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3年平度市高考模拟检测(二) 地理试题
2023-10-20 | 阅:  转:  |  分享 
  
2023年平度市高考模拟检测(二) 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景德镇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由于其人口稠密、商贾云集,被誉为天下四大镇之一。下图为景德镇周边不同时期瓷窑核
心产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瓷窑核心产区范围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有( )①加强技术交流,提升产品品质②吸引人口迁入,提高
人口容量③压缩产业规模,缓解人地矛盾④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规模效应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2. 与五代、两宋时
期相比,明清瓷窑趋于集中的主要原因是( )A. 销售量增加,便于产品输出 B. 销售量增加,便于原料输入C. 销售量减少,便于产品
输出 D. 销售量减少,便于原料输入【答案】1. C 2. A【解析】【1题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自五代两宋时期至明清时期,核心
产区范围缩小,同时不断向景德镇移动聚集,一方面,核心产区不断靠近景德镇市,有利于加强技术交流,提升产品品质。另一方面,产业集聚有利
于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规模效应,①④正确。核心产区向景德镇集聚,有利于吸引人口迁入,但地区人口容量与区域资源等因素相关,一定时期内变
化不大,并不会提高人口容量,②错。核心产区不断向景德镇集聚,产业更加集聚,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但产业整体规模不一定得到压缩,且随着
人口的迁入,人地矛盾加剧,③错。故选C。【2题详解】相比而言,明清瓷窑趋于向景德镇市集中,瓷窑更加集中,则产品更加集中,更有利于将
产品对外销售,表明销售量增加,C错,A正确。瓷窑向景德镇市附近集中,更有利于产品的统一销售,而不是便于原料的输入,BD错。故选A。
【点睛】工业的区位因素:燃料(动力)、原料、水源、土地(地租)、市场、交通、劳动力、资金、政策、科技、环保考虑、投资者心理等。20
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与第六次(2010年)相比,不同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下称“人口占
比”)有所差别。表1示意我国黑龙江省近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表2示意我国近两次人口普查不同地区人口占比的变化。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表1第五次(2000年)第六次(2010年)第七次(2020年)常住人口/万3689.43831.23185.00~14岁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18.9011.9610.3215~64岁劳动力人口比重(%)75.6879.7274.0765岁及以上老年
人口比重(%)5.428.3215.61表2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人口占比变化(%)2.15—0.790.22—1.
203. 2000~2020年黑龙江省≥65岁人口比重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 )A.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B. 平均寿命大大延长C.
人口生育政策变化 D.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4. ≥65岁人口比重的增加,可导致黑龙江省( )A. 养老产业迅速发展 B. 居民生育
意愿降低C. 公共服务压力降低 D. 迁入人口数量增加5. 为减缓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下降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是( )A. 增加耕地面
积 B. 鼓励生育三孩C. 优化产业结构 D. 扩大资源开发【答案】3. D 4. A 5. C【解析】【分析】【3题详解】近年来
黑龙江省及其所在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环境恶化,大量劳动力外迁。受其影响,少儿比重明显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显著增加,D正确
;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口生育政策变化不是导致黑龙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ABC错误。所以选D。【4题详解】受生理
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需要更多的陪护和疗养,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增加,会促进养老产业的迅速发展,A正确;人口老龄化不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
