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10-08 | 阅:  转:  |  分享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3.10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
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
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
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
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最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
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
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
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
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
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
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
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
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
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
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
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
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
,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正由于
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
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如前所说,内的追求是
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从哲学到文艺,从观念到风习,看来是如此狂诞不
经的新东西,毕竟战胜和取代了一本正经而更加虚伪的旧事物。才性胜过节操,薄葬取替厚葬,王弼超越汉儒,“竹林七贤”成了理想人物,甚至在
墓室的砖画上,也取代或挤进了两汉的神仙迷信、忠臣义士的行列。非圣无法、大遭物议并被杀头的人物竟然嵌进了地下庙堂的画壁,而这些人物既
无显赫的功勋,又不具无边的法力,更无可称道的节操,却以其个体人格本身,居然可以成为人们的理想和榜样,这不能不是这种新世界观人生观的
胜利表现。(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李泽厚(以下简称李):我一直认为,中国近现代到今天许多高喊个人主义的人,并不了解什么
是个人主义,大多数只是某种反传统反权威反既定秩序的情绪宣泄。这种宣泄在当时有它的某种积极意义,但今天仍然停留在这种水平上,便太可悲
了。刘再复(以下简称刘):健康的个人主义除了意识到个人独立人格的重要,还意识到人类的存在是相关的,绝对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意识到这种
相关性,就是不仅意识到个人的权利,也会意识到个人的责任,于是,在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也具有自我抑制、自我反省的力量。五四时期
的文化改革者也认识到这一点,胡适说自我也要“担干系”的意思也就是责任的意思,他在《不朽》一文中就说,“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
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但是,很不幸,“五四”之后的中
国,特别是当代的中国,经常泛滥的是只要权利、不要责任的破坏性个人主义。李:现在比较盛行的是“老子天下第一”,唯我掌握真理,以为个人
主义就是反社会、反理性、反现存的一切,把个人主义等同于毫无责任感的反社会的破坏性人格。市场经济发展之后,个人欲望还会继续膨胀,有个
人欲望不是不好,但个人的欲望要尊重他人的欲望,健全的个人主义还应当包括自我抑制的一面。刘:正常的社会、正常的国家,一方面要尊重个人
的权利,尽可能让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也要建立必要的公共权威和公共意识。这种公民意识就是对公共权威的尊重,即对法律和各种规
则的尊重。(摘编自刘再复、李泽厚《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沉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诗十九
首》等文学作品,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直接抒发了对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之情,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B.魏晋时“人的觉醒”的核心是怀
疑一切、重视死亡、感慨人生,这种悲观的思潮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影响非常大。C.魏晋时“人的觉醒”有破有立,既有对以往的神学目的
论和谶纬宿命论的怀疑和否定,又有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发现和追求。D.李泽厚、刘再复二人认为,只有那种既发展自我又约束自我、既实现自我又
无碍他人的个人主义才能算是健康的个人主义。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第三段采用了举例
论证的方式,主要论证了《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都具有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的特点。B.材料二中刘再复论述“个人主义”,辩证看待权利与责任
、小我与大我、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思维严密,逻辑清晰。C.材料二以对话的方式深入探讨“个人主义”这个话题,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互为支撑,
