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09-26 | 阅:  转:  |  分享 
  
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
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纸张,阿拉伯入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由此可以得出
的结论是(?)A.世界各地文化是多样的且各自独立发展B.不同的生存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C.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D
.区域文化发展是与其他区域交流的结果2.犍陀罗佛像的一般造型特征为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的头部与披着长袍的罗马元老或哲人的身体结合(如图
),它最早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仅以象征符号暗示佛陀存在的禁忌,直接以人形塑造佛陀的形象。这可以说明(?)?A.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B.人文精神的传播C.印度文化的西传D.东西方文化的交融3.17世纪欧洲地图制作盛行,比如尼德兰等低地国家通常会顺着其领土的轮廓将
地图描绘成一只雄狮,而法国则流行着“四方”“五角”“六边形”的几何理念。这表明当时A.商业革命推动着地图产业的发展B.王权力量已成
为民族国家的代表C.宗教战争改变了欧洲的地理疆界D.几何学成为科学革命的实质内涵4.《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
学作品。它以波斯的《一千个故事》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生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
土人情和社会制度。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A.实行了文化扩张政策B.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C.引领了世界文化潮流D.推动了西欧文化
的发展5.从11世纪开始,南美印加部落逐渐兼并了附近的其他部落。他们从其征服地区学会了采石、加工和营造的工程技术。他们开山凿石,建
造梯田,造就了先进的农业。1334年,印加帝国建立。印加帝国的崛起得益于(?)A.武力征服美洲B.吸收各地文化C.重视对外贸易D.
采取行省制度6.17世纪,有西班牙贵族认为,“整个世界都在为她(西班牙)服务,但她不为任何人服务”,“就让伦敦随心所欲地生产那些纤
维吧,让荷兰生产钱币和条纹布,……让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生产亚麻面料、织锦吧”。这反映了西班牙(?)A.已经占据世界市场的枢纽地位B.
殖民霸主地位的巩固C.错失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机遇D.实施自由贸易的政策7.1492年,哲学家费奇诺写道:“这个世纪是金色的,它照亮
了之前被扑灭的‘自由艺术’之光:语法、诗歌、修辞、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在佛罗伦萨,它也把柏拉图的律条从黑暗引入了光明
。”材料中“这个世纪”(?)A.开启了大工业的狂飙时代B.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流C.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价值D.信仰自由冲击神学统治8
.卢梭说:“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
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这说明卢梭A.主张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受任何约束B.主张个人出让全部自由组
建政府C.强调集体力量超越个人利益的必要性D.主张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9.《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弗逊认为:“我们的国家太大,以
至不能由单一的政府去管理它的一切事务。公仆距离他们的选民的监视是如此遥远,以致无法管理和照看它的一切为了很好地治理公民所必需的细节
。”据此可知,杰弗逊的这一观点A.协调了各州之间的权力分配B.旨在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D.否定了联邦制
存在的合理性10.电冰箱、电动洗衣机、电熨斗和真空吸尘器等电器的发明和使用,在给所有家庭成员带来舒适和闲暇的同时,也改变了妇女在家
庭中的地位。这表明工业革命的推进(?)A.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B.颠覆了传统的家庭观念C.变革了社会的阶级关系D.促进了女性的有限
解放11.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如违反规定,父母和雇主会被处以罚金。此
外,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这一法案的颁布(?)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旨在改变童工的悲惨处境C.
