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马发史复习资料
2023-10-05 | 阅:  转:  |  分享 
  
马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1、现实依据: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巨变(1)生产力(2)生产关系“生产的不断变
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
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出自《共产党宣言》)(3)阶级关系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成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1)阶级斗争的发生 (2)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3)无产阶级的觉醒3、思想前提:三大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
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第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第三,初
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第四,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3)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由低级到高级发
展的过程;第二,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第三,肯定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和作用;第四,对未来作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4、主观条
件: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1)对劳动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 ; “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
工人变成畸形。” ; “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2)积极投身革命实践(3)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勤奋好学,成绩
斐然;团结合作,相互尊重;甘于清贫,锲而不舍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转变1、马克思的思想转变(1)1835.10—1841.4: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1818.5—1830.10—1835.10—1936.10—1841.3;1841.4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
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世界的哲学化的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2)1842.10—1843.3: 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
主义《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1843年3月:退出《莱茵报》 1843年4月:《莱茵报》被查封(3)184
3.4—1844.2: 彻底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第一,1843年写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的
矛盾:“国家制度在这里就成了私有财产的国家制度。” ;第二,1843年秋到巴黎后创办《德法年鉴》,发表了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
:只能用人间压迫来说明宗教的压迫;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实现彻底批判的“两个基本前提”(革命的理论
和革命的社会阶级)2、恩格斯的思想转变(1)1837—1841.9: 参加青年德意志运动, 奠 定思想基础1839年:《乌培河谷来
信》(2)1841.9—1843: 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 思想开始转变批判谢林, 捍卫黑格尔的辩证法;1842年9月到英国后, 发
表系列文章, 认识到经济到社会存在发展的作用(3)1844年初在《德法年鉴》发表两篇文章,标志着思想彻底转变《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天才大纲” 第一, 揭露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局限性 第二, 深入批判了私有制 第
三, 揭露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揭示了未来社会的若干基本特征。★★★三、唯物史观的发现过程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于1844年4—8月在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又称《巴黎手稿》,现在的名称是
后人加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1)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
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恩格斯) 劳动(人)的本质
:人的物质活动、本质活动(2)异化劳动理论 第一,异化劳动的内涵 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 人和人的类本质相
异化 人和人的关系相异化 第二,异化劳动的前提和结果:私有制 第三,异化劳动的消除:铲除私有制(3)对共产主义的理论论证 “共产主
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
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2、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 “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
就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起诉书。” “向全世界控诉英国资产阶级所犯下的大量杀人、抢劫以及其他种种罪行。" “工人阶级的状况是当代一切社
会运动的真正基础和出发点,因为它是我们目前社会一切灾难的最尖锐最露骨的表现。” “除了许多畸形者,还可以看到大批的残废者:这个人缺
一只或半只胳膊,另一个人缺一只脚,第三个人少半条腿;简直就好象是生活在一批从战争中归来的残废者里面一样。” “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
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对你们的状况有足够的了解。我非常认真地研究过你们的状况,研究过我所能弄到的各种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文件。……我抛弃
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1
) 通过对产业革命及其影响的分析,阐释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英国工业的这一次革命化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
个社会的运动动力。(2)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争取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3)通过对无产阶级与
资产阶级之间关系的研究,阐明了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工人必须设法摆脱这种非人的状况,必须争取良好的比较合乎人的身份的状况。如
果他们不去和资产阶级本身的利益(他的利益正是在于剥削工人)作斗争,他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3、马、恩的《神圣家族》 全称是《神圣
家庭,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写于1844年9~11月间,1845年2月在法兰克福出版单行本。 《神
圣家族》:“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1)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
题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人
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生产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2)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
心主义历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和决定作用 “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
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是这些关系的根源。” 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
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3)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中的创造者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
45) ---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1)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社会
实践的意义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
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
在于改变世界。” “尽管青年黑格尔派思想家们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句,而实际上他们是最大的保守分子。……他们只是用词句反对词
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现存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的世界。” “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
的目的。”(毛泽东)5、马、恩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对唯物史观的正面论证和全面制定 (1)系统地确立了唯物史观
的基本原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历史活动的主体(确立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
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第二,人类历史活动的基本因素 物质资料的生产 新的需要的生产 人
自身的生产 社会关系的生产 第三,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
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
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意识从一开始
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2)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①阐述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
