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训练题(含解析)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23-10-14 | 阅:  转:  |  分享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训练题一、单选题1.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A.专制皇权日益强化B.皇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C.中央集权逐步加强D.皇权与相权相互妥协2.专制主义制度很容易使皇帝与丞相之间产生矛盾,从汉至明清,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
的措施不包括A.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为首的中央官僚不能参与决策B.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C.增设参知政事为
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设立宣政院、理藩院管理宗教、民族等事务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
机构涉及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有①御史大夫?②宣政院?③云南行省?④理藩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清代,针对边疆
少数民族不同地区颁布了律令,还根据边疆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了不同的行政机构。这体现出清代A.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B.政治制度缺乏有效
的传承性C.政治制度具有民主色彩D.实行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政策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在封建社会不断加强,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A.
设置南书房B.出现议政王大臣会议C.设置军机处D.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6.秦汉以来,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到明清时中央集权制度
发展到顶峰。此制度发展到高峰的标志是A.明初废除丞相制度B.清朝大兴文字狱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D.军机处的设置7.康乾盛世之后,
满清孕育着统治危机,下列哪个不是当时的主要危机A.人口快速增长B.分配不公C.政治腐败D.思想僵化8.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区调
整疆界,归并事权;清查土地,清理财粮;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建城池,设学校;同时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
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据此可知“改土归流”A.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破坏了民族
团结D.使皇权空前强化9.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其主要意义是(?)A.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巩固了祖国的边防B.加强了君主专
制统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D.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理10.明朝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
篡权,规定所封诸王都在封地设王府,设置官署,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这一规定A.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削弱了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C.恢复了周代的分封制D.提高了中枢决策者的效能11.公元1690年,清军在乌兰布通大败噶尔丹。次年,康熙帝到多伦抚慰
喀尔喀各部(漠北蒙古族诸部),并正式任命各部首领,编审成旗,建立了与内蒙古一致的行政区划。材料说明清朝( )A.实现了对漠北地区的
有效管辖B.完成了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蒙汉民族间的经济交流D.在漠北确立了行省制度12.明朝,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
给予总督或巡抚两种头衔,总督的全称是“总督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巡抚的全称是“巡抚某地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由
此可知,明朝的总督和巡抚A.其设置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利于避免政务决策失误C.各司其职且相互制约D.是正式的省级行政机构13.如何
评断前朝是中国历代开创之君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对确立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重建皇权至关重要。康熙对明朝政治得失的评断与当时士人的反思相
比较,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前者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后者却欲重返“三代(夏商周)之治”。这反映出A.康熙重视总结前朝的经验教训
B.明朝政治传统影响深远C.清朝时康熙与士人矛盾突出D.康熙强调加强君主专制14.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
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军机泄露B.维护君主权威C.提高行政效率D
.减少决策失误15.有一位历史老师的板书设计了如下内容,据此判断,这位老师授课的主题是动机(1)防止反清势力相勾结;(2)防范西方
殖民势力的入侵;(3)固守农本经济,不屑与西方往来,粉饰天朝威严。A.文字狱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康熙收复台湾16.微博考试
研究所在《历史研究》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象,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他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
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由此可知,康熙帝的更治思想包含①强调官员的表率作用②察吏为安民(治天下)③清廉为重④循名责实,重
视对官员进行监督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二、材料分析题17.“大一统”观念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得以统一六国的另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从春秋到战国竟然会维持几百年战乱不休的局面的真正历史原因。几百年间,天下观念从来未曾丧
失其效力。所有的人应该都纳入一个普遍的组织中的信念,从来没有真正动摇过。……没有人相信大小各异、风土不同的各国可以划界自保、安然自
存,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不侵犯的国际行为准则。——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材料二?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
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康熙语)——人教版《中外历史
人物评说》(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得以统一六国的另一个重要条件”。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这一条件在周代“几百年间”产生的政治影响。
(2)明朝修了十多次长城,而清朝却不修长城,结合材料二和康熙朝相关史实,分析清朝不修长城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康熙
帝的历史地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 中国首次出现
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斯
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材料二 1757 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
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种对外政策,这种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19.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千年未有之
变局,中国人的国际视野拓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昨据尔使臣(英国外交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
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
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取万国,一视同仁,即在
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嗔咕喇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
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摘编自《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
闭大门就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中国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
的愿望,而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了解和熟知国际社会成员之间业已形成的一套规范制度。……《万国公法》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得益于美国长老
会在中国的传教士丁韪良。……丁韪良着手翻译惠顿的《国际法原理》的事件和努力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翻译《国际法原理》、
试图了解国际法的动机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形成的客观需要,合情合理,应予支持。——摘编自《万国公法的翻译与影响》材料三抗日战争是中华
