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测试报告
1.测试总结
表 1 测试总结 产品型号 样机数量 硬件版本 测试人员 测试日期 软件版本 测试类别 充电器测试 样品数量 测试依据 硬件测试规范——GSM 移动终端产品(V1.0) 供应商名称 故障级别 故障现象描述 备注
严 重
一 般
轻 微 充电器编号 输出电流 输出电压 1#
2#
3#
测试结论
测试结论为:
1.1 电气性能 序号
1
2 检验项目
功能测试
充电特性 检验内容方法及条件
将工装旅充与待检座充相接并 装上电池并左右摇摆
将工装旅游充,被测座充两端与 负载仪相接,调节负载仪来读取 数值 接受标准 观察指示灯是否无显 示红色,或显示闪动, 颜色要求与样品一致 1) 恒压电池输出端 电流应在 500~600mA 之间 2) 空载输出端电压 应在 4.0~4.23Ⅴ之 间 3) 充电过程中指示 灯不可有不亮或亮 度、颜色不正常 检验工具
电子负载仪
电子负载仪 1.2 可靠性检验
序号
1
检验项目
充电指示
检验内容方法及条件
将电池按使用方式接入充电器
接受标准 正在充电时亮红灯,充 电完成后转为绿灯
检验工具
抽样数量
5pcs/20K 充电器电源输入插座、 输出插头弹 不能有损坏,配合顺 2 插拔 针做 3K 次插拔测试,每分钟插拔 25~30 次 畅、功能正常 人手 5pcs/20K 座充满载运行时的温升测试, 即接 上匹配手机或电池完整充电过程 在室温的基础上最大 3
4 温升测试
短路 中座充最烫部位的温升测试, 电池 端满载工作 16 小时
将座充电池端通过工装引出正负 极导线,然后短路 8H,短路在加 温 升 小 于20 摄氏度
短路后输出电流小于 100mA,不爆炸,变形, 并且座充外壳温升不 大 于 20 摄氏度(在室 红外测温计
电子负载 仪、红外测 5pcs/20K
5pcs/20K 电前或加电后进行均允许 温的基础上) ,短路试 温计 验后电源应能重新正 常工作 放电容量大于该电池 座充将电池充满电后 灯转绿后即 ( 5 充电容量 取下) 再以 1C5A 放电 , 将已通过测试仪放电至 3V 的电池 用电池程控测试仪 1C5A 放电容量的 90%
充电器的充电时间应 电池程控仪 5pcs/20K 6
7
8 充电时间
低温
高温 用充电器对其充电, 充电源开始充 电算起至充电器指示灯转绿止
产品不包装,实验温度-20?C? 3?C,实验持续时间 8h,随后检 测外观、并进行温升和短路测试
产品不包装,实验温度 65?C? 2?C,实验持续时间 8h,随后检 测外观、并进行温升和短路测试
试验方法以初速度为 0 自由跌落 在 2.5~5.5h
充电器外壳表面应平 整无划痕、缩水纹、毛 刺及其他机械损伤,外 露金属部分不应有锈 蚀;满足以上温升和短 路接受标准 充电器外壳表面应平 整无划痕、缩水纹、毛 刺及其他机械损伤,外 露金属部分不应有锈 蚀;满足以上温升和短 路接受标准 电池程控仪
恒温恒湿 箱、红外测 温、电子负 载仪
恒温恒湿 箱、红外测 温、电子负 载仪 5pcs/20K
5pcs/20K
5pcs/20K 1.0m,跌落于水泥地板(铁板或瓷 充电器外壳无破裂,摇 9
10 自由跌落
振动 砖) 每个面各跌落 1 次,共 6 次。 晃无锡渣脱落 , 随后检测外观,测试其输出特性 充电器外壳表面应平 频率为 10~55Hz,振幅为 0.35mm, 整无划痕、缩水纹、毛 每个方向上扫频循环次数为 10 刺及其他机械损伤,外 次,随后检测外观、并进行温升和 露 金 属 部 分 不 应 有 锈 跌落试验机
振动试验 机、电子负 载仪 5pcs/20K
5pcs/20K 短路测试 蚀。满足以上温升和短 路接受标准
产品不包装,实验温度 40?C? 2?C,湿度为(93?2)%实验持 充电器外壳表面应平 整无划痕、缩水纹、毛 刺及其他机械损伤,外
恒温恒湿 箱、红外测 11 恒定湿热 续时间 48h,随后检测外观、并进 行温升、短路和输出特性测试
用氯化钠和蒸馏水配置成含量为 5?0.1%的盐溶液,喷雾后的收集 露金属部分不应有锈 蚀。满足以上温升、短 路和输出特性接受标 准 温、电子负 载仪 5pcs/20K 液 PH 值为 6.5~7.2(允许用化学 无腐蚀,金属无生锈等 12 盐雾 纯的稀盐酸或氢氧化钠调整 PH 不良现象 盐雾试验机 5pcs/20K 值)温度为 35?C,连续喷雾 24H; 试验后取出样品在室温下静置 24H 后检测外观和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