生产关系)的辨证运动规律 ▲关于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分工是物质生产的具体形式,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
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分工导致了对劳动及其产品分配的不平等,导致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阶级对立。 “分工和
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
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分离。”②阐述了阐述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辨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
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
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的
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
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
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表现。”(3)论证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及其必然性 第一,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
共产主义不是地域的历史现象,而是世界性的历史事件 “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一样。” 第三,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第四,共产主义是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
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唯物史观的完整表述: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
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
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1847年)(1)批判普鲁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阐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
本理论 第一,揭露了普鲁东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基础 “普鲁东先生用自己头脑中奇妙的运动,代替了由于人们既得的生产力和他们的不再与此种生
产力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相互冲突而产生的伟大历史运动,代替了一个民族内各个阶级间以及各个民族彼此间准备着的可怕的战争,代替了唯一能解决
这种冲突的群众的实践和暴力的行动,代替了这一广阔的、持久的和复杂的运动。总之,历史是由学者,即由有本事从上帝那里窃取隐秘思想的人们
创造的。平凡的人只需应用他们所泄露的天机。”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
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第二,对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的进一步阐述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
部历史的基础。” 要素一: “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 要素二: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
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第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的进一步阐述 “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
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生产力在其中发展的那些关系不是永恒的规律
,而是同人们及其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相适应的东西。人们生产力的一切变化必然引起他们的生产关系的变化。”第四,对社会历史的客观性与主
体性相统一的本质的阐述“经济学家普鲁东先生非常明白,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但是他不明白,这些一定的
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第五,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实质的阐述 普鲁东的形而上学研究方法的要害是不懂得
辩证法的核心即矛盾的学说,并把任何经济范畴都机械地分为好和坏两个方面 “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
的实质。”(2)批判普鲁东的经济理论,初步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3)批判普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理论2、马、恩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发于伦敦)---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标志、无产阶级政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马克思
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尽仍然是最好的阐述。”(列宁语) “马克思和恩格
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斯大林语) (1) 基本思想:唯物史观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
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恩格斯:1883德文版序言) (2)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
生产力;生产方式;新社会制度;民族国家和世界历史;人类社会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资产阶级革新社会关系的本性 (3)“两个必然
” 由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暂时性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4) 阶级
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必然≠自然) 关于斗争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
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 “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
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
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关于专政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5)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历史本身
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无产阶级最先进,最有发展前途,最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革命 “过去的一起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
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统一战线: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
级 (6) 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 “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 “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
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所经历的各个发
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最终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五、马、恩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总结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革命中的发展《1848至
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革命的类型与革命形势
“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有可能。”不断革命的思想“而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任务却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
阶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部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
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中。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
;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途径:国家与专政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
机器: “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摧毁。那些相继争夺统治权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自己胜利的主要战利
品。”   “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根本不愿为革命无产者的利益而变革整个社会,他们所要求的社会制度的改变,是想使现存社会尽可能让他们感
到满意而舒服。”▲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
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
级社会的过渡……”(1852年马克思致约·魏德迈的信)4、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问题:工农联盟必要性:“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
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
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
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
,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会变成孤鸿哀鸣的。”  可能性:“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剥削,只是在形式
上不同罢了。剥削者是同一个:资本。” “只有资本的瓦解,才能使农民地位提高;只有反对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政府,才能结束他们在经济上
