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綻放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地质灾害报告
2023-10-10 | 阅:  转:  |  分享 
  
地质灾害报告



前言


受某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委托, 某省有色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


担了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工作。


本工程评估主体为阿一山水电站引水枢纽、 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等


建设场地, 评估的目的和要求是阐明工程建设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


本特征; 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进行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对建设场地的


适宜性作出评价。具体任务是:


1、研究评估区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工程地


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内在联系;


2、查明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程度及危害对象、危害


程度等,对各灾种分别进行危险性现状评估;


3、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及工程类型、规模,分析预测水电站工程


在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使用后,地质环境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


段、灾害的类型及危险性;


4、分析评价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5、对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作出评价;


6、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有: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 394 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


土资发〔2004〕69 号文及其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


行)》);


(3)某省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


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国土资环发[2004]15 号);


(4)《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


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5)某省省国土资源厅 2003 年颁布的《某省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


查设计技术要求》;


(6)《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


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7)《某省省某县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报告》(某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第二分院)。










第一章 评估工作概述


第一节 工程概况与征地范围


一、工程概况


某县位于某省省某自治州。全县辖 3 镇、11 乡,总人口 7.78 万,


其中藏族占 72%;2002 年全县国民生产总产值为 2.28 亿元,农牧民


人均收入 1450 元,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阿一山水电站位于某省某县的某河流干流桑科~土门关的达麦乡


段,是某河流梯级开发的第六座小水电工程,本水电站采用引水式方


案开发,枢纽建筑物挡水高度为 5.51m,正常蓄水位 2778.45m,最大


净水头 48.7m,最小净水头 44.0m,保证出力 0.84 MW,电站设计引


水流量 13.06m3/s,设计保证率为 P=85%,多年平均发电量 2206 万


KW﹒h,装机年利用 4411h。


本工程初设拟定两个方案,设计采用上坝线方案,即处于达麦乡下游


1.37km 河段为上坝线方案。工程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引水隧洞


和厂区三部分组成。引水枢纽采用闸坝结合的布置方式,从左至右依


次为:左岸溢流坝长 10.8m,泄洪冲砂闸长 17.2m,右岸泄冲闸上游


布置引水建筑物进水口。引水建筑物主要由进水口、隧洞、调压室、


压力管道组成。进水口位于河道右岸,其底板高程为 2773.25m,并


通过喇叭口与隧洞连接。隧洞全长 2387.45m,断面为圆形,洞径 3m。


调压室为阻抗式,总高度 25.13m,内径 6m。压力管道采用集供中水


方式,管道为采用 Y 形布置,总管直径 2.3m,长 90.11m;两条岔管


与水轮机连接,管径 1.6m,总长 60.84m。厂区位于河道右岸,主厂


房长 25.33m,宽 10.6m,内置两台 HLA551—WJ—90(SFW2500—


10/1730)卧式水轮发电机,装机 2?2.5 MW,机组中心距 8.5m。副


厂房布置于主厂房上游,长 25.33,宽 7.5,设有中央控制室、高压


开关室等。 压站位于主厂房左侧 40m,
升 占地 25?20m。 厂区设 401.5m


的护岸。该工程距某县城 18km,距兰州市约 270km,距合作市 67km,


对外交通较为便利。
二、征地范围


阿一山水电站主要建筑物由引水枢纽、 引水建筑、 厂区三部分组成。


工程完工后无淹没耕地,工程永久占地 19.2 亩(图 1-2) ,其中枢纽


区占地 6.7 亩,管理区占地 2 亩,厂区占地 6 亩,道路占地 4.5 亩;


土地类别是:耕地 4 亩,弃耕地 0.7 亩,坡地 11.8 亩,河道 2.7 亩。


另需占用河漫滩 20 亩,作为弃渣场地,工程完工后平整铺土,植树


造林。






第二节 以往工作程度


区内先后有多行业在此开展了区域地质和水文、工程、环境、灾害


地质等方面的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的构造、地层,对岩土体工程地


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等也有了一定的认


识,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主要有:


1、《某省省区域地质志》 某省省地矿局,1989 年; ,


2、 1:100 万某省省水文地质图及说明书》 某省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 ,


2005 年;


3、 1:20 万合作幅地质图及说明书》 某省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
《 , 1972


年;


4、 1:20 万循化幅地质图及说明书》 某省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
《 , 1972


年;


5、 《某省省东部地质灾害研究》 某省省地勘局水文一队,1993 年; ,


7、 《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省省水利水电勘 ,
测设计研究院,2006 年;


8、 《某河流阿一山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某省省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6 年。






第三节 工作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


1、工作方法


(1)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气象、水


文及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资料; 2)进行场地地质地貌 (


与地质灾害调查,以 1:50000 地形图为工作底图,调查点采用 GPS


定点,并进行地质灾害致灾灾情访问、数码相机拍照、填制表格等;


(3)室内资料整理、综合研究,进行评估报告编写。


2、工作开展情况


2006 年 4 月下旬接受委托后,院成立了专门项目组,认真收集有关


区域地质、水文、工程、环境、灾害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并根


据《技术要求》 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基本特征进行 ,


了分析,初步确定了评估级别和评估区范围,于 2006 年 5 月 2 日-5


月 3 日进行了野外调查工作, 后开始室内资料整理和评估报告的编 随


写工作, 2006 年 5 月 15 日完成评估工作。 计投入技术人员 5 人。
于 共


3、完成工作量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 1-1。


表 1-1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表


项目 单位 数量 说明
调查面积 km 6.5 以工程为中心展开调查


2


调查路线 km 10 包括穿插路线


灾害调查 处 2 崩塌、泥石流





收集利用 份 5 区域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气象、


资料 水文等


现场访问 人次 3 本地居民、年老者为主


地质照片 张 17


4、工程质量评述


评估工作程序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图 1-3) ,充分收集了评


估区及周边已有资料,认真细致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和访问;各项工


作严格按全面质量管理和 ISO9001 标准要求进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


并通过内部三级校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精度等均满足《技


术要求》规定。






第四节 评估范围与级别的确定


一、评估范围


根据《技术要求》,结合本区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


育特征以及工程建设特点,确定评估范围为:以某河流为轴线,两侧


外推至斜坡第一分水岭,泥石流沟适当向沟脑延伸,上、下游分别以


水 库 回 水 位 和 场 区 边 界 分 别 向 外 延 伸 500 ~ 800m 。 评 估 面 积 约
2.80km2。


二、评估级别的确定


1、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电站总装机容量 5MW,保证出力 0.84 MW,最大净水头 48.7m,最


