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密卷】2023届高三历史试题考前密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1.《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的都城择址分别体现了“夏都居洛”的生存意识、“商都居洛”的 政治意识和“周都居洛”的全局意识。这反映出夏商周时期A.洛阳是唯一的都城所在地B.执政理念阻碍了疆域扩大C.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 D.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2.西域地区曾长期存在“悖逆侮老”的“蛮夷之性”。但西域都护府设置之后,该地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蔚然 成风。这一变化表明A.边疆商品经济发展迅速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C.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D.地方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3.唐代赵憬 论及荆楚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时指出:“天宝以前,四方无虞,第据编户众寡,等衰州望,鄂是以齿于下。后戎狄乱华,寓县沸腾,屯兵阻险,斯称巨 防,朝廷寻州陟列,将寄勋贤之重。”这一变化反映了荆楚地区A.区域经济发展跃居全国前列B.经济开发开始得到政府重视C.为经济重心变动 创造了条件?D.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4.北宋“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 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这一行政管理模式A.呈现权力相互牵制的特色B.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C. 助长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D.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稳定5.清代奏折制度诞生后,拥有具奏权的督抚,遇大事往往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因此,在 与中央部臣讨论前,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这反映奏折制度A.造成了任人唯亲B.强化了政务运行的制度化C.加 强了君主专制D.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6.1887年,宜昌海关报告指出:“棉纱进口的增加是值得注意的,因为用洋纱织成的土布和洋布相 竞争。”1890年,宜昌海关报告指出:“由于四川必须依赖东部诸省供给棉花,而现时印度棉纱和(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 ,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上述报告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土纱对洋纱的市场竞争力加强B.棉花价格影响洋纱需求 C.开埠通商导致了小农经济解体D.洋布进口出现停滞局面7.北洋政府编纂的《清史稿》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与旧有正史相比 ,《清史稿》新增“邦交志”,第一次较全面地记述了整个清代的中外关系,基本抛弃了夷狄观念,不再将西方诸国视为附属国。这一变化A.是辩 证史观指导的产物B.受清外交近代化的影响C.受通史体例改革的推动D.是修史传统延续的结果8.1938年4月,武汉举办了抗战宣传周。 除了上万人的歌咏游行、十万人的火炬游行外,还有几十个演剧队和几百个口头宣传队深入武汉的大街小巷和郊区农村进行抗日宣传。抗战宣传周的 举办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促进了中国抗战形势的明显好转C.激发了武汉民众抗日救亡的热情D.引发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 兴起9.下图是1954年俞云阶创作的宣传画。该画作为了社会主义·献出我们最大的力量!A.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彰显大规模建 设中民众的热情C.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展现了“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10.长期以来,约有1/4的国营企业存在亏损。过去,这 些实际上早己破产的企业一直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干部和职工对企业亏损不负担任何责任。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规定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国营企业,依照该法规定宣告破产。该法的颁布表明A.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B.国家财政负担已经 大幅减轻C.国营企业扩大了经营自主权D.我国已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11.古印度犍陀罗佛像(如下图),是古希腊文明伴随着亚历山大远征来 到印度,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后形成的艺术成果。据此可知,犍陀罗佛像A.是研究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珍贵资料B.证实了古代印度佛教起 源于古代希腊C.体现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D.反映了亚历山大帝国彻底征服了印度12.哥伦布曾在日记中写道:“臣于同月向二位 陛下呈上了关于印度地区和一个叫作大可汗的君主的奏书……二位陛下即令臣率一支装备充足的船队前往印度各地,并令臣一改寻常的路径,不由陆 路东行,而是跨海而西。”这段日记可用于研究的问题是A.传统商路的中西交流B.新航路开辟的动机C.欧洲贸易中心的改变D.地圆学说的正 确性13.有学者指出,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在1900—1940年迅速提高。下图是美国家庭中汽车与家用电器普及率变化图。材料现象出现的原 因可能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B.美国在二战过程中大量获利C.国家干预经济范围扩大D.经济大危机对美国影响较小14.1939年初 ,法国主张联合苏联遏制德国,英国首相张伯伦说:“我还怀疑它(苏联)的动机,我认为这些动机与我们的自由概念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并且它只 关心把别人弄得不和。”由此可见,英国拒绝联合苏联A.是为了反抗法西斯的侵略B.出于冷战对抗的现实C.体现了与法国争霸的企图D.出于 意识形态的冲突15.巴黎公社时期,工人向公社各种报纸投寄大量信件,对公社提出批评和建议,“其中有些是个人提出的,有些是在工人俱乐部 或在国际支部通过的”,这此批评和建议往往会被提交公社审查。由此可见,巴黎公社A.实行直接民主?B.重视民主监督C.加强舆论控制?? D.行政效率较高16.有学者指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19%上升到2018年的58.5 %。特别是2008年以后,它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由此可知,这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A.始终是经济全球化 主要推动者B.在经济的全球化中必将受到遏制C.打破发达国家主导经济的格局D.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 题,共52分。17.【印刷术的普及】 (12分)材料一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发明,至迟在中、晚唐已付诸应用。五代后唐时,朝廷组织雕版 刻印儒家经典<九经》,至后周始刻印完毕,大大推动了儒学经典在社会上的普及。宋朝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 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宋仁宗时,毕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制活字,排版印刷。——摘编自赵国良《中国文化简史》材料 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异,又为活板。”到宋代 ,不仅有大部头典籍印行,而且有通俗启蒙性读物广泛流传。不仅中央机构(国子监等)刻书,各路官府、州县学校都刻书;也有坊肆、家刻。出现 了以刻书著称的商业性中心区域,书籍普及速度大大加快。——摘编自阁步克、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唐宋时期印刷术得以普及的主要因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印刷术普及的影响。(6分)18.