B错误;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公共服务压力增大,C错误;黑龙江人口老龄化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迁的结果,不会导致迁入人口增多,D错误。所以
选A。5题详解】东北地区人口占比下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大量外迁,为减缓其人口占比下降速度,最有效的措施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吸
引力,减少人口外迁,C正确;盲目增加耕地面积,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且增加耕地面积,对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吸引有限,A错误;鼓励生育不能
迅速提高青壮年劳动力的比重,B错误;扩大资源开发,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D错误。所以选C。【点睛】改革开放后,东北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进入21世纪,东北人口持续走低,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往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振兴东北经济的谋划,需要充分考
虑人口因素,要未雨绸缪,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产业升级。海洋混合层是指海-气相互作用和风浪搅拌作用使海洋近表层产生的厚度一定、水温
均一的水层。其下为水温急剧下降的温跃层,这里常常成为生物以及海水环流的一个重要分界面。下图为2020年8~11月我国南海中沙群岛海
域多个观察站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问题。6. 图中温跃层大致位于( )A. 0-100m B. 100-200m
C. 200-300m D. 300-400m7. 与混合层相比,温跃层( )A. 温度较高 B. 盐度较低 C. 密度较大 D
. 水深较浅8. 图中表层海水盐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 地表径流丰富 B. 降水丰富 C. 蒸发量小 D. 寒流影响【答案】
6. B 7. C 8. B【解析】【6题详解】温跃层位于混合层以下,水温急剧下降,由图可知,温度曲线在水深100-200m处跨越
的横坐标幅度最大,水温下降幅度超过其他深度,B项正确。【7题详解】由图可知,水温随深度增大而递减,混合层的温度高于温跃层,A错误;
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大先升高,后缓慢降低,混合层位于表层,盐度低于温跃层,B错误;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故温跃层的密
度大于混合层,C正确;混合层位于海洋近表层,温跃层位于其下面,温跃层水深较深,D错误。故选C。【8题详解】图中所示海域位于中沙群岛
附近,年降水量大,表层海水首先接收到雨水,导致表层海水盐度较低,B正确;中沙群岛岛屿面积较小,地表径流较少,A错误;表层海水温度较
高,蒸发量更大,C错误;中沙群岛位于南海,主要受暖流影响,D错误,故选B【点睛】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负相关)、盐度(正相
关)和深度(正相关)。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热膨胀。二十四节气是把太阳周年运
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下图为我国某
地相邻节气平均气温变量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由图推测,该地一年中气温最高的节气为( )A. 清明 B. 立夏 C. 夏至
D. 大暑10. 若立春时节该地平均气温为4.6℃,则该地可能位于( )A. 广东 B. 安徽 C. 北京 D. 新疆11. 当
该地一年中气温最低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 B. 该地太阳照进房屋内阴影面积最大C. 该地一年中昼最
短、夜最长 D.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向北移动【答案】9. D 10. B 11. D【解析】【9题详解】该图是平均气温变量图,清
明前后气温变量都为正值,即气温一直在增加,清明不是最高温,A错误;立夏之后气温变量是正值,即还在升温,立夏不是最高温,B错误;夏至
之后气温变量还在上升,即气温还在升高,夏至不是最高温,C错误;大暑之前几个月气温变量都为正值,即都在升温,在大暑之后变量为负值,即
开始降温,则大暑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节气,D正确。故选D。【10题详解】立春的时间大致为2月初,广东该时间平均气温远高于4.6℃,A
错误;安徽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最接近4.6℃,B正确;北京和新疆纬度在40°N左右,2月气温远低于4.6℃,CD错误。故选B。【1
1题详解】从图中可知一年中气温最低节气为大寒,大致在1月22日左右,该时间我国太阳从东南方升起,A错误;北半球的地区太阳照进屋内阴