小净水头 44.0m, 电站设计引水流量 13.06m3/s, 多年平均发电量 2206


万 KW﹒h,装机年利用 4411h。电站工程总投资 3547.78 万元,工程


静态总投资 3396.2 万元,工程永久占地 19.2 亩。工程规模属Ⅴ等小


(2)型。依据《技术要求》5.8.2 条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该项目


属一般建设项目。


2、地质环境条件


该建设工程位于我省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评估区地形较简单,地


貌类型单一,岩相岩性变化不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水文地


质条件简单,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属一般。综合分析确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3、评估级别


根据拟建工程的重要性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按《技术要求》


分级标准,拟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第二章 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气象、水文


一、气象
本区属甘南高原气候,具有冬季较长、夏季较短、温差较大等特点。


据某县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 2.6℃,一月平均气温-9.0℃,七月


平均气温 12.8℃,极端最低气温-26.7℃,极端最高气温 28.9℃。全


年日照时数 2296h。多年平均降水量 444.4mm,主要集中在 6~9 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 71%;多年平均年蒸发量 1134mm。年最大积雪深度


16cm,最大冻土深度 139cm。以 SW 风为主,最大风速 16m/s,平均风


速 2.2m/s(表 2-1)。






表 2-1 夏河站基本气象资料表


项目/月 1 2 3 4 5 6





气温 (℃) -9 -6.5 -1.1 4 7.9 10.4


极端最高 14.7 16.9 21.3 26.8 24.9 28.9


气温 (℃)


极端最低 -24.6 23.7 20.3 -16.8 -6.5 -2.5


气温 (℃)


相对湿度 42 45 50 54 63 66


(%)


降 水 量 1.5 3.2 8.3 22.2 57.2 62


(mm)


积雪深度 4 6 12 9 6 9


(cm)
日照时数 195.4 182.7 192.8 203.9 190.9 195.1


(h)


蒸 发 量 57.2 69.1 106.8 150.7 162.3 152.9


(mm)


地温 (℃) 17.6 23.1 28.4 34.4 35 36.9


冻土深度 130 139 132 123 99 0


(cm)


平均风速 2.1 2.4 2.6 2.5 2.2 2


(m/s)


最大风速 14 14 16 12 11 11


(m/s)


风向 SW S SW EN S NE










项目/月份 7 8 9 10 11 12 全年


气温(℃) 12.8 12.1 8.2 3.2 -3.4 -7.5 2.6


极端最高 28.3 28.4 26.5 23.7 18.8 13.2 28.9


气温(℃)


极端最低 0.2 -0.1 -5.2 12.2 19 -26. -26.7


气温(℃) 7


相对湿度(%) 72 74 74 65 53 42 58.3


降水量(mm) 83.2 107.4 64.3 29.4 5 0.7 444.4
积雪深度 cm) 0 ( 0 2 11 16 3 16


日照时数(h) 197. 193.5 148.2 187.7 201.5 206. 2296.


6 8 1


蒸发量(mm) 158. 150.4 106.4 98.5 67.2 58.9 1333.


3 7


地温(℃) 39.3 37.7 29.3 25.1 18 16.7 28.5


冻土深度0 0 2 11 4 6 97


(cm)


平 均 风 速 1.9 1.9 2.1 2.2 2.2 2.1 2.2


(m/s)


最 大 风 速 10 10 11 12 12 13 16


(m/s)


风向 NE SW SW SW SE SE






二、水文


1.径流量


阿一山水电站坝址处流域面积为 1977km2,其上游 15km 处设有夏


河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为 1692km2,该站有 1961 年~2004 年共 44


年的水文资料,据此可以求得阿一山坝址处的径流量,计算式为:


Q 阿=Q 夏(1+f 区•h 区/(F 夏•H 夏))


Q 阿——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


Q 夏——夏河站实测流量;
f 区——阿~夏间面积(285 km2);


h 区——阿~夏间径流深(140mm);


F 夏——夏河站控制流域面积(1692km2);


H 夏——夏河站径流深(174mm)。


求得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后, 即可求得阿一山坝址处不同保证率的计


算值及采用值(表 2-2)。


表 2-2 阿一山坝址处径流量






项 目 / 均 CV CS/CV 流 量 P=15% P=50% P=8


值 (m3/s) 5%


(m3/s)






计算值 9.86 0.39 2.0 13.9 9.36 5.97


采用值 9.9 0.42 2.0 14.3 9.3 5.96


2.洪水


夏河水文站于 1935 年、1941 年两次实测历史洪水为 443m3/s 和


324m3/s,据此采用频率法可以求得阿一山坝址多年平均洪峰流量为


75m3/s,而百年一遇洪峰流量为 452 m3/s(表 2-3)。


表 2-3 阿一山坝址不同频率的洪峰流量


各频率洪峰流量


多年平均洪峰流量 CV CS/CV (m3/s)