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落。”5、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策略参加革命独立武装民族解放“压迫别的民族的民族是不自由的。”(马克思
)第二章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探索历程1、1843年底----1845年底:
《巴黎笔记》(7)2、1850年8月----1853年底:《伦敦笔记》(24)3、1857年7月----1858年5月:《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形成;设计了“五篇结构计划”:一般的抽象的规定;资本、雇佣劳动、土地
所有制;国家 ;生产的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和危机。 4 、1859年6月: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在“序言”中首次公开“
六册计划”:资本 ;地产;雇佣劳动 ;国家 ;国际贸易;世界市场。5、1861年8月----1863年7月:《1861—1863年
经济学手稿》;期间,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出版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6、 1863年8月----1865年底:
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写成《资本论》草稿。期间,提出《资本论》“四卷结构”的计划: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总过程
的各种形式;理论史。7、1867年9月14日: 《资本论》第1卷第1版(德文)在汉堡出版8、1870年----1881年:写成《资
本论》第2、3卷的一系列手稿★★★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1、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的思想逻辑发展过程:●把政治经济学研
究对象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结合起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明确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
思:《哲学的贫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社会生产关系的确切内涵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
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现实形态
即生产关系上包括起来。” (马克思:《 论蒲鲁东》)《论蒲鲁东》一文是蒲鲁东去世后,马克思应《社会民主党人报》的编辑施韦泽的请求于
1865年1月24日写的。 “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类各
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恩格斯)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恩格斯)(1)
注重对与生产关系紧密相联的生产力及上层建筑的研究 (2) 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的研究2、研究方法(1)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2)科学抽象法 运用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大量社会现象中抽去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其内部的、必要的、本质的联系的方法。
?运用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具体上升到抽象 各种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婪追求的事实→资本的本性 第二步:抽象回归到具体(在理论的
逻辑结构中再现现实的经济运动的方法,运用经济范畴构建理论体系的方法) 资 本 的 生 产 过 程 资 本 的 流 通 过 程 资本
主义经济运动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3)叙述的方法 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各形式→利润、利息、地租★★★三、劳动价值论
的科学革命首次明确规定了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起始范畴,并科学地揭示了商品的二重性“最初一看,资产阶级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
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则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原素存在。但是,每个商品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 “商品二重地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即一方面商品作为一定的产品存在,而这个产品在自己的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地包含着(潜在地包含着)自
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作为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货币)存在,而这个交换价值又抛弃了同产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的一切联系。” 《1857
—1858年经济学手稿》首次科学地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的一般劳动时间的物化(它本身只是和自身的
质相分离的、仅仅在量上不同的劳动),而是一定的、自然规定的、在质上和其他劳动不同的劳动的一定结果。” 《1857—1858年经济学
手稿》 “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一般的和相同的劳动,而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劳动。”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明确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基本理论 “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 《论犹太人
问题》 “经济学家们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这种粗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同样粗俗的唯
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物教,它把社会生产关系作为物的内在规定归之于物,从而使物神秘化。”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商
品拜物教是从商品形式本身发生的(2)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3)商品拜物教具有历史性4、全面阐
述了价值形式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价值形式的基本形式:“商品----作为劳动时间象征的一般商品----其他商品
” “同商品界本身相脱离而自身作为一个商品又同商品界并存的交换价值,就是货币。” “是一般劳动时间的化身,是作为一般商品的劳动时间
。”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 简要探讨了从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发展过程 《资本论》: 四种价值形式 “劳动产品的价值
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征。”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关于“斯密教条”:是亚当斯密的一种观点,即: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
润和地租。由于这一错误观点被后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所以马克思称它为“斯密教条”。1、揭示了剩余价值一般2、揭示了剩余
价值的源泉(1)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2)区分了劳动能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3、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基本生产形式 (1) 《185
7—1858年经济学手稿》首次提出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2)《1861—186
3年经济学手稿》首次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劳动从属于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4、揭示了资本各组成部分在
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5、揭示了剩余价值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资本论》第3卷 )五、资本主义
本质及其历史趋势的分析1、资本积累理论(《资本论》第1卷) (1)资本积累的实质“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
资本,叫做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的原始积累)(2)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内外) (3)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
另一极,即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4)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
要被剥夺了。”2、资本流通理论(《资本论》第2卷)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三种职能、三种循环形式及实现条件 资本周转:时间、方式、速
度3、经济危机理论(1)《资本论》第1卷通过分析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指出了潜在可能性“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
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交换的个人的
和地方限制,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另一方面,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2)《资本论》第2卷通过
分析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论证了现实性 (3)《资本论》第3卷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规律和利润率下降规律,剖
析了产生根源及发展趋势“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六、对未来社会
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 1、所有制理论 2、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理论 3、按劳分配理论第三章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与发展一、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1)推动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和团结 第一国际的成立(1864.9.28 伦敦圣马丁教堂
) 第一国际:1864.9—1876.7 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机构 第二国际:1889.7—1914.8 国际工人运动的联络、协调机
