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攻克两大瓜菜“绝症”,最高增产200%!三代人“接力”育种,究竟有多牛?01
2023-09-25 | 阅:  转:  |  分享 
  
攻克两大瓜菜“绝症”,最高增产200%!三代人“接力”育种,究竟有多牛?“种黄瓜还专门弄个研究所?”没错!就是在这里三代人接力“劳模精神”育
出了增产60~200%攻克两大“绝症”的好瓜!致敬!“想让农民有好收成”提起位于天津市区的黄瓜研究所,就不得不提及它的创始人——侯
锋。黄瓜发展成今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得起的“大路菜”,有着侯锋和团队的重要贡献。1954年,26岁的山东青年侯锋从北京农业大学(今
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他被分配到天津市农林水利局做农业技术员。在津郊的一片菜地里,侯锋遇到了一位
绝望的农民,他辛辛苦苦栽下的黄瓜苗染上了霜霉病。这种病还有一个残酷而贴切的俗称:“跑马干”,霉菌像癌细胞一样以跑马的速度扩散,被感
染的叶片迅速干枯、爬满黄斑。一两周之内,黄瓜就会绝收,地里只剩下满眼枯黄。那时候,国产黄瓜品种抗病性差,更谈不上植保技术,菜农只能
靠天吃饭。地里下两场雨,黄瓜染上一场病,倒霉的时候霜霉病、白粉病一起找上门来,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我想让农民有好收成。”侯锋说。
他暗下决心要攻克黄瓜抗病品种。侯锋和爱人吕淑珍在黄瓜大棚中进行科学研究。图片来源: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新华社这个大学毕业的“天之骄
子”一头扎进了黄瓜地——1957年主持黄瓜地方品种整理研究;1958年开展日光温室黄瓜栽培试验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侯锋又
和同样学农出身的爱人吕淑珍一起,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1969年,在侯锋的试验地里,诞生出能抵抗霜霉病、白粉病两种叶部病
害的黄瓜新品种津研1号——凶猛的“跑马干”第一次遇上了科技的“套马杆”。此后,津研2、3号陆续诞生。侯锋在大棚中观察瓜条情况。图片
来源: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新华社当时,侯锋还拿出一亩四分地的试验田,设计了一个钢结构大棚作为筛选品种的“病圃”。四处搜集各种得病的
黄瓜秧子或植株,剪碎了撒到地里,人为制造发病环境。靠着“百病地”,“津研”系列黄瓜品种能抵抗的病害从两种增加到三种,且具备在全国各
地栽培的条件。“只要是在这里头不死不得病,还能保证有点儿产量的品种,它在抗病性、耐病性上就算过关了。”侯锋说。正因历经“磨炼”,津
研系列黄瓜的优点格外显著——①抗病力强,尤其是抗霜霉病和白粉病很强;②丰产性强,春播一般亩产为5000-7500kg,秋播为250
0-3500kg,比一般品种增产60%-200%;③适应性广,津研系列黄瓜在南方、北方均能栽培。如广东利用津研2号夏播,比当地“二
青黄瓜”增产100%;在黑龙江栽培津研系列黄瓜,表现了较强的抗寒性,因此目前在全国获得迅速推广;④品质优良,瓜条深绿,有刺,瓜肉厚
,无空室,味清香,质嫩脆。津研系列黄瓜在全国各地栽培后,抗病性和丰产性均表现优异,到1974年全国共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为
较大面积的栽培,尤其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已成了主栽品种。1978年,高产量、高抗性的津研1、2、3号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获奖,侯锋成了农
民心中当之无愧的“黄瓜王”。继“津研”之后,更具杂交优势的新品种“津杂”系列也逐渐崭露头角,其中,“津杂1号”、“津杂2号”高抗霜
霉病、白粉病、枯萎病,深受菜农欢迎。1983年,由侯锋带领的团队育出的品种占到了全国露地黄瓜种植总面积的80%,黄瓜亩产由过去的1
500公斤左右提高到5000公斤以上。我国黄瓜生产史上第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就此完成。侯锋在温室中调查黄瓜的长势(资料照片)图片来源:
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新华社“黄瓜王”的名气甚至冲出了国门。1991年由侯锋培育的中国黄瓜新品种被成功移植到美国,相关新闻登上了《世
界日报》《费城咨询报》等当地报刊的版面,报道赞美这些“漂亮、美丽、直溜溜的黄瓜”是“世界珍品”。“我们一个小小的黄瓜所,在20世纪
90年代,科技成果转化率能达到100%,制种总量能达到整个欧洲黄瓜用种量的六到七倍。从1985年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末,十几年累
计创造的社会经济效益超过了50亿元。”亲历了黄瓜研究所发展全过程的研究院高象昶至今还能复述出这组让他骄傲的数据。这些成绩离不开团队
“劳模精神”的发扬。2020年11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侯锋走完了他92载的人生之路。他走了,黄瓜研究所还在,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接过
火炬,继续深入田地,帮助农民们解决难题。“总有农民找我们要品种”“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黄瓜品种。我们在跟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也就必须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没有农民找我们要论文,但总有农民找我们要品种。”黄瓜研究所的育种家们是这么说的。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