(m3/s) 1% 2% 5% 10% 20%
75 1.15 3.5 452 358 242 161 94


根据夏河水文站实测资料对比分析,阿一山水电站主汛期在 6~9


月,其余时段为非汛期,不同时段洪水流量如表 2-4。


表 2-4 阿一山水电站不同时段洪水流量表


频率 1 2 3 4 5 6~9 10 11 12


/月





P=10 9.65 8.29 13.0 64.3 80.4 161 50 31.3 15.6


%


P=20 8.3 7.3 10.9 44.1 59.9 94 38.6 24.2 12.7


%


水量单位:m3/s


3.泥沙


根据夏河站实测资料,可求得阿一山水电站坝址处输沙率为


12.5kg/s,含沙量为 1.26kg/m3,1 月、2 月及翌年 11 月、12 月河水


基本不含泥沙,7、8、9 三个月泥沙含量最高(表 2-5)。


表 2-5 阿一山水电站泥沙含量表


月 份 / 泥 输沙率(kg/s) 含沙量(kg/m3)





1 0 0


2 0 0


3 0.01 0.09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4.冰情
5.41


23.02


3.62


44.29


34.77


37.78


1.1


0


0


12.5
2.01


3.51


0.56


3.61


3.15


2.07


0.12


0


0


1.26


一般在 11 月中旬至 11 月下旬,河道两岸开始结岸冰,随着气温下


降,冰花增多,但不封冻,岸冰厚 0.3m 左右,每年 3 月中旬前后开


始消冻。






第二节 地形地貌


甘南高原的夏河地区属于间歇性隆升的山地,地势是西南高、北东


低,海拔 2700~3600m 之间,切割深度 100~700m 之间。受内外地质


应力作用,某河流河谷两侧山体为构造侵蚀中山区,河谷则为区内侵


蚀堆积地带,由阶地及漫滩构成,是第四系主要堆积场所。


评估区属于山间河谷地段,河谷宽、窄相间,呈葫芦状,窄谷段河


谷呈"V"形,两岸岩体陡峭;宽谷段河谷呈"U"字形,谷宽 150~
1000m,两岸山坡较陡,坡度一般为 30?~60?。一般阴坡分布有较


为茂密的乔、灌木林地。阳坡大多地段为草地,局部地段基岩裸露。


某河流河谷在阿一山坝址段河谷狭窄,右岸为陡坡,左岸为Ⅰ、Ⅱ级


阶地,阶地宽约 150m,河床比降较大,约为 24‰;在阿一山电站厂


房段,河谷较为宽阔,约 600m,两岸可见Ⅴ级阶地。


在阿一山坝址~厂区的某河流河谷段,两岸支沟及冲沟发育,较大


的支沟有左岸的姜玛沟和右岸的达麦沟两条。姜玛沟长约 5km,沟床


比降 10~15%,属常年性流水沟谷,流量 0.05~0.1m3/s;达麦沟长


约 20km, 沟床比降 15~20%, 属常年性流水沟谷, 流量 0.1~0.3m3/s。


在各支沟及冲沟的沟口一般都发育大小不等的洪积扇, 洪积扇堆积于


Ⅰ、Ⅱ级阶地上,扇面倾向河道,地形相对开阔。表层植被发育,或


为草地、或被垦为耕地。除冲沟及切沟外,未见有强烈的泥砂及碎块


石堆积物,表明本区新近冲、洪积不发育。






第三节 地层岩性


评估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碎屑岩类(P)、第四系松散岩类


(Q)(见表 2-6)。


1、二叠系碎屑岩类(P)


属滨海相碎屑岩建造,经浅变质作用而形成的灰黑色、青灰色中厚


层状板岩、变质砂岩、碳质板岩及含砾灰岩。岩层单层厚 0.2~1.0m,


岩体节理较发育,节理闭合较好,锺击沿节理面裂开。除局部地段外,


岩体抗风化能力较强,稳定性较好,往往形成陡坡或陡壁,如坝址右
岸段。


岩层产状:170?∠10?;发育两组节理:①290?∠75?,间隔


0.3-0.5m, 节理为平直,微张,延伸长度 3.0-5.0m;②50?∠60?,


间隔 0.3-0.8m, 节理为较平直,微张,延伸长度 2.0-3.0m。


2、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堆积物成因类型较多,分布于河床、河漫滩及阶地、沟


谷、山麓岸坡,主要为冲积、洪积、坡积、崩积及混合成因的松散堆


积层。


①中更新统(Q2)


为某河流Ⅴ级阶地冲洪积堆积物(Q2al-pl),具二元结构,上部


为土黄色、浅褐黄色,砂质粉土,以粉粒为主,结构密实,厚 3~7m。


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砾卵石成份以砂岩为主,粒径 5~100mm,


最大 500mm,呈次圆~浑圆状,泥钙质半胶结。


②上更新统(Q3)


构成某河流Ⅲ、Ⅳ级阶地,在左右岸均有堆积,发育不对称。


Ⅳ级阶地(Q31al-pl):上部为土黄色砂质粉土,厚 7~25m,以


砂粒、粉粒为主,土质均匀,结构较密实,底部含粒径 50mm 左右钙


质结核。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厚 5~10m,砾卵石成份主要为砂


岩,板岩,砂为中细砂,含量 20%左右,密实,半胶结。


Ⅲ级阶地(Q32al-pl):上部为浅黄色粉土,厚 7~20m,以粉粒


为主,土质均匀,结构较密实。下部为青灰色砂砾卵石、漂石,厚约


10m,砾卵石成份主要为板岩,砂为中细砂,含量 20~30%左右,较
密实。


③全新统(Q4)