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D.适应了机器化生产的需求12.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大工业打破了中世纪自然经济的地区分割、闭关自守状态
,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产阶级方
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这一论断(?)A.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强调了各国支持法国巴黎公社的合理性C.突出了阶级斗争的残酷
性 D.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争的必要性13.1739年,英国诺丁汉郡起码有4个地主在兴建煤矿场;18世纪40年代,兰开郡的新安
煤矿区,大地产更是大最身手。在沃尔河畔的17个煤矿中,有11个属于大地产者1792年,贵族达特茅斯花费1250镑为企业主莫利建立起
了厂房。这些现象说明英国(?)A.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速度加快B.开始工业技术革新C.经济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D.出现了“价格革命”1
4.巴黎公社革命期间,革命领导人认为“法兰西银行是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公社无权过问”;并强调“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工人夺取政权,政治斗争
是主要的,要达到共产主义,重在普及教育”。这些主张A.深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影响B.有利于建立公有制经济基础C.重视提高全体国民教育
水平D.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15.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
对象”,“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材料表明美国(?)A.将拉美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B.维护拉
丁美洲国家的主权C.加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D.支持拉美的民族民主革命16.20世纪初,比利时将刚果变为殖民地后,在当地开展有组织
的可可种植。此后,刚果成为欧洲重要的巧克力原料产地。这对刚果造成的影响是(?)A.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B.取得了外贸优势C.对西方的
依附性增强D.建立了民主政治17.一战爆发时,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将原先还在高唱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改成“为保卫国家
而战斗”,而法国的反战领袖及社会主义者饶勒斯则遭到刺杀。这说明,当时(?)A.工人阶级领袖放弃了社会主义B.民族主义观念十分强烈C
.帝国主义各国政治发展不平衡D.民主革命运动陷入低潮18.下图是1931年苏联的一幅宣传画。苏联体育运动委员会明确指出“劳卫制”是
国家的一项根本体育制度,要求公民从7到60岁都要接受跑步、滑雪、手榴弹、射击、越野等十六个军事项目训练,只有五个项目合格才能报考大
学、招工、参军。这表明当时苏联(?)A.增强国民体质是卫国之本B.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时代风尚C.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D.提升公民体
能服务生产国防19.斯大林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和平制度”是指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冷战格局C.华盛顿体系 D.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20.“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
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此文出自(?)A.《国
联盟约》B.《慕尼黑协定》C.《租借法案》D.《联合国家宣言》二、材料分析题2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
列要求。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
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
,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
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
幸福的理解。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
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
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
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
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并给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合理性建议。22.世界大战与殖民体系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
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
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摘编自王春良等《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欧洲殖民地的结局。欧洲对殖民地帝国的控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削弱,但还没有
遭到彻底的破坏;实际上,欧洲因获得作为托管地的阿拉伯地区而扩大了它的殖民地范围。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
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欧洲人在海外取得那么多非凡的胜利和成就之后,到20世纪中叶似乎又在退回到500年前他们曾
从那里向外扩张的小小的欧亚半岛上去。——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但伟大的殖民地革命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联合国。相反,它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的产物,是以往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中愈来愈强大的某些历史性力量的产物。——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
斯《全球通史》(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概括指出两次世界大战
对殖民体系的影响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对殖民地革命而言,“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有哪些?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材料
“苏美尔人利用两河流域丰富的芦苇杆和泥板进行书写,《吉尔伽美什》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莎草制作
纸张,阿拉伯入继承融合了周边文化遗产,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可知,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存条件的影响,产生了不
同的文化类型,B项正确;世界各地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无法判定其是否自独立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类型,没
有描述世界各地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类型,无法判定是否与其他区域交流,排除D项。故选
B项。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欧亚)。根据
材料可知,犍陀罗佛像直接以人形塑造佛陀的形象,一般造型特征为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的头部与披着长袍的罗马元老或哲人的身体结合,体现了东西
方文化的交融,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犍陀罗佛像形象,未体现人文精神的传播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而不是印度文化的西传,排除C项。故选D项。3.B【详解】结合所
学内容可知,题干中“地图”“国家”“法国”“雄狮”隐喻、“几何理念”都是民族君主国的标志,这种现象的出现体现了王权力量的加强,B项