构马克思对第一国际的理论贡献: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第一,经济解放 经济奴役是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病症
的根源 “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因而工人阶级的经
济解放是一项伟大的目标,一切政治运动都应该作为手段服从于这一目标 。” 第二,政治权利“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 第三,
建立政党 “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2)同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思
潮的斗争 批判普鲁东主义(法):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主要围绕关于“国际”的性质和任务、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消灭私有制等方面批判巴枯
宁主义(俄) :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和权威(《政治冷淡主义》、《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论权威》、《行动中
的巴枯宁主义者》)批判拉萨尔主义(德):《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哥达纲领批判》)★★★2、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的理论总
结(1871.3.18 仅存72天 《法兰西内战》)(1)论证了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客观:1866—1867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法国当局对外扩张政策的失败 (危机) 主观:巴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成熟(1870年3月建立国际巴黎支部委员会
)(2)深化了暴力革命和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其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 级的大军。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赢得自
身解放的权利。” “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奴役他们的政治工具不能当成解放他们的政治工具来
使用。”(3)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 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压迫性。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
,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 人民当家作主:以人民选举、监督并可随时
撤换的公仆取代旧机构的官僚(4)进一步探讨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公社并不取消阶级斗争,工人阶级正是通过阶级斗争致力于
消灭一切阶级,从而消灭一切阶级统治。” “工人阶级知道,他们必须经历阶级斗争的几个不同阶段。他们知道,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
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只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完成(这是经济改造);他们不仅需要改变分配,而且需要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或者勿宁说是使
目前(现代工所造成的)有组织的劳动中存在着的各种生产社会形式摆脱掉(解除掉)奴役的枷锁和它们的目前的阶级性质,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和
国际范围内进行协调的合作。”(5)论述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组织同盟军的重要性 巴黎公社革命因第一国际的影响而发生,但它本身缺乏马
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对同盟军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3、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 《哥达纲领批判》 在全面彻底批判拉萨尔主
义的同时,完整而科学地阐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1)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
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关于共产主义社
会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两阶段之比较)的理论 “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
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同量劳动相交换,形式上平等而内容上不平等,实质是资产阶级权利)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
,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
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二、《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 《反杜林论》: 1876.5-1878.7
恩格斯写成;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继《资本论》之后最重要的科学著作(马恩时代); 首次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以及三个
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化的标志。★★★三、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 古代社会马克思:1881.
5—1882.2,研读美国原始社会史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并作摘录和评语恩格斯:延续马克思的研究,代表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
起源》(1884.3-5) ,副标题为《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主要内容:两种生产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生命”、“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 :“根
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
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
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
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的支配。”家庭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血缘家庭 ↓ 群婚制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制家庭 ↓ 个体婚制家庭专偶
制(一夫一妻制)家庭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前提 ◆剩余产品的增加是私有制产生的物质前提 ◆劳动个体
化的趋势是决定性因素 ◆交换的发展促进了私有制的普遍化。★私有制的发展导致社会分裂为阶级国家的起源、演变和消亡 本质: “国家是承
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
,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消亡: “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
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
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 东方社会理论1875.3-4:《论俄国的社会问题》(恩)1877
.10-11:《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马)1881.3:《给维·伊·查苏里奇的复信》 (马)1882.2:《 <共产党宣
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 (马、恩)1894.1:《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恩)马恩晚年致力于东方社会研究的历史背景 一是为
了批驳资产阶级史学家和思想家关于私有制自古有之并长期存在的唯心史观 二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所鼓吹的“欧洲中心主义” 三是为了深入
研究西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状况东方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是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
想二是分析了实现“跨越”的基本条件★★★1、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阐发(1)经济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因素经济
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基础因素 “青年们有时过分看重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
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1890
)“归根到底”、“最终”、“根本上”充分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
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
说,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 反作用的三种情况: 一是同一方向起作用:促进; 二是相反方向起作
用:阻碍; 三是阻碍经济沿着某方向走,同时推动经济沿着另一方向走。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第
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90) 第三,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
性 “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领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这些材料是从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维中独立形成的,并且在这些世代相继的人们的头脑中经过了
自己的独立的发展道路。”(1893) 第四,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
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1894) 第五,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历史合力论 “根据唯物史观,历
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
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 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