【现代化与反 现代化】 (14分)材料一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 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即“反现代化”。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 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 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反现代化如果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而使镜像与真相合为一体,那么爆裂终将产生。——摘编自钱 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材料二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 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中国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就不可能沿着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过程亦步亦趋,必须发挥后 发优势,立足中国实际,走自己的路,全面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克服了资本主义 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提供了现代化的全新选择,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展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光明前景。(1)根据材 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影响。(6分)19.【 经济萧条与殖民争夺】(14分)材料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是欧洲与美国的经济萧条期。新兴工业国家的领导人对如何处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生产 过剩和失业问题毫无经验。他们特别害怕社会骚乱,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似乎觉得经济萧条的到来意味着革命爆发也为期不远了。同时代的一些政治 理论家也坚信,殖民地能向失业工人提供移民的处所,能为剩余产品提供市场,能充当释放工业萧条时期所积累的压力的安全阀。在争夺殖民地的时 代,在决定吞并海外领土的时候,欧洲政治领导人较他们的前辈扮演着更突出的角色;尽管在19世纪的上半叶,他们的前辈所发挥的作用已经相当 重要。这是因为通信得到了极大改善,电报和铁路不仅使从欧洲国家的各个首都向热带地区发送更快捷的电报成为可能,而且也允许欧洲的大臣们能 更加积极有效地影响殖民地的统治。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也为同时代的军备竞赛和军国主义的支持者提供了借口。对殖民地的争夺大大激化了一战之 前的几十年间列强之间不断增加的矛盾和偏执。在欧洲分裂成两大阵营的时候,在争夺苏丹、摩洛哥和巴尔干地区(列强都把巴尔干诸国当成殖民地 看待)的问题上不断出现的危机与两大同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1)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列强激烈争夺殖民地的后果。(6分)20 .【中国共产党与“三农”问题】 (12分)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三农”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社会 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是工业化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三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 率先发起改革,“三农”为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是全面小康的主战场,“三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标做出了重要贡献——摘编自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 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 1516答案DCCDCBBCBCCBADBD1.D【必备知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解题思路】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选址都是出于现实统治需要 的理性选择,符合各个阶段的现实需求,呈现出国家治理的理性化特征,D项正确;A项中“唯一”说法绝对,排除;材料说的是夏商周三代都城择 址的理念,与疆城大小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夏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形成,C项错误。2.C【必备知识】儒家思想的影响【解题思路】 西城地区的社会风气经历了由“悖逆侮老”到“尊老敬老”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受中央管辖后儒家思想传入,儒家的孝道、尊 老等思想对当地社会习俗产生重要影响,故选C项;尊老、爱老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封建化一般是指封建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过程 ,尊老、爱老不是封建化的必然结果,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西城都护府设置”不符,排除。3.C【必备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题思 路】根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造成大量北人南迁,荆楚地区的人口增加,地位上升,这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荆楚地区经济发 展是否跃居全国前列材料并未提及,A项材料依据不足;魏晋时期荆楚地区的经济开发已受到重视,B项错误;D项史实错误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D【必备知识】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北宋设置各路转运使传递政令,推动政令的连级实施,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强化 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行政单位是上下级隶属关系,而非相互制约关系,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文官与士人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 体现不出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排除C项。5.C【必备知识】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解题思路】奏折制度诞生后,皇帝在与部臣讨论前,往往已有 定见,部臣的反对很难奏效,可见皇权得到加强,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皇帝任人唯亲,A排除;皇帝在与部臣讨论前往往先有定见,这体现的不 是政务运行的制度化,B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决策效率的高低,D排除。6.B【必备知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并结 合所学可知,由于东部诸省棉花与印度棉纱的价格差不多,购买洋纱织布更划算,因此洋纱进口量增加,故B项正确;根据“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 而比直接使用洋纱更贵”可知,土纱的市场竞争力削弱,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对华经济侵略,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开埠通商仅是列强侵 华的手段之一,C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洋布进口情况,D项材料依据不足。7.B【必备知识】外交近代化【解题思路】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 立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这在史书编纂方面的体现就是辟出专门类别进行记述,北洋政府编纂《清史稿》时新增“邦交志”正是其体现,B 项正确;辩证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观的重要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排除;《清史稿》记载清朝一代的历史,属于断代史,C项错误;材料主旨 是《清史稿》与旧有正史相比,新增了“邦交志”,这不是修史传统延续的结果,D项排除。