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而且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
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
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摘编自《大国之路的
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将英国使臣“遣令回国”的具体理由,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2)根据
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国外交领域出现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①从"国
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角度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从“中国战场的世界贡献”角度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0.进行阅读文献、研究文物
、参观遗迹等活动,并思考总结’是中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1)某同学读到一位学者的观点“东周时期是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时期
”’觉得可以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请你完成用所学论证此观点的任务。(2)某研究牲学习小组在展示他们的研学成果时,出示了下列材料和
结论。指出改组同学从材料直接推导结论不合理的原因,请你帮助他们补充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在读《新唐书·百官志》时,同学们发现可以将记载的内容整理成表格的形式。根据表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官吏职责,判断其对应的省、
部等官僚机构分别是(4)北京四中与‘实验中学的同学在故宫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觉得可以将故宫所见与课本所学联系。小张同学用故宫的建
筑来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他的研究报告如下:【研究题目】文渊阁与明朝君主专制的发展【具体内容】文渊阁建于午门内之东,文华殿南
。明太租朱元璋废相后负担过重,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他处理政事。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
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的表现之一。请你以“军机处与 的发展”
为题,依照小张同学的研究报考进行仿写。参考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后丞相一职已不存在,君主专制空前
加强;军机处的设置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由此可知这一变化表明皇权日益加强,故A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后,丞相一职已不存在,皇权
、相权矛盾得到解决,故BD错误;材料没有提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查C。【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需要掌握明初废除丞相
到清初增设军机处反映的趋势。解题的关键是,对明初废除丞相和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影响的识记和分析理解,得出趋势。2.D【详解】依据所学知
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的国家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
最高权力机构,两者都与限制相权无关,故选D项;汉武帝时期形成“中朝”,使以丞相为首“外朝”不能参与决策,限制了相权,排除A项;隋唐
时期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彼此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排除B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别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和
财权,排除C项。3.B【详解】元朝的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事务,云南地区涉及少数民族,因此云南行省也管理该地区少数民族,理藩院是清朝政
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正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排除A、C、D。4.D【详解】材料反映
了清代在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律令、设置不同的机构进行地区管理,说明了清代实行因地制宜的边疆治理政策,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
的权力问题,无法说明中央集权统治达到顶峰,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只是清代的边疆治理政策,不能说明清代政治制度缺乏传承性,说法以偏概全
,故排除B;材料中的政策不能体现民主色彩,故排除C。5.C【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不难发现,设置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6.D【详解】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
录、传达执行,毫无实权,标志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故选D;AC属于明朝,排除;文字狱是文化专制政策,不是中央集权的措施,B错误。
7.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乾盛世出现的主要危机表现有人口快速增长、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等,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思想僵化不属
于当时主要危机的表现,D符合题意。故选D。8.B【详解】根据材料“清政府在西南区调整疆界,归并事权”“选拔官吏,推进改土归流”“按
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土民所受的剥削稍有减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任用流官以加强中央对西南地
区的统治,即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清朝时期通过改土归流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但不代表彻底消除地方割据
的根源,A项错误;清朝时期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当地土司制度,任用流官管辖西南地区,这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和团结,C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
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强调皇权强化的问题,D项错误。9.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中央政
府对台湾地区的有效管理,D正确;清政府是从郑氏后裔手中接手台湾,由此排除A项;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与题意无关,由此排除B项;元朝在澎湖
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由此排除C项。10.B【详解】据材料“藩王有
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可知,明代的藩王有很大的权力,这与明代加强中央集权是背道而驰的,B符合题意;据材料可知明代藩王
可以“举兵清君侧”,对皇权不利,A错误;明代的分封制与周代的分封不同,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诸侯王的权力,而不是中央决策的效能,
D错误。11.A【详解】题干反映康熙时期清军在漠北地区打败噶尔丹,并任命各部首领,设置行政区划,说明清朝政府实现了对漠北地区的有效
管辖,故A项正确;当时清朝已基本完成国家的统一,故B项错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蒙汉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清政府在漠北地区具体实行的地方管
理制度,故CD项错误。故选A项。12.A【详解】明朝,中央派总督或巡抚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故A正确;总督和巡抚是处理地方军政事务的官员,没有审查职责,与避免政务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总督和巡抚相互制
约,排除C;明朝的总督和巡抚是官职,不是行政机构,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央派大臣外出处理地方军政事务,分别给予总
督或巡抚两种头衔”,联系所学中央集权的含义分析解答。13.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从
而加强了君主专制。所以康熙帝坚守明太祖开创的政治传统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因为明朝政治传统影响深远,更不是为了总结前朝的经验教
训,故选D,排除AB;康熙和士人的分歧主要是在对明朝政治得失的评断上,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矛盾突出,排除C。14.B【详解】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根本目的”, “防止军机泄露、提
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均是目的,但均不是根本目的,只有维护君主权威才是“根本目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古代中
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15.B【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经济
政策。材料中的信息“防范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以及“固守农本经济,不屑与西方往来,粉饰天朝威严”,可知此主题是对外的措施,维护国家主
权和威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主要针对思想统一提出的,C项主要是针对国家经济提出的,D项是关于国家统一的措施,而台湾也不属于西方
势力问题。闭关锁国是为了防范外来侵入并维护本国小农经济等采用的措施。16.A【详解】根据“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可知①正确
