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綻放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敦煌莫高窟研究报告
2023-10-20 | 阅:  转:  |  分享 
  
敦煌莫高窟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


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


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但由于近年来的自然人为等多种


原因使得莫高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坏。




关键词:莫高窟 历史背景 文化地位 损坏现状 保护




历史背景:




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 698 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 ?记载:前秦建


元二年〔366 年〕,有一名叫乐僔的僧人,行到此山见金光照耀,状如千佛,而


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


佛洞。


莫高窟简介:


莫高窟,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 25 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


全年日照充足、枯燥少雨、四季清楚,昼夜温差较大。洞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


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 1,600 米,是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伟的石窟群,至


今仍保存有洞窟 492 个,壁画 45,000 平方米,彩塑 2,415 身,飞天塑像 4000


余身,唐宋木结构窟檐 5 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窟形制有禅窟与中心


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最大的高达 40 余米,30 米见方。最小的高不盈尺,


造像均为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之分。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


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


石窟艺术宝库〞。






.
十六国北魏时期,壁画一般为故事画,如:北周第 290 窟,全部画像近 80


个画面,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佛传连环故事画。在敦煌壁画中,还反映魏晋以来佛


教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而中国化的一个侧画。此外,还有一些历史事件被搬


上壁画,如:张骞通西域,有较为细致的表现。


第 285 窟有许多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形象,如:北 297 窟有舞乐图,画的是流


行于河西的胡乐。这些画像提供了当时研究社会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反映了古代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壁画中各类


人物形象和供养人画像, 保存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衣冠服饰资料。 所绘的亭台、


楼阁、桥梁等和现存的五座唐宋木结构窟檐,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形象图样


和珍贵资料。大量的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


敦煌莫高窟宝中之宝是 17 窟藏经室,大约在公元 1049 年,西夏战乱,僧人


们为保护石窟寺财产,将历代宝藏、经卷、佛像、绢画、织绣、杂书集中于今天


标号 17 窟的复室里,用一道泥墙将复室封闭起来,又在墙上画了一尊菩萨像。


后来,僧人们流散各方,这个密室再不被人提起,因为气候枯燥,且密室隔绝了


空气光线,使得这些文献材料得以保存。


敦煌藏经洞自 11 世纪被封闭后,至 19 世纪末王道士来到莫高窟,已沉睡了


近九百年。




莫高窟的文化地位:



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东方最大的石窟群。就其壁画、塑像等内容来说,都是
解释佛经、宣扬佛教思想的。但是,当时艺术匠师们绘制的这些壁画、彩塑等, 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虚构和夸张手法,最终要以他们的实践和社会现实为依据去展
开思维和想像,从而总要间接或直接地折射当时的社会现状。
还有许多壁画是直接描绘当时现实的。这些壁画构反映着不同时代的各阶级
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景。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是一座伟大的艺术 宝库。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根底上, 吸 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开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 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




.
提供珍贵资料, 它为人们展现了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千余年间生动的社会历史场
景,可以说它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壁画的损毁现状: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霉变、腐蚀、脱落的情况十分普遍。敦煌研究院早前的 调查结果称,敦煌莫高窟 4.5 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 2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而最新的统计显示,在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画、彩塑的 492 个洞窟中,一半以
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病害。
自然原因:
敦煌石窟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之上,无法精雕细刻,便采用泥塑彩绘和壁
画的艺术形式。目前,自然因素的破坏仍呈渐进式开展。莫高窟周围环境也有崖 体结构不稳定、莫高窟背靠的沙山形成的风沙危害以及大气降水从岩体裂隙下
渗,引起岩体内可溶盐向壁画运移等危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莫高窟本体的洞窟
建筑、彩塑、壁画的保存。
研究显示,在导致壁画毁坏的诸多因素中,风沙已成为莫高窟石窟长久保存
的最大威胁。沙尘暴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极易引起壁画脱落、彩塑受损、
崖体坍塌等病害。
西北地区多风沙,敦煌地处大漠之腹,每到风沙肆虐之际,翻飞的粉尘随气 流涌入石窟。这些微小颗粒既能对壁画、塑像进行打磨,又能侵入壁画和塑像颜
料的空隙。不断沉积的粉尘, 逐渐向外挤压壁画的颜料层或白粉层,
会 使之脱落。
这是莫高窟壁画残破不堪的自然原因之一。
除了莫高窟小环境恶化这一因素外,敦煌地区近年来大范围的荒漠化、沙漠 化也是重要原因。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大敦煌''地区的
生态正在持续恶化。〞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等机构的调查发现,用水结构不合 理、人口增长迅猛和绿化面积减少是加剧"大敦煌〞荒漠化、沙漠化的关键性因
素。
人为因素加重:
敦煌研究院成立之前,由于无人管理,造成烟熏、刻画、霉变等人为破坏。
就现在而言,对莫高窟来说,虽然人为破坏已不复存在,但日益增多的游客
进入洞窟,对壁画的保护构成了威胁。
研究发现,每 40 个游客参观半小时,洞内的二氧化碳值就会升高 7.5 倍, 空气相对湿度上升 10%,温度升高 4℃。由于游人数量过多,过多的二氧化碳排 放以及过度暴露于光线中,使许多壁画出现变色剥落现象,人为的损坏远远比自 然的侵蚀更可怕。专家们称,莫高窟申遗成功的短短几十年间,遭受的人为损坏
超过了过去千余年的自然侵蚀。
2009 年 10 月 16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甘肃考察时十分焦虑地指出: 要 "
拯救敦煌,决不能让它成为第二个楼兰!〞
艰难的保护:
上世纪 60 年代,在政府的支持下,保护人员对莫高窟进行了崖体加固,后
来又为洞窟安装了门窗和防沙网, 但这些措施并不能完全挡住风沙袭来时无处不
在的粉尘。
人才缺乏是目前莫高窟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执 行这一领域的工作必须按照相应的程序,以相应的专业人才来进行,但国内严重
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




.
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在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与开放参观是一对锋利
的矛盾。敦煌正在规划建设具有综合功能的游客效劳中心。该中心将通过主题电 影演播厅、洞窟实景漫游厅,让游客全面了解敦煌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背景,身
临其境地欣赏典型洞窟和丰富的敦煌文化,然后再适度参观洞窟。
除了敦煌莫高窟本身的保护,在整个敦煌地区,改善生态环境的努力也在展 开。为解决敦煌生态问题,从 2000 年开始,敦煌市开展解救月牙泉行动。2004 年,在全市范围内推行 "三禁〞政策。同时,在农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实施滴灌、管灌等高新节水工程。在城市实行阶梯水价、以水定产、用水定额等 节水措施。不过,经过多年治理,今年 7 月,月牙泉水域面积仍只有 11 亩,水
位只提高了 0.6 米,平均水深只有 1.5 米。
资金的匮乏
保护科学的研究、保护技术的探索和创新、保护人才的培养、保护设施的投
入和更新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资金的短缺已经成为限制敦煌石窟保护的 保护
一个难题。 "数字敦煌〞建设也没有多少资金支持。但敦煌研究院目前虚拟漫
游已做好了 20 多个洞窟,这完全靠科技人员的无偿劳动。





























































.
献花(0)
+1
(本文系綻放原创)