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明月何处静夜思(朱绍斌)》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23-10-08 | 阅:  转:  |  分享 
  
明月何处《静夜思》 朱绍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兴是清秋发,明月寄相思。明月,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意象和永恒主题。明月,在唐诗宋词里,几乎成为思亲怀人和寄托乡情的固化意象。作为唐诗星空最为璀灿的明星,李白对“
明月”情有独钟,“月”意象在其诗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流传于世的千余篇诗文作品,涉及“月”的就有四百多篇,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三百多次
。许多经典诗句琅琅入耳:“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愿乘泠风去,放歌天地间。李白漫游足迹踏遍盛唐大好河山,在他的笔下,天山雪月、峨眉山月
、荆楚夜月、长安皓月、东鲁醉月、潇湘冷月、当涂江月跃然纸上。盛唐那轮皎皎明月,陪伴一代诗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醉万家酒、吟万首诗、
揽遍万种风情、激荡万般魅力。近来热播的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令李白热风靡全球。长安三万里,安陆诗百篇。读《静夜思》,认识李白与安
陆的那些诗酒传奇。一、横空出世《静夜思》李白所有与明月相关的诗篇,最著名的,无疑是《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李白自拟题的乐府诗,与杜牧的“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常赞誉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其实李白的《静夜思》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中有曲”的更奇妙境界。全诗寥寥数句,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恬淡清丽的《月
夜思乡图》,又似无声演奏一支《霜月思乡曲》:夜已深,人难寐。床前是月光,是寒霜?秋夜漫漫,庭院深深,诗人倍感孤寂,出现错觉,以为满
地月色就像铺在地上的秋霜。“疑”字突出诗人迷离恍惚的神态,“霜”字则突出月光皎洁,烘托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恻之情。“望”、“思”二
字令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可是,细品诗意,可以感受到深沉宁静、清新明快的基调里,隐隐透出一丝怅惘。宛若天成的意境里,掺杂丝丝凄清。“别
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什么自视大鹏、豪放不羁、昂扬向上、情绪激昂的李白,诗歌主色调无时不在传递盛唐气象与盛唐精神,《静
夜思》却忽然从豪放转变为婉约呢?这让我们饶有兴致探究《静夜思》的创作背景。古往今来的研究大家结论惊人一致。那就是,李白诗歌形象地反
映他的心路历程。“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作为情感灵敏细腻、想象奇瑰的诗人,情感往往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青春出诗人、激情出诗人、
忧愤出诗人,潜藏忧郁、怅惘与内敛心绪的《静夜思》,必定作于李白青壮时期人生低谷之时。而开元十四年(726),盛年不识愁滋味的李白遭
遇到人生第一个痛苦的低谷!李白天资聪慧,少有大志,立志“安苍生、济黎民”,他的人生路线图都围绕这一人生目标展开。开元十二年(724
)李白“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豪情万丈,辞别蜀中,走出三峡,顺江东下,漫游江东、吴越,本以为可以结交王侯,找到“愿一佐
明主,功成还旧林”的从政捷径,没想到在“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花花世界扬州、金陵一带,仅仅一年的走马章台、纸迷金醉的放纵生活,
便落得“黄金散尽交不成”、贫病卧居遭人轻的困窘境地。《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一诗形象描述了李白彼时彼地的失落与沮丧。但是,作
为情系家国、心怀天下的伟大诗人,李白的字典里没有“沉沦”一词,身心遭受重创的李白没有停下漫游天下的脚步。开元十四年(726),不甘
屈从命运安排的李白,溯江西返江夏(今湖北武昌),打算浮舟汉水,北上京城长安、东都洛阳再寻出路。有一个地方,是李白必经之路,这就是盛
唐时期的安州(今湖北安陆)。唐代安州管辖今天的安陆、孝昌(孝感)、应山、应城、云梦等八县,是荆楚一带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
处东南各地西去京城长安的咽喉要道,史称“贵如许郝、富若田彭”“富商豪买,尽居缨冕之流”,城池高峻,雄镇云梦古泽;人烟辐辏,商贾络绎
,文教昌盛;风光旖旎,名胜遍布,吸引文人士子流连忘返。盛唐状元王维、七绝圣手王昌龄、随州刺史刘长卿、诗文领袖韩愈以及著名诗人杜牧、
杜荀鹤、赵嘏、罗隐、郑谷等都曾揽胜吟咏。李白读《子虚赋》,“览七泽之壮观,遂来观焉”。初到安州的李白,不巧因与友人魏洽等畅饮大醉而
冲撞了安州长史李京之的车驾,不得不屈身谦辞写下《上安州李长史书》致歉,自述当时的处境:“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
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何以慰藉孜然一身、孤寂无助的李白,唯有与生俱来的亲情乡情!借助安陆那轮高挂碧山的
明月,寄托千里思乡之情,李白情不自禁,写下《静夜思》这首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二、争议激烈话作地李白是中国文学史最具传奇色彩的诗
人,他的家世、他的出身、他的出生地、他的仙逝、他的坎坷曲折的人生无不流传多种版本。最具争议的,当然是他“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
回闻”的浪漫诗篇。作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个性豪爽率真、心无纤尘,其诗歌意境高邈、豪放大气、气势磅礴、想象奇瑰而又清丽流畅、明
白如话,深得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孟浩然、杜甫、高适等赞叹与誉扬。“谪仙人”之称呼,与“金龟换酒”的佳话人们津津乐道。李白的浪漫
主义风格与杜甫现实主义风格迥异,天马行空,羚羊挂角,雪泥鸿爪,踪迹难寻。表现在具体的诗篇,就是创作时间、创作地点扑朔迷离,大起争议
