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谚语中的智慧”写作指导
2023-10-04 | 阅:  转:  |  分享 
  
材料作文“谚语中的智慧”写作指导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諺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
“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
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写作指导材料中,第一组谚语分别蕴含学会退让、不断进取的经验与智慧;第二组谚语则反映团结带来力量、推诿拆
台带来内耗的生活现象。针对两组谚语看似矛盾的问题,可以多问问为什么。比如,既然矛盾,为什么两者能流传这么久,而且依旧还有生命力?经
过思考不难发现,出现谚语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因为使用情境的不同造成的。进一步得出合理利用谚语的智慧,不仅要尊重历史文化情境,更要依据现
实情境灵活运用。处理好了立意问题,不妨进一步提问:在思想更加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凝聚古人智慧的谚语在当下是否已经过时?循着这个问题,
进一步深化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文化自信融入思考与写作过程中。当然,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若一个社会只允许看似矛盾的谚语中的一方存
在会怎么样?依据问题进一步挖掘,可以将谚语出现这种现象的思考提高到一个新的更具竞争力的高度。基于以上分析,参考立意可有:1.谚语的
智慧蕴含在不同的情境中;2.积累经验,因境生谚;3.汲谚语智慧,激文化活力……例文因情境择谚语,由字句识真意在孩提时代,落雨时分母
亲便告诉我们“蜻蜓低飞蛇过道,大雨即刻就来到”;寒假回到故乡,外婆望着麦浪吟出“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看到天上的云,就
会说“老龙斑,不过三”……这些谚语饱含着先人对经验的总结,蕴含深厚的人文情怀,一言胜千句。但随着阅历渐长,我们也发现,一些谚语,如
“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似乎存在矛盾。其实这些看似矛盾的背后,正是根据不同场合使用的结果。依据不同情境使用的谚语,
有助于人们跳出自身的思维局限。我们作为个体存在于世,必然受个人眼界以及经验的左右,易形成思维的茧房。看似矛盾的谚语有助于引导我们寻
找思维的出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启示我们要学会团队合作,坚持合作,方能共赢;“三个和尚没水吃”则告诫人们莫因自身利益而相互推
诿、拆台,最后落得两败俱伤。前人用经验总结出的谚语,往往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之上,具有强烈的批判反思意味。依据不同情境使用的谚语,有
助于人们汲取先辈的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退的不是胆量,而是一种气度。淮阴侯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良将;汉高祖刘邦亲赴鸿门,躬
身谢罪,以退为进,终让西楚霸王自刎乌江。当然,并非什么时候都可以一味地退让,“不争馒头争口气”不是在生活琐事上斤斤计较,而是在大是
大非面前寸步不让。“争口气”让我们见识了两弹元勋的风采;“争口气”让我们看到了女排姑娘的力量;“争口气”让我们领略了边防战士的骨气
。“退”有时显现的是一个人或国家的气度与格局,而有意义地“争”则昭示着胆识和力量,是维护个体与国家的尊严与荣誉的底气。依据不同情境
使用的谚语,有助于人们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对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声音的包容借鉴上。看似充满矛盾
的谚语得以并存,正体现了这个民族拥有脚踏实地、兼容并包的优秀文化底蕴。因情境择谚语,透过现象揭示传统文化的底蕴,在字里行间通晓谚语
背后的民族智慧,认识先辈,认识我们的民族,最终才能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评点:文章由身边的谚语切入,列举了一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具有很
强的亲和力。接着结合材料提供的背景,用谚语因为使用情境不同而出现看似矛盾的现象回应了文题所提出的疑惑,在立意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思
维严谨深入,在结构与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尤其是能将谚语看似矛盾的现象关联到当下这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使得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