影面积最大的节气应该是冬至,这个时候太阳高度最低,B错误;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的节气是冬至,C错误;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我们
知道,该时间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正在向北移动,D正确。故选D。【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全球热量分布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
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
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树木死亡后遗留下的枯立木、倒木、核桩等统称为粗木质残体,其通
过涵养水源、释放养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老秃顶子山为辽宁省最高峰,发育第四纪冰期冻融形成的石海、石河等冰缘
地貌,土壤覆盖率较低。下图示意老秃顶子山不同海拔自然带粗木质残体的吸水速率随浸泡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与针叶树相比
,阔叶树粗木质残体( )A. 木质较软 B. 木质呼吸较慢 C. 缝隙较少 D. 残体分解较慢13. 对老秃顶子山当地植物生长影响
最大的是粗木质残体能够较好吸收( )A. 春季积雪融水 B. 夏季暴雨 C. 秋季坡面径流 D. 冬季地下水【答案】12. A 1
3. A【解析】【12题详解】由材料可知,阔叶林树粗木质残体吸水速率较高,说明吸水的能力较强,持水能力较大。木质较软可以促使木质间
形成较大缝隙,提高粗木质残体持水能力,A正确,C错误;木质呼吸快可以加速粗木质残体分解,促进孔隙的形成,利于持水,B错误;阔叶树所
处的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微生物分解较快,残体分解较快,D错误。故选A。【13题详解】据材料"粗木质残体,其通过涵养水源、释放养分,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可知,粗木质残体在植被需水量大但缺水的时候起作用明显。老秃顶子山所在地区春季降水较少,加
上冰缘地貌砾石覆盖度大,水分不易保留,粗木质残体可以拦蓄、吸持融雪水,促进植被的萌发,A正确;夏秋季节该地降水较多,植被生长水分充
足,不需要粗木残体吸收水分,BC错误;冬季辽宁地区植被停止生长,对水分需求量小,D错误。故选A。【点睛】辽宁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
春季雨季未到,降水较少,但植被开始生长,需水量大,因此植被该时期缺水最明显。含嘉仓和回洛仓是隋朝在洛阳城的两大官仓,其中回洛仓位于
洛阳城外以北7公里处,含嘉仓位于洛阳城内。两仓均为深10米左右地下仓窖,仓窖挖成后,需要用火烧烤仓窖壁面、涂抹一层青膏泥、铺设一层
木板、木板上铺一层席,保障粮食不陈化且具备一定发芽率。下图为隋朝回洛仓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 回洛仓选址在洛阳城外以
北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较高利于防潮 B. 黄河沿岸水运便利C. 耕地集中便于收粮 D. 地形低平利于建设15. 与回洛仓相
比,含嘉仓建在城内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大粮食储量 B. 方便粮食储运 C. 保障粮食安全 D. 靠近粮食市场【答案】14.
A 15. C【解析】【14题详解】根据图示可知,洛阳城外以北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回洛仓位于洛阳城外以北地区,地势相对较高,利于防
潮,A正确。回洛仓离漕渠更近,且洛阳位于黄河下游,黄河下游地区为地上河,泥沙淤积严重,水量较少,水位较低,水运不便,B错误。回洛仓
所在地区地势较高,D错误。相比以北地区,洛阳城外以东、以南地区,地势低平,耕地更加集中,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大,C错误。故
选A。【15题详解】洛阳城在隋朝时期为较大的城镇,官府相关人员较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含嘉仓建在城内可保障粮食安全,C正确。粮食储
量与仓的大小有关,与位置无关,A错误。洛阳城位于河流交汇处,加上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易产生洪涝灾害,含嘉仓建在城内储存存在一定风险
,B错误。该仓为官仓,不进行买卖,D错误。故选C。【点睛】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改善农田生态,增强粮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良种,增强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保证粮食的
稳产;少用化肥,多用有机肥和绿肥,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功能。受太阳辐射、近地表气温、降水、风速、水位等因素的影响,洞里萨湖表面水温
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图示意洞里萨湖的位置,下表反映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气温和水位的多年月平均状况。时间3月4月5月6月7月
8月9月水温(℃)27.529.830.129.026.225.725.3气温(℃)28.929.328.727.827.327.