其目的是引起当代人的重视。D.材料一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魏晋“人的觉醒”持赞同态度,材料二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对“个人主义”持思辨态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B.“周西伯昌,怀此
圣德。”——曹操C.“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孔融D.“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4.材料一第六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
人的觉醒”展开论述的?请简要分析。(4分)5.材料一中的“人的觉醒”和材料二中“健康的个人主义”的内涵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一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
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目光摩掌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①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
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
或婉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霍去病大破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
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戍人的哀愁。“羌笛何须怨杨
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献愁供恨,本来就是传统文人的拿手戏。但真实的生活并没有那样可怕,这里有迷
人的边地风景:“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派寒泉日夜流”;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火热的生活:“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市场繁华,
物品丰饶,交织着四面八方的口音,穿梭着不同民族的身影。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
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进入彼时的天空和大地,道路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八方习俗。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
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是一株苍劲虬曲的古藤,诗词便是纷披摇曳的枝叶;是一个窗口,诗词便是自里向外望见的天光云影,四时变幻,任意
舒卷。二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②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
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
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交融无间:“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
面。在苇荡、乌柏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
,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两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
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还内化为精神
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大千世界的复杂性,美的不同风格和范式,内化成为一幅经纬交织、花纹斑
斓的彩色织锦。三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暂且收拢目光,只向
水边泽畔,寻觅有关的诗句。汨罗江,屈原于此怀石自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赴身清流,以身殉国。“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后世文
人的景仰凭吊,也如同江水一样奔流不竭。古诗词中,还时常借助自然形胜,提供一种启示。这样的地名,有关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这一次,
不妨将目光改换方向,自滔滔滚滚,移向莽莽苍苍。大山无语,峰峦悄然,把深沉的蕴涵,留给那些睿智的灵魂,来破译和解读。《题西林壁》是苏
轼游览庐山的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性上升为智性,形象转化为哲理,倚仗的是深刻的功夫修为。③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
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首阳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于此隐居,
喻示着操守高洁;烂柯山,樵夫看童子下棋,一局未终斧柄已烂,比况了沧桑巨变。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
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四古诗词
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幅表情,都可以从丰
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认识到这一点,便会从眼前望到遥远,自此刻看见过去。④今天和昨天之间,被一条无形而
坚韧的纽带牢固地绾结。写字楼里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眼神里闪动的,分明是《诗经》里桑中淇上的炽热;机场海关入口处,送多年故交远赴域外
,也难免会念及唐诗里的渭城相送。“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
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
,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