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和这个斗争的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
以后建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权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
的进一步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科学总结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最后一部哲学著作) ◆马克思主
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点、内容及发现方法★★★五、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理论的新探索
1895年,《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最后一文)利用议会和普选权进行合法斗争问题进行合法斗
争的必要性和意义 “旧式的起义,在1848年以前到处都起过决定作用的筑垒巷战,现在大大过时了。” “结果弄得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
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 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开展合法斗争的主要任务 “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促使
这种力量增长到超出现政府制度的控制能 力,不让这支日益增强的突击队在前哨战中被消灭掉,而是要把它好好地保存到决战的那一天。”开展合
法斗争的前提条件 “须知革命权总是唯一的真正‘历史权利’,——是所有现代国家一无例外都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唯一权利。” “如果你们
宣扬绝对放弃暴力行为,是决捞不到一点好处的。没有人会相信这一点,也没有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政党会走得这么远,竟然放弃拿起武器对抗不法
行为这一权利。”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农民问题 ———1894年, 《法德农民问题》(1)强调了工农联盟的重大意义“农民到处都是人口
、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为了夺取政权,这个政党应当首先从城市跑到农村,应当成为农村中的力量。” 对农民进行了深刻的
阶级分析 小农、中农、大农论述了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后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 小农 “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
时候,我们根本不能设想用强制的办法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
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用强制的办法,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中、大农 “联合为合
作社,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越来越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全国一个全国大生产合作社的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
分。” 大土地占有者 “这一剥夺是否要用赎买来实行,这大半不取决于我们,而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时的情况,尤其是也取决于大土地占有者先
生们自己的态度。”六、在批判伯恩施坦主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1、资本主义时代的新变化及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1)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
使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的理论似乎成为“过时的假说” (2)资本主义和平时期存在的合法斗争,使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无产
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似乎成为 “过时的教条”2、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责难 (1) 伯恩施坦其人 1
850—1872—1880—1881—1890—1894—1896—1899—1932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问题” 对马克思主义的责
难 第一,借口反对“崩溃论”,否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新趋势和经济危机的现实性 第二,断言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已经生长起越来越
多的社会主义因素,消解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意义和作用第三,以“探求当前问题的细节”的重要性为借口,主张放弃社会主义的一般
原理(“通则”)和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共产党宣言》:“一个为科学的社会主义这一名词而辩护的纪念性作品” “我坦白地说,我对于人们
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非常缺乏爱好与兴趣。这个目的无论是什么,对我来说都是完全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所谓运动,也是为
促进这一进步而进行的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第四,借口把落后民族纳入文明化制度范围,为资本主义殖民政策辩护★★★3、伯
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 (1)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修正” 第一,以新康德主义取
代马克思主义 “先验的唯心主义者康德,事实上是一个比许多信仰所谓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人还要严格得多的实在论者。” “社会民主党必须
有一个康德,他总有一天要十分苛刻地对传统的教义进行批判的审查和严厉的责备。他要指出,这一教义的表面上的唯物主义在哪些是最高程度的因
而也是最易引入歧途的空论,指出轻视理想和把物质因素抬高为无所不能的发展力量是自我欺骗,而散步这种欺骗的人已经自己通过行动随时发现了
或者将要发现它的本来面目。”第二,以庸俗进化论取代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不是旁的,只是认识真理道路上的阻碍。”第三,以折中主义取代唯
物史观 “折中主义---从对于现象的种种不同的解释和处理方式中进行选择---往往只是对于企图从一物引出万物并且以独一无二的方法处理
万物的教条主义渴望的自然的反作用。每当这种渴望发展过度, 折衷精神总是要一再以强大的自发力量为自己开辟道路。” (2)对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全面“修正” 第一,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批判 第二,对资本积累理论的攻击 第三,对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理
论的“修正”(3)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修正” 第一,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背叛 第二,对无产阶级政党及其任
务的曲解 第三,对社会主义目标和特征的歪曲4、伯恩施坦主义的泛滥及其危害 (1)米勒兰事件(1899.6) (2)第二国际的破产
(1914.8)5、马克思主义者对伯恩施坦主义的理论批判 (1)卢森堡站在反对伯恩施坦斗争的最前列(2)倍倍尔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
奥古斯特 ·倍倍尔(1840—1913)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和创始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 《妇女和社会主义
》、 《我的一生》等(3)拉法格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 保尔·拉法格(1842~1911)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
传家 ,法国工人党和第二国际创建人之一。著有《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 》、《宗教和资本》、《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财产及其起源》、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思想起源论》等。 “马克思不是用具有公理、定理、系论和辅助定理的理论形式来叙述自己的解释历
史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说得既简单又扼要,为的是鼓励我们在实践中去实验它。” 第一次从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的角度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
命(4)普列汉诺夫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批判批判了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攻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深入的阐释
“我们所说的物质的对象(物体),就是那些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对象,这些对象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唤起我们一定的感觉,而这些感觉
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即关于这些物质对象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观念的基础。”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1、自然观和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从1873年开始撰写的《自然辩证法》一书(并未最终完成),试图通过各种自然科学成果,将辩证法引入自然界,
建立辩证的自然观。2、文艺观 、伦理观、宗教观、军事观 《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
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本质问题的新探索第一,是马恩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
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第二,是严整的科学体系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哲学:基础 政经:对哲学的运用 科学社会主义:上层理论)第三,是无
产阶级的世界观 “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
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第四,是行动的指南和科学的方法第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精髓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第六,无产阶级斗争学说是基石 “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之点是阶级斗争。”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