分布于斜坡坡脚、河漫滩及Ⅰ、Ⅱ阶地。


Ⅱ级阶地(Q41al-pl):上部为土砂质粉土,以粉粒为主,土质均


匀,结构中密,厚 3~8m。下部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 5~10m,


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砂岩、变质砂岩为主,次为灰岩,粒径一般 50~


8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差。


Ⅰ级阶地(Q42al-pl):上部为土黄色砂质粉土,以砂粒、粉粒为


主,土质较均匀,结构中密,厚 0.5~1.5m。下部为青灰色砾卵石、


漂石,厚 5~10m,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变质砂岩为主,次为灰岩,


粒径一般 50~100mm,最大 50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


差。


河床及河漫滩(Q42al-pl):为青灰色砾卵石、漂石,厚 3~12m,


砾卵石及漂石成份以变质砂岩、灰岩,粒径一般 50~100mm,最大


800mm,呈次圆~浑圆状,松散,分选性差。


坡积物(Q4dl):为青灰色砂碎石、碎块石,厚 1~3m,成份以变


质砂岩、板岩为主,粒径一般 20~80mm,松散,分选性差,表层多


为 0.3m 厚的粉土。


人工堆积物(Q4r):主要为人工路基碎石土,厚度 1~8m 不等,


主要分布在临夏~夏河公路沿线。


表 2-6 评估区地层简表


地层时 地层 代号 名称 厚度 m) 分布及特征 (



界 新生界 Q4dl 砂碎石 1.0-3.0 分布于斜坡地段、


高阶地坡脚处,粒


径一般 20~80mm,


松散,分选性差。


系 第四系 Q42al- 砾卵石、漂 3.0-10. 分布于河床及河漫


pl 石 0 滩,粒径一般 50~


100mm , 最 大


800mm, 呈次圆~浑


圆状,成份为变质


砂岩和灰岩, 松散,


分选性差。


统 全新统 Q41al- 砂质粘土、 5.0-10. 分布于河谷二级阶


pl 砾卵石、漂 0 地,粒径一般 50~


石 80mm,呈次圆~浑


圆状,成份为变质


砂岩和灰岩, 松散,


分选性差。


组 上更新 Q32al- 粉土、砂砾 7.0-20. 构 成 河 谷 Ⅲ 级 阶


统 pl 卵石、漂石 0 地,上部为粉质粘


土,较密实;下部


为砂砾卵石,砾卵
石及漂石成份主要


为板岩、 变质砂岩,


较密实。


组 中更新 Q2al-p 砂质粘土、 3.0-7.0 构 成 河 谷 级 Ⅴ 阶


统 l 砂砾、卵石 地,上部为砂质粉


土,厚 3~7m,密


实;下部为砂砾卵


石,砾卵石及漂石


成份主要为砂岩,


粒径一般 5~


100mm, 呈次圆~浑


圆状,较密实。


界 古生界 P 板岩、变质 >1000 滨海相碎屑岩建


砂 造,为灰黑色、青


岩 灰色,中~厚层状


板岩、变质砂岩,


岩层单层厚 0.2~


1.0m,岩体节理发


育,节理闭合性较


好。






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一、地质构造


评估区在大地构造上处于祁吕弧形西翼褶皱带, 尕坑山复背斜的西


南翼。早期曾受强烈的北西、南东向压应力作用,形成轴向 E50?左


右的尕坑山复背斜,后期又受到河西系 NWW、SEE 向压应力改造,使


得某河流北岸岩层走向多呈 NE-SW 向, 而河谷南岸岩层走向多偏转为


近 SN 向。


评估区内岩层褶曲(扭曲)发育,走向多呈北北东向,褶曲两侧岩


层倾角较陡,多在 50?以上,对称或不对称分布,形成褶曲多为紧


闭合型,褶曲枢纽多为小角度倾伏,宽度 10~50m,褶曲总体走向北


北东向,由于褶曲(扭曲)发育,岩层多呈"S"形或反"S"形弯曲。


由于评估区范围较小,前第四系地层单一,无深断裂分布。


二、新构造运动及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未发现有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形迹。 某河流河谷两侧阶地 从


发育程度及其特征分析,Ⅱ级以上阶地皆为基座式阶地,且各级阶地


相对高差较大,为 15~40m,其中Ⅴ级阶地高出河床 100~120m;Ⅰ


级阶地属于堆积型阶地,基座低于现代河床。说明,挽近以来以区域


性不均匀升降运动为主。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评估区地震


动峰值加速度为 0.1g,地震基本烈度为 7 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


期为 0.4s。






第五节 工程地质条件
评估区坝址段河谷狭窄,其余地段河谷宽阔,河道靠近河谷右岸,


局部居于河谷中部,河道宽 20~40m,平水期水面宽 10~15m,水深


一般 0.5~1.5m。河谷两岩Ⅰ、Ⅱ级阶地发育,Ⅱ级阶地后缘为基岩


山坡。


评估区主要分为两类工程地质区, 山区为坚硬中厚层状变质岩体分


布区;河谷区为第四系碎石土和粉土分布区。


坚硬中厚层状变质岩:主要由二叠系板岩构成,岩石干密度 2.7~


2.78g/cm3,软化系数 0.69~0.79,饱和态变形模量 3.9?103MPa~


4.9?103MPa,泊松比 0.12~0.13,内摩擦角 35?~37?,凝聚力


11.2~15.0 MPa,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41~42.5 MPa。


碎石土: 由第四系砂砾卵石组成, 一般卵漂石占 60~70%, 砾石占 20~


25%, 砂占 5~10%。 天然密度 2~2.2g/ cm3, 干密度 1.94~2.0 g/ cm3,


平均相对密度 0.63。砂砾卵石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0.45~0.5 MPa,变