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表明,地名看
似单调寻常,但一旦进入古诗,如果深入挖掘,我们就能发现其容量巨大、景象奇美、内蕴丰富。B.句子②表明,作为客体的地点和人的生命时段
产生同频共振,能够共育出某类气质、风度,而诗句是二者结合的体现。C.句子③表明,并非所有的地名都能成为一种意象,但一旦上升为意象,
比如首阳山、金谷园等,便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D.句子④表明,古诗词能够连接当下与过去,当下的生活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印证,古诗词又能
拓宽对当下生活的理解。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既是文章内容的写作需要,
也能增添文化色彩,使其更具文化散文的特质。B.文章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从多个角度设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句让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
的观点。C.文章语言形式多变,比如整句之中兼有散句,长句之中间杂四字短语;使文章具有典雅之美,又摇曳生姿。D.文章视角独特,以诗词
为写作起点,以地名为写作重心,着力表达对古典诗词、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8.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看似相对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种效果是
如何实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光明日报》评价彭程散文“善于发现寻常事物背后的生命意蕴”,这一特点在本文中有哪些体现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
4题。太子丹论清·侯方域古天下有以绳墨之论,而挫英雄之志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狃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
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后之国家者处仇敌之法也?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燕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
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故书‘斩’”。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于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轲之日矣。
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然且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何衅也?刺亦亡,不
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聽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
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搜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且太子丹之遣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可御,乃
天下惊魂震魄,自慑服于秦,非奏果能治天下也。斩竿一呼而天下瓦解,相去几时?秦既无德以入人,其势又非蟠结而不可动,设一旦其万乘之君死
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可畏,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
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他日张良之椎盖犹踵荆轲之剑而为之也,其不能成,则天也。故荆轲之与聂政①,不可同日语也。宋人有见
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
属而并及于太子丹。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设其遇严仲子,未必不为
之用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选自《侯方域散文集》)【注】①聂政:战国时的刺客。严仲子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求他代为报仇。
他入相府刺杀侠累,然后自杀而死。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刺始皇不中A秦人来B
伐C燕王喜D斩丹头E以献下于秦G国H竞以灭。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绳墨"在文中的
意思是准绳、准则,与《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绳墨”意思相同。B.“坐”在文中的意思是因为,与《苏武传》中“副罪,当相坐”的
“坐”意思不同。C.“晦朔”中“晦”指农历最后一天,“朔”指农历初一,此处“晦朔”表示时间很短。D.“踵”在文中的意思是脚后跟,与
成语“摩肩接踵”中的“踵”,用法和意思相同。12.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儒认为燕太子丹有过错,所
以史书曰“斩”,理由是他故意挑衅秦国而导致灭国之灾,对此作者并不认同。B.作者认为秦国自身并未强大到可以制服天下的地步,如果荆轲行
刺成功,太子丹联合各国反抗,就可能灭秦。C.作者对于聂政、荆轲、张良勇于反抗的精神非常赞赏,为后世不理解他们的用心良苦和艰苦卓绝面
深感惋惜,D.作者不以宋儒价值观为准绳,不以成败论英雄,高度赞扬荆轲的英雄志气,认为他为后世反抗强敌树立了榜样。13.把文中画横线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且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4分)译文:(2)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搜虎
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4分)译文:14.本文作者认为太子丹“与日月争光可也”,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5~16小题。木兰花慢·春兴元·吴存问东君识我,应怪我、鬓将华。甚破帽蹇驴,清明无酒,寒食无家