3272水位(m)2.11.71.52.03.55.77.7(1)风对洞里萨湖表面水体有降温效应,试说明原因。(2)与4~5月相比
,6~8月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明显降低,分析其原因。(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2019年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出现异常高值,分析其机制。【答
案】(1)风加快湖面蒸发散热,风加剧水的垂向扰动,促进上下湖水的热交换,使湖面水温下降。(2)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月,6~
8月气温下降,水温下降;6~8月,降水增多,云量增大,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减少;河水补给量大,水位上升,湖面扩大,蒸发散热增
强,使表面水温降低;6~8月风速大,湖面水温下降。(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面海水温度下降,上升气流减弱,降水
减少,云量减少,大气削弱作用弱,洞里萨湖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水温升高,出现异常高值。【解析】【分析】本题以洞里萨 湖相关材料
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影响水温的因素,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小问1详解】风吹过水
面,使水面之上的空气加速流动,降低了空气的水汽饱和度,使湖泊表层水蒸发加剧,蒸发过程吸热,导致湖面温度下降;由于风的扰动,是湖面形
成波浪,加剧了湖水垂直方向的水体交换,湖泊底层水温低,垂直方向水体交换,导致了热量交换加剧,使表层水温下降。【小问2详解】由图表可
知,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月,6~8月气温低于4~5月,一般来,气温和水温相关,气温下降,水温会随之下降;该湖泊位于东南亚,
结合纬度位置可知其为热带季风气候,4~5月为其干季,降水少,6月起进入雨季,降水次数增多,且降水量大,湖泊上空云量增加,削弱了到达
湖面的太阳辐射,湖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减少,导致水温下降;结合图表水位信息和该地区气候条件可知,进入雨季后,流入该湖泊的河流径流量
增加,导致湖泊接受河水补给量增大,水位上升,从而导致湖泊面积增大,蒸发面积增大,蒸发吸收了更多热量,导致湖泊表面水体降温;6~8月
时,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变成西南风,控制湖泊所在区域,西南风势力强劲,导致6~8月时湖泊所在区域风力大于4~5月
,结合第一问分析可知,风力大,导致湖泊表面温度下降。【小问3详解】由图示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洞里萨湖位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附近。每
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泛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
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而西太平洋地区表层暖海水堆积量减少,水温降低,降水减少,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此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表面海水
温度下降,对流减弱,上升气流减弱,从而导致成云致雨的情况减少,云量减少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明显减少。受其影响,洞里萨湖所在区域
太阳辐射量明显增强,湖水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导致水温明显升高,出现异常值。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浙赣运河位于浙江
和江西交界处,通过开挖30公里长的人工河道将钱塘江与信江连接,建成后将成为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目前浙赣两省都将该运河列入政府重点规
划项目。材料二 衢州市位于钱塘江上游,出境水质常年在二类以上,2021年城镇化率58.1%。2020年衢州市政府与某生鲜供应公司签
订合作协议,决定在衢州建设集蔬菜种植、加工等为一体的供应基地。截止目前衢州已经成为该公司在全国最大的供应基地,主要供应杭州、上海等
地。材料三 下图为浙赣运河及相关区域示意图。(1)说出浙赣运河建设的有利条件及建成运营后可能面临的问题。(2)简析衢州市在区域协作
发展方面的优势条件。(3)分析衢州市成为该公司在全国最大供应基地的原因。【答案】(1)条件:两条河流距离近,开挖工程量较小;浙赣两
省政府的政策支持。问题:位于河流上游,流量小,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枯水期航道水位低,运力不足;其他运输方式竞争压力大。(2)位于四省
交界处,便于开展跨省合作;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适合开展山海协作(或沿海与内陆协作);多种运输方式具备,连接不同区域,交
通便利。(3)位于钱塘江上游,生态环境优良,产品品质好;铁路公路经过,运输便利;城市化率较低,农业劳动力丰富;离发达地区近,市场需
求量大;政府政策支持【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浙赣运河和衢州市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交通建设的条件、区域协作、农业发展等相关知识点,考
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结合图文材料,浙赣运河开挖长度30千米,距离较短,工程量小,并且
两省都大力支持。由于所处区域为季风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较大,冬春季节降水少流量小,会对水运造成很大影响,同时该区域陆路运输比较完善
,水运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小问2详解】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来,衢州市地理位置刚好在四省交界的地方,开展区域协作条件优越;同时在浙江省
内,衢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差距较大,为开展省内区域协作创造了前提条件;区域协作离不开交通,而这也是衢州的优势,衢州具备铁路、
公路、空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便于联系不同的区域,交通十分便利。【小问3详解】衢州市成为该公司在全国最大的供应基地可以从产品品质、
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等角度区分析。衢州市地处钱塘江上游,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良好,产品品质比较高;城镇化率相比较全省明显偏低