8.C【必备知识】抗日战争【解题思路】根据材料“ 上万人”“十万人”“几十个”“几百个”“深入……街小巷和郊区农村”可知,抗日战争初期,武汉的抗战宣传周参与人数多、涉及地区广,这有 利于动员武汉民众积极抗日。故C项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A项错误;此时处于抗战初期,中国抗战形势仍很严峻,B 项错误。“兴起”表述有误,排除D项。9.B【必备知识】“一五”计划【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1954年”“为了社会主义”“最大的力 量”以及宣传画内容可知,这一时期属于“一五”计划时期,宣传画展现了民众进行工业建设的热情和决心。故选B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 1956年底,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晚期,排除C项;“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1953年,中国开始了 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到1957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D项。10. C【必备知识】改革开放【解题思路】1986年我国尚未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A、D错误;仅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国家 财政负担大幅减轻,B错误。11.C【必备知识】古印度文明【解题思路】结合所学可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 广大地区,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与希腊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材料中的犍陀罗佛像属于希腊化佛像,体现了希腊化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交融,故选C项。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关于种姓制度的结论,排除A项;佛教起源于古印度,B项错误;亚历山大没有彻底征服印度,D项错误。12.B【必备知识】 新航路开辟【解题思路】据材料“令臣一改寻常的路径,不由陆路东行,而是跨海而西”可知,哥伦布奉命去寻找一条新的通往东方的道路,故B项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探索新的航路,未体现传统商路,也未涉及欧洲贸易中心的改变,故A、C项错误。仅由“不由陆路东行,而是跨海而西”得不 出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故D项错误。13.A【必备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解题思路】汽车、电动洗衣机等均是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成果,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突出,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与家用电器普及率提高。故A项正确;二战,国家干预 经济与材料中的时间不完全吻合,B、C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4.D【必备知识】二战前的国际关系【解题思路】注意材料关键信息 “与我们的自由概念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并且它只关心把别人弄得不和”,当时西欧国家和美国属于所谓的“自由”国家,这是相对于苏联的社会主 义制度来说的,因此英国首相的话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故选D项。15.B【必备知识】巴黎公社【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工人可以通过 多种途径向巴黎公社提出批评和建议,可见巴黎公社重视民主监督,故选B项。工人的批评建议公社提交审查,这体现不出真接民主,故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是重视舆论,而不是控制舆论,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公社的行政效率,故排除D项。16.D【必备知识】经济全球化【解题思路】由 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中坚力量,D项正 确;经济全球化初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是早期殖民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B项与题意不符,排 除;发达国家仍主导全球经济格局,C项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必备知识】印刷术的发展【参考答 案】(1)因素:政府支持和民间参与;偶家思想的发展;技术传承和革新;文化传播和教育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6分,任答3 点即可)(2)影响:提供了文化普及、学术教育发展的技术前提;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书本,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科举队伍的 扩大,推动政治发展;有助于商业发展和文化传承。(6分,任答3点即可)18.(14分)【必备知识】洋务运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参考答案 】(1)评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但其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专制 统治,实质上是一种反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希望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这种现代化模式最终走向失 败。(8分,任答2点即可)(2)影响:缩小了中国同西方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 的弊端;开辟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进了人类历史的进程。(6分,任答3点即可)【解题思 路】第(1)问,首先要看到其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其次分析其不足,最后应落脚在其失败的必然性上。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立足中国实 际……推进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神话”“开辟了后发国家……光明前景”等并结合所学作答。19.(14分)【必备知识】一战前 夕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殖民争夺【参考答案】(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应对经济危机,维护经济持续 发展和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需要;欧洲殖民扩张历史传统的影响;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与技术革新的促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8分,任答4点即可)(2)后果: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最终形成;激化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加快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6分)20.(12分)【必备知识】“三农”问题【参考示例】论题:“三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2分)阐述: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失败后,中共逐步认识到俄国的“城市中心”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共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革命提供了物质保障;翻身农民积极参加红军,快速壮大了革命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调整了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进一步推进农民工作,并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大后方,立足农村,依靠农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总之,农村土地问题的解决,农民的翻身解放,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依靠。(10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