。东风绿芜千里,怕登楼、归思渺天涯。烟外一双燕子,雨中半树梨花。日长孤馆小窗纱,新火试团茶。想明月湾头,家家笋蕨,井井桑麻。年华不
饶倦客,早青梅如豆柳藏鸦。欲逐梦魂归去,客窗一夜鸣蛙。15.下列对这首词下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火试团茶"
,写点火烹茶,一扫前文的凄凉孤寂,表现作者心境闲适愉悦。B.“家家笋蕨,井井桑麻”采用虚写手法,想象故乡春事繁忙的景象,表达思乡之
情。C.“早春梅如豆柳藏鸦”,写梅已结子柳枝茂密,表现的是春光将尽,形象而贴切。D."客窗一夜鸣蛙",既化用典故“青草池塘处处蛙"
,又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16.请简要赏析“烟外一双燕子,雨中半树梨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读史以明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往往给后世深刻的启示。诸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①_
__”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苏洵在《六国论》中警告统治者“___②___”,否则国力日渐亏损终至灭亡。(2)在古
典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飞鸟的意象,作者借它传情达意,读来意趣横生。诸如:《蜀道难》“___③___”一句中,它善于高飞却难以逾越蜀山
,侧面烘托蜀道高险难行;《梦游天姥吟留别》“___④___”一句中,它是只有在梦境才能看到的神奇之鸟;《登高》“___⑤___”一
句中,它低回盘旋,仿佛作者漂泊无助的身影;《蜀相》“___⑥___”一句中,它叫声美好却无人赏识,暗含作者怀才不遇的深深悲愤。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人类与真菌的斗争已持续了40多年
。迄今,人们在预防和治疗浅表真菌病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腹膜透析、血透和移植
工作的开展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出现,导致“条件致病菌”感染剧增,真菌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大幅度上升。因此,寻求新型、高效、安全抗真菌药
物的研究___甲___。近年来,①我国真菌病临床防治取得重大突破。②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领导的课题组在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下,③多次对
特定人群流行病的研究,④先后发现10余种新病原真菌。⑤课题组研制出的复方酮康唑霜等具有显著疗效的新药,⑥使内脏器官深部真菌感染的治
愈率超过80%以上。⑦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新生A型标准菌及裴氏着色真菌DNA克隆库,⑧并运用相关研究成果治愈30余位隐球菌性脑膜
炎患者,⑨病残率、复发率大大超过国际水平。目前,抗真菌新药的开发___乙___,许多药物已然面市,一些高科技手段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
计技术的应用将更加促进抗真菌药物的创新性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在抗真菌治疗方面一定会取得重大突破。18.请在甲乙两处填入恰当的成
语。(2分)答:甲_________ 乙_________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恰逢秋日里的初始,
因工作从江南来到了首都北京。九月的北京,已然进入了秋季,虽然不乏秋老虎的光顾,___①___,已经有了显然的差别。虽然做足了准备,
但一下飞机还是觉得一丝凉意。秋天的北京再也没有了酷暑,再也没有了暴雨,轻云慵懒地飘在碧蓝的天上,清风吹动柳絮带来一丝的惬意:___
②___。几经周折转乘了地铁后,不经意发现了地图上的陶然亭。陶然亭?岂不是俞平伯笔下飘雪的陶然亭,岂不是映雪瑶台不远的陶然亭,岂不
是慈悲庵上的陶然亭,岂不是遍寻墨迹而无功、径自提名以明趣的陶然亭,岂不是“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亭!或许真该去看看
了,去寻找这秋意里的"陶然"啊!20.下列短语中,与文中画横线的短语结构一致的一项是(3分)A.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分为东西两
府,秦腔就源于西府。B.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C.上午四点过一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
动了。D.龙船水刚刚涨过,河水中皆泛着豆绿色,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2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波浪线的句子。(5分)22.请在文中
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整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很久以前,非洲沙漠里住着两棵兄弟树,老大叫绿如蓝,老二叫绿如玉。面对太阳的炙烤,老大说:“我们应该多长叶子,给自己一片荫凉。”
老二说:“我们应该褪去叶子,给自己降降温。”于是老大拼命地生长叶子,让自己变得枝繁叶茂,不久,却枯死在荒漠里。而老二努力地褪去身上
的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枝条,却生气蓬勃常驻于茫茫沙漠之中,还拥有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光棍树。以上材料寓意深刻,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重庆市2
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B魏晋时"人的觉醒"不是怀疑一切,怀疑的是"原来占据统治
地位的奴求制意识形态"。2.A 材料一第三段论证对象有误,本段分析《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都具有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的特点,是为了论
证文艺领域的“人的觉醒”。3.B魏晋“人的觉醒”重视"才性胜过节操”,"非圣无法、大遭物议并被杀头的人物”"成为人们的理想和榜样”
。赞颂周王并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4.①背景;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命脆弱。②内涵;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和价值,重新发现