形模量 40~50 MPa,抗剪摩擦系数 0.5,砾石/砼摩擦系数 0.5,开


挖边坡比 1:1.25~1:1.5,水下部分 1.75~1:2。


粉土:天然含水量 4.5~6.2%,天然密度 1.36~1.58 g/ cm3。其中


砂粒占 14~18%、粉粒占 75~80%、粘粒占 6.9~10%,不均匀系数 4~


4.2。液限 25~27%,塑限 15.5~16.4%,塑性指数 9.3~10.6,天然


状态干密度 1.32~1.43 g/ cm3, 击实后土体的最大干密度 1.68~1.7


g/ cm3,最优含水量 15.4~16.7%,渗透系数 9.9?10-6cm/s。






第六节 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位于我省甘南基岩裂隙水水文地质图。


评估区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埋藏与含水层的富水性受控于区内地


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含水


层性质,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类。


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某河流河谷及两侧支沟近沟口一带,赋存于冲积、冲洪


积、崩坡积砂砾卵石、块石、碎石的孔隙中,为潜水。含水层厚度一


般为 5~10m,水位埋深较浅。主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及基岩裂


隙水的补给,自两侧向某河流河谷径流,最终排泄于某河流中。冲积、


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渗透性较强,据勘察抽水试验成果,同时向沿河流


河 床 含 漂 石 砂 卵 砾 石 层 单 井 涌 水 量 100 ~ 1000m3/d , 渗 透 系 数


K=1.42~2.8?10-2m/s。据地下水水质分析成果,该类型地下水矿化


度 0.4~0.5g/ L,水化学类型为 HCO3—--Ca2+--Mg2+型,对钢筋混


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无侵蚀性。


2、基岩裂隙水


在区内分布广泛,赋存于二叠系板岩、变质砂岩等的构造和风化裂


隙中,以潜水为主,埋藏和分布不均匀,水量总体较贫乏, 在个别沟


谷有泉水出露,单泉流量一般为 0.05~1.0 L/s,枯季地下径流模数


1-3 L/S.㎞ 2,局部地层破碎地段赋存地下水较为丰富。该类水主


要接受地表水、大气降水及第四系孔隙水的补给,径流途径较短,多


排泄于河沟谷区。水质普遍较好,矿化度小于 1g/ L,水化学类型以


HCO3—-Ca2+型为主,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第七节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本区人烟稀少,植被覆盖率一般 20-30﹪。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


为河谷区 I-II 级阶地的农业种植,省道及乡间便道的建设,引水渠


系的建设,村居建设及小规模的采石、采砂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


类工程活动一般,因此,本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小。










第三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第一节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经野外实地调查和对已有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 评估区发育的


主要地质灾害有崩塌隐患(危岩)和沟谷泥石流两种。


一.B1 崩塌(危岩)


本次调查崩塌 1 处,位于水电站坝址下游 150m 处、某河流右岸(图


3--1)。崩塌处于某河流二级阶地后缘的山体边坡处,山体由二叠系


板岩组成,表层残坡积层厚约 1.0-2.0m,下部由于人工开挖基岩裸


露。斜坡坡向 N10?E,坡度约 55-60?,坡高 30-40m。岩层产状


150?∠35?,发育两组节理:①260?∠78?,间隔 0.3-0.4m,节


理面平直, 微张, 延伸长度 2.5-3.0m; 350?∠80?, 隔 0.5-2.0m,
② 间


节理面平直,微张,延伸长度 3.0-5.0m。


崩塌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原始地形坡度较陡,二是人工开挖,坡下


临空,发育于岩体中的构造、风化裂隙由于应力状态的改变,产生松
驰。裂隙进一步扩大,产生失稳,最终形成拉裂、倾倒式崩落、崩塌。


已形成的崩塌体沿斜坡向上长度约 10-12m,沿斜坡走向长度约


30-35m,厚度约 1-3m,崩塌体约 700m3;存在斜坡上的松驰岩体,沿


斜坡向上长度约 15-18m,沿斜坡走向方向长度约 35m,厚度约 3-5m,


潜在崩塌体积约 2000m3。该崩塌属小型、岩质崩塌。


二.N1 泥石流


N1 泥石流沟, 位于达麦乡山塘村北部、 某河流右岸 (图 3--2、 3--3) 。


根据调查访问和沟口沉积物剖面分析, 该泥石流沟属沟谷型稀性泥石


流。泥石流发育于右岸由南向北流入某河流,称"达麦囊"。沟谷长


约 5.0-6.0km,流域面积约 9-10 ㎞ 2,流域相对高差 80m~120m,沟


谷坡度 30‰左右, 沟谷两侧山坡坡度 35~600; 平面上呈"葫芦型",


形成区最宽处 3.1km,流通区流域宽度 1.0-2.0Km,出口处宽度只有


200-300m;形成区和流通区植被不发育,覆盖率只有 15-20%,谷坡


残坡积物厚度 0.5-1.5m ;形成区和流通区谷坡上基本没有滑坡、崩


塌等地质灾害。堆积区位于某河流右岸二级阶地区,已沉积形成扇形


堆积地貌,长度约 100-150m,宽度约 300-400m,扇面地形坡度约


8-10?,扇顶高出二级阶地约 8-10m。堆积物岩性为含碎石、块石黄


土状粉土,碎石、块石含量约占 10-20%,一般粒径 50-100mm,大者


达 200mm,粘性土含量约占 10%,其余为粉粒及砂。






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一、评估方法与内容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主要根据对灾害体本身稳定性的分析和


灾害体已经对承载体造成的危害或灾害体可能对承载体潜在的危害


及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表 3-4)。


表 3-4 地质灾害灾情与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灾害程度分级 死亡人数(人) 受 威 胁 人 数 直 接 经 济 损 失


(人) (万元)


一般级(轻) 1~3 1~10 1~100


较大级(中) 3~10 10~100 100~500


重大级(重) 10~30 100~1000 500~1000


特大级(特重) >30 >1000 >1000


注:①灾情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对已


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灾度分级评价;


②危害程度分级: 采用"受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对


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程度的预测分级。


二、B1 崩塌(隐患)