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时代思考 不可战胜
性 科学性 革命性 开放性 创造性 实践性曲折性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曲折战斗历程 19世纪40年代--90年
代:根本敌对的思潮 19世纪9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二、列宁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唯物主义和经验
批判主义》《哲学笔记》 《谈谈辩证法问题》1 、唯物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
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无非是一切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象‘物质’和 ‘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
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 普列汉诺夫 “我们所说的物质的对象(物体),就是那些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的
对象,这些对象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唤起我们一定的感觉,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成为我们关于外部世界,即关于这些物质对象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的
观念的基础。”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
写、摄影、反映。”认识论: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提出了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和哲学的党性原则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本体论)列 宁:思维是否是存在的反映的问题(认识
论)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第一,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认识的客观
性 第二,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世界的可
知性 第三,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辨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
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认识的辨证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论 “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
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生活、
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
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阐释了认识发展的辨证途径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
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剖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
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
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间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
来)。”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辩证法:建立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 (1)总结了唯物辩证法的16要素 (2)概括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
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
是辩证法的实质。”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1915—1916年,列宁从148本书(德文106、法文23、英文17、俄文2)和刊登在49
种期刊上的232篇文章(德文206、法文13、英文13)中做了共50个印张、合60多万字的摘录、提要和笔记。在此基础上于1916年
1-7月写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论》)★★★1、概括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
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
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必要性 “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因
为这样会降低资本家的利润),而会输出国外,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提高利润。” 可能性 “在这些落后的国家里,利润通常都是很高的,因
为那里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料也便宜。” “因为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转,主要的铁道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
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等等。”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
“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该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
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揭示了帝国
主义的历史地位 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第一,生产和技术停滞(同时又加快发展)的趋势 第二,食利阶
层和食利国的形成 第三,政治上的全面反动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腐败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四、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理论-----《社会
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1916)、《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1920)、《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1922)1、论述了帝
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和民族问题在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包括被占领国和附属国,民族划分为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
合起来 !”阐述了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民族的政策和方式分析了殖民地民族的解放和民族自决权的关系 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意义 “殖
民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必然是他们的民族解放政治的继续。” “小民族在反帝斗争中无力成为独立的因素,却起一种酵母、霉菌的作用,帮
助反帝的真正力量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登上舞台。”对经济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探索关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社会主义共同胜利论是马、恩
的一贯主张“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胜利。”“无论法国人、德国人或是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资本主
义的光荣。”列宁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提出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
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论欧洲联邦口号》( 1915年8月)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
而且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
家中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者是资产阶级以前时期的国家。” ----- 《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
(1916年9月)★★★2、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国家与革命》(1917年9月)揭示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恩格斯“国家并不
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
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列宁“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反
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
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揭示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国家的基本特征(同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国民,二是公共
权力的设立。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的阶级压迫职能决定它的社会职能,社会职能的实施服从于阶级职能,两方面的职能归根到底都是为统治阶级利
益服务的阐述了进行暴力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暴力革命 “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
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马克思) “这种颂扬决不是‘过头话’,决不是夸张,也决不是论战伎俩。必须系统地教育群众
这样来认识而且正是这样来认识暴力革命,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列宁) 无产阶级专政: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
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 “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当然
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揭示了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
“我们决不应该忘记,即使在最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里,人民仍然摆脱不了当雇佣奴隶的命运。” “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