根据“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可知②正确;根据“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可知③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循名责实,重视对官员进
行监督的内容,④与题意无关。故选A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17.(1)宗法制分封制下的大一统观念(答“天下观念”也可)。使周的
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强国兼并弱国,战乱不休;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康熙认为国家安定首要在于修德安民、得民
心,比如施恩于喀尔喀蒙古,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会盟内外蒙古首领等,也可以稳定边疆、众志成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详解】(1
)条件:根据材料一“几百年间,天下观念从来未曾丧失其效力”可知,“天下观念”就是秦得以统一六国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影响:根据材料一“
也是从春秋到战国竟然会维持几百年战乱不休的局面的真正历史原因”可知,导致强国兼并弱国,战乱不休;结合所学知识,从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
性和延续性、对发边远地区的开发等方面补充回答。(2)原因:根据材料二“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
成城者是也”可知,康熙认为国家安定首要在于修德安民、得民心,这样也可以稳定边疆、众志成城。历史地位:材料二的内容反映的是康熙帝通过
施恩的方式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所以可概括为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18.(1)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
或成为商业中心);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2)政策:海禁或闭关锁国。后果: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详
解】(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据“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可知城市经济
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或成为商业中心),据“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
何时候”可知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1757 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
进行贸易……”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之前清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种政策阻碍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9.(1)理由:通商不符合天朝体制;物
产丰富,无需贸易;澳门开设洋行,能满足外商需求;其他国家会效仿。本质:国家关系理念的不同(或英国主张的条约体系与清朝建立的宗藩体系
的冲突)。(2)变化:由拒绝到主动适应世界体系(或由传统理藩外交到外交近代化)。原因:近代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中西交
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外交实践中积累了经验。(3)选择观点①:开罗会议通过《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
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全部归还中华民国。中国陆续与英、美等国签订新约,废除不平等条约,取消部分在华特权。(其他答案言之
有理可酌情给分)选择观点②: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给予盟军以战略
上的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并参与了谋划和指挥;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中国军民和苏军消灭
日本关东军。(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昨据尔使臣(英国外交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
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可知,通商不符合天朝体制;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物产丰
富,无需贸易;根据材料“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可知,澳门开设洋行,能满足外商需求;根据材料“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取万国,
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嗔咕喇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可知,其他国家会效仿。本质:根据材料“
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及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关系理念的不同(或英国主张的条约体系与清朝建立的宗藩体系的冲突)
。(2)变化:根据材料“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就被迫打开,晚清中国逐渐卷入以英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国
渐渐萌生了主动加入世界体系的愿望”可知,由拒绝到主动适应世界体系(或由传统理藩外交到外交近代化)。原因:根据材料“自1840年鸦片
战争之后,中国的封闭大门就被迫打开”可知,近代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根据材料“经过二十多年的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可知,
中西交往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清政府外交实践中积累了经验。(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阐述。如选择观点①,结合所
学知识,可从《开罗宣言》的内容、废除不平等条约等方面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如选择观点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
的历史地位和相关史实予以说明。20.(1)东周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大变革)。经济方面,铁农具牛耕出现,并田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确立;私人手工业和商业活跃。政治方面,各国进行战争,出现战
国七雄,完成区域性统一;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革;推动了由封邦建国体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转变。思想文化方面,“士”阶级
活跃,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逐步向“百家争鸣”转变。(2)原因:不能只从关于一个朝代的史料中,得出关于整个中国
古代史的结论。修改结论:为“秦代货币设计受皇权至上的思想影响比较大”。或增加材料如历代沿袭了圆方孔的货币样式;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明
清北京城的设计等。(3)门下省、中书省、户部(4)【研究题目】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发展【内容】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
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详
解】(1)论证:根据材料“东周时期是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东周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论
证。具体而言,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牛耕,土地制度方面由井田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了小农经济,而且打破工商食官制度
,私人手工业和商业活跃。政治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战争,出现战国七雄,完成区域性统一;同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改革;从政治体制方面看,春秋战国时期,推动了由封邦建国体制逐步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转变。思想文化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礼崩乐坏和变法运动的兴起,“士”阶级活跃,提出各不相同的方案;从文化方面看出,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逐步向“百家争鸣”转变。(2)原因:根据材料得出推论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依据秦半两来证明整个古代中国都奉行“皇权至上”,这样的推论违背了历史研究中“孤证不立”的原则,即不能只从关于一个朝代的史料中,得出关于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结论。修改结论:根据历史研究的方法可以将结论改为“秦代货币设计受皇权至上的思想影响比较大”。或增加材料,如历代沿袭了圆方孔的货币样式;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明清北京城的设计等,都可以作为君权至上的佐证材料。(3)根据材料“出纳帝命”“与中书令参总”可知,这一机构是门下省;根据材料“掌佐天下执大正,总判省事”可知,这一机构是中书省;根据材料“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可知,这一机构是户部。(4)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室居住之所,根据小张同学的题目“文渊阁与明朝君主专制的发展”可以得出清朝军机处与君主专制的发展。从军机处设置的原因、军机大臣的职掌以及设置军机处对于皇权加强的作用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具体内容如下: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具体内容】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