(一)稳定性评价


该崩塌主要由于:①坡度较高为岩质高边坡(坡高>30m);②坡


度较陡为急坡(坡度 60?-90?);③构造、风化裂隙较发育,产状


陡且已张开;④坡体下开挖临空等原因,在强降水入渗作用、地震作


用、人工不合理削坡或自然风化等作用的共同作用或某一主导因素的


作用下,均存在倾倒式或滑落式崩塌的可能,坡体稳定性差。有再次


崩塌的可能。
(二)危害程度评价


根据崩塌高度、坡体及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分析计算,该崩塌体致灾


范围大约为 50-60m;坡体前方约 10-15 范围内为通向牧区或小型矿


区的临时公路,为该崩塌的主要危害对象,威胁简易公路度度约


50-60m;从直接损失和中断交通等间接损失分析,其潜在经济损失约


2-5 万元;由于该地区牧区人口稀少,过往车辆流量少,故威胁过往


行人或车辆的可能性小。因此危害程度轻微,为一般级。


(三)危险性评价


从该灾害的稳定性和危害程度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该崩塌体虽然稳


定性较差,但由于规模小,同时由于危害对象潜在经济价值较低,危


害程度轻微,故综合评价其危险性小(表 3-5)。


表 3-5 崩塌隐患稳定性评价结果一览表


编 地质环境 危害对 稳定性 危害程 危险性 潜在威 与拟建


号 条件和变 象 度 胁人口 工程关


形迹象 系


B1 岩 体 陡 简易公 较差 轻 小 / 坝址下


立,节理 路 游


裂隙较发 150m


育,风化


成碎块


状,坡脚


有掉块现



三、N1 泥石流


(一)N1 泥石流易发性评价


1.稳定性分析


据调查和访问和现场堆积物,该泥石流沟近 40-50 年来没有发生


过,沉积区的沉积物以前人工开挖出的边坡高度约 1.0-1.5m,沉积


物表面已生长杂草等植物,没有新近堆积的痕迹,因此,定性分析认


为该泥石流为低易发。


2.泥石流易发性定量评价


主要依据《泥石流易发(严重)程度数量化表》(表 3-6)进行


评价。首先对影响泥石流发育的因子逐项打分,计算综合得分(表 3


-7),然后根据易发程度划分表(表 3-8)划分易发程度,量化结


果为 43,为低易发(表 3-10)。


(二).N1 泥石流规模评价


按一次最大冲出量评价(表 3-9)。


计算方法采用径流折算法概算,经验公式为:


WH=1000K•H•a•F•f


式中:


WH-一次最大冲出量(104m3);


K-系数,取 0.1-0.5;


H-小时最大降水量(㎜),根据甘南地区气象资料,取 50mm;


a-系数,取 0.73;
F-流域汇水面积(㎞ 2),取 9km2;


f-增流系数,根据公式 f=(rc-10)/(rh-rc)计算求得.


其中,rc 为泥石流重度(KN/m3)取 15KN/m3,rh 为泥沙颗粒重度


(KN/m3),取 25KN/m3。


计算结果,WH=1.6?104m3,规模为小型。


表 3-7 泥石流易发程度(严重程度)量化计算表


序号 影响因素 N1


1 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 1


重程度


2 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 1


3 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 7


4 河沟纵坡(度、‰) 6


5 区域构造影响程度 7


6 流域植被覆盖率(%) 1


7 沟沟近期一次变幅(m) 1


8 岩性影响 1


9 沿沟松散物储量(104m3/㎞ 2) 1


10 沟岸山坡坡度(度、‰) 4


11 产沙区沟槽横断面 4


12 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 1


13 流域面积(㎞ 2) 5


14 流域相对高差(m) 1
15 河沟堵塞程度 2


合计得分 43






表 3-8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


易发程度 总分


高易发(严重) >114


中易发(中等) 84~114


低易发 40~84


不易发 £40










规模


大型


中型


小一型


小二型






表 3-9


























表 3-10






泥石流规模划分标准表


分级指标


一次最大冲出量3100?104m3


一次最大冲出量 10-100?104m3


一次最大冲出量 1-10?104m3


一次最大冲出量<1?104m3






泥石流易发性和规模评估一览表


编号 易发性 得分 规模 冲 出 量


(104m3)


N1 低易发 43 小一 0.1


(三).泥石流危害程度和危险性评估
由于该泥石流沟为低易发小型泥石流沟, 同时致灾范围内只有简易


公路,潜在危害公路长度约 400m,估算潜在威胁资产约 3 万元,其


危害程度轻,属一般级,故地质灾害危险性小(表 3-11) 。


综合上述易发性、规模和危害情况评估得出,N1 泥石流沟现状危


险性小(见表 3-12) 。


表 3-11 泥石流危险性评估一览表


编 易发 规 主要死 威胁 危 危 险 与本工程关系


号 性 模 危害亡 资产 害 性


对象 人 (万 程


数 元) 度


N1 低易 小 耕地/ 5 轻 小 河流右岸, 对拟


发 一 及简 建工程影响小


易路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方法及内容


在系统分析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


征及拟建电站的工程特点,采用工程地质条件分析法,对工程建设引


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现状地质灾害的危


险性分别进行评估。


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内容有:拦水坝(枢纽工程)、引
水隧洞、厂房等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第二节 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一、水库库岸边坡稳定性预测


水库岸坡分岩质岸坡和土质岸坡。正常蓄水位以下岩质岸坡较少,


岩质岸坡稳定状态良好,不会发生塌岸等问题。


土质岸坡中部分地段蓄水后可能会发生坍塌或掉块,但规模有限,


入库物质数量不会太大,所占库容相对很小,不会对大坝和水库运行


产生大的影响,但局部对耕地可能有一定影响。


1、坡洪积碎石岸坡


主要分布于左岸坝轴线上游 300m 和下游 60m 地段及右岸坝轴线附


近地段,总长度约 400m,堆积物厚度月 3-7m,斜坡坡度大部分地段


为 6-10?,山体坡脚附近达 25-35?,坡积层的水下稳定坡角为


12-13?,水上稳定坡角为 45-47?。水库蓄水后在水的软化等作用


下, 有发生缓变塌岸的可能, 但发生突发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


预测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2、阶地砂质粉土及砂砾卵石岸坡


主要为左岸二级阶地前缘的岸坡,现状地形坡度 5-20?,砂质粉


土地处二级阶地后缘地带,地形坡度 5?左右,小于水下稳定坡角,


库岸稳定。砂砾卵石岸坡坡度 20?左右,水下稳定坡角为 12-13?,


水上稳定坡角为 45-47?。水库蓄水后在水的软化等作用下,有发生


缓变塌岸的可能,但发生突发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预测地质


灾害危险性小。
二、坝址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


(一).坝基区及左坝肩


1、坝基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坝基区位于河床、河漫滩物Ⅰ、Ⅱ级阶


地地段,上部的第四系冲洪积物为砂质粉土和砂砾卵石,结构中密,


厚度一般 7-10m;下伏二叠系板岩、变质砂岩,弱风化带厚度一般


3-5m,完整性较差,节理较发育。


2、坝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坝基拟以砂砾卵层为持力层,


坝基基础埋深 3.5m,基坑开挖深度约 4m,组成基坑侧壁土体的砂砾


卵石层,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工程建设所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在地