治外壳,所以资本一掌握这个最好的外壳,就能十分巩固十分可靠地确立自己的权力,以致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无论人员、无论机构、无论政
党的任何更换,都不会使这个权力动摇。” “每隔几年决定一次究竞由统治阶级中的什么人在议会里镇压人民、压迫人民,——这就是资产阶级议
会制的真正本质”。阐述了国家的消亡以及消亡的过程 “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 ……那时,国家政
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不是
‘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应当以此来衡量‘自由的人民国家’这个用语, ……同时也应当以此来衡量所谓无政府主义者提出的在一天之内
废除国家的要求。”恩格斯《反杜林论》 “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六、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新经济政策
的实施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破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代表团在布列斯特与德国签订和约,
规定: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共计约100万平方公里领土属德军占领;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等。布列
斯特和约先后被布尔什维克党的七大和苏维埃第4次非常代表大会批准。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11月13日
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工业国有化 ★禁止自由贸易,取消商品和货币 ★实行平均
主义分配,扩大供给制 ★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思想渊源 ★ 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错误
搬用 ★列宁等人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过高估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绩效评价 “应该说我们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时必
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
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方面:由余粮收集制转向粮食税“新经
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工业方面:由全面企业国有化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恢复部
分私人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1)我们掌握了命脉(2)土地归国家所有(3)农民经济活动的自由(4)大工业(和大农业)掌握在我们手里(
5)私人资本主义(它有可能和国家资本主义竞争)(6)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形式 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商业方
面:由禁止自由贸易转向允许国家调节下的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
经济的结合。”★★★七、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关于俄国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批判了俄国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谬论 “世界历史发展的
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
,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分析了俄国一国建成
社会主义的有利条件 第一,国际条件: 武装干涉被粉碎;国际无产阶级同情支持;世界性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国内条件 “我们有国家政权,
我们有大批经济资料;如果我们击溃了资本主义,建立了同农民经济的结合,那我们就会成为绝对不可战胜的力量。” “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
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权力,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难道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难
道这不是我们通过合作社,而且仅仅通过合作社……来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一切吗?这还不是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这已是建成社会主
义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通过合作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论合作社》(1923.1.4 /1.6)合作社的性质 “合作社在
资本主义国家条件下是集体的资本主义机构。” “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
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合作社的作用 “在我国,人们还轻视合作社,还不了解:第一,在原则方面(生产资料所有权在国家手中
),第二,在采用尽可能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方面,这种合作社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由于我们国家制度的特
点,合作社在我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果把租让(顺便说一句,租让在我国并未得到多大的发展)单独划开,那么在我国的条件下合作社往往是
同社会主义完全一致的。” “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发展合作社的原则 第一,自愿原则。 “应当检查农民参
加的情况,检查参加的自觉性及其质量——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渐进原则。 “使全体居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历史
时代。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 发展合作社的措施 第一,国家支持。 “在政策上要这样对待合作社,就是不仅使
它能一般地、经常地享受一定的优待,而且要使这种优待成为纯粹资财上的优待(如银行利息的高低等等)。贷给合作社的国家资金,应该比贷给私
人企业的多些,即使稍微多一点也好,甚至和给重工业等部门的一样多。 ” 第二,文化革命。 “完全合作化这一条件本身就包含有农民(正是
人数众多的农民)的文化水平的问题,就是说,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生产力 “在任何社
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
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
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内涵 “开发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
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 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
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同样因为社会主义能够造
成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工农差别的需要。“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和习惯,这件事需要花几
代人的时间。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只有有了技术,只有在农业中大规模地使用拖拉机和机器,只有大规模电气化,才能解决小农这个问题,才能象人
们所说的使他们的整个心理健全起来。” 第三,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建立富裕文明的新社会的需要。“在现代最新技术的基础上,在把城乡连接起
来的电气化的基础上组织工业生产,就能消除城乡对立,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
” 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决策 第一,适时调整经济政策和体制 第二,坚持物质利益原则,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
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第三,将经济发展建立在利用最新科技成就的基础上 “社会主义能
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大力推进文化建设 “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不能
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 “不识字的人实现不了电气化,而且仅仅识字还不够。只懂得什么是电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
上去,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 “不是随便哪一个粗工和厨娘都能马上参加国家管理的。”“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
。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国民教育“在俄国应当提到
首位” 第一,教育工作要联系政治 第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三,教育目的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 第四,教育形式多样化 第五,
国家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同时动员社会出资办学“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 第一,对原有教师做好争取、教育、改造工作 第二,提高
教师的地位 第三,把教师中的优秀者提拔到领导岗位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联共(布)的
最高领导人。同时他也开始残酷消除其他政党和党内的反对派和政治对手,确保其路线得以全面贯彻施行。他先后展开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
米涅夫的路线斗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阐述:斯大林的主要思想★★★1、哲学思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
义和语言学问题》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阶级性、党性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
观。它所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
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 “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 “党是拥护科学的。” (《辨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 唯物辩证法的四个基本特征:有联系的统一;不断运动和变化、不断更新和发展;发展是从