追求生命的价值。③积极意义:激励人心,具有学术深度。(答到1点给1分,答到3点给满分)5.同:①都具有对旧有的传统、观念的否定;②
都强调个人价值。(每点1分)异:①前者侧重生命意识,后者侧重个人权利和责任;②后者还注重公民意识。(每点2分)6.C 地名上升为
意象,未必就能引发人的情感共鸣,这还要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7.D 文章是以地名为写作起点,以诗词为写作重心。8.①内容主
题:每一节内容相连,主题相同。都在写地名与诗词的关系,都表达对古典诗词的无限热爱。(2分,必答)②章节结构:每一节结构相似,布局相
近。每一节的基本形式:观点开篇,然后引用诗词加以分析,最后以观点收束。③文章结构:全文以主线贯穿,首尾照应。以作者察看地图上的地名
切入,然后展开联想议论,最后再以注视地图上的地名收尾,通过关注地图地名贯穿全文,首尾照应。④语言风格:全文语言典雅,风格一致。每一
节大量引用诗词,大量运用整句,语言典雅,文化色彩浓厚。(第一点必答2分,其他任答一点2分。)9.①诗歌中寻常的地名体现了生命形态的
多样。比如地名可以展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自然风貌、市井生活等。②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的质量与高度。比如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
、价值的指向;可以关乎人的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③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力的旺盛强大。比如地名可以跨越时空、连接古今,展现岁
月沧桑,生命浩荡。(每点2分)10.ACG11.D 踵在文中是动词,意思是跟随,与“摩肩接踵”的“踵”词性和意思都不同。12.C
作者认为聂政只是报私仇。13.(1)译文:这样的话那么凭什么怪罪太子丹呢?回答说:“挑起事端”。(本句4分,"然且”"何以""罪"
"召衅"各1分)(2)译文:议论的人只把乞求哀怜当作智慧,把振臂大呼奋起反抗当作轻举妄动挑起老虎的愤怒,是多么愚蠢荒谬啊。(“顾”
“狂佻”"摆虎之怒”“何共"各1分)14.①无私为国,光明磊落;②深思苦行,筹划缜密;③勇于反抗,树立榜样(每点1分)参考译文:天
下有死板运用旧规矩论事,而挫伤英雄志士豪气的事,譬如把荆轲看作盗贼就是这样。况且拘泥于只看结果的成功或失败,而不去分析实际情况如何
,对忠臣孝子被形势所迫的深沉用心和艰苦卓绝的行动,不顾念怜惜他的不幸,反而认为他有罪,那怎么作为后来国家的人对待仇敌的法则呢?从前
,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秦国人来讨伐燕国,燕王喜斩了太子丹的头,把它献给秦国,而国家最终灭亡了。宋代儒者说:“
太子丹有罪,因此在记载他事迹的书上写“斩”字。太子丹的心事可以把它告诉皇天后土而无可遗憾了。他本来的心愿,要是杀敌不成功,就情愿死
去,这在易水边上送荆轲的时候就打定主意了。那为他写的“斩”字,本是他所讪笑而不接受的。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来给太子丹论罪呢?说他“
招惹事端”。那强大的秦国想要灭燕,难道还用等对方来挑起事端吗?那六国被灭又是因为什么事端呢?刺也会亡,不刺也会亡,三尺高的小童也明
白这个道理。即使说有幸能延缓灭亡的时间,也就是像蜉蝣朝生夕死罢了,就连像蟾蛄那样从月初活到月末也做不到。有两人一同赶路遇到了虎,其
中一人害怕地跪下叩头,乞求哀怜而被咬死,其中一人大喊着挥臂搏斗,不能战胜也死了。评论的人却只把哭着哀求看作是机智,把大喊着挥臂搏斗
看作是发狂,(认为)他轻率地触怒了老虎。这是多么愚蠢荒唐的评论啊!再说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或许是谋划得很严密的。秦的横行天下不可抵
挡,只是因为天下人魂魄震惊,自己害怕而慑伏于秦国之下,不是秦国真的能制御天下。大泽乡揭竿而起,振臂一呼,秦朝天下随之土崩瓦解,两件
事相隔能有多远?秦国既然没有德行使贤才入国,它的势力又不是坚牢得不可动摇,假设一旦万乘之君忽然死在一个平常人的手里,国家能不出现内
乱吗?天下的豪杰也会因此而知道秦是不值得害怕的,而太子丹,将要招集聚合六国的残余力量,向西面进军,恐怕嬴氏的灭亡不用等到沛公入函谷
关了。用这个举动来泄暴秦的威风,而倡议号召天下人的,没有能与这一击来相比的。后来张良的遣壮士椎刺秦王,还是步荆轲剑刺秦王的后尘而做的,他的不能成功是天意。所以荆轲、聂政不能混为一谈。宋朝有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是:圣人的主张不昌明,先王的法则不确立,那些公子养食客,于是侠客就为他卖命。所以一切都拿这儒者的评论去衡量它。憎恶聂政的以报私仇害国家而牵连到荆轲。憎恶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这类人而牵连到太子丹。既然如此,那么荆轲可以算忠臣,太子丹可以算孝子吗?回答是:由今天来评论,荆轲可以算忠臣了。而评价他这个人,则是英雄又重情谊的人。如果他遇到严仲子,未必不会被严仲子所用。至于太子丹这个人,说他的精神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15.A “闲适愉悦的心情”错16.①借景抒情。通过写云烟弥漫,细雨空濠,营造了凄迷冷清的氛围。②反衬。以燕子双飞,反衬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③巧用数字。“一双”与“半树”相对,用燕子成双与梨花半落相映衬,表达漂泊的凄苦与年华逝去的无奈。(每点2分,手法1分,结合诗歌分析阐述1分)17.①族秦者秦也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黄鹤之飞尚不得过④虎鼓瑟兮鸾回车⑤渚清沙白鸟飞回⑥隔叶黄鹂空好音18.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方兴未艾(如火如荼)19.③通过多次对特定人群流行病的研究。⑥使内脏器官深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超过80%。⑨病残率、复发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1句2分)20.BA偏正短语B复指短语(同位语) 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21.①运用设问,引起读者兴趣。②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③排比,使句式整齐,节奏和谐,突出强调了向往和欣喜之情。④引用,诗意典雅,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突出了陶然亭的特点。(任选3点,1点2分。每个点修辞手法1分,阐述恰当1分。)22.①相较于江南 ②天气好了很多(1句2分)23.参考立意 充实生命,学会减法。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