视
剧或者小说作品中的相关对话,发挥想象力,适当添加更有表现力的情节来增加感染力。四、比较鉴赏比较一:屈原与渔父的象征意义比较二:屈原
与司马迁人格内涵比较三:屈原、李广、项羽、王国维(老舍、陈三立)对待生命的态度比一比:探究屈原和渔父的象征意义比一比:探究司马迁和
屈原的伟岸人格1.任务四:思考沉淀。结合所给的历史材料撰写屈原、项羽、李广王国维对待死亡原因的分析报告,进而结合历史谈谈自己的“生
死观”。材料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
,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
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
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
,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
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材料二: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
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
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
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材料三:清华大学还聘任
了陈寅格和赵元任,当时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格、赵元任四人,并称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在清华园执教两年后,6月2日,王国
维一日既往在学校办公,处理文件和事务,做着和平时一样的事物。工作结束就离开了清华园,沉默不语地去了颐和园。到了颐和园的昆明湖,王国
维抽了一支烟,在湖边徘徊了许久,纵身跳进湖里,他跳入湖后到捞上来不到两分钟,就已身亡,因他特别决绝,把头直接埋进淤泥里,淤泥塞住了
他的鼻子和嘴巴,窒息而死。就这样,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代国学大儒,就这样脱凡而去,时年51岁。王国维死后,警察在他的身上发现一封
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比一比:探究屈原、李广、项羽、王国维对待死亡的态度。学生甲:屈原之死原因分析:我认
为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和性格中分析。首先,屈原是一个情感极热烈的人。屈原的诗歌充满了激情,或洋洋洒洒地展现自己的"得意”, 或满腹
忧愁地诉说自己的"失意”。第二,屈原是一个有着极高理想的人。他希望碰上一位明君,得到重用,希望能够借助君王的力改革社会,实现”美政
”,但他恰好碰见的事楚怀王和顷襄王,政治理想的破灭让他觉得生命没有意义。第三,屈原是矛盾的。当他认清了奸佞当道、君主不明的现实时,
一方面他坚定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想要离开郢都,另一方面他又力图改变现状,想要留在怀王身边。他不能忍受小人对他人格的毁谤,更不甘心政
治理想就此毁灭。这也正是道家出世的文化与儒家入世的文化之间差异的矛盾体现。正如梁启超所说: "屈原脑中,含有两种矛盾元素,一种是极
高寒的理想,一种是极热烈的感情”。个人的性格气质和理想的破灭造成了屈原的死亡。学生乙:项羽之死原因分析:第一,项羽出身贵族,个人的
荣誉感和家族使命感形成了项羽自我自尊的性格;第二,项羽无法接受西楚霸王到兵败垓下的落差。项羽一直在俯视刘邦,但正是这个被他打的抛弃
自己父亲和妻子的人逐渐成为自己强有力对手,最终战胜了自己,而自己陷入了众亲叛离,虞姬自杀,四面埋伏的落魄之中;第三,项羽是重视感情
的人。江东子弟八千人都血染疆场,无一生还,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第四,打了败仗的耻辱与被人欺骗的恼怒交杂在一起,项羽自小不好读书,人
格的自我修养,情商和逆商都亟待提高,最终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学生丙:李广之死原因分析:第一,迷失道路,心怀委屈。李广本是大
军的先锋,可突然被大将军卫青在提前知道敌情的情况下把自己从先锋位置调离,从偏远迂回的道路行军,后因为迷失道路而错过了约定进军的时间
,从而要面对刀笔小吏的审判。如果不是卫青的突然更换位置,那么李广可能就不会殒命沙漠;第二,半生压抑,一生未封。汉景帝曾说李广少年才
气,天下无双,可是纵观其一生,大小七十余战,勇敢无畏,爱惜士卒,但一生未封,即使他曾经的部下都已经封侯,才能在他之下的程不识皆被封
侯,可是自己却落拓不遇,得不到朝廷的承认和认可,心中对朝廷的期望得不到满足。命运的必然和历史的偶然最终杀死的一代名将李广,令人悲叹
。学生丁:王国维先生死亡原因分析:第一,清朝的灭亡,溥仪被赶出皇宫,作为皇帝的老师,王国维有着贾谊对梁王坠马一样的愧疚之情,王国维
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
——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第二,知音好友的反目。罗振玉是王国维的伯乐,培养了
他,成就了他,两人是儿女亲家,但是因为金钱和儿子的亡故,两人反目成仇,这对于一向以感情为重的王国维是致命的打击。国家的灭亡、信仰的丧失、友谊的破裂最终导致了王国维的自杀。老师总结:这几位同学写的很有历史的深度,感情的温度,条理清晰,思想深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性格分析。性格决定命运,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和遭遇分析其性格的形成;二、个人遭遇。他们的人生都是遭受到灭绝性的打击,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三,理想信念的毁灭。结合历史上的文天祥、陈三立、曹禺、王国维等选择自杀的文化人物,多是心中得信念破灭,宁死不辱,决然而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