不显著的、潜在的量的变化到显著的、根本的、质的变化;矛盾及其斗争是发展的内在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的三个基本特征:世界按其本质说来是
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及其规律完全可以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原
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上层建筑是由基础产生的,但这决不是说,上层建筑只是反映基础,它是消极的、中立的,对自己基础的命运、对阶级的命运、对制度的性质是漠
不关心的。相反地,上层建筑一出现,就成为极大的积极力量,积极促进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去根除,去消灭旧基础和
旧阶级。…… 基础创立上层建筑,就是要上层建筑为它服务,要上层建筑积极帮助它形成和巩固,要上层建筑为消灭已经过时的旧基础及其旧上层
建筑而积极斗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上层建筑的生命是不长久的,它要随着这个基础的消灭而消灭,随着这个基础的消失而消失。”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关于社会基本矛盾 “上层建筑同生产、同人的生产活动没有直接联系。上层建筑是通过经济的中介、通过基础的
中介同生产仅仅有间接的联系。因此上层建筑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不是立刻、直接反映的,而是在基础变化以后,通过生产变化在基础变化
中的折光来反映的。这就是说,上层建筑活动的范围是狭窄的和有限的。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文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是不受剥削的工作者
之间同志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助的关系。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因为生产过程的社会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关于质变的
两种形式 “对于分成敌对阶级的社会,爆发是必需的。但是对于没有敌对阶级的社会,爆发就不是必需的了。”(《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2、政治经济学思想-----《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1952)关于经济规律 第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经济规律的特点★
不是长久存在的,其中大多数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里,发现、利用经济规律有着阶级背景 第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第一,基本经济规律的界定 ★每一社会形态各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
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社会生产的本质 ★基本经济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
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剥削本国大多数居民并使他们破产和贫困的办法,用奴役和不断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的
办法,以及用旨在保证最高利润的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 第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内容和
要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
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第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 第一,社会主义
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 原因 第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 特点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有计划发展 ★基本商品生产、交换的范围大大缩小 第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只有存在着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只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出现于市场而资本家能够购买并在生产过程中加以剥削,就是说,只有国内存在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商品 生产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客观性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这个领域中,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当然,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 但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范围内,同时也扩展到生产方面。诚然,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并没有调节的意义,可是它总还影响生产,这在领导生产时是不能不考虑到的。”社会主义思想 《论列宁主义基础》 《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 《论列宁主义几个问题》 《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 《关于苏联宪法草案》论述了列宁的建党学说----《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基本特点:“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党是意志的统一,是和派别组织的存在不相容的”“党靠清洗自己队伍中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一百个没有经过集体审查和修改的个人决定中,大约有九十个是片面的” “党内民主是什么呢?党内民主就是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并加强党的统一,加强党内自觉的无产阶级纪律。”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第一,地位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是这个革命的机关,是这个革命的最重要的据点 ”,“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 ---- 《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 “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工具。一个党的领导(这个党不与其他政党而且不能与其他政党分掌这种领导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可能有任何巩固的和发展的无产阶级专政。”--- 《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1926年12月) 第二,使命 “它的使命是:第一、镇压已被推翻的剥削者的反抗,巩固自己的成绩;第二、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使革命达到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 ----《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无产阶级专政是:(一)对资本家和地主使用不受法律限制的暴力,(二)无产阶级对农民实行领导,(三)对整个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无论除去专政的这三方面中的哪一方面,都不免有曲解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的危险。” ----《问题和答复》( 1925年6月) 第三,职能 “国家的活动表现为两种基本的职能:内部的(主要的)职能是约束多数被剥削者;外部的(非主要的)职能是靠侵略别国领土来扩大本国统治阶级的领土,或者是保护本国的领土不受别国的侵犯。” ---《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1939年3月)★★★(3)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科学界定 “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 “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最终胜利” “为了获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为了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单靠一个国家的努力,特别是像俄国这样一个农民国家的努力就不够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 “发展和援助其他国家内的革命是获得胜利的革命的重大任务。因此,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革命不应当把自己看做独立自在的东西,而应当看做用以加速其他国家无产阶级胜利的助力和工具。” 第二,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客观条件 经济基础:经济命脉/经济恢复 政治基础:党/专政/工农联盟 国际环境:发展不平衡 国际援助:阶级斗争/反对干涉/宣传第三,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工业化:重点/核心/关键 ★农业集体化 ★厉行节约 ★人才培养提出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 第一,保证社会生产的不断增长,尤其是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 第二,逐步实现集体农庄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的过渡 第三,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必须把社会的文化发展到足以保证社会一切成员全面发展他们的体力和智力, 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足以成为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活动分子的教育,都能自由地选择职业,不致由于现存的分工而终身束缚于某一种职业。”斯大林的历史地位“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 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堆垃圾刮走。”(斯大林于1943)“任何一个民族,不可能不犯错误,何况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历又那么长久,不发生错误是不可能的。苏联发生的错误,像斯大林的错误,它的位置是什么呢?是部分性质的,暂时性质的。虽然听说有些东西有二十年了,但总是暂时的、部分的,是可以纠正的。苏联那个主流,那个主要方面,那个大多数,是正确的。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经过十月革命变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建设了社会主义,打败了法西斯,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它有许多东西我们可以学。对斯大林要三七开,他们的主要的、大量的东西,是好的,有用的;部分的东西是错误的。”(毛泽东于1956)
献花(0)
+1
(本文系考试资料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