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作文专题训练:“勿为冷热迷慧眼,但将丹心付山河”导写及范文
2023-10-14 | 阅:  转:  |  分享 
  
作文专题训练“勿为冷热迷慧眼,但将丹心付山河”导写及范文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1995年,包信和响应国家召唤,投身于煤
、天然气等非石油资源的高效清洁转化研究。他瞄准催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解密“催化黑匣子”。20多年间,他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不在办公
室,就在实验室,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他带领团队坐了20多年的“冷板凳”。2021年11月,包信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只要
方向对,只要坚持,再冷的板凳也能捂热。”包信和说。材料二:造成专业冷门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就业环境艰苦、危险系数高,有的是因为
传统观念忌讳,有的是因为招收人数少……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一些“冷门专业”现在正式逆袭了!比如环境专业随着“碳中和”概念的兴起
越来越受欢迎,生物专业因为疫情的原因也逐渐升温……。材料三:2016年,因为长相酷似马云,江西男孩范小勤在网络走红。2017年,他
被接到石家庄读书,并接受网红公司的包装打造。“小马云”再次闯入观众视线里,是被解约回农村。2021年春节,几位网红主播组团从外地赶
来采访他,网红的印记已经刻进了范小勤的骨子里,只要被采访,他就会对着镜头一遍遍重复“我是小马云,我爱你们”并索要红包。今年已经14
岁的孩子,连最简单的算术题都不会,人生际遇由热到冷,着实令人唏嘘。上面三则材料,哪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整体把握材料的内涵,选择
其中的一则或几则,围绕“冷与热”写一篇文章,反映你对此的认识,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几则材料都与“冷”“热”有关,但其具体指
向和内涵各有不同。材料一是谈“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终有所成。“冷”指的是寂寞,是环境的枯寂、是远离世俗热闹的独自坚守;“热”
指的是科研上找到突破口,指的是出成果。由“冷”到“热”,靠的是对祖国的热爱、是为科学献身的追求,靠的是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还需靠正
确的方向与方法去保驾护航。材料二中,是说“冷”与“热”的转化是随着社会的需求、人们观念的更新而不断转化的,没有永远的“冷”,也没有
永远的“热”。材料三中,谈的是人情世故的“冷与热”。小马云的“热”是蹭了名人的热度,并非自己有一技之长或具备真正的社会价值。他满足
的只是人们的猎奇、娱乐心理。随着人们好奇心的淡化,小马云也会被互联网无情地抛弃。这告诉我们,作为“网红”,在最“热”的时候应该充实
自己,学会一技之长,从内在真正地提高自己,才能避免遇“冷”后一蹶不振的处境。在“热”中清醒、积蓄,才能在“冷”后生存、发展。在写作
时,我们首先要对“冷”和“热”有清醒的认识:“冷”可以是所处环境的寂寞、所攻方向的冷门,但我们对它的热爱、钻研不能冷,必须“热”;
“热”可能是因为当下的大环境所需,或人们的从众、追捧,但我们不能盲目热情或乐观,而应时刻保持冷静。如果综合三则材料立意,可以辩证分
析“冷与热”之间的关系:冷与热是会相互转化的,没有绝对的冷也无绝对的热,此一时彼一时。因此,面对“冷与热”的变化与选择,我们这些新
时代青年应当做出这样的选择:即使选择了“冷”,也要坚持,定会迎来花开时刻;即便选择了“热”,也不能得意忘形,而应具备更长远的目光,
不断开阔眼界,避免专业变“冷”之后无所适从。重要的不是专业的“冷”或“热”,而是自己的心对本专业是“冷”还是“热”。立意:1.选对
方向,锲而不舍,才能把冷板凳坐热。2.没有永远的冷,也没有永远的热。3.专注专业,无畏冷热。4.热时有忧患,冷后不尴尬。范文:勿为
冷热迷慧眼,但将丹心付山河毕业将至,专业选择牵动着学生与家长的心,就业市场的冷热阴晴常被大肆讨论,祖国山河的建设需求却少为人闻。时
代在召唤!青年在选择专业时,应在发挥个人优势中关注国家需要,勿为冷热眩惑。专业的冷热本质上讲是就业市场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高低。诚
然市场的需求也是一种有利于国家社会的需求,但对热门专业的一哄而上反而会导致该专业的人才过剩,毕业时遇到就业难题。此外,对就业前景的
过分强调也会导致考生在专业学习中以就业为导向,丧失在大学知识宝库中拓展自我视野的良机。专业冷热固然是值得考虑的因素,但在瞬息万变的
市场中,追热捧红往往既难以达到顺利就业的预期目的,更难于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进步的契合。山峦如聚,波涛如怒,祖国的需要呼唤着青年的专
业选择。生长在红旗下,我们享受着义务教育,社会稳定的国家关怀,本就具有学成报国的义务。更何况,国家的需要相比市场需要,是一种剑指民
族复兴的宏大需要,个人的贡献在其中更能凸显。投入计算机浪潮,或许只能成为随时可被替代的“码农”。而选择火炸药,考古等冷门专业,则可
为火箭上天贡献关键一爆,为民族历史提供坚实证据。个人的力量借由国家平台得以放大,个人的努力为民族复兴直接助力,个人发展与时代进步结
合的更加紧密。在这些“冷”专业中,我们的心与脚下的山河贴的更近,我们听得见国家迈进的浊重呼吸。当然,在面对国家需要时,也要考虑自身
能力适于负起哪项重担。十四亿人的需要落在一群专业工作者身上,必须人人殚精竭虑,方能为人民交上答卷,倘无相应天赋素养,不但自身吃力,
也难负人民嘱托。不过,这也不是逃避国家需要的借口,民族复兴是一个国家的全方位突破,只要胸怀赤子之心,总有一片山河值得你付与。青年人
是社会中最具朝气的群体,怎能为世俗名利温蠖,迷失于专业冷热之间?倘人人都能在选择专业时结合国家需要,以尘雾之微补益沧海,荧烛之光增辉日月,属于所有人的中国必将更加美好,青年的丹心必将浇灌出神舟处处花开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