。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无不如此。关于《静夜思》的作地,众说纷纭:有说开元十四年作于扬州;有说开元十五
年作于安陆;有说初出蜀地作于巫山;有说一入长安期间饱经挫折后作于终南山;有说人生不得意时作于元丹丘隐居地嵩山;有说迁居东鲁思念许夫
人而作于今山东济宁;有说晚年作于被贬流放路途……当然,权威学者的考证最有说服力。让我们看看李白研究大家的考证观点。清代王琦《李太白
全集》、近人黄锡珪《李太白年谱》以为开元十四年(726)作于扬州客舍;原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教授詹锳校编、出版《李白全集校
注汇释集评》(八部)以为“作地或在安陆”;原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郁贤皓校编、出版《李太白全集校注》(八部),认为开
元十四年(726)作于远游江东、“东涉溟海”之后的贫困之时。提出作于“安陆寿山”的,是当代李白研究大家之一的西北大学教授安旗先生,
其依据是宋版《李太白文集》。《静夜思》流传至今有两种版本:一种版本为明代刻印版本,这就是今天广为流传、编入小学教材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另一种为宋代版本,载于宋本《李太白文集》(日本静嘉堂文库):“床前看月光,疑是地
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安旗、薛天纬等编著《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系此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以为“诗中有‘山月’一语,当
系山居所见,则其作地或在安陆寿山。”可见,名家考证大多以为《静夜思》作于今湖北安陆。而安陆地处大洪山、桐柏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
,名山胜水星罗棋布。“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白兆山,更是李白“酒隐安陆”、求索十年的故园。寿山,只是唐代安州安陆县所属
众多名山之一。从史料记载看,明代以前,寿山属安陆县管辖范围。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寿山,在安陆县西北六十里,昔山民有寿百岁者
,(故名)。”明代德安知府马龠(正德十二年)主纂《德安府志》记载:“寿山,在府城西北六十里,与应山县接界。山下居民常有寿百岁余者,
故名。”到了清代,寿山虽划入应山县界,但部分山体仍属安陆。清代康熙五年《德安安陆郡县志》记载:“寿山寺,山有南北二砦,顶属安陆,山
四周属应山。”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安陆县志》:“当郡之西北曰寿山,距郡五十里,高百丈许……昔山民有寿百岁者,故名……山有五峰,俱属应
山,惟山顶及山下之龙泉寺地以潞租属安陆。”安陆多山月,以李白俊朗飘逸的诗风,何处不识山月明?三、明月何处寄乡思“人攀明月不可得,月
行却与人相随。”月夜与思乡水乳交融,是李白诗歌的鲜明特色之一。李白的生花妙笔,将“明月”意象运用得妙到化境。“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
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第一次远离故乡,即将走出蜀地,不由回望峨眉
山巅高挂的斜月,对故乡的依恋与不舍深蕴字里行间!故园之恋,是每个人铭刻入骨的情感基因。刚走出巴山蜀水的李白,情感深处仍然被乡情撕扯
与纠缠。“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二十
四岁舟行出川的青年李白,尽管乡思情浓,却掩不住诗中洋溢的走出故乡的兴奋、远游河山的渴望,还有人生美好前程的憧憬。“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对于心怀家国,志在天下的李白来说,“故乡”是游动的,乡思是跳跃的。正如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中所述:“至
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酒隐安陆,诗意十年,李白内心里已经
把自己视为安陆人,对白兆山的家园之恋凝结为心底深处的归属感。人生壮年,月夜乡思在潜意识里已与安陆融为一体。开元二十三年(735),
三十五岁的李白应挚友元演邀请,出安陆过襄阳,渡黄河越太行,北游太原、远至塞上雁门关,第二年春“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南归安陆途
中经过洛阳,春夜月色溶溶,勾起对许夫人和两个儿女的思念,夜深无眠。更让人受不了的是,静夜之中,笛声忽起,吹奏的竟然是送别怀思的名曲
《折杨柳》。诗人情不自禁,漫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此时李白心
中念兹在兹的故园,毫无疑问,是指妻子和孩子倚门而望的安陆了。《折杨柳》的思乡音符,飘飞在融融泄泄的月光里,带着诗仙的心飞回安陆。《
静夜思》诗中,“故乡”当然指蜀中;时光流转,转过八个年轮,《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李白心中的“故园”,无疑是安陆。从《静夜思》到《春
夜洛城闻笛》,一代诗仙在安陆完成了一个“外乡人”到“乡人”的角色嬗变。乐不思蜀,在李白身上得到生动演绎和诠释。古今尊国士,天下仰诗
仙。所有的争议,都因为对李白诗歌的热爱。所有的探寻,都因为对诗仙李白的景仰。还是余光中的诗《寻李白》说得好:“也许樽中月影,那才是
你的故乡!”李白的一生,永远行走在大唐的广袤江山。“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或许,今天的我们,品读《静夜
思》,也得有李白的大手笔、大心胸、大气度、大视野、大情怀。不知何处月高悬,天涯旅人尽望乡。诗意凝于笔端,诗情荡漾心中,何必拘泥其作年作地。(朱绍斌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李白研究学者,出版专著《李白与安陆》《李白安陆十年诗文鉴赏》《李白故居白兆山》(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创作、出版长篇小说《诗仙李白》三部曲之《楚天吟》(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部《长安梦》、第三部《逍遥游》);创作、出版四十集电视文学剧本《我本楚狂人》(长江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李白安陆诗百篇》《李白与荆楚》《李白游历荆楚诗文鉴赏》《李白诗文作年作地辑考》等专著。)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9839g...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