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18讲 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 课件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2023-10-14 | 阅:  转:  |  分享 
  
第18讲 晚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进步 ——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化(1)背景:(2
)表现:①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结果: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戊戌变
法期间清末新政期间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
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教育分为蒙学堂、寻常小学堂、高等小学堂3级。蒙学堂“
以六七岁为入学之年”,修业年限4年。以“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为宗旨。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化(1
)背景:(2)表现:①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结果: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
旧制。戊戌变法期间清末新政期间①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多设蒙养学堂。②1905年,废除科
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科举制最终废除。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和清末新政的推动。2、选官制度的改革(1)改革背景:(2)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
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3)选官制度:①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
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奏定学堂章程》......,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
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
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②不久,清政府
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依考试结果分配相应官职。2、选官制度的改革(3)选官制度:①1904年
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
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
识形态 D(1)19世纪中叶①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设立京师同文馆;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创
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洋务运动)材料 从教育方针讲,它培养的不再是求取功名走读书做官之路的封建士子,而是适应时代要求,掌握先进
科学技术和军事知识的近代人才。如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培养出628名航船、造船、蒸汽机制造方面的管理、驾驶及工程技术人员,为发展中国造船
业和创建近代海军做出重大贡献。——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3.西学传播(2)19C末20C初①资产阶级维新派,效仿西
方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设议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材料 梁
启超主张改革法制,应该“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行中国之意”,走中法与西法相结合的道路,既要吸收西方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要批判继
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 ——摘编自刘新《梁启超法治思想研究》3.西学传播18981912北京大学19121916蔡元培任校长,新
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分科教育,教育近代化的标志。4.教育发展:清华学堂19111
912清华学校1928国立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由左到右依次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
1911年,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4.教育发展:
(3)留学教育1.引入工厂制度时间19世纪中后期表现①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②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
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意义知识点二 近代工商业的兴起2.新的商业经营形式 1.引入工厂制度知
识点二 近代工商业的兴起1.城市近代化建设(1)主要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成为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2)基础设施:
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
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
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
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问
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1)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业文明影
响大;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2)原因: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②通商口岸的开放
;③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④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推动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知识点三 近代城市
和交通1.城市近代化建设火车行驶在人字形铁道上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①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中国
人在自己国土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②京张铁路:1909年竣工,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詹天佑主持修建, “人”字形
路轨解决陡坡问题。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2.近代交通建设(1)近代中国铁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
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
;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
第1册1.积极: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1)经济:打破了中国内地的封闭状态,加强了
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扩展(2)城市化:推动了中国城市化,使一大批近代城市在铁路
沿线兴起,并成为所在地新的经济中心。(3)交通:铁路的出现,推动了铁路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带动了与铁路建设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
展。(4)政治:打破了封建时代中国的分散落后状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5)社会:铁路建设对封建的陋习等,也
有一定的冲击作用。2.消极:近代铁路掌握在列强手中,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①19世纪20年代,西方的轮
船开到中国。②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办
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轮船招商局黄鹄号轮船模型克莱蒙特号轮船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黄鹄"号蒸汽
轮船是我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蒸汽机明轮船。造价白银八千两。在安庆内军械所由徐寿、华蘅芳设计建造,1865年建成,曾国藩赐名"黄鹄
",长17米,航速6节。自重25吨。2.近代交通建设(1)近代中国铁路(2)近代中国航运业3.交通与社会变迁(1)加强了各地的沟通
,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秦朝“车同轨”政策和道路建设,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
有深远的影响。交通与社会变迁3.交通与社会变迁(1)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2)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近代以前的清
江浦(今江苏淮安主城区)“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清末民初,“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车辐辏,竟赴捷足,昔之
都会遂成下邑”交通与社会变迁郑州——火车拉出的城市——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超过了开封和洛阳。(1)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2)影响了城市的发展(3)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甘肃博物馆藏邮驿画像砖中国第一枚“大龙邮票”上海的大清邮局清朝
电话局 中国古代的邮驿主要是为官方服务的;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1878年,天津海关书信馆对公众开放邮寄业务;189
7年创办的大清邮政官局,是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开端;电报、电话也在晚清时传入中国。交通与社会变迁1878年8月,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
,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龙。3.交通与社会变迁知识点四 公共卫生和文化建设1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1)西式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陆续引入中国。(2)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
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3)公共卫生: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实行公共卫生措施。2.钟表文化传入中国(1)
传入: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澳门传入内地;18世纪,进口数量增多,成为清朝高官收藏品。(2)普及: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3)特色: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3.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1)图书馆: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 京师图书馆 。?(2)博物馆①外国人在上海创办:法国人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②中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3)文物保护:1906年,清政府颁布《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