下水及土体的重力、侧向压力的作用下,有发生基坑侧壁土体坍塌、


滑塌的可能,主要危害对象为基坑施工人员和设备,但由于可采取放


坡或临时支护简单工程措施预以防治, 预测其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中 故


等,危险性中等。


(二)右坝肩


1、工程地质条件:右坝肩是由二叠系板岩、变质砂岩组成的基岩岸


坡,表层覆盖厚约 1.0-2.0 的坡洪积含粘性土碎石土。岸坡高度约


25-30m。


2、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右坝肩工程建设将形成高度


25-30m(图 4-1)的岩、土质边坡,边坡表层为厚 1.0-2.0m 的坡洪积


松散层,下伏二叠系板岩产状 150?∠50? ,发育两组节理:① 310。


∠75。,②15。∠60。,坡向 300。。由于坝肩施工将形成基岩高边


坡,边坡上覆盖松散土层,节理等结构面与地形边坡为不稳定组合,
因此工程建设中有引发边坡滑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危害对象


主要为施工人员及设备。 但由于可采取坡率法或边坡支护等措施预以


防治,预测其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中等,危害性中等。


三、引水隧洞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


引水隧洞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部位为隧洞进、出口地段。


隧洞洞身段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主要是隧洞洞顶掉块、冒顶、突水或


岩爆的工程问题,不属地质灾害内容。


(一)隧洞进口段


1、工程地质条件:隧洞进口位于坝址右岸边坡,是由二叠系板岩、


变质砂岩组成的岩质边坡, 表层覆盖厚约 1.0-2.0m 的坡洪积覆盖层,


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一般 1.0-2.0m;边坡高度约 15-20m。


2、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隧洞进口地段工程建设将形成高约


15-20m 的洞脸边坡,及其洞口至库区的渐变段边坡。由于所形成的


边坡高度较大为中高岩土质边坡, 表层覆盖松散层, 且有强风化基岩,


基岩节理较发育, 完整性较差, 因此工程建设有引发洞脸等边坡崩塌、


滑塌的可能,危害对象为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由于可采取坡率法或


支护等工程措施预以防治,故预测其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中等,危害性


中等。


(二)隧洞出口段


与隧洞进口段相似, 预测隧洞出口段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中等,危险性中等。


四、厂房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
1、工程地质条件:厂址区建筑物主要有厂房和尾水渠,位于右岸漫


滩地段,其地层结构为:上部厚 1.0-1.50m 粉土,下部 10-12m 厚的


冲积砂砾卵石层,基岩为二叠系板岩(图 4-2)。


2、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预测:厂房工程基础拟以冲积砂砾卵石层


作持力层,基础埋深约 1.0-1.5m,由于基坑开挖深度浅,工程建设


引发坑壁土体侧滑、坍塌等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五、隧洞开挖弃土引发地质灾害预测


隧洞开挖将形成约 28865m3 的碎石、块石弃土,弃土主要堆放于隧


洞进出口附近的河谷Ⅱ级阶地地段,如果堆放不当(如堆放高度、堆


放位置选择不合理)将会为次生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提供地质条件。


但由于可采取合理选择堆放地点、堆放方式等措施预以防治,其危害


的主要对象是淤积河道,灾害危害程度轻,预测危险性小。






第三节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一.遭受 B1 崩塌(危岩)危险性预测


B1 崩塌位于坝址区下游 150m 处,向下游距厂房区 2500m,其规模


属小二型,且现状危险性小;由于 B1 崩塌距坝址区和厂房区距离远,


规模小,致灾范围有限,故预测工程遭受其危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小。


二、遭受 N1 泥石流危险性预测


由于 N1 泥石流沟堆积区位于右岸坝址区上游附近,虽然为低易发


及小型泥石流,但由于该泥石流堆积区邻坝址区,对引水枢纽和库区


都潜在危害,预测其危险性中等。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与评估方法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是在各单灾种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


估的基础上, 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


布,进行地质灾害综合分区评估。


一.评估原则


1.就重不就轻的原则


几种灾害同时出现在一个区时,按最重的灾种确定危险区级别,同时


适当考虑灾害的分布密度。


2.关联灾害加重的原则


当几种灾害成因相互关联并存时, 应在危害重的单灾种灾害级别的基


础上提高一级。


3.工程与灾害相关性原则


对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的灾害点作为重点, 对工程建设不存在危害的


可不参与。


4."区内相似,区际相异"的原则


在进行地质灾害综合分区时, 将地质环境条件相似的区段划分为同一


区,而差异性大的区段划分为不同区。


二.评估的主要依据


1.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2.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


3.各灾种的危险性现状评估结果;


4.各灾种的预测评估结果;


5.工程的布设及拟建工程特点。


三.评估模式与评估方法


根据拟建工程性质、建设工程特点和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自


库区上游至下游,采用信息迭加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评


估结果可结合地质环境条件予以适当归并。






第二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根据以上评估原则、依据和方法,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