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地图产业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欧洲的地理疆界以及科学革命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4.B【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
“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生动反映了阿拉伯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可知,《一千零一夜
》是在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是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据此可知,阿拉伯帝国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汇,
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阿拉伯帝国的多元文化特征,没有体现其文化扩张,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其是否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排除
C项;材料描述的是多种文化对阿拉伯帝国的影响,而不是其对西欧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5.B【详解】根据材料“从11世纪开始
,南美印加部落逐渐兼并了附近的其他部落。他们从其征服地区学会了采石、加工和营造的工程技术。他们开山凿石,建造梯田,造就了先进的农业
。1334年,印加帝国建立”可知,印加帝国吸收其他部落文化,创造了灿烂的文明,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印加帝国的征服,排除A项;材料
强调印加部落开山凿石和农业的发展,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印加帝国的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6.C【详解】根据
材料可知,西班牙自己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将大量的资本用于采购其他国家的手工业产品,错失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机遇,必然会导致本国手工业的
衰落。C项正确;西班牙已经占据世界市场的枢纽地位,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A项;西班牙的殖民霸主地位会被削弱,排除B项;材料中未
涉及自由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14-15世纪的西欧。根据“这个世纪是金色的,它照亮了之前被扑灭的‘自由艺术’之光:语法、诗歌、修辞、绘画、雕塑、建
筑、音乐......在佛罗伦萨,它也把柏拉图的律条从黑暗引入了光明。”可得出这个世纪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宣扬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所
开妈的世纪,而文艺复兴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价值,C项正确;A项是工业革命时期,在18世纪,排除A项;理性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内容,在17
-18世纪,排除B项;信仰自由冲击神学统治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根据“一种结合的形式”“维护和保
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结合所学可知,卢梭主张依据社会契约建立政府,通过政府保障个人权利,故选D;A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个人
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排除;B项错在“全部”,排除;材料反映集体力量只是维护个人利益的工具,排除C。【点睛】9.B【详解】杰
弗逊认为美国国家幅员辽阔,政府远离人民的监督,导致公民无法关注到政府管理国家的细节,由此可知,杰弗逊强调不能由单一的政府去管理它的
一切事务,说明杰弗逊主张加强州政府权力,这样选民能更直接的监督政府,其意在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杰弗逊是在协调中央和地方
的关系,排除A、C项;杰弗逊并不是反对联邦制,只是认为应当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本题为单类型
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世界。据材料分析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电冰箱等一系列电器的发明
和使用,有利于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可能,改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从而促进了女性的有限解放,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并未涉及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A项;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家庭观念,但“颠覆
”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家庭关系的变化,没有涉及社会阶级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本题
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类题目,时空是1867年的英国。根据材料“1867年,英国政府颁布《工厂法扩充法案》,规定
童工每周必须上学接受10小时教育,……还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机械操作等进行了一系列规定。”可知,英国政府颁布法案要求童工必须接受
相应的教育,并对工作时间、童工年龄和机械操作等作出一系列规定,这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对于劳动力的要求,D项正确;材料中对童工教
育时间的规定并不能说明义务教育普及,“普及”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法案的颁布旨在维护统治,解决工业革命对于劳动力素质要求的
问题,与童工处境无关,排除B项;“根本上解决了劳资矛盾”表述有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资矛盾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
。12.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资本主义生产已不是一国范围的生产,资本家剥削的也不只是本国工人;各国资产阶级基于共同利益,在反对无
产阶级方面是彼此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可见这一论断在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故这一论断揭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斗
争的必要性,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各国对法国巴黎公社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阶
级斗争的残酷性,排除C项。故选D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
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中“4个地主在兴建煤矿场”、“17个煤矿中,有11个属于大地产者”等信息,说明当时越来越多的地主投
身于工业生产,促使农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说明经济结构出现调整,C项正确;英国资本积累国内主要来自圈地运动,材料与圈地运动无关,
排除A项;工业技术改进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英国“价格革命”与地价上涨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D【详解】根据材料“革命的首
要任务是工人夺取政权,政治斗争是主要的,要达到共产主义,重在普及教育”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因
此材料的主张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D正确;巴黎公社未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A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有制经济,B排除;C说法片面,排
除。故选D。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23年
(美国)。根据材料“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可知,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其目的是将拉美视为自己的
势力范围,不允许欧列强的染指,A项正确;美国将拉美视为自己的后院,不会维护拉丁美洲国家的主权,也不会加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更不