,农业劳动力比较丰富;区域内具备铁路、公路、空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便利;离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较近,消费市场广阔;衢州市政府
与该生鲜供应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说明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衢州成为全国最大的供应基地。18.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冰碛垄是指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末次冰期最盛期时
,白玉沟冰川伸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随着气候变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了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之后,距今1.6~1万年间,受波堆
藏布江水流影响,在白玉沟出口附近形成堰塞体,一个古湖在河谷出现,6000年后该湖溃决。考察发现,古湖段河床的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
小”的垂直分异。图8示意波堆藏布江局部区域地貌。(1)判断Ⅰ、Ⅱ期冰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并比较两者的分布差异。(2)分析古湖段河床
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垂直分异的原因。【答案】(1)I期冰碛垄先形成,II期冰碛垄后形成。分布差异:与II期冰碛垄相比,I期冰
碛垄分布范围较大;分布在冰川末端的I期冰碛垄海拔位置较高;I期冰碛垄覆盖在I期冰碛垄之上。(2)古湖溃决前,湖水平静,水流速度较慢
,搬运作用弱,粒径较小的沉积物可堆积湖底﹔古湖溃决后,河流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可堆积河床,并覆盖到粒径较小的沉积物
之上。【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冰碛垄是指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碎屑物。末次冰期最盛期时,白玉沟冰川伸入波堆藏布江河谷,后随着
气候变暖出现阶段性后退,形成了Ⅰ、Ⅱ两期规模不同的冰碛垄”可知,因此I期冰碛垄先形成,II期冰碛垄后形成。分布差异:根据图中信息,
与II期冰碛垄相比,I期冰碛垄分布范围较大;I期冰碛垄分布在冰川末端,海拔位置较高;Ⅱ期冰碛垄覆盖在I期冰碛垄之上。【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受波堆藏布江水流影响,在白玉沟出口附近形成堰塞体,一个古湖在河谷出现,6000年后该湖溃决。古湖溃决前,湖水水流速度
较慢,搬运作用弱,粒径较小的沉积物可堆积湖底﹔古湖溃决后,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搬运作用强,粒径较大的沉积物可堆积河床,并覆盖到粒
径较小的沉积物之上,导致古湖段河床沉积物粒径呈现“上大下小”垂直分异。【点睛】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
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指大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教育、医疗等优势,对于一些弱势省份和城市实现降维
打击,从而将弱势地区城市的人口、资源等吸纳进来,产生复杂多样的影响,具有正反面多重表现。材料二:皖江城市带指安徽长江两岸的合肥、芜
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8个地级市全境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下图是皖江城市带简图
。下表是2007、2013年和2019年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GDP(亿元)和人口(万人)统计数据。地区2007年2013年2019年
GDP总量人口GDP总量人口GDP总量人口合肥1334.20491.003893.06761.147057.71818.90芜湖5
82.12226.001749.14359.562713.95377.80马鞍山532.10127.001077.23220.80
1583.37236.10安庆593.51559.001181.55534.472460.62472.30滁州443.93411.
00904.88396.182182.00414.70池州156.57143.00385.11142.23623.86148.50
铜陵286.8372.00567.0173.62720.19164.10宣城336.73258.00702.15256.31117
1.11266.10六安439.83609.00841.71568.331215.21487.30(1)从劳动力资源角度,简析虹吸效应对中小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2)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阐述皖江城市带在发挥虹吸效应正面影响上可采取的做法。【答案】(1)劳动力外流,面临劳动力不足状况;高素质人才减少,不利于创新发展;城市人口缩小,影响城市化进程。(2)加强区域联系,增强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支持城市创新发展和中小城市特色发展,形成合理梯度;参与产业分工,优化布局,避免恶性竞争;政策引导,防止过渡虹吸,实施功能疏解,发挥大城市辐射作用。【解析】【分析】本大题以皖江城市群发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综合思维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城市的虹吸效应指大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教育、医疗等优势,对于一些弱势省份和城市实现降维打击,从而将弱势地区城市的人口、资源等吸纳进来”可知,大量劳动力汇集于大城市,使中小城市劳动力外流,劳动力不足;大量高素质人才选择在大城市,使中小城市人才较少,不利于创新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减少,影响城市化进程。【小问2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从区域经济发展上来看,虹吸效应使大城市和中小城市联系增强,加强了区域联系,增强整体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中小城市根据本地区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城市创新发展,形成合理梯度;区域之间内部分工明确,优化布局,避免恶性竞争;加强政策引导,防止过渡虹吸,实施功能疏解,发挥大城市辐射作用。
献花(0)
+1
(本文系乔一202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