区划分为两个区,即危险性小区和危险性中等区。


危险性中等区由两个亚区组成,一是坝址区及隧洞进口段,现状地


质灾害为 B1 崩塌和 N1 泥石流,危险性小;预测基坑和引水隧洞进口


部位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工程建设遭受 N1 泥石流灾


害的危险性中等。二是隧洞出口部位无现状地质灾害,预测隧洞工程


建设引发洞脸边坡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面积计 2.6km2,


占评估总面积的 7%。其余地段均为危险性小区,面积 2.6km2,占


93%。






第三节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现根据建设场地适宜性分级的划分标准(表 5—1),结合评估区
地质环境条件和拟建工程特点,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预测和综合评


估结果,进行建设场地适宜性分级评估。










表 5-1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级表


级别 分级说明


适宜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 工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


性小,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易于处


理。


基 本 适 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变化较大,工程


宜 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中等,引发、加剧地质灾害


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但可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适 宜 性 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软弱结构成发育区,工


差 程建设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大,引发、加剧地质灾害


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防治难度大。






评估结果为:阿一山水电站坝区、引水隧洞进出口等综合评估地质灾


害危害性中等区,工程建设用地基本适宜。其余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


害性小区段,工程建设用地适宜。






第四节 防治措施


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 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现状和预测评估结果
得出,评估区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隐患和泥石流两类。现针对地质灾


害分布特点及对工程的危害程度和危害方式,按照"以防为主、防治


结合"的原则, 达到保护地质环境, 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损失为目的,


对各类地质灾害分别提出以下防治措施建议。


1、对于左右坝肩施工开挖时可能存在的边坡岩土体崩塌、坍塌、崩


落等地质灾害隐患,可采取如坡率法、临时支护或临时支挡等措施,


以保证坝肩施工的安全与稳定; 同时应做好地表、 地下水的排截工作;


2、对于引水隧道进口、出口边坡、施工开挖时可能存在的边坡坡积


物及风化层崩塌、坍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可采取护坡、临时支护或临


时支挡等措施,或与洞脸边坡的永久护坡措施结合防治,以保证施工


及运营的安全与稳定,同时应做好地表、地下水的排导工作;


3、隧洞穿越破碎带或软弱夹层时,围岩稳定性差,有可能引发坍塌、


崩塌、冒顶等地质灾害,开挖时应及时跟进支护,边开挖边支护;并


做好隧洞的防水;


4、对于坝基、厂址区厂房和尾水渠基坑开挖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基坑


边坡岩土体侧向滑移、坍塌等地质灾害隐患,可采取如坡率法、降水、


临时支护或支挡等工程措施,以保证施工期间基坑边坡的安全;


5、对于隧洞洞身斜坡段和水平段、调压井、压力钢管开挖中可能存


在的岩体崩塌、坍塌等地质灾害,开挖时应采取如锚喷等支护措施;


6、隧洞洞身经过的小支沟,由于冲沟两侧岸坡陡、风化卸荷裂隙较


发育,埋深较浅的地段施工中应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7、左坝肩施工开挖应注意维持路堤边坡的稳定性,以免引发路堤边
坡失稳危害 202 省道安全;


8、由于坝址区和厂址区紧邻基岩山体,工程施工开挖后将形成永久


边坡,为预防边坡失稳对引水枢纽和发电系统构成危害,应对其采取


相应的放坡或边坡支护、支挡措施;


9、施工时,若发现地质条件与勘察结果变化较大时,应及时反馈信


息,对坡体变形的可能性进一步进行论证;


10、施工中,若发现边坡岩土体有变形迹象时,应及时做好监测和预


警工作;


11、土石方工程尽量做到移挖作填,以减少弃土(渣)的堆放形成的


不稳定边坡,采石、取土时应选择合理的开挖、堆置方式、高度及坡


率,防止引发土体崩塌灾害。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阿一山水电站位于某省省某县某河流干流上,是某河流梯级开发


的第六级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 5MW,保证出力 0.84MW,设计水头


44 米,设计引水量 13.06m3/s,多年平均发电量 2206 万 kW•h,


年利用小时 4411h。 体工程总投资 3547.78 亿元,
主 工程永久占地 19.2


亩。该项目属一般建设项目。


2、本次工作确定评估范围为:以某河流为中轴线,南侧(右岸)外


推至斜坡第一分水岭,泥石流沟适当向沟脑延伸,北侧(左岸)至河
岸为界,上、下游分别以水库回水位和场区边界分别向外延伸 500~


800m。评估面积约 2.8m2。


3、工程场区属于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地形和地貌类型较简单,岩相


岩性变化不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破坏


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一般,地质环境条


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综合判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


4、评估区发育崩塌隐患和泥石流两类地质灾害,其中,崩塌隐患 1


处,沟谷泥石流 1 条。现状评估危险性小。


5、预测评估,坝址区及左、右坝肩,引水隧洞进出洞口段、渐变段


段施工引发崩塌、坍塌和侧滑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中等;预测库区引


发库岸岸坡崩塌、滑坡等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拟建工程坝址


工程段遭受现状 N1 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中等, 遭受 B1 崩塌灾害的危


险性小。


6、综合评估,坝址段、引水隧洞进口段、隧洞出口段等地段为地质


灾害危险性中等区。评估区其余地段,包括库区、引水隧洞洞身段和


厂房区、尾水渠等工程段,综合评估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


7、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的工程区段包括库区、


引水隧洞洞身段和厂房区、尾水渠地段,建设场地适宜,面积约


2.6km2 ,占评估区的 97%;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段,包括坝址区左、


右坝肩和坝基,引水隧洞进出洞口段、渐变段,建设场地基本适宜,


面积约 0.2km2,占 7%。


二、建议
1、对于以渗透性强的砂砾卵石为坝基持力层的拦水坝可能存在的坝


底渗漏问题,应采用相应的地基处理与防渗措施;


2、在工程建设中应注意对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施工中做好


植被保护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破环;


3、施工时应尽量避开雨季,以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


4、对各类弃土必须进行专门堆置场地勘察或堆置论证,选择无致害


危险性的地质环境和地貌环境场地进行堆置。
献花(0)
+1
(本文系綻放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