会支持拉美的民族民主革命,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16.C【详解】根据“20世纪初,比利时将刚果变为殖民地后,在当地开展有
组织的可可种植。此后,刚果成为欧洲重要的巧克力原料产地。”可得出刚果在被殖民后,已经成为西方殖民的经济附庸,C项正确;经济结构并不
合理,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外贸优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
爆发前,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战争的危险笼罩着欧洲。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一度强烈谴责和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但当一战爆发时
,欧洲多数工人当导向本国政府一方参加了一战,欧洲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将原先还在高唱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改成“为保卫国家而
战斗”,而法国的反战领袖及社会主义者饶勒斯则遭到刺杀。这说明,当时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十分强烈,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工人阶级领袖放弃
了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与帝国主义各国政治发展不平衡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且欧洲的民主革命早已完成,故D项错误
。18.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把一些军事项目落实到体育制度中,并作为报考大学、招工、参军的重要要求,反映了体育为生产国防
服务,D项正确;材料表明苏联政府重视体育运动,没有表明增强国民体质是卫国之本,排除A项;材料没有表明体育锻炼已经成为时代风尚,排除
B项;材料没有表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19.A【详解】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战后
的新的统治秩序,即所谓的“战后和平制度”,故A正确;冷战格局是二战后形成,故B错误;华盛顿体系以美国为主导,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是一战前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时间“在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以后”
,再抓住“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角度入手,得出正确答案。20.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其主要内容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出自《国联盟约》,A正确;《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其损
害了弱小国家利益,排除B;《租借法案》与题干中“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不符,排除C;《
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即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的宣言,亦《阿卡迪亚会议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宣
言表示赞成《大西洋宪章》,并决心共同战败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决不和敌国单独议和,与题干内容完全不符,排除D。21.(1)原因:农
业生产力的提高;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农奴逃往城市。 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
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
市化分布区域不均。建议: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化不能自由放任,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法治配套设施要紧跟城市化。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一“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可知英国农业生产力水
平提高,人地矛盾突出;从材料一“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可知英国当时商品经济发展;从材料一“大量农奴逃往城市
”,可知农奴逃亡推动了城市发展。第二小问影响,从经济上说城市的复兴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在思想文化上,从材料一
“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可知市民阶层崇尚自由,推动了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市民阶层的壮大还推动
了市民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二“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
%提高到了50%”,可知英国城市化速度快、规模大;从材料二“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可知英国城市化发展具有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
;从材料二“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可知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第二小问建议,言之成理均可得分,如同步发展、需要政府
调节和法治配套等。22.(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俄国十月革命的
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一战期间列强忙于相互厮杀,客观上为亚非拉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之机,使其民族资产
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社会力量。(2)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有所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殖民地
纷纷独立,推动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有利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力量;反法西斯战争使亚非拉的民主力量增长,民族意识增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发展;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亚洲)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拉丁美洲)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等信息,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到国内,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一战期间列强忙于相互厮杀,客观上为亚非拉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之机,使其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社会力量。(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欧洲对殖民地帝国的控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地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殖民地的控制有所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殖民地纷纷独立,推动了殖民体系的瓦解。有利形势:根据材料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的力量;根据“是以往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中愈来愈强大的某些历史性力量的产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法西斯战争使亚非拉的民主力量增长,民族意识增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新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答案第11页,共22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试卷第11页,共33页答案第11页,共22页
献花(0